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陈平谏言秦皇分封反叛,韩信劝阻秦皇孤注一掷,以为平匈奴事。
闻得韩信此言,秦皇扶苏有以气馁,思索之间,复问道:“以尔之间,若得分封,以何地何爵为宜?”
韩信愕然,回道:“臣本不擅此事,然若以兵战而言之,莫若衣锦还乡为佳。至于爵位,彻侯已然上限。”
秦皇扶苏转视陈平,陈平拜答道:“刘季诸流,多为乡党,沛县居多,若能衣锦还乡,恐皆大乐也。然县侯之尊,纵食邑万户,亦不足为虑。”
秦皇扶苏,有以心动,见司徒博彦在侧,反问道:“昨日群臣朝议,尔未得列,今日御史奏对,汝又得脱。现自投罗网,且言于朕听。”
司徒博彦亦不惊讶,闻言而思,回道:“禀明陛下,可愿为明君乎?”
秦皇扶苏不解其意,应道:“自当明君。”
司徒博彦复问:“敢问陛下,可惧史官乎?”
秦皇扶苏不明其说,回道:“自然。”
司徒博彦暗笑:“若二者不可兼得,则何如?”
秦皇扶苏默然,思索良久,回道:“史官之事,一也。明君之事,万也。自然选万弃一也。”
司徒博彦叩拜,言道:"即如此,某请吾皇,下罪己诏,言说北地匈奴之恶劣,以诸侯王之尊,邀刘季吴芮,北上咸阳,共商大计,齐攻匈奴,令其行尊王攘夷事。"
闻得司徒博彦竟言及罪己诏及诸侯王之位,秦皇扶苏,有以踌躇,然竟未有愤怒,确实奇哉。毕竟今日所言之事,见于史官,恐千载留耻。以其明君所求,有恶事傍身,恐无得复明。
见秦皇扶苏未有所言,司徒博彦复进言道;"仟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在眼前,望吾皇三思。"
秦皇扶苏闻言默然,思索良久,乃言道:“若有今日之耻,唯奋发有为,远超先皇,才能洗刷。”
司徒博彦亦拜曰:“异日吾皇,驱逐匈奴,永定北疆,无用长城,自超先皇。若能封赏南海,巡视天涯海角,自为千古一帝,为后世传唱。”
闻得如此吹捧,秦皇扶苏亦有热血,好赖知事有缓急,方得静心,乃直言道:“此事吾尚需言于朝堂重臣,非小子几人可决之。”
司徒博彦倒也无此幻想,闻得秦皇所言,亦觉正常,然今日即见,终不能无功而返,空手而归,故复言道:"此事即定,某尚有小事,请于吾皇。"
秦皇扶苏,亦有懵懂,随口问道:“何事?”复见司徒博彦阴笑,乃有所悔。
不待秦皇扶苏制止,司徒博彦已开口言道:“无非,陈平得胜归来,臣特来请封。”
于是蕲县、临济、平原及淮北四地,再次提及,韩信、钟离眜以及项籍部将之事,亦再言说。
言说完毕,司徒博彦拜曰:“唯淮北项籍之功,当可封赏,再及其余,臣恳请吾皇,证关东贤者栋梁之名,彰新皇内外等同之圣。”
秦皇扶苏闻得陈平之事,本有愕然,继而赞赏,即待司徒博彦最后言语出口,复有蹙眉。依今日情形,司徒博彦有此言说,既有要挟之意,复有结党之嫌。
然思及昔日废丘之时蒙毅言语,且张苍、李左车等,俩年以来,不负众望,确有所成。今张苍李左车,已为郡级高官,陈平归来,论功行赏,亦不为过。
顾念私情,秦皇扶苏未有立驳,言于司徒博彦道:“尔年岁尚幼,朕且不处罚于你,且随“孟”师再学些时日。陈平之事,朕自会着丞相办理,定不会寒谋士之心。”
司徒博彦未言,叩首以谢。
至于陈平,自然暗暗叫苦,昨日司徒博彦酒话‘明日请见吾皇,封侯拜将,即在眼前。’复现脑海,彼时只当醉话,不期今日竟以成真。以其平素心性,虽有操刀分肉之雄心,然以此而识于秦皇,并非上策,亦非其所愿也。思索之间,无有能言,乃自谢恩不提。至于韩信,昨日亦闻此言,见得司徒博彦如此力挺,更有所思。
无有他事,三人告退。及待出宫,陈平直言道:“谢过公子美言,然如此行事,恐有不妥?”
司徒博彦见未有他人,乃暗暗叹气,开口言道:“遍观今日朝堂,皆为先皇所遗,得其襄助,吾皇或可有成。然今皇春秋鼎盛,十年之后,诸公何在?待得其时,不见后来,何其危哉。即有此虑,不若自今日起,有以新人入朝,以为接续。譬如李超将军,譬如李左车郡尉,譬如张苍郡守,再有……”言语至此,复视陈平及韩信。
“以某年幼,恐无得用之时,若能以此而换得贰位入朝从事,以为将来,亦不失良策。”
闻得司徒博彦之语,陈平乃有所思,口称公子,复施拜礼。韩信一两日间,得见诸多爱护,终有归心,亦口称公子,跟随拜礼。
不言司徒博彦等人离去,秦皇扶苏,静思半晌,乃传召韩子、右丞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蒙毅觐见,言及陈平韩信之事。
众人联袂而来,并非朝堂,倒也不甚拘束。及待闻得秦皇转述,面面相觑,不敢置信。再视在座,皆为昔日废丘会议出席者,更是滋味不一。蒙毅恶言,恍如昨日,有以衬托,更为诡异。
韩子并非关外随行而来之人,然以其旧韩室成员身份,更非关内三秦人士,闻得秦皇所言,倒也便利,先开口道:“蕲县之事,如今看来,助力甚大。于关外遗族,储备未足之际,抢先引爆,于吾秦大利;至于项籍之事,得以中途铲除,无有后患,更为大攻。以此封赏,倒也应得。”
闻得韩子所言,廷尉蒙毅乃插言道:“秦朝封赏,向来以军爵而行。陈平如此行事,不合其法。是想群臣有问,以何功而封赏?如何公示天下?”
御史大夫冯劫闻得昔日平民,得立如此大功,亦为震撼,思索之间,直言到:“廷尉所言有理,然昔日秦王在位,亦有重贿刺杀六国众臣之举,献策者亦有封赏,陈平行事,虽不得公示,然必得赏。”
有以踌躇,冯劫乃接言道:“不言其他,蕲县之事,于吾皇拨乱反正之事,助力直接,亦不能免。”
右丞冯去疾闻众人之言,乃谏言到:“观陈平行事,虽非正途,不入法家,不纳儒术。然机智奇效,倒有大用。臣谏言吾皇,将以封侯,以励后来者。”
闻得右丞封赏如此之高,蒙毅本能反驳:“纵有些许功劳,何能封爵至此?不妥。”
韩子思索有时,乃言道:“封爵者,王酬功者也,以侯而励后进,倒无不妥。然众于爵者,位也。今日陈平复归,该以何职为佳?”
右丞冯去疾答道:“未闻治军之能,未见牧民之术,贸然加职,殆矣。”
闻得右丞所言,蒙毅出言支持。
韩子亦言道:“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此吾大秦法家之圭臬也。今无有如此功绩,贸然奉职,内外不服也。”
御史大夫遂皆接口道:“既然政军无位,不若留御史以暂安。”
闻得众人言,思及方才觐见之情形,秦皇扶苏有所决定。
言毕陈平事,秦皇扶苏略带言说韩信之事,转述火攻项籍及平定齐地事。
闻得又一平庶,蒙毅有所厌恶,遂开声道:“中原之地,将多兵少,无得领军,果真有材,且置北地试炼一番。”
韩信初至,能力未显,方才对答之事,秦皇扶苏未有思量妥当,亦未说于众人,故在座皆不以为意,见蒙毅如此安排,倒不值得争辩一番,遂默认。
见众卿意见一致,秦皇扶苏遂定。
当日有旨,陈平进伦侯,封号阳武(关内侯,十九等),食邑三百户,任御史中丞,副于御史大夫,主领侍御史,在殿中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至于监御史,划归御史丞属辖。
另有一旨,封韩信为少上造,拜为护军都尉,赴任李超将军处,监督赵地北军。
        闻得韩信此言,秦皇扶苏有以气馁,思索之间,复问道:“以尔之间,若得分封,以何地何爵为宜?”
韩信愕然,回道:“臣本不擅此事,然若以兵战而言之,莫若衣锦还乡为佳。至于爵位,彻侯已然上限。”
秦皇扶苏转视陈平,陈平拜答道:“刘季诸流,多为乡党,沛县居多,若能衣锦还乡,恐皆大乐也。然县侯之尊,纵食邑万户,亦不足为虑。”
秦皇扶苏,有以心动,见司徒博彦在侧,反问道:“昨日群臣朝议,尔未得列,今日御史奏对,汝又得脱。现自投罗网,且言于朕听。”
司徒博彦亦不惊讶,闻言而思,回道:“禀明陛下,可愿为明君乎?”
秦皇扶苏不解其意,应道:“自当明君。”
司徒博彦复问:“敢问陛下,可惧史官乎?”
秦皇扶苏不明其说,回道:“自然。”
司徒博彦暗笑:“若二者不可兼得,则何如?”
秦皇扶苏默然,思索良久,回道:“史官之事,一也。明君之事,万也。自然选万弃一也。”
司徒博彦叩拜,言道:"即如此,某请吾皇,下罪己诏,言说北地匈奴之恶劣,以诸侯王之尊,邀刘季吴芮,北上咸阳,共商大计,齐攻匈奴,令其行尊王攘夷事。"
闻得司徒博彦竟言及罪己诏及诸侯王之位,秦皇扶苏,有以踌躇,然竟未有愤怒,确实奇哉。毕竟今日所言之事,见于史官,恐千载留耻。以其明君所求,有恶事傍身,恐无得复明。
见秦皇扶苏未有所言,司徒博彦复进言道;"仟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在眼前,望吾皇三思。"
秦皇扶苏闻言默然,思索良久,乃言道:“若有今日之耻,唯奋发有为,远超先皇,才能洗刷。”
司徒博彦亦拜曰:“异日吾皇,驱逐匈奴,永定北疆,无用长城,自超先皇。若能封赏南海,巡视天涯海角,自为千古一帝,为后世传唱。”
闻得如此吹捧,秦皇扶苏亦有热血,好赖知事有缓急,方得静心,乃直言道:“此事吾尚需言于朝堂重臣,非小子几人可决之。”
司徒博彦倒也无此幻想,闻得秦皇所言,亦觉正常,然今日即见,终不能无功而返,空手而归,故复言道:"此事即定,某尚有小事,请于吾皇。"
秦皇扶苏,亦有懵懂,随口问道:“何事?”复见司徒博彦阴笑,乃有所悔。
不待秦皇扶苏制止,司徒博彦已开口言道:“无非,陈平得胜归来,臣特来请封。”
于是蕲县、临济、平原及淮北四地,再次提及,韩信、钟离眜以及项籍部将之事,亦再言说。
言说完毕,司徒博彦拜曰:“唯淮北项籍之功,当可封赏,再及其余,臣恳请吾皇,证关东贤者栋梁之名,彰新皇内外等同之圣。”
秦皇扶苏闻得陈平之事,本有愕然,继而赞赏,即待司徒博彦最后言语出口,复有蹙眉。依今日情形,司徒博彦有此言说,既有要挟之意,复有结党之嫌。
然思及昔日废丘之时蒙毅言语,且张苍、李左车等,俩年以来,不负众望,确有所成。今张苍李左车,已为郡级高官,陈平归来,论功行赏,亦不为过。
顾念私情,秦皇扶苏未有立驳,言于司徒博彦道:“尔年岁尚幼,朕且不处罚于你,且随“孟”师再学些时日。陈平之事,朕自会着丞相办理,定不会寒谋士之心。”
司徒博彦未言,叩首以谢。
至于陈平,自然暗暗叫苦,昨日司徒博彦酒话‘明日请见吾皇,封侯拜将,即在眼前。’复现脑海,彼时只当醉话,不期今日竟以成真。以其平素心性,虽有操刀分肉之雄心,然以此而识于秦皇,并非上策,亦非其所愿也。思索之间,无有能言,乃自谢恩不提。至于韩信,昨日亦闻此言,见得司徒博彦如此力挺,更有所思。
无有他事,三人告退。及待出宫,陈平直言道:“谢过公子美言,然如此行事,恐有不妥?”
司徒博彦见未有他人,乃暗暗叹气,开口言道:“遍观今日朝堂,皆为先皇所遗,得其襄助,吾皇或可有成。然今皇春秋鼎盛,十年之后,诸公何在?待得其时,不见后来,何其危哉。即有此虑,不若自今日起,有以新人入朝,以为接续。譬如李超将军,譬如李左车郡尉,譬如张苍郡守,再有……”言语至此,复视陈平及韩信。
“以某年幼,恐无得用之时,若能以此而换得贰位入朝从事,以为将来,亦不失良策。”
闻得司徒博彦之语,陈平乃有所思,口称公子,复施拜礼。韩信一两日间,得见诸多爱护,终有归心,亦口称公子,跟随拜礼。
不言司徒博彦等人离去,秦皇扶苏,静思半晌,乃传召韩子、右丞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蒙毅觐见,言及陈平韩信之事。
众人联袂而来,并非朝堂,倒也不甚拘束。及待闻得秦皇转述,面面相觑,不敢置信。再视在座,皆为昔日废丘会议出席者,更是滋味不一。蒙毅恶言,恍如昨日,有以衬托,更为诡异。
韩子并非关外随行而来之人,然以其旧韩室成员身份,更非关内三秦人士,闻得秦皇所言,倒也便利,先开口道:“蕲县之事,如今看来,助力甚大。于关外遗族,储备未足之际,抢先引爆,于吾秦大利;至于项籍之事,得以中途铲除,无有后患,更为大攻。以此封赏,倒也应得。”
闻得韩子所言,廷尉蒙毅乃插言道:“秦朝封赏,向来以军爵而行。陈平如此行事,不合其法。是想群臣有问,以何功而封赏?如何公示天下?”
御史大夫冯劫闻得昔日平民,得立如此大功,亦为震撼,思索之间,直言到:“廷尉所言有理,然昔日秦王在位,亦有重贿刺杀六国众臣之举,献策者亦有封赏,陈平行事,虽不得公示,然必得赏。”
有以踌躇,冯劫乃接言道:“不言其他,蕲县之事,于吾皇拨乱反正之事,助力直接,亦不能免。”
右丞冯去疾闻众人之言,乃谏言到:“观陈平行事,虽非正途,不入法家,不纳儒术。然机智奇效,倒有大用。臣谏言吾皇,将以封侯,以励后来者。”
闻得右丞封赏如此之高,蒙毅本能反驳:“纵有些许功劳,何能封爵至此?不妥。”
韩子思索有时,乃言道:“封爵者,王酬功者也,以侯而励后进,倒无不妥。然众于爵者,位也。今日陈平复归,该以何职为佳?”
右丞冯去疾答道:“未闻治军之能,未见牧民之术,贸然加职,殆矣。”
闻得右丞所言,蒙毅出言支持。
韩子亦言道:“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此吾大秦法家之圭臬也。今无有如此功绩,贸然奉职,内外不服也。”
御史大夫遂皆接口道:“既然政军无位,不若留御史以暂安。”
闻得众人言,思及方才觐见之情形,秦皇扶苏有所决定。
言毕陈平事,秦皇扶苏略带言说韩信之事,转述火攻项籍及平定齐地事。
闻得又一平庶,蒙毅有所厌恶,遂开声道:“中原之地,将多兵少,无得领军,果真有材,且置北地试炼一番。”
韩信初至,能力未显,方才对答之事,秦皇扶苏未有思量妥当,亦未说于众人,故在座皆不以为意,见蒙毅如此安排,倒不值得争辩一番,遂默认。
见众卿意见一致,秦皇扶苏遂定。
当日有旨,陈平进伦侯,封号阳武(关内侯,十九等),食邑三百户,任御史中丞,副于御史大夫,主领侍御史,在殿中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至于监御史,划归御史丞属辖。
另有一旨,封韩信为少上造,拜为护军都尉,赴任李超将军处,监督赵地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