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芬老师的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李春燕心中不断扩大。那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没有熄灭,反而在她沉默的坚韧里悄悄燃烧起来。她知道,张老师在为她奔走,但她也明白,不能把所有担子都压在一个外人身上。这个家,需要她自己先站起来。
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在她瘦弱的身体里滋生。她不再是那个只会默默垂泪、独自硬撑的李春燕了。张老师的话点醒了她——需要帮助不丢人,懂得求助是另一种坚强。
她开始留意,开始观察。她注意到,自从赔偿风波后,巷子里看他们家的目光确实复杂了许多。除了依旧存在的鄙夷,也确实多了一些同情和欲言又止。尤其是几位和她年纪相仿、同样为人妻母的妇女。
比如住在巷子口的阿芳婆,以前苏建国帮她把摔伤的儿子背去过卫生所。比如隔壁院的桂珍婶,家里男人瘫在床上,日子同样艰难,以前李春燕糊纸盒赚了点零钱,有时会偷偷分她几个鸡蛋。还有前街的王家嫂子,儿子和刘小军同班,没少受那小子欺负,私下里没少骂刘家缺德…
这些女人,或许力量微薄,或许同样被生活磋磨,但她们心底存着善念,能体会苏家的难处,尤其是对晓光那孩子,或多或少都存着一点心疼。
李春燕的心活络起来。她想起了张老师说的“多管齐下”,想起了“邻里互助”。一个模糊却大胆的念头在她心里成形——她要去发动她们!不是为了乞讨,而是为了互助,为了能让孩子先看上病,为了这个家能喘口气。
这个念头让她心跳加速,脸颊发烫。主动去和人打交道,去“求人”,这对她来说比干最重的活还难。她反复犹豫,在屋里踱步,手心的汗擦了又出。
但当她看到晓光因为耳朵不适而烦躁地用小拳头捶脑袋时,所有的犹豫都被碾碎了。
她再一次仔细梳好头发,整理好衣襟,第一个敲开的,是阿芳婆家的门。
开门的是阿芳婆本人,看到是她,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春燕啊?有事?”
李春燕的脸瞬间红透,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声音低的几乎听不见:“阿芳婆…我…我…” 她结巴了半天,眼看对方眼神就要变得疑惑甚至不耐烦,她猛地一咬牙,抬起头,眼眶瞬间就红了,“阿芳婆,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晓光那孩子,耳朵里的病又犯了,疼得夜里直哭…家里…家里一分钱都掏不出来了…建国他…他快累死了…”
她语无伦次,几乎是哭着把最难堪的困境撕开给人看。没有技巧,只有最赤裸的哀求和无助。
阿芳婆看着她这副样子,听着她的话,脸上的那点疏离渐渐消失了,叹了口气:“造孽啊…刘家那群杀千刀的…还有那高利贷…进来坐吧。”
李春燕没有进去,就站在门口,像是用尽了所有勇气,哽咽着说:“我不坐…阿芳婆,我不是来要钱的…我是想…想求您和几位相熟的婶子嫂子们帮我想想办法…看看有没有什么零活…或者…或者能不能先借我点粮票…等建国发了工钱,我们一定还!我给您打借条!我李春燕说话算话!”
她的话颠三倒四,但意思却表达清楚了。不是乞讨,是求助,是借,是想办法找活路。
阿芳婆沉默了片刻,看着她通红的、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倔强的眼睛,终于点了点头:“唉…都不容易。你先别急,我想想…我好像听说纺织厂的后勤仓库最近要人帮忙缝补麻袋,按件算钱,就是熬眼睛…不知道你…”
“我能干!我什么都能干!” 李春燕立刻急切地应道,眼里猛地迸发出光亮。
“成,那我明天去帮你问问。” 阿芳婆应承下来,又压低声音,“桂珍那边…她好像认识个药材铺的老板娘,有时候需要人帮忙切药片,也挺累人,不知道还缺不缺人手…”
李春燕千恩万谢地离开了阿芳婆家,虽然只是得到一个模糊的希望,却像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她依葫芦画瓢,又鼓起勇气敲开了桂珍婶和王家嫂子的门。
过程同样艰难,同样需要她一次次撕开伤口,展示最不堪的脆弱。有人犹豫,有人表示爱莫能助,但也有人,像桂珍婶和王家嫂子,在最初的惊讶和为难后,都被她那份为了孩子豁出一切的母性所触动,也被苏家这次“倾家荡产”护孩子的担当隐隐打动。
“刘家真不是东西!欺负老实人!” 王家嫂子忿忿不平,“春燕姐你别急,我回头问问我们厂工会,看有没有能给困难家庭的临时补助名额!”
“切药片的活我明天就去帮你问问!” 桂珍婶拉着她的手,“孩子的病可不能拖!”
而这一切,并非全然自发。背后,有着张玉芬老师看似不经意、却极其关键的推动。她给街道办相熟的妇女主任打了电话,委婉地提到了苏家的情况和晓光的病,强调了邻里互助的重要性。妇女主任心领神会,在居委会上稍微提了提,风向便悄然变化。
张老师又“偶遇”了阿芳婆在街道办工作的儿媳妇,闲聊中感慨了几句苏家的不易和李春燕的坚韧。这些话,很快又传到了阿芳婆耳朵里。
于是,在李春燕鼓起勇气叩开一扇扇门的同时,一种无声的支持网络也在张老师的智慧编织下悄然铺开。这让那些原本可能只是心软一下的妇女们,更多了几分行动的理由和底气。
星星之火,开始汇聚。
第二天,阿芳婆真的带来了缝麻袋的活计,虽然工钱微薄,但至少是现钱。桂珍婶也传来了好消息,药材铺那边正好缺人,可以让她去试试。王家嫂子则送来了几斤宝贵的粮票和一小包红糖,说是厂里姐妹凑的,先应应急。
甚至,以前受过苏建国帮忙的几个老工友的家眷,也听说了风声,偷偷送来了几个鸡蛋或者一把青菜。
东西不多,活计也很辛苦,但这一点一滴的帮助,却像温润的春雨,悄然滴落在苏家干涸龟裂的土地上。
李春燕看着那些放在桌上的粮票、鸡蛋、青菜,听着那些带着体温的关切话语,眼泪再一次决堤而出。但这一次,不再是绝望的泪水,而是感受到了冰冷世界里一丝微弱却真实暖意的复杂宣泄。
她知道自己和这个家面临的依然是巨大的困难,但她不再是一个人,也不再是孤军奋战。
一种属于女性的、坚韧而温暖的力量,开始在青瓦巷这个小小的角落里悄然涌动、汇聚。它无法立刻搬走压顶的泰山,却足以让深陷泥潭的人,看到一丝挣脱的希望,获得继续前行的力气。
春燕的行动,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而女性的力量,正在成为撬动苏家命运的重要支点。
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在她瘦弱的身体里滋生。她不再是那个只会默默垂泪、独自硬撑的李春燕了。张老师的话点醒了她——需要帮助不丢人,懂得求助是另一种坚强。
她开始留意,开始观察。她注意到,自从赔偿风波后,巷子里看他们家的目光确实复杂了许多。除了依旧存在的鄙夷,也确实多了一些同情和欲言又止。尤其是几位和她年纪相仿、同样为人妻母的妇女。
比如住在巷子口的阿芳婆,以前苏建国帮她把摔伤的儿子背去过卫生所。比如隔壁院的桂珍婶,家里男人瘫在床上,日子同样艰难,以前李春燕糊纸盒赚了点零钱,有时会偷偷分她几个鸡蛋。还有前街的王家嫂子,儿子和刘小军同班,没少受那小子欺负,私下里没少骂刘家缺德…
这些女人,或许力量微薄,或许同样被生活磋磨,但她们心底存着善念,能体会苏家的难处,尤其是对晓光那孩子,或多或少都存着一点心疼。
李春燕的心活络起来。她想起了张老师说的“多管齐下”,想起了“邻里互助”。一个模糊却大胆的念头在她心里成形——她要去发动她们!不是为了乞讨,而是为了互助,为了能让孩子先看上病,为了这个家能喘口气。
这个念头让她心跳加速,脸颊发烫。主动去和人打交道,去“求人”,这对她来说比干最重的活还难。她反复犹豫,在屋里踱步,手心的汗擦了又出。
但当她看到晓光因为耳朵不适而烦躁地用小拳头捶脑袋时,所有的犹豫都被碾碎了。
她再一次仔细梳好头发,整理好衣襟,第一个敲开的,是阿芳婆家的门。
开门的是阿芳婆本人,看到是她,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春燕啊?有事?”
李春燕的脸瞬间红透,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声音低的几乎听不见:“阿芳婆…我…我…” 她结巴了半天,眼看对方眼神就要变得疑惑甚至不耐烦,她猛地一咬牙,抬起头,眼眶瞬间就红了,“阿芳婆,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晓光那孩子,耳朵里的病又犯了,疼得夜里直哭…家里…家里一分钱都掏不出来了…建国他…他快累死了…”
她语无伦次,几乎是哭着把最难堪的困境撕开给人看。没有技巧,只有最赤裸的哀求和无助。
阿芳婆看着她这副样子,听着她的话,脸上的那点疏离渐渐消失了,叹了口气:“造孽啊…刘家那群杀千刀的…还有那高利贷…进来坐吧。”
李春燕没有进去,就站在门口,像是用尽了所有勇气,哽咽着说:“我不坐…阿芳婆,我不是来要钱的…我是想…想求您和几位相熟的婶子嫂子们帮我想想办法…看看有没有什么零活…或者…或者能不能先借我点粮票…等建国发了工钱,我们一定还!我给您打借条!我李春燕说话算话!”
她的话颠三倒四,但意思却表达清楚了。不是乞讨,是求助,是借,是想办法找活路。
阿芳婆沉默了片刻,看着她通红的、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倔强的眼睛,终于点了点头:“唉…都不容易。你先别急,我想想…我好像听说纺织厂的后勤仓库最近要人帮忙缝补麻袋,按件算钱,就是熬眼睛…不知道你…”
“我能干!我什么都能干!” 李春燕立刻急切地应道,眼里猛地迸发出光亮。
“成,那我明天去帮你问问。” 阿芳婆应承下来,又压低声音,“桂珍那边…她好像认识个药材铺的老板娘,有时候需要人帮忙切药片,也挺累人,不知道还缺不缺人手…”
李春燕千恩万谢地离开了阿芳婆家,虽然只是得到一个模糊的希望,却像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她依葫芦画瓢,又鼓起勇气敲开了桂珍婶和王家嫂子的门。
过程同样艰难,同样需要她一次次撕开伤口,展示最不堪的脆弱。有人犹豫,有人表示爱莫能助,但也有人,像桂珍婶和王家嫂子,在最初的惊讶和为难后,都被她那份为了孩子豁出一切的母性所触动,也被苏家这次“倾家荡产”护孩子的担当隐隐打动。
“刘家真不是东西!欺负老实人!” 王家嫂子忿忿不平,“春燕姐你别急,我回头问问我们厂工会,看有没有能给困难家庭的临时补助名额!”
“切药片的活我明天就去帮你问问!” 桂珍婶拉着她的手,“孩子的病可不能拖!”
而这一切,并非全然自发。背后,有着张玉芬老师看似不经意、却极其关键的推动。她给街道办相熟的妇女主任打了电话,委婉地提到了苏家的情况和晓光的病,强调了邻里互助的重要性。妇女主任心领神会,在居委会上稍微提了提,风向便悄然变化。
张老师又“偶遇”了阿芳婆在街道办工作的儿媳妇,闲聊中感慨了几句苏家的不易和李春燕的坚韧。这些话,很快又传到了阿芳婆耳朵里。
于是,在李春燕鼓起勇气叩开一扇扇门的同时,一种无声的支持网络也在张老师的智慧编织下悄然铺开。这让那些原本可能只是心软一下的妇女们,更多了几分行动的理由和底气。
星星之火,开始汇聚。
第二天,阿芳婆真的带来了缝麻袋的活计,虽然工钱微薄,但至少是现钱。桂珍婶也传来了好消息,药材铺那边正好缺人,可以让她去试试。王家嫂子则送来了几斤宝贵的粮票和一小包红糖,说是厂里姐妹凑的,先应应急。
甚至,以前受过苏建国帮忙的几个老工友的家眷,也听说了风声,偷偷送来了几个鸡蛋或者一把青菜。
东西不多,活计也很辛苦,但这一点一滴的帮助,却像温润的春雨,悄然滴落在苏家干涸龟裂的土地上。
李春燕看着那些放在桌上的粮票、鸡蛋、青菜,听着那些带着体温的关切话语,眼泪再一次决堤而出。但这一次,不再是绝望的泪水,而是感受到了冰冷世界里一丝微弱却真实暖意的复杂宣泄。
她知道自己和这个家面临的依然是巨大的困难,但她不再是一个人,也不再是孤军奋战。
一种属于女性的、坚韧而温暖的力量,开始在青瓦巷这个小小的角落里悄然涌动、汇聚。它无法立刻搬走压顶的泰山,却足以让深陷泥潭的人,看到一丝挣脱的希望,获得继续前行的力气。
春燕的行动,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而女性的力量,正在成为撬动苏家命运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