第114章 夏至蝉鸣 安生启蒙时-《远山荷香》

  日子滑入六月,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夏至这天,日头明晃晃地挂在天上,晒得地面发烫,连风都带着股热气。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没完没了地叫,更添了几分燥意。

  药园里的药材却似乎很享受这充沛的阳光,长得越发葱茏。黄芩、柴胡都开了细小的花朵,紫苏的叶子肥厚得能掐出水来,枸杞树上第一批果子已经开始由绿转红,像缀着的小灯笼。

  医馆里,沈远山看诊时,额角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栓柱如今已能稳稳地抓药、包药,闲暇时便拿着沈远山给他的《药性赋》抄写背诵,虽然依旧吃力,但那股认真劲儿让人动容。

  最让人惊喜的是安生。这小家伙快两岁了,说话利索了不少,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尤其对他爹娘整日打交道的“草草”和“瓶瓶罐罐”兴趣浓厚。

  这天下午,天气闷热,没什么病人。林小荷在整理药柜下层的药材,安生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林小荷拿出一片干姜,安生就踮着脚尖要看:“娘,这是什么?”

  “这是姜,辣的,驱寒的。”林小荷掰了一小点让他闻。

  安生皱着小鼻子闻了闻,被辛辣味冲得扭开头,却又忍不住好奇地回头看。

  林小荷心念一动,索性将一些气味温和、形状有特点的常用药材拿出来,像做游戏一样教安生认。

  她拿起一颗大枣:“安生,这是枣,甜的,补血的。”

  安生接过枣,看了看,还放到嘴边啃了一下,点点头:“甜!”

  她又拿起一片甘草:“这是甘草,也是甜的,能调和药性,叫‘和事老’。”

  安生学舌:“和…事老。”

  拿起一朵晒干的金银花:“这是金银花,香的,能清热解毒。”

  安生凑近闻了闻:“香!”

  沈远山在一旁看着,眼中露出笑意。他也走过来,拿起一块茯苓:“安生,看这个,像不像小石头?它叫茯苓,能健脾安神。”

  安生用手摸了摸,觉得硬硬的,果然像石头。

  栓柱也憨憨地凑过来,指着自己正在抄写的书上的“黄芪”二字,对安生说:“安生,这叫黄芪,咱药园里种着的,补气的。”

  安生看看栓柱,又看看爹娘,乌溜溜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大宝藏。他迈着小短腿,在几个大人之间跑来跑去,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闻闻那个,嘴里不停地问:“这个呢?那个呢?”

  林小荷和沈远山便耐心地一一告诉他,语气轻柔,像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他们并不指望安生能记住多少,只是顺应着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将医者识药辨草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撒进他幼小的心田。

  蝉鸣声透过窗纱传进来,显得有些遥远。医馆内,药香氤氲,伴随着稚嫩的童声和大人温和的讲解,竟驱散了夏日的几分烦闷,显得格外宁静温馨。

  栓柱看着这一幕,憨厚的脸上也露出笑容。他想起自己刚来时,什么都不懂,如今也能认得不少药材了。师傅师娘对待安生的耐心,让他想起了当初教导自己的情景,心里暖暖的。

  一下午的时光,就在这看似随意的“启蒙课”中悄然流逝。安生最后抱着一颗大红枣,靠在他爹怀里睡着了,小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笑意。

  沈远山轻轻拍着儿子,对林小荷低声道:“这孩子,或许将来真能吃这碗饭。”

  林小荷替安生擦去额角的细汗,柔声说:“顺其自然就好。只要他平安喜乐,做什么都好。”

  窗外,夕阳西下,蝉声渐歇。药园里的草木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聆听着这杏林世家最初的传承之音。夏至虽热,希望却如同那悄然转红的枸杞,在时光的滋养下,日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