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乐安与玄夜双双迎来七岁生辰。按照礼制,太子需迁居东宫,长公主则要入住西宫。两座宫殿一东一西,横跨整个皇宫,中间隔着重重宫阙与御花园,便是快马加鞭,也需半个时辰方能抵达。殷正得知迁居事宜安排妥当,心中暗自松了口气,想着这般遥远的距离,总能让这对过于亲近的小姑姑与大侄子少些往来,却未曾想,更大的烦恼已悄然滋生。
迁居西宫的第一夜,乐安便做起了奇怪的梦。梦里,她身处一间异常明亮的屋子,许多与她年纪相仿的孩童围坐在一起,跟着一位先生大声诵读着 “a、o、e”,又或是一笔一划地书写 “天、地、人”。那些陌生的发音与奇特的字符在梦中清晰无比,醒来时,乐安仍能清晰地记起大半。
起初,她只当是寻常的怪梦,未曾放在心上。可接下来的几夜,类似的梦境接连不断,那些 “a、o、e” 的发音如同刻在脑海中一般,挥之不去。乐安索性找来纸笔,凭着记忆将梦中的拼音符号与那些看似 “缺胳膊少腿” 的简化汉字一一记录下来。她看着纸上歪歪扭扭的符号与字符,忽然灵机一动,将其整理成册,派人送到了东宫。
“这是我与玄夜之间的秘密文字。” 乐安在附信中写道。玄夜收到册子后,看着那些新奇的符号与字符,很快便明白了乐安的用意。此后,两人虽见面减少,却靠着这本 “秘密册子” 鸿雁传书,分享彼此的日常与学习心得,感情丝毫未减。
与此同时,乐安开始尝试着将梦中所学付诸实践。她对照着太傅们讲过的汉字,按照梦里先生教的方法,为每个字标注上对应的拼音。起初还有些生涩,可短短一个月后,她便彻底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标注起来得心应手,效率远超从前。
这日,乐安揣着一本标注完整的《论语》注音本,兴冲冲地跑到翰林院找刘成文。刘成文起初见她捧着本子进来,只当是孩童的玩闹,可当他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看过去时,不由得惊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妙!妙啊!” 刘成文抚着胡须,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长公主这注音之法,简单易懂,若是推广开来,孩童启蒙识字的速度起码能快上一倍!老夫钻研典籍数十载,竟从未想过这般巧妙的法子!”
在次日的朝堂之上,刘成文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乐安的拼音之法大肆夸赞了一番,言语间满是赞赏与惊叹。殷正坐在龙椅上,听着朝臣们纷纷附和称赞,看着刘成文呈上来的注音本,纵使心中对乐安的聪慧有着几分隐忧,也不得不做出一副欣慰模样,下旨重赏乐安 —— 不仅赏赐了一箱金银珠宝,还特许她可随时借阅皇家藏书。
重赏之后,殷正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他看着乐安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智,又能得到刘成文这般大儒的赞赏,生怕她借此笼络朝臣,日后生出事端。思来想去,殷正特意挑选了一批精通琴棋书画、歌舞玩乐的婢女送入西宫,让乐安自行挑选侍奉之人,意图用这些靡靡之音消磨她的心智,将她引上玩乐之路。
乐安看着眼前莺莺燕燕的婢女们,她们或抚琴,或起舞,或展示着精妙的棋艺,脸上都带着讨好的笑容,可她却提不起半分兴趣。直到目光扫过角落里一个安静的小姑娘时,才微微顿住。那小姑娘长的极好看,可周围的人却完全没有惊艳的样子。她的手里捧着一只刚扎好的风筝,竹骨纤细,绢面轻薄,上面还未着半点色彩,却透着一股灵动之气。
“你会扎风筝?” 乐安走上前,饶有兴致地问道。
那小姑娘抬起头,眼神清澈,恭声道:“回公主,奴婢自幼跟着师父学过些扎风筝的手艺。”
乐安看着那洁白的绢面,忽然想起梦中那些洁白的本子,心中一动,便道:“你这手艺倒是别致。从今日起,你便留在我身边侍奉吧。” 她沉吟片刻,又道,“你这般心灵手巧,往后便叫白纸吧。”
白纸屈膝行礼:“谢公主赐名。”
殷正得知乐安只留下了一个扎风筝的婢女,心中虽有疑惑,却也没再多想,只当她是一时兴起。他攥着那本注音《论语》的手指泛白,殿内檀香燃到尽头,灰絮落在明黄的龙袍上,他却浑然未觉。刘成文在朝堂上的赞叹犹在耳畔 ——“长公主聪慧天成,此拼音之法可利千秋”,满朝文武的附和声浪几乎要掀翻太和殿的琉璃顶。
他原以为不过是孩童涂鸦,却没料到这 “缺胳膊少腿” 的符号竟能让皓首穷经的老太傅赞不绝口。乐安的聪慧像柄双刃剑,既让他生出几分隐秘的骄傲,更多的却是刺骨的寒意 —— 这双眼睛太像刘皇后了,连藏在眼底的锋芒都如出一辙。
“传旨。” 殷正忽然开口,内侍总管汪德全连忙躬身听令,“着翰林院牵头,集国子监博士与各部侍郎,即刻编纂《拼音大典》。” 他顿了顿,语气冷硬如铁,“注明‘长公主乐安始创,群臣共襄盛举’。”
汪内侍心中一惊。皇上这是要将长公主的功劳分摊给满朝文武,既显得皇恩浩荡,又悄悄削弱了她独揽的声望。
旨意颁下时,乐安正在西宫教白纸用拼音写名字。白纸握着炭笔的手微微发颤,笔下的 “bái zhǐ” 两个音节歪歪扭扭,乐安却拍手笑道:“有天赋啊白纸,比玄夜第一次写得好看多了。”
听闻翰林院要编大典,乐安只歪头想了想:“人多力量大,这样也好。” 她全然没察觉,这份本该属于她的荣光,正被不动声色地稀释成朝堂上的集体功绩。
白纸继续握着这细细的炭笔,生怕一个用力就断了。这人间的帝王如何谋算她不管,她只管她寻觅了一百多年的恩人此生所想皆成,事事顺遂就好。
迁居西宫的第一夜,乐安便做起了奇怪的梦。梦里,她身处一间异常明亮的屋子,许多与她年纪相仿的孩童围坐在一起,跟着一位先生大声诵读着 “a、o、e”,又或是一笔一划地书写 “天、地、人”。那些陌生的发音与奇特的字符在梦中清晰无比,醒来时,乐安仍能清晰地记起大半。
起初,她只当是寻常的怪梦,未曾放在心上。可接下来的几夜,类似的梦境接连不断,那些 “a、o、e” 的发音如同刻在脑海中一般,挥之不去。乐安索性找来纸笔,凭着记忆将梦中的拼音符号与那些看似 “缺胳膊少腿” 的简化汉字一一记录下来。她看着纸上歪歪扭扭的符号与字符,忽然灵机一动,将其整理成册,派人送到了东宫。
“这是我与玄夜之间的秘密文字。” 乐安在附信中写道。玄夜收到册子后,看着那些新奇的符号与字符,很快便明白了乐安的用意。此后,两人虽见面减少,却靠着这本 “秘密册子” 鸿雁传书,分享彼此的日常与学习心得,感情丝毫未减。
与此同时,乐安开始尝试着将梦中所学付诸实践。她对照着太傅们讲过的汉字,按照梦里先生教的方法,为每个字标注上对应的拼音。起初还有些生涩,可短短一个月后,她便彻底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标注起来得心应手,效率远超从前。
这日,乐安揣着一本标注完整的《论语》注音本,兴冲冲地跑到翰林院找刘成文。刘成文起初见她捧着本子进来,只当是孩童的玩闹,可当他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看过去时,不由得惊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妙!妙啊!” 刘成文抚着胡须,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长公主这注音之法,简单易懂,若是推广开来,孩童启蒙识字的速度起码能快上一倍!老夫钻研典籍数十载,竟从未想过这般巧妙的法子!”
在次日的朝堂之上,刘成文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乐安的拼音之法大肆夸赞了一番,言语间满是赞赏与惊叹。殷正坐在龙椅上,听着朝臣们纷纷附和称赞,看着刘成文呈上来的注音本,纵使心中对乐安的聪慧有着几分隐忧,也不得不做出一副欣慰模样,下旨重赏乐安 —— 不仅赏赐了一箱金银珠宝,还特许她可随时借阅皇家藏书。
重赏之后,殷正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他看着乐安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智,又能得到刘成文这般大儒的赞赏,生怕她借此笼络朝臣,日后生出事端。思来想去,殷正特意挑选了一批精通琴棋书画、歌舞玩乐的婢女送入西宫,让乐安自行挑选侍奉之人,意图用这些靡靡之音消磨她的心智,将她引上玩乐之路。
乐安看着眼前莺莺燕燕的婢女们,她们或抚琴,或起舞,或展示着精妙的棋艺,脸上都带着讨好的笑容,可她却提不起半分兴趣。直到目光扫过角落里一个安静的小姑娘时,才微微顿住。那小姑娘长的极好看,可周围的人却完全没有惊艳的样子。她的手里捧着一只刚扎好的风筝,竹骨纤细,绢面轻薄,上面还未着半点色彩,却透着一股灵动之气。
“你会扎风筝?” 乐安走上前,饶有兴致地问道。
那小姑娘抬起头,眼神清澈,恭声道:“回公主,奴婢自幼跟着师父学过些扎风筝的手艺。”
乐安看着那洁白的绢面,忽然想起梦中那些洁白的本子,心中一动,便道:“你这手艺倒是别致。从今日起,你便留在我身边侍奉吧。” 她沉吟片刻,又道,“你这般心灵手巧,往后便叫白纸吧。”
白纸屈膝行礼:“谢公主赐名。”
殷正得知乐安只留下了一个扎风筝的婢女,心中虽有疑惑,却也没再多想,只当她是一时兴起。他攥着那本注音《论语》的手指泛白,殿内檀香燃到尽头,灰絮落在明黄的龙袍上,他却浑然未觉。刘成文在朝堂上的赞叹犹在耳畔 ——“长公主聪慧天成,此拼音之法可利千秋”,满朝文武的附和声浪几乎要掀翻太和殿的琉璃顶。
他原以为不过是孩童涂鸦,却没料到这 “缺胳膊少腿” 的符号竟能让皓首穷经的老太傅赞不绝口。乐安的聪慧像柄双刃剑,既让他生出几分隐秘的骄傲,更多的却是刺骨的寒意 —— 这双眼睛太像刘皇后了,连藏在眼底的锋芒都如出一辙。
“传旨。” 殷正忽然开口,内侍总管汪德全连忙躬身听令,“着翰林院牵头,集国子监博士与各部侍郎,即刻编纂《拼音大典》。” 他顿了顿,语气冷硬如铁,“注明‘长公主乐安始创,群臣共襄盛举’。”
汪内侍心中一惊。皇上这是要将长公主的功劳分摊给满朝文武,既显得皇恩浩荡,又悄悄削弱了她独揽的声望。
旨意颁下时,乐安正在西宫教白纸用拼音写名字。白纸握着炭笔的手微微发颤,笔下的 “bái zhǐ” 两个音节歪歪扭扭,乐安却拍手笑道:“有天赋啊白纸,比玄夜第一次写得好看多了。”
听闻翰林院要编大典,乐安只歪头想了想:“人多力量大,这样也好。” 她全然没察觉,这份本该属于她的荣光,正被不动声色地稀释成朝堂上的集体功绩。
白纸继续握着这细细的炭笔,生怕一个用力就断了。这人间的帝王如何谋算她不管,她只管她寻觅了一百多年的恩人此生所想皆成,事事顺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