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主动认错-《知否?藏慧于拙是真章》

  “断炊之策”如同一张不断收紧的网,伴随着库房上那些刺目的朱红封条,带给侯府众多管事的压力是实实在在、与日俱增的。往日里靠着手中职权,或是虚报冒领,或是克扣盘剥,或是利用采买差价中饱私囊,早已让他们和其家眷过上了远超寻常仆役的滋润日子。如今,财路骤然被截断,澄园那边又摆出了一副彻查到底的强硬姿态,那份源于对未知惩罚的恐惧,以及对未来可能再也无法恢复往日“风光”的焦虑,开始啃噬着一些人的心理防线。

  命令下达的第二日,澄园外书房那扇平日里不算太热闹的门,便迎来了几位脚步迟疑、面色惶惶的访客。他们多是些职位不算最高、但手中也有些小权、平日里捞些油水、胆子又算不上太大的管事。真正树大根深、或是背后有靠山的,此刻还在观望,或是自恃手段高明,心存侥幸。

  头一个来的,是负责采买部分日常杂物、柴炭的林管事。他缩着脖子,搓着手,在书房外踌躇了半晌,才被小丫鬟引了进去。一见到端坐在书案后、神色平静无波的明兰,他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未语先磕头。

  “夫人……夫人开恩啊!小的……小的鬼迷心窍,以前在采买柴炭时,确实……确实虚报了少许价钱,每次……每次也就多个一两钱银子……积少成多,这些年,也……也昧下了十几两银子……”林管事声音发颤,额头抵着冰凉的地砖,不敢抬头,“小的知错了!真的知错了!求夫人看在小的主动坦白、家中还有老母稚子要养活的份上,从轻发落!银子……银子小的愿意加倍赔出来!”

  他一边说,一边从怀里哆哆嗦嗦摸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几块散碎银子和一些铜钱,显然是他连夜凑出来的“赃款”。

  明兰没有说话,只是目光平静地看着他。站在一旁的崔妈妈上前,接过那布包,放在一旁的小几上,然后铺开纸笔,开始记录。

  “何时开始,每次虚报多少,共计多少,细细说来,不得隐瞒。”崔妈妈的声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林管事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一五一十地交代起来,时间、数量、经手人,说得倒是颇为详细,显然是怕交代不清,被认为不诚恳。

  刚记录完林管事,门外又通报,掌管府中一部分车马维护、负责采购部分马料和寻常维修物件的王管事也来了。他进来的姿态与林管事如出一辙,跪地磕头,坦白的也是类似的问题——虚报马料价格,收取修理铺子的少许回扣,几年下来,也贪墨了二十多两。

  紧接着,负责一部分花园修缮、花木采购的孙嬷嬷也抹着眼泪来了。她贪墨的数额更小,多是些以次充好,或是将公中采购的优质花苗,偷偷换些差的种上,将好的挪到自家亲戚开的苗圃里去卖,零零总总,也有十来两。

  一个上午,竟陆陆续续来了四五人。所坦白的事情,大同小异,都是利用职务之便,在采买、维修等环节,进行些小规模的贪墨,数额不算巨大,但性质却无疑坐实了明兰之前对府中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的判断。

  他们选择在此刻主动坦白,动机不言而喻。一是顶不住眼下“断炊”的压力,往日滋润的生活难以为继,心中恐慌;二是见明兰手段雷霆,连四房五房和那些积年老仆都吃了瘪,生怕等盘点结果出来,自己那点事情被查个底朝天,到时惩罚更重;三来,或许也存着几分“法不责众”以及“主动交代、争取宽大处理”的侥幸心理。

  明兰始终端坐着,听着他们的坦白,看着崔妈妈逐一记录在案。她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愤怒,也无怜悯,更无得到证据的欣喜,平静得让人心头发毛。

  对于每一个坦白完毕、磕头求饶的管事,她的回应都几乎一样:

  “你所言,已记录在案。暂且回去,听候处置。在此期间,若再有任何欺瞒,或与他人串供,两罪并罚。”

  没有立刻打骂,没有当场革职,甚至没有说如何处置。这种悬而不决的态度,反而让那些坦白者心中更加七上八下,不知等待自己的究竟是怎样的命运。他们惴惴不安地退出去,带来的那点“赃款”被留在澄园,仿佛是他们交出的“投名状”,却又不知这“状”能否换来宽恕。

  消息是瞒不住的。很快,“有人去澄园主动认错”的消息便在管事圈子里传开了。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这些人胆小如鼠,坏了“规矩”;有人更加恐慌,犹豫着自己是否也要去坦白;还有人则冷眼旁观,认为明兰这只是敲山震虎,真正的大头还在后面。

  澄园书房内,崔妈妈将记录好的几份口供整理好,放在明兰面前。

  “夫人,这些都是小虾米,恐怕动不了根本。”崔妈妈低声道。

  明兰拿起那几张墨迹未干的纸,轻轻扫了一眼,唇角泛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无妨。水至清则无鱼,这些小鱼小虾的过错,我心中有数。他们主动跳出来,正好。记录下来,一是立此存照,让他们再无反复的可能;二来,也是给后面那些还抱着侥幸心理的人看看,主动坦白,或许尚有一线生机,若等被我查出来……”

  她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这些主动认错的人,他们的口供和退赃,成了明兰手中第一批确凿的“战利品”,也成了她接下来清理门户、推行新规时,可以酌情使用,也可以杀鸡儆猴的筹码。她并不急于处置他们,让恐惧和不确定性多蔓延一会儿,或许能撬开更硬的贝壳。

  这一日的主动认错风潮,像是一块试金石,测出了侯府管事阶层中一部分人的成色,也让那笼罩在侯府上空的、关于盘点和清算的紧张气氛,变得更加浓郁和具体。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