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学费的压力-《青瓦巷里的向阳花》

  秋意渐深,青瓦巷的风带上了更明显的萧瑟。那场为晓光入学而短暂升腾的欣慰与激动,如同被冷水浇淋的火苗,迅速熄灭在冰冷坚硬的现实面前,只余下焦灼的灰烬和持续不断的压力。

  那叠薄薄的、印着“红星小学”抬头的缴费通知单,像一块沉重的铅块,压在苏家那张摇摇晃晃的矮桌上,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学费、书本费、杂费…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累加起来,却成了一个足以让这个刚刚喘过一口气的家庭再次感到窒息的天文数字。

  苏建国佝偻的背脊伏在油灯下,仿佛被那几张纸压得更加弯曲。他面前摊开的不是夜校的课本,而是一个破旧的小本子和一支秃头铅笔。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是他反复演算的家庭收支。

  “学费…十二块五…” “书本费…八块三…” “练习本、铅笔…就算…一块五…” “校服钱…春燕垫了布票和工,料子钱…还得算三块…” “加起来…二十五块三…”

  他布满裂口的手指颤抖着,在这串数字下面划上一道重重的横线。深陷的眼窝死死盯着那个最终的数字,喉咙里发出无意识的、压抑的呻吟。二十五块三!这几乎是他大半个月的工资!还不包括家里日常的口粮、煤球、以及那笔沉甸甸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还清的债务利息!

  油灯的光晕将他紧缩的眉头和干裂的嘴唇照得忽明忽暗。他试图从那些固定的、微薄的收入里,再榨出一点一滴的可能。

  他的工资…卫东跑车零散的收入…卫民糊盒子的工钱(尽管单价又被压低了)…李春燕偶尔塞过来的一点补贴(他每次都推拒,她却总能找到理由留下)…

  算来算去,缺口依然像一道狰狞的裂谷,横亘在眼前。除非…除非这个月不吃肉(本来也极少),煤球再省着点烧,晚上油灯再捻暗一点…可即便如此,也远远不够。

  一股熟悉的、冰冷的绝望再次攫住了他的心脏。夜校的书本摊在旁边,那些复杂的符号和线条,此刻在生存的重压下,显得如此遥远和不切实际。他猛地闭上眼,用手指用力按压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喉咙里的铁锈味仿佛更加浓重了。

  屋内的气氛因为他持续的低气压而变得异常沉闷。

  角落里,苏卫东“哐当”一声扔下手里擦了一半的扳手。他赤红的双瞳扫过大哥那副几乎要被账本吞掉的绝望模样,又猛地盯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紧抿的嘴角拉出一道极其冷硬的直线。

  他没有说话,只是猛地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带起一阵风。他走到墙边,一把抓起那件油腻的棉袄,粗暴地套在身上,然后抓起三轮车钥匙,头也不回地冲出了门。

  “去哪?” 苏建国沙哑地问了一句。

  “…溜溜。” 苏卫东含糊地丢下两个字,声音沉闷,带着一股压抑的狠劲。门在他身后被重重摔上。

  所谓的“溜溜”,就是去夜色笼罩的县城里寻找任何可能赚钱的机会。拉晚归的醉汉?搬运别人不愿意接的沉重货物?去更远的、鱼龙混杂的郊区碰运气?风险无疑更大,但苏卫东那双赤红的眼睛里,此刻燃烧的是不顾一切的焦灼和一种被逼到绝境的蛮横。他蹬车的频率比以往更快,链条发出的呻吟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仿佛在发泄着无声的怒吼。每一分额外的收入,都可能变成晓光作业本上的一页纸,铅笔盒里的一支笔。

  另一个墙角,苏卫民似乎也感受到了屋内不同寻常的紧绷气氛。他茫然地抬起头,放下手中的铅笔(他最近在尝试画教室,画得歪歪扭扭)。他红肿的眼睛看看大哥痛苦的表情,又看看桌上那叠刺眼的缴费单。他虽然不懂具体数字的含义,但那“钱不够”的焦虑感,如同本能,传递到了他混沌的感知里。

  他喉咙里发出不安的“嗬嗬”声,笨拙地站起身,走到他那堆糊盒的材料前。然后,一声不吭地坐下去,重新拿起浆糊刷子。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狂暴地、不计后果地拼命,动作甚至显得有些迟钝。但他没有停。一下,又一下,机械地、固执地刷着浆糊,粘合着纸板。红肿的眼睛里没有了画画时的神采,只剩下一种麻木的、近乎自我惩罚般的坚持。仿佛多糊一个盒子,那个沉重的数字就能减少一分。指关节上刚刚结痂的伤口,在反复的摩擦下,又开始隐隐渗出血丝,混入浑浊的浆糊里,他也浑然不觉。

  李春燕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她没有说什么安慰的话,也知道语言的苍白。她只是更加细心地打理着这个家。炉火总是烧得比别家更旺一点(她悄悄从自家拿了煤饼过来),玉米糊糊里偶尔会多出几颗红枣(说是食堂发的),晓光的衣服永远干净整洁,铅笔总是削得尖尖的。

  这天晚上,她又来了。手里提着一个小布包。

  她先是走到卫民身边,轻轻按住他还在机械动作的手,声音温柔却坚定:“卫民,歇会儿,手破了,得上点药。” 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药水和棉签,极其小心地帮他处理伤口。

  苏卫民茫然地任由她摆布,目光依旧空洞。

  然后,她走到矮桌前,将那个小布包放在苏建国摊开的账本旁边。 苏建国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困惑地看着她。

  李春燕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套崭新的、印着卡通图案的塑料包书纸,还有一个铁皮文具盒,里面不仅有铅笔橡皮,还多了一块小小的、带香味的橡皮和一支红色的勾线笔。

  “跟厂里工会申请的,困难职工家庭助学补助发的。” 她声音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镜片后的目光却不容置疑地看着苏建国,“别推,是给光光的。让孩子在学校里…别太寒碜。”

  苏建国喉咙哽住,看着那些对于晓光来说无疑是“奢侈品”的学习用品,深陷的眼窝瞬间发热。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是极其沉重地点了点头。这份情谊,太重了。

  李春燕没有多待,帮他整理了一下桌上散乱的纸张,轻声说:“日子再难,一步一步总能走。光光的学费…大家再想想办法。” 说完,她便转身离开了,纤细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留下满室温暖的炉火气和桌上那份沉甸甸的心意。

  油灯下,苏建国看着那套崭新的包书纸,看着账本上那个刺目的数字,又听着门外隐约传来的、苏卫东三轮车远去的链条呻吟声,以及身边苏卫民那麻木而持续的糊盒声。

  压力依旧像山一样沉重地压在他的肩上,几乎要将他压垮。 但这一次,他不再是独自一人面对这冰冷的数字。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那支秃头铅笔,布满裂口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却异常坚定地,在那一串令人绝望的数字下面,开始写下新的、可能微乎其微却必须去尝试的筹钱计划。

  为了晓光能继续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这个家所有的力量,都在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悄然凝聚,准备迎接又一场关于生存的艰难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