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是张玉芬老师带来的,在她那次透露可能调动之后、最终决定尚未做出的一个下午。她再次踏进青瓦巷过渡房时,眉宇间虽然仍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犹豫,但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强打精神的明亮。
她没有多寒暄,目光直接落在墙角正对着画册发呆的苏卫民身上,声音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鼓励性的轻快:“卫民,快收拾一下!带上你画得最好的那几张——画光光的,画太阳的,还有画咱们巷子的!街道文化站那边有个小角落,能给咱们腾出来挂几天!”
苏建国正伏在矮桌前演算,闻言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充满了惊愕和难以置信。“张老师,这…这能行吗?卫民他画的…” 他下意识地觉得那些歪歪扭扭、不合比例的画,登不上“文化站”那种听起来就“正式”的地方。
“怎么不行?” 张玉芬镜片后的目光笃定地看向苏建国,语气不容置疑,“秦干事看了都说好,有生命力!挂出去让街坊邻居们都看看,咱们青瓦巷也出‘画家’!” 她的话里带着一丝夸张的鼓舞,更多的是想给这个沉闷的家和沉默的“画家”一点实实在在的激励。
苏卫民茫然地抬起头,红肿的眼睛看看张老师,又看看大哥,似乎没完全理解“文化站”和“挂出去”是什么意思。但“画”这个字触动了他。他笨拙地放下画册,开始在他那堆宝贝画纸里翻找,嘴里发出无意识的“嗬嗬”声,似乎本能地知道这是件重要的事。
最终,选了三张。一张是晓光抱着布娃娃、上方有巨大笑脸太阳的蜡笔画,色彩大胆温暖;一张是无数道金色光芒穿透云层的太阳素描,线条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还有一张是用铅笔勾勒的青瓦巷巷口,房屋歪斜,线条粗犷,却莫名抓住了那种沧桑和烟火气。
张玉芬小心翼翼地将三幅画用干净的报纸衬好,卷起来。苏建国放下手里的笔,搓了搓布满裂口的手,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跟着一起去。他叫上了正蹲在门口检查三轮车的苏卫东。苏卫东赤红的双瞳里闪过一丝不耐烦,但瞥了一眼大哥那带着罕见紧张和期盼的神情,又看了看抱着画卷、一脸茫然的卫民,最终只是冷哼了一声,默默站起身,跟在了后面。晓光也被李春燕抱了起来,裹得严严实实,一起去看热闹。
街道文化站其实就是一间稍大点的屋子,靠墙放着几个书架,摆着些旧报纸和宣传册。此刻,在一面空着的墙壁上,临时拉了一根细绳。张玉芬和文化站的管理员打了个招呼,便亲自将卫民那三幅画,用小巧的夹子,仔细地、端正地夹在了细绳上。
三幅风格迥异却都带着强烈个人印记的画作,就这样突兀又和谐地并排出现在了这间充满油墨味的屋子里。
起初,并没有人注意。只有几个来翻报纸的老头好奇地瞟了几眼,嘟囔一句“这画的啥?歪歪扭扭的”。
但渐渐地,随着下班放学的人流多起来,开始有人驻足。
“诶?这太阳画得…咋说呢…挺带劲!” 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男人摸着下巴评论道。
“这小闺女画得灵啊!瞧这眼睛,亮晶晶的!” 一个抱着孩子的大婶指着晓光的画像。
“这是咱们巷子口吧?嘿,你别说,这破破烂烂的劲儿还真有点像!” 另一个街坊认了出来。
“谁画的啊?没见过这种画法。”
“听说是老苏家那个…老三画的…”
“啊?他啊…真看不出来…还以为他就会…”
议论声低低地响起,充满了惊奇、疑惑,但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称赞和欣赏。没有人用专业的眼光评判,街坊们用的是最直观的感受——温暖,有劲,像那么回事儿!
苏建国佝偻着背,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紧张地看着众人的反应。听到那些称赞,他布满风霜的脸上先是难以置信,随即涌起一股巨大的、混杂着酸楚和骄傲的热流,让他眼眶发热,只能死死抿住嘴唇,深陷的眼窝低垂着,不敢让人看见里面的波澜。
苏卫东高大的身躯靠在门框上,赤红的双瞳扫过那些围观的人和墙上的画,又飞快地移开,紧抿的嘴角依旧下拉,但那只完好的左手却无意识地松开了攥着的拳头。当听到有人夸“这太阳有劲儿”时,他极其迅速地、几不可察地瞟了那画一眼,又立刻扭开头,仿佛只是不经意。
而事件的中心——苏卫民,一开始完全处于茫然状态。他被大哥和张老师安排在画作前面一点的椅子上坐着,高大的身躯局促地蜷缩着,红肿的眼睛不知所措地看着地面,根本不敢抬头看那些围观的人和墙上的画。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
直到越来越多带着善意的、惊奇的目光投向他,直到那些“画得真好”、“真不错”的称赞声隐约传入他混沌的耳朵里。
他似乎慢慢明白了,这些夸奖,是因为他画的画。
一种陌生的、从未有过的情绪,如同缓慢升温的水,渐渐在他单纯的心底弥漫开来。那不再是完成糊盒任务后的麻木,也不是吃到糖时的简单快乐,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带着羞涩、困惑、还有一丝微弱却清晰的…喜悦和兴奋?
他极其缓慢地、偷偷地抬起一点点头,飞快地瞟了一眼墙上自己的画,又像被烫到一样立刻低下。布满污垢的脸颊上,竟然泛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粗糙的红晕。他喉咙里不再发出不安的“嗬嗬”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微的、压抑着的、带着点欢快意味的哼哼。
当一个小男孩指着画上的太阳大声说“好看”时,卫民甚至猛地抬起头,看向了那个男孩,红肿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极其微弱的光亮,嘴角极其笨拙地、几乎是抽搐般地向上弯了一下,露出了一个短暂到几乎看不见的、害羞又兴奋的笑容。
虽然很快他又低下头去,把脸埋得更深,但那瞬间的反应,却清晰地落入了紧紧关注着他的苏建国和张玉芬眼中。
张玉芬镜片后的眼睛湿润了,她悄悄别过头,用手指揩了揩眼角。
苏建国佝偻的背脊,在这一刻,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些。他看着那个害羞得几乎要缩成一团、却又明显洋溢着前所未有情绪的弟弟,心中百感交集。那三幅粗糙的画,此刻在他眼中,仿佛散发着比太阳更温暖的光芒。
晓光在李春燕怀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墙上自己的画像,又看看害羞的三舅,小嘴咧开,露出甜甜的笑容,含糊不清地嘟囔:“…三舅…画…”
小小的展览,简陋的场地,质朴的观众。
但对于苏卫民,对于这个家来说,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那面文化站的墙,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让一直缩在角落里的、不被看见的微光,终于得以展露,并收获了来自外部世界的第一批、最真诚的掌声。这份羞涩的兴奋,如同一颗珍贵的火种,悄然落入了卫民的心田,也照亮了苏建国眼前更加崎岖却也似乎多了一丝可能性的未来。
        她没有多寒暄,目光直接落在墙角正对着画册发呆的苏卫民身上,声音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鼓励性的轻快:“卫民,快收拾一下!带上你画得最好的那几张——画光光的,画太阳的,还有画咱们巷子的!街道文化站那边有个小角落,能给咱们腾出来挂几天!”
苏建国正伏在矮桌前演算,闻言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充满了惊愕和难以置信。“张老师,这…这能行吗?卫民他画的…” 他下意识地觉得那些歪歪扭扭、不合比例的画,登不上“文化站”那种听起来就“正式”的地方。
“怎么不行?” 张玉芬镜片后的目光笃定地看向苏建国,语气不容置疑,“秦干事看了都说好,有生命力!挂出去让街坊邻居们都看看,咱们青瓦巷也出‘画家’!” 她的话里带着一丝夸张的鼓舞,更多的是想给这个沉闷的家和沉默的“画家”一点实实在在的激励。
苏卫民茫然地抬起头,红肿的眼睛看看张老师,又看看大哥,似乎没完全理解“文化站”和“挂出去”是什么意思。但“画”这个字触动了他。他笨拙地放下画册,开始在他那堆宝贝画纸里翻找,嘴里发出无意识的“嗬嗬”声,似乎本能地知道这是件重要的事。
最终,选了三张。一张是晓光抱着布娃娃、上方有巨大笑脸太阳的蜡笔画,色彩大胆温暖;一张是无数道金色光芒穿透云层的太阳素描,线条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还有一张是用铅笔勾勒的青瓦巷巷口,房屋歪斜,线条粗犷,却莫名抓住了那种沧桑和烟火气。
张玉芬小心翼翼地将三幅画用干净的报纸衬好,卷起来。苏建国放下手里的笔,搓了搓布满裂口的手,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跟着一起去。他叫上了正蹲在门口检查三轮车的苏卫东。苏卫东赤红的双瞳里闪过一丝不耐烦,但瞥了一眼大哥那带着罕见紧张和期盼的神情,又看了看抱着画卷、一脸茫然的卫民,最终只是冷哼了一声,默默站起身,跟在了后面。晓光也被李春燕抱了起来,裹得严严实实,一起去看热闹。
街道文化站其实就是一间稍大点的屋子,靠墙放着几个书架,摆着些旧报纸和宣传册。此刻,在一面空着的墙壁上,临时拉了一根细绳。张玉芬和文化站的管理员打了个招呼,便亲自将卫民那三幅画,用小巧的夹子,仔细地、端正地夹在了细绳上。
三幅风格迥异却都带着强烈个人印记的画作,就这样突兀又和谐地并排出现在了这间充满油墨味的屋子里。
起初,并没有人注意。只有几个来翻报纸的老头好奇地瞟了几眼,嘟囔一句“这画的啥?歪歪扭扭的”。
但渐渐地,随着下班放学的人流多起来,开始有人驻足。
“诶?这太阳画得…咋说呢…挺带劲!” 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男人摸着下巴评论道。
“这小闺女画得灵啊!瞧这眼睛,亮晶晶的!” 一个抱着孩子的大婶指着晓光的画像。
“这是咱们巷子口吧?嘿,你别说,这破破烂烂的劲儿还真有点像!” 另一个街坊认了出来。
“谁画的啊?没见过这种画法。”
“听说是老苏家那个…老三画的…”
“啊?他啊…真看不出来…还以为他就会…”
议论声低低地响起,充满了惊奇、疑惑,但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称赞和欣赏。没有人用专业的眼光评判,街坊们用的是最直观的感受——温暖,有劲,像那么回事儿!
苏建国佝偻着背,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紧张地看着众人的反应。听到那些称赞,他布满风霜的脸上先是难以置信,随即涌起一股巨大的、混杂着酸楚和骄傲的热流,让他眼眶发热,只能死死抿住嘴唇,深陷的眼窝低垂着,不敢让人看见里面的波澜。
苏卫东高大的身躯靠在门框上,赤红的双瞳扫过那些围观的人和墙上的画,又飞快地移开,紧抿的嘴角依旧下拉,但那只完好的左手却无意识地松开了攥着的拳头。当听到有人夸“这太阳有劲儿”时,他极其迅速地、几不可察地瞟了那画一眼,又立刻扭开头,仿佛只是不经意。
而事件的中心——苏卫民,一开始完全处于茫然状态。他被大哥和张老师安排在画作前面一点的椅子上坐着,高大的身躯局促地蜷缩着,红肿的眼睛不知所措地看着地面,根本不敢抬头看那些围观的人和墙上的画。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
直到越来越多带着善意的、惊奇的目光投向他,直到那些“画得真好”、“真不错”的称赞声隐约传入他混沌的耳朵里。
他似乎慢慢明白了,这些夸奖,是因为他画的画。
一种陌生的、从未有过的情绪,如同缓慢升温的水,渐渐在他单纯的心底弥漫开来。那不再是完成糊盒任务后的麻木,也不是吃到糖时的简单快乐,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带着羞涩、困惑、还有一丝微弱却清晰的…喜悦和兴奋?
他极其缓慢地、偷偷地抬起一点点头,飞快地瞟了一眼墙上自己的画,又像被烫到一样立刻低下。布满污垢的脸颊上,竟然泛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粗糙的红晕。他喉咙里不再发出不安的“嗬嗬”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微的、压抑着的、带着点欢快意味的哼哼。
当一个小男孩指着画上的太阳大声说“好看”时,卫民甚至猛地抬起头,看向了那个男孩,红肿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极其微弱的光亮,嘴角极其笨拙地、几乎是抽搐般地向上弯了一下,露出了一个短暂到几乎看不见的、害羞又兴奋的笑容。
虽然很快他又低下头去,把脸埋得更深,但那瞬间的反应,却清晰地落入了紧紧关注着他的苏建国和张玉芬眼中。
张玉芬镜片后的眼睛湿润了,她悄悄别过头,用手指揩了揩眼角。
苏建国佝偻的背脊,在这一刻,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些。他看着那个害羞得几乎要缩成一团、却又明显洋溢着前所未有情绪的弟弟,心中百感交集。那三幅粗糙的画,此刻在他眼中,仿佛散发着比太阳更温暖的光芒。
晓光在李春燕怀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墙上自己的画像,又看看害羞的三舅,小嘴咧开,露出甜甜的笑容,含糊不清地嘟囔:“…三舅…画…”
小小的展览,简陋的场地,质朴的观众。
但对于苏卫民,对于这个家来说,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那面文化站的墙,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让一直缩在角落里的、不被看见的微光,终于得以展露,并收获了来自外部世界的第一批、最真诚的掌声。这份羞涩的兴奋,如同一颗珍贵的火种,悄然落入了卫民的心田,也照亮了苏建国眼前更加崎岖却也似乎多了一丝可能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