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一过,年味便像退潮般,迅速消散在日渐温暖的空气里。连日的和煦阳光,毫不留情地吞噬着积雪,屋檐下的冰凌滴滴答答地化水,露出底下深色的瓦片。村路变得泥泞不堪,但空气中那股万物复苏的气息,却愈发清晰可辨。
药园里,残雪覆盖的泥土开始变得松软湿润,一些耐寒的杂草甚至抢先冒出了点点新绿。医馆的生活,也仿佛从年节的慵懒中苏醒过来,只是这苏醒,带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的、由稚子带来的新奇。
安生快两岁半了,不再是那个只会满地乱爬、咿呀学语的小肉团。他的好奇心与日俱增,尤其对爹爹和栓柱哥哥每日摆弄的那些“瓶瓶罐罐”和“草草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日,沈远山正在教栓柱如何鉴别不同年份的陈皮。桌上摊着几块色泽、气味略有差异的干橘皮。安生扒着桌沿,踮起脚尖,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看这个,又嗅嗅那个。
“爹爹,香。”他指着一块气味最醇厚的陈皮。
沈远山有些惊讶,拿起那块陈皮:“安生怎么知道这块最香?”
安生说不出了所以然,只是用小鼻子又凑近闻了闻,肯定地点点头。
林小荷在一旁缝补衣物,见状笑道:“这小鼻子,倒比某些学徒还灵光呢。”
栓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安生是厉害,俺闻着都差不多。”
又一日,林小荷在灶房熬制一批安神助眠的酸枣仁膏。安生像个小尾巴似的跟进跟出,看着娘亲将炒熟的酸枣仁、茯苓、百合等药材放入药罐,加水,生火。
当药香开始弥漫时,安生忽然皱起了小鼻子,扯了扯林小荷的衣角:“娘,苦。”
林小荷一愣,酸枣仁膏确实带些微苦,但此刻药气刚出,味道极淡,她自己是闻不出来的。“安生怎么知道苦?”
安生只是重复:“苦。”
林小荷将信将疑,等膏滋快熬好时,她用筷子蘸了一点点,自己尝了尝,果然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苦底。她惊讶地看着儿子,这小家伙对气味和味道的敏感,似乎超出了寻常孩童。
沈远山得知后,若有所思。他想起自己幼时,似乎也对药材的气味格外敏感。这或许并非巧合。
于是,沈远山开始有意识地将教导融入日常。他不再只是告诉安生“这是什么”,而是会引导他去闻,去观察。
“安生,闻闻这个,是薄荷,凉不凉?”
“摸摸这片甘草,是不是和其他树根不一样?”
“看这两块石头(茯苓),哪块更重?”
安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常能给出让人意外的反应。他能准确分辨出紫苏叶正反两面的颜色差异,能记住枸杞晒干前后不同的触感,甚至能在林小荷熬药时,凭借气味提醒“娘,火大了”或者“快好了”。
这并非正式的教学,更像是一种亲子游戏。但在这一闻一摸、一问一答之间,草木药石的世界,正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向这个稚嫩的心灵缓缓敞开。
栓柱看着安生的“本领”,又是羡慕又是佩服,自己学习也更加用心。他明白,师傅师娘这是将医道的种子,早早地埋进了安生的心田。
春寒料峭,但阳光已经有了力量。院中的积雪化尽,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残留的药香,沁人心脾。
林小荷看着在院子里,学着栓柱的样子,笨拙地用小耙子给刚冒出嫩芽的药苗松土的安生,对沈远山轻声说:“远山,你看他,像不像一棵急着抽芽的小苗?”
沈远山目光柔和:“像。只是不知,他日后会长成一株济世的良药,还是一棵自在的闲草。”
“无论良药闲草,只要根正苗红,便都是好的。”林小荷倚在门边,笑容温婉。
雪融冰消,万物萌动。在这寻常的春日里,一种新的希望,正伴随着稚子萌发的新技,悄然生长,预示着杏林世家绵延不绝的未来。
        药园里,残雪覆盖的泥土开始变得松软湿润,一些耐寒的杂草甚至抢先冒出了点点新绿。医馆的生活,也仿佛从年节的慵懒中苏醒过来,只是这苏醒,带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的、由稚子带来的新奇。
安生快两岁半了,不再是那个只会满地乱爬、咿呀学语的小肉团。他的好奇心与日俱增,尤其对爹爹和栓柱哥哥每日摆弄的那些“瓶瓶罐罐”和“草草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日,沈远山正在教栓柱如何鉴别不同年份的陈皮。桌上摊着几块色泽、气味略有差异的干橘皮。安生扒着桌沿,踮起脚尖,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看这个,又嗅嗅那个。
“爹爹,香。”他指着一块气味最醇厚的陈皮。
沈远山有些惊讶,拿起那块陈皮:“安生怎么知道这块最香?”
安生说不出了所以然,只是用小鼻子又凑近闻了闻,肯定地点点头。
林小荷在一旁缝补衣物,见状笑道:“这小鼻子,倒比某些学徒还灵光呢。”
栓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安生是厉害,俺闻着都差不多。”
又一日,林小荷在灶房熬制一批安神助眠的酸枣仁膏。安生像个小尾巴似的跟进跟出,看着娘亲将炒熟的酸枣仁、茯苓、百合等药材放入药罐,加水,生火。
当药香开始弥漫时,安生忽然皱起了小鼻子,扯了扯林小荷的衣角:“娘,苦。”
林小荷一愣,酸枣仁膏确实带些微苦,但此刻药气刚出,味道极淡,她自己是闻不出来的。“安生怎么知道苦?”
安生只是重复:“苦。”
林小荷将信将疑,等膏滋快熬好时,她用筷子蘸了一点点,自己尝了尝,果然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苦底。她惊讶地看着儿子,这小家伙对气味和味道的敏感,似乎超出了寻常孩童。
沈远山得知后,若有所思。他想起自己幼时,似乎也对药材的气味格外敏感。这或许并非巧合。
于是,沈远山开始有意识地将教导融入日常。他不再只是告诉安生“这是什么”,而是会引导他去闻,去观察。
“安生,闻闻这个,是薄荷,凉不凉?”
“摸摸这片甘草,是不是和其他树根不一样?”
“看这两块石头(茯苓),哪块更重?”
安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常能给出让人意外的反应。他能准确分辨出紫苏叶正反两面的颜色差异,能记住枸杞晒干前后不同的触感,甚至能在林小荷熬药时,凭借气味提醒“娘,火大了”或者“快好了”。
这并非正式的教学,更像是一种亲子游戏。但在这一闻一摸、一问一答之间,草木药石的世界,正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向这个稚嫩的心灵缓缓敞开。
栓柱看着安生的“本领”,又是羡慕又是佩服,自己学习也更加用心。他明白,师傅师娘这是将医道的种子,早早地埋进了安生的心田。
春寒料峭,但阳光已经有了力量。院中的积雪化尽,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残留的药香,沁人心脾。
林小荷看着在院子里,学着栓柱的样子,笨拙地用小耙子给刚冒出嫩芽的药苗松土的安生,对沈远山轻声说:“远山,你看他,像不像一棵急着抽芽的小苗?”
沈远山目光柔和:“像。只是不知,他日后会长成一株济世的良药,还是一棵自在的闲草。”
“无论良药闲草,只要根正苗红,便都是好的。”林小荷倚在门边,笑容温婉。
雪融冰消,万物萌动。在这寻常的春日里,一种新的希望,正伴随着稚子萌发的新技,悄然生长,预示着杏林世家绵延不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