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及时增援-《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

  真如指挥部内,电话铃声和参谋人员急促的报告声此起彼伏。宋希濂接到多处日军成功渡河并建立起稳固登陆场的报告,眉头紧锁,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让日军在南岸站稳脚跟,让他们的工兵架起浮桥,后续的坦克和重炮源源不断过河,那么整个南岸防线将面临被迅速撕裂的危险。

  “不能再等了!必须趁鬼子立足未稳,把他们打回去!”宋希濂猛地一拍桌子,下定决心,“命令!师属炮兵营,不要管弹药消耗了!集中所有剩余炮弹,对准日军在张华浜、塘湾方向已经建立的主要滩头阵地,进行覆盖性急袭!火力要猛,要快!哪怕十分钟后我们一门炮没炮弹了,也要把这十分钟的火力打出去!命令一零五旅旅长,他手里的那个预备队营,立刻向张华浜方向实施反击,配合周振强营,里应外合,把渡河的这股鬼子给老子彻底赶下河去!”

  这是一步险棋。己方炮火在敌我交错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误伤;预备队过早投入正面反击,很可能被日军强大的后续火力咬住,损失惨重。但宋希濂判断,此刻防线已到危急关头,犹豫就是死亡,必须行险一搏,打掉日军的突击势头,才能稳住阵脚。

  同时,他意识沉入系统,消耗积分,进行了两次紧急抽奖,期盼能获得前线急需的物资。

  【叮!低级抽奖完成!获得:MG34通用机枪备用枪管x50根,7.92毛瑟步枪弹x100,000发。】

  【叮!中级抽奖完成!获得:“铁拳”100型反坦克火箭筒x20具,配套弹药x200发。】

  真是雪中送炭!宝贵的机枪备用枪管、大量步枪子弹,尤其是能有效对付日军坦克和工事的“铁拳”火箭筒!宋希濂立刻命令后勤部长:“组织所有能动员的运输力量,民兵、夫子,甚至轻伤员都用上!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些东西,特别是火箭筒和子弹,以最快速度送往前线,优先保障张华浜方向!”

  决死反击与白刃血战

  下午二时左右,在一阵虽然短暂但异常猛烈的己方炮火掩护下,一零五旅预备营营长刘铁柱,一位身材敦实、面相憨厚却作战勇猛的军官,猛地抽出大刀,嘶声怒吼:“弟兄们!师座看着我们!前沿的弟兄们在等着我们!是汉子就跟老子冲!把狗日的小鬼子赶回河里喂王八!杀啊!”

  “杀——!”全营官兵如同下山的猛虎,呐喊着从隐蔽处跃出,向盘踞在张华浜村外的日军滩头阵地发起了坚决的反冲击。士兵们三人一组,交替掩护,冲锋枪、步枪喷吐着火舌,手榴弹像雨点般投向日军阵地。

  刚刚渡河、正在巩固阵地的日军,遭到这支生力军的突然而猛烈的反击,一时间阵脚大乱。日军匆忙组织抵抗,机枪火力疯狂扫射,但中国士兵们利用地形,顽强推进。双方很快在河滩边的开阔地和村口残破的房屋间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和近距离枪战。刺刀的碰撞声、怒吼声、惨叫声响成一片。

  关键时刻,村内苦苦支撑的周振强营残部,看到援军到来,士气大振。周振强高喊:“弟兄们!我们的援军到了!跟我冲出去!夹击鬼子!” 幸存的中国士兵们从残垣断壁中杀出,与预备营里应外合。

  尤其重要的是,新运到的“铁拳”火箭筒在反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几名胆大心细的士兵,利用地形接近,连续摧毁了日军几处坚固的机枪火力点和一辆企图掩护步兵的日军九四式轻型坦克,极大打击了日军的士气。

  战至黄昏,这股渡河的日军大队在前后夹击下,伤亡惨重,最终无力支撑,残部丢弃装备,狼狈地涉水逃回北岸。张华浜阵地最终得以稳固。然而,预备营在这次凶猛的反击中亦伤亡近半,营长刘铁柱在冲锋时被日军掷弹筒炸伤,腹部中弹,伤势严重。

  夜幕下的清算、沉重与决心

  夜幕再次降临,如同慈悲的帷幕,暂时掩盖了战场的惨烈。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弥漫在夜空中的伤兵压抑的呻吟声和零星的冷枪声。蕴藻浜南岸防线,经过又一天更加激烈和灵巧的血战,依然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

  但代价是极其惨重的。初步统计,十一日当天,三十六师又伤亡了近一千五百人,许多在昨日战斗中缩编的部队再次被打残,军官损失尤为严重。

  宋希濂在指挥部里,就着马灯的光芒,看着地图上那用红蓝铅笔反复修改、已然模糊的战线,和参谋们呈上来的那份沉甸甸的伤亡报告,心情无比沉重。部队的骨干和精华正在这残酷的消耗战中快速流逝。但他更清楚,身后已无退路,放弃蕴藻浜,上海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

  他沉默良久,对周明远沉声说道:“给南京发电:……我部连日于蕴藻浜一线浴血奋战,虽伤亡奇重,官兵殉国者甚众,然士气未堕,将士用命,南岸主阵地,寸土未失。职部……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以尽军人天职。” 他的声音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与阵地同存亡的决绝。

  【叮!宿主部队成功挫败日军渡河进攻,予敌重创,“血染蕴藻浜”任务完成度提升至45%。奖励积分450,000点。特殊奖励:获得“战场急救站”升级模块x1(可提升重伤员存活率15%)。】

  系统的奖励带来一丝微弱的慰藉。宋希濂立即指示:“将这个急救站升级模块,立刻配属给师野战医院,尽全力抢救受伤的弟兄!”

  十月十一日,在更加复杂、惨烈的攻防中结束。三十六师如同激流中的砥柱,虽已遍体鳞伤,摇摇欲坠,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依旧屹立不倒。但所有幸存者都明白,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明天,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严峻和残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