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已过了惊蛰,但北地的春天总带着几分反复无常。白日里阳光和煦,让人误以为夏日将至,可一到夜晚,寒气便骤然降临,偶尔甚至还会飘上一阵清雪。这般乍暖还寒的天气,最是容易折损刚冒头的嫩苗。
药园里,那些早先播种的喜温药材,如紫苏、薄荷的幼苗,在几次夜间的低温侵袭后,明显蔫了不少,叶片边缘泛起了不健康的黄褐色。栓柱早上巡查时发现,心疼得直跺脚。
“师傅,师娘,你们快去看看!那几畦紫苏苗,冻坏了不少!”他急匆匆跑回医馆汇报,脸上写满了焦急。
沈远山和林小荷赶忙去查看。果然,原本绿意盎然的苗畦,此刻显得有些萎靡。林小荷蹲下身,轻轻摸了摸一片冻伤的叶子,眉头微蹙:“这才刚出苗没多久,根基还浅,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沈远山看了看天色,沉吟道:“春寒料峭,往年也是如此。只是咱们今年种的品类多,有些确实娇贵些。”
若是往年,或许只能听天由命,或者加盖稻草保暖,但效果有限。林小荷看着那些恹恹的幼苗,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她想起在京城慕夫人府上时,曾见过花匠在冬日用一种以竹为骨、覆以油纸的“暖棚”培育反季花卉。
“远山,咱们能不能也搭个小的‘暖棚’?”林小荷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不用太大,就罩住这几畦娇贵的苗。白日掀开晒太阳,夜里盖上保暖,或许能抵过这阵春寒。”
沈远山闻言,眼中一亮:“此法甚好!我记得古籍《农桑辑要》中似乎也有类似记载,谓之‘煖坑’,原理相通。可以一试!”
说干就干。沈远山画出草图,栓柱立刻去村里找相熟的赵木匠(他爹)商量,砍来些细韧的竹片。林小荷则翻找出往年糊窗户剩下的、较为厚实透光的油纸。
材料备齐,师徒三人便在药园里忙碌起来。沈远山指挥,栓柱力气大,负责将竹片弯成拱形,深深插入苗畦两侧的土中,形成一道道的骨架。林小荷则细心地将油纸裁剪合适,用麻绳仔细地固定在竹骨架上。
安生也来凑热闹,跟在娘亲身后,递个绳子,扶个竹片,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更多是添乱,但那认真的小模样逗得大家发笑。
忙活了大半天,一个长约两丈、宽约四尺的简易暖棚终于搭成了。透明的油纸在阳光下泛着光,将几畦珍贵的幼苗严实地笼罩在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气候环境。
“成了!”栓柱抹了把汗,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憨憨地笑了。
“就盼着它真能管用了。”林小荷心里也有些忐忑。
当夜,气温果然又降了下来,甚至结了一层薄霜。第二天一早,栓柱第一个跑去看。他惊喜地发现,暖棚内的幼苗依旧挺立,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绿意盎然。而棚外未加保护的几棵杂草,则明显被霜打得耷拉了脑袋。
“师傅!师娘!管用!暖棚真管用!”栓柱兴奋地大喊。
沈远山和林小荷闻讯赶来,看到棚内棚外鲜明的对比,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小小的巧思,成功地抵御了春寒的侵袭。
自此,每日清晨由栓柱掀开油纸,让幼苗接受日光和雨露;傍晚再仔细盖上,锁住温度。暖棚内的紫苏、薄荷等幼苗,果然比棚外的长得更加茁壮、油绿。
孙老爹溜达过来看了,捻着胡子连连称奇:“嘿!你们这读书人,脑子就是活络!这法子好,明年俺也在菜园子里弄一个!”
温暖的阳光透过油纸洒在嫩绿的幼苗上,也照亮了林小荷带着笑意的眼睛。这小小的暖棚,不仅保护了药苗,更是在这初春的寒意里,撑起了一片充满智慧与希望的天地。它预示着,即便面对自然的严苛,只要肯用心,总能找到与之和谐共处、乃至巧妙利用的法子。
        药园里,那些早先播种的喜温药材,如紫苏、薄荷的幼苗,在几次夜间的低温侵袭后,明显蔫了不少,叶片边缘泛起了不健康的黄褐色。栓柱早上巡查时发现,心疼得直跺脚。
“师傅,师娘,你们快去看看!那几畦紫苏苗,冻坏了不少!”他急匆匆跑回医馆汇报,脸上写满了焦急。
沈远山和林小荷赶忙去查看。果然,原本绿意盎然的苗畦,此刻显得有些萎靡。林小荷蹲下身,轻轻摸了摸一片冻伤的叶子,眉头微蹙:“这才刚出苗没多久,根基还浅,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沈远山看了看天色,沉吟道:“春寒料峭,往年也是如此。只是咱们今年种的品类多,有些确实娇贵些。”
若是往年,或许只能听天由命,或者加盖稻草保暖,但效果有限。林小荷看着那些恹恹的幼苗,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她想起在京城慕夫人府上时,曾见过花匠在冬日用一种以竹为骨、覆以油纸的“暖棚”培育反季花卉。
“远山,咱们能不能也搭个小的‘暖棚’?”林小荷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不用太大,就罩住这几畦娇贵的苗。白日掀开晒太阳,夜里盖上保暖,或许能抵过这阵春寒。”
沈远山闻言,眼中一亮:“此法甚好!我记得古籍《农桑辑要》中似乎也有类似记载,谓之‘煖坑’,原理相通。可以一试!”
说干就干。沈远山画出草图,栓柱立刻去村里找相熟的赵木匠(他爹)商量,砍来些细韧的竹片。林小荷则翻找出往年糊窗户剩下的、较为厚实透光的油纸。
材料备齐,师徒三人便在药园里忙碌起来。沈远山指挥,栓柱力气大,负责将竹片弯成拱形,深深插入苗畦两侧的土中,形成一道道的骨架。林小荷则细心地将油纸裁剪合适,用麻绳仔细地固定在竹骨架上。
安生也来凑热闹,跟在娘亲身后,递个绳子,扶个竹片,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更多是添乱,但那认真的小模样逗得大家发笑。
忙活了大半天,一个长约两丈、宽约四尺的简易暖棚终于搭成了。透明的油纸在阳光下泛着光,将几畦珍贵的幼苗严实地笼罩在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气候环境。
“成了!”栓柱抹了把汗,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憨憨地笑了。
“就盼着它真能管用了。”林小荷心里也有些忐忑。
当夜,气温果然又降了下来,甚至结了一层薄霜。第二天一早,栓柱第一个跑去看。他惊喜地发现,暖棚内的幼苗依旧挺立,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绿意盎然。而棚外未加保护的几棵杂草,则明显被霜打得耷拉了脑袋。
“师傅!师娘!管用!暖棚真管用!”栓柱兴奋地大喊。
沈远山和林小荷闻讯赶来,看到棚内棚外鲜明的对比,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小小的巧思,成功地抵御了春寒的侵袭。
自此,每日清晨由栓柱掀开油纸,让幼苗接受日光和雨露;傍晚再仔细盖上,锁住温度。暖棚内的紫苏、薄荷等幼苗,果然比棚外的长得更加茁壮、油绿。
孙老爹溜达过来看了,捻着胡子连连称奇:“嘿!你们这读书人,脑子就是活络!这法子好,明年俺也在菜园子里弄一个!”
温暖的阳光透过油纸洒在嫩绿的幼苗上,也照亮了林小荷带着笑意的眼睛。这小小的暖棚,不仅保护了药苗,更是在这初春的寒意里,撑起了一片充满智慧与希望的天地。它预示着,即便面对自然的严苛,只要肯用心,总能找到与之和谐共处、乃至巧妙利用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