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小年将至。盛紘独坐书房,对着文家的婚书与李家的拜帖左右为难。烛火摇曳,映得他眉间川字愈深。
“父亲还在为四姐姐的婚事烦心?”明兰捧着新沏的君山银针进来,轻轻搁在案上。
盛紘叹道:“文生才学虽好,终究家底太薄。李家虽是商贾,却富甲一方,且那李公子今年也中了举...”他揉着额角,“墨儿毕竟是嫡女。”
明兰垂眸:“女儿愚见,四姐姐的性子,嫁入李家那般复杂人家,未必是福。”
“哦?”盛紘挑眉,“你倒说说。”
“李家三房争产,婆媳妯娌不和,这些扬州城谁人不知?”明兰声音轻柔,“四姐姐心高气傲,怎受得这些闲气?倒是文家简单,文公子又无父母兄弟...”
盛紘沉吟不语。这时房妈妈来请:“老夫人请主君过去说话。”
寿安堂内,老太太正在翻看一本泛黄的家谱。见盛紘来,指着一处道:“你可记得康家?”
盛紘一怔:“母亲说的是...大姐夫家?”
老太太颔首:“当年康家求娶你大姐儿,也是看中王家门第。如今怎样?”她冷笑,“婆婆刻薄,妾室成群,你大姐儿如今过得什么日子,你当不知?”
盛紘面色微变。大姐儿王若弗嫁入康家后,确实日渐憔悴,回娘家时常暗自垂泪。
老太太又翻一页:“再看袁家。当年为攀忠勤伯府,将华儿嫁过去。如今伯府败落,华儿在婆家举步维艰...”她抬眼看向儿子,“紘儿,前车之鉴啊!”
盛紘冷汗涔涔:“母亲教训的是...”
“盛家如今看着兴旺,实如履薄冰。”老太太缓缓道,“你官声虽好,到底根基尚浅。若一味攀附高门,将来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她取过文李两家的帖子:“文家清贫,却是清流;李家富庶,终是商贾。择婿当看品性前程,而非眼前富贵。”说着加重语气,“莫要学康家,贪图门第,反误了女儿终身!”
盛紘如醍醐灌顶,起身长揖:“儿子愚钝,谢母亲点拨!”
从寿安堂出来,盛紘直奔书房,当即挥退李家媒人。又唤来长柏:“你与文生相熟,觉得此人品性如何?”
长柏沉吟道:“文兄虽贫,志存高远。前日同窗宴饮,有人笑他衣衫简朴,他笑答‘衣敝缊袍而不耻,乃真名士’。儿子觉其心性坚毅,非池中物。”
盛紘颔首,又召来庄先生。庄先生捻须道:“炎敬此子,老夫甚喜。冬日见其衣单,欲赠棉袍,他却道‘先生美意心领,然君子忧道不忧贫’。其志可见一斑。”
至此,盛紘心意已定。却仍存一分谨慎,吩咐管家:“去查查文生平日往来,可有什么不妥。”
三日后,管家回禀:“文公子平日只在寺中读书,偶与同窗论文。唯一特别的是...”他迟疑道,“常去慈云寺后山喂野猫。”
盛紘失笑:“这算什么不妥?”
“倒是四姑娘...”管家压低声音,“前日又去了慈云寺,似是...与文公子‘偶遇’。”
盛紘面色一沉:“胡闹!”当即往林栖阁去。
墨兰正对镜试戴新得的珍珠簪,见父亲来,喜道:“父亲看这簪子可好?文公子说...”
“跪下!”盛紘厉声打断,“你与文生私会了?”
墨兰吓得扑通跪地:“女儿...女儿只是去上香...”
“上香?”盛紘冷笑,“慈云寺后山的野猫,何时也听得懂经文了?”他取出文炎敬近日送来的诗稿,“‘偶遇惊鸿影,禅房闻玉音’——好个偶遇!”
墨兰面色煞白。那日她故意在文炎敬常去的禅房附近弹琴,果然引得他前来...
盛紘痛心道:“我当你真心悔改,不料仍行此苟且之事!明日便去文家退婚!”
“父亲不可!”林噙霜冲进来跪下,“墨儿年轻糊涂,都是妾身的错!”她泣不成声,“要罚就罚妾身,万万不能退婚啊!”
盛紘拂袖:“迟了!盛家女儿岂能...”
“父亲息怒。”明兰不知何时站在门外,盈盈一拜,“女儿方才遇见文公子...他来请罪了。”
众皆愕然。但见文炎敬青衫落拓,跪在院中,朗声道:“晚生特来请罪。前日寺中偶遇四姑娘,虽发乎情,却未能止乎礼,实乃晚生之过。”
盛紘冷脸:“既知有错,还有何可说?”
文炎敬叩首:“晚生愿受任何责罚。只求世伯莫因晚生之过,误四姑娘终身。”他取出一个布包,“此乃晚生这些日子抄书所得,虽不足为聘,却是一片真心。”
布包里是几锭碎银,并一支素银簪子。簪头刻着细细的兰花纹,显是精心准备。
盛紘神色稍霁:“你倒坦诚。”
文炎敬郑重道:“晚生虽贫,却知礼义。若得娶四姑娘,必珍之重之,不敢有负。”说着又取出一卷文章,“此乃晚生所作《君子安贫论》,请世伯指教。”
盛紘接过细看。文章字字珠玑,尤其“贫不改志,富不淫心”一句,深得他意。
良久,他长叹一声:“起来吧。”又对墨兰道,“今日看在文生坦诚,饶你一回。若再敢私相授受,定不轻饶!”
风波暂平。晚间盛紘对王氏道:“文生虽贫,却是个君子。墨儿嫁他,或许真是良配。”
王氏叹道:“但愿如此。”
明兰在日记中欣慰写下:“祖母点醒,父亲明悟;文生坦诚,品性可贵;但愿良缘,终成佳话。”
写罢,她望向后山方向。月光下,隐约见一袭青衫正在喂猫,神情温柔。
而此时的林栖阁,墨兰正对镜簪上文炎敬送的素银簪,唇角含笑。
“穷是穷了些...”她轻抚簪上兰花,“倒是个知趣的。”
窗外,盛府的灯笼次第亮起,映着每个人各异的心思。
祖母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而盛家的命运,也在这抉择中悄然转向。
        “父亲还在为四姐姐的婚事烦心?”明兰捧着新沏的君山银针进来,轻轻搁在案上。
盛紘叹道:“文生才学虽好,终究家底太薄。李家虽是商贾,却富甲一方,且那李公子今年也中了举...”他揉着额角,“墨儿毕竟是嫡女。”
明兰垂眸:“女儿愚见,四姐姐的性子,嫁入李家那般复杂人家,未必是福。”
“哦?”盛紘挑眉,“你倒说说。”
“李家三房争产,婆媳妯娌不和,这些扬州城谁人不知?”明兰声音轻柔,“四姐姐心高气傲,怎受得这些闲气?倒是文家简单,文公子又无父母兄弟...”
盛紘沉吟不语。这时房妈妈来请:“老夫人请主君过去说话。”
寿安堂内,老太太正在翻看一本泛黄的家谱。见盛紘来,指着一处道:“你可记得康家?”
盛紘一怔:“母亲说的是...大姐夫家?”
老太太颔首:“当年康家求娶你大姐儿,也是看中王家门第。如今怎样?”她冷笑,“婆婆刻薄,妾室成群,你大姐儿如今过得什么日子,你当不知?”
盛紘面色微变。大姐儿王若弗嫁入康家后,确实日渐憔悴,回娘家时常暗自垂泪。
老太太又翻一页:“再看袁家。当年为攀忠勤伯府,将华儿嫁过去。如今伯府败落,华儿在婆家举步维艰...”她抬眼看向儿子,“紘儿,前车之鉴啊!”
盛紘冷汗涔涔:“母亲教训的是...”
“盛家如今看着兴旺,实如履薄冰。”老太太缓缓道,“你官声虽好,到底根基尚浅。若一味攀附高门,将来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她取过文李两家的帖子:“文家清贫,却是清流;李家富庶,终是商贾。择婿当看品性前程,而非眼前富贵。”说着加重语气,“莫要学康家,贪图门第,反误了女儿终身!”
盛紘如醍醐灌顶,起身长揖:“儿子愚钝,谢母亲点拨!”
从寿安堂出来,盛紘直奔书房,当即挥退李家媒人。又唤来长柏:“你与文生相熟,觉得此人品性如何?”
长柏沉吟道:“文兄虽贫,志存高远。前日同窗宴饮,有人笑他衣衫简朴,他笑答‘衣敝缊袍而不耻,乃真名士’。儿子觉其心性坚毅,非池中物。”
盛紘颔首,又召来庄先生。庄先生捻须道:“炎敬此子,老夫甚喜。冬日见其衣单,欲赠棉袍,他却道‘先生美意心领,然君子忧道不忧贫’。其志可见一斑。”
至此,盛紘心意已定。却仍存一分谨慎,吩咐管家:“去查查文生平日往来,可有什么不妥。”
三日后,管家回禀:“文公子平日只在寺中读书,偶与同窗论文。唯一特别的是...”他迟疑道,“常去慈云寺后山喂野猫。”
盛紘失笑:“这算什么不妥?”
“倒是四姑娘...”管家压低声音,“前日又去了慈云寺,似是...与文公子‘偶遇’。”
盛紘面色一沉:“胡闹!”当即往林栖阁去。
墨兰正对镜试戴新得的珍珠簪,见父亲来,喜道:“父亲看这簪子可好?文公子说...”
“跪下!”盛紘厉声打断,“你与文生私会了?”
墨兰吓得扑通跪地:“女儿...女儿只是去上香...”
“上香?”盛紘冷笑,“慈云寺后山的野猫,何时也听得懂经文了?”他取出文炎敬近日送来的诗稿,“‘偶遇惊鸿影,禅房闻玉音’——好个偶遇!”
墨兰面色煞白。那日她故意在文炎敬常去的禅房附近弹琴,果然引得他前来...
盛紘痛心道:“我当你真心悔改,不料仍行此苟且之事!明日便去文家退婚!”
“父亲不可!”林噙霜冲进来跪下,“墨儿年轻糊涂,都是妾身的错!”她泣不成声,“要罚就罚妾身,万万不能退婚啊!”
盛紘拂袖:“迟了!盛家女儿岂能...”
“父亲息怒。”明兰不知何时站在门外,盈盈一拜,“女儿方才遇见文公子...他来请罪了。”
众皆愕然。但见文炎敬青衫落拓,跪在院中,朗声道:“晚生特来请罪。前日寺中偶遇四姑娘,虽发乎情,却未能止乎礼,实乃晚生之过。”
盛紘冷脸:“既知有错,还有何可说?”
文炎敬叩首:“晚生愿受任何责罚。只求世伯莫因晚生之过,误四姑娘终身。”他取出一个布包,“此乃晚生这些日子抄书所得,虽不足为聘,却是一片真心。”
布包里是几锭碎银,并一支素银簪子。簪头刻着细细的兰花纹,显是精心准备。
盛紘神色稍霁:“你倒坦诚。”
文炎敬郑重道:“晚生虽贫,却知礼义。若得娶四姑娘,必珍之重之,不敢有负。”说着又取出一卷文章,“此乃晚生所作《君子安贫论》,请世伯指教。”
盛紘接过细看。文章字字珠玑,尤其“贫不改志,富不淫心”一句,深得他意。
良久,他长叹一声:“起来吧。”又对墨兰道,“今日看在文生坦诚,饶你一回。若再敢私相授受,定不轻饶!”
风波暂平。晚间盛紘对王氏道:“文生虽贫,却是个君子。墨儿嫁他,或许真是良配。”
王氏叹道:“但愿如此。”
明兰在日记中欣慰写下:“祖母点醒,父亲明悟;文生坦诚,品性可贵;但愿良缘,终成佳话。”
写罢,她望向后山方向。月光下,隐约见一袭青衫正在喂猫,神情温柔。
而此时的林栖阁,墨兰正对镜簪上文炎敬送的素银簪,唇角含笑。
“穷是穷了些...”她轻抚簪上兰花,“倒是个知趣的。”
窗外,盛府的灯笼次第亮起,映着每个人各异的心思。
祖母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而盛家的命运,也在这抉择中悄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