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十六日。蕴藻浜南岸的焦土上,经过昨日一整天日军丧心病狂的报复性炮击,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和尘土仿佛凝固了一般,久久不散。阵地已然面目全非,许多地段战壕被彻底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密布的巨大弹坑,如同大地的疮疤。然而,在这片死寂的废墟之下,中国守军的意志却如同磐石般,在重压下愈发坚韧。
天色微亮,预一团团长李耀武带着几个参谋,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张华浜村外围的阵地上。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残破的武器零件、烧焦的军服碎片、尚未收敛的烈士遗体,散落在焦黑的泥土中。
“统计出来了吗?”李耀武的声音沙哑而沉重。
一旁的营长脸色难看:“团长,初步统计,昨天一天的炮击,咱们团伤亡接近四百人,主要是炮击造成的。三营损失最大,有一个连的防炮洞被直接命中……工事损毁超过七成,重武器损失了四挺重机枪,两门迫击炮。”
李耀武沉默地点点头,目光扫过正在废墟中默默挖掘战友遗体、收拢武器弹药的士兵们。他们脸上满是黑灰和疲惫,但眼神中却看不到绝望,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坚韧。
“告诉弟兄们,抓紧时间抢修工事,哪怕只能挖个散兵坑!鬼子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弹药清点出来,优先补充机枪和迫击炮。伤员尽快后送。”李耀武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找到咱们团那面军旗,挂起来!让鬼子看看,咱们还在这儿!”
不远处,一面弹痕累累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士兵们费力地重新竖立在一段残存的断墙上,在晨风中微微飘动,尽管背景是满目疮痍,却显得格外醒目。
真如指挥部内,宋希濂也是一夜未眠。他正在听取周明远关于昨日伤亡和战果的最终汇报,同时心中沟通系统进行结算。
“师座,昨日炮击,我师总体伤亡预估超过八百人,物资损耗巨大。但得益于工事加固和及时隐蔽,骨干损失相对可控。毙伤日军数量因主要是炮战,难以精确统计,预估在三百人左右,主要是其炮兵和前沿观察人员。”周明远汇报着,语气沉重。
宋希濂闭目凝神。
【叮!系统结算:十月十五日,宿主部队累计毙伤日军约350人(主要为炮兵及地勤),获得积分35,000点。承受猛烈炮击,部队“坚韧”属性经验值提升。当前总积分:285,500点。】
【“道义之剑”任务进展:国际舆论持续发酵,《字林西报》等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完成度提升至60%。】
积分增长缓慢,但“道义之剑”任务的进展让宋希濂看到了一丝希望。他睁开眼,对周明远和李慕华说:“伤亡很大,但防线还在,弟兄们的士气没垮!这就是胜利!鬼子想用炮火把我们吓倒,是痴心妄想!”
他走到地图前:“日军经过昨日疯狂消耗,其弹药储备和炮兵持续作战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我判断,他们接下来可能会暂时放缓这种不计成本的火力覆盖,转而寻求新的战术突破点。”
“慕华,你认为鬼子的下一个重点会在哪里?”
李慕华盯着地图,沉吟道:“师座,我师与左右两翼友军的结合部,一直是鬼子觊觎的目标。特别是我们与右侧八十七师防区之间,那片相对开阔的河滩地,虽然不利于大规模装甲突击,但利于小股部队渗透和牵制。我担心鬼子会从此处做文章,企图割裂我两部联系。”
“有道理。”宋希濂表示赞同,“命令各部,特别是结合部地区的部队,加倍警惕,加设障碍,增派巡逻队。同时,给八十七师王敬久师长发电,通报我方判断,建议加强协同防御。”
“另外,”宋希濂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我们不能总被动挨打。‘幽灵’连最近有什么收获?”
李慕华答道:“‘幽灵’连报告,发现日军一支番号不明的精锐小队,约五十人,装备精良,频繁在我防线侧后活动,行踪诡秘,疑似其特战部队,目标可能是袭扰我指挥系统或后勤节点。”
“来而不往非礼也!”宋希濂冷哼一声,“命令师部警卫营,抽调精锐,组成反突击分队,由你(李慕华)直接指挥,配发最好的自动火力和手榴弹,以‘幽灵’连的情报为指引,主动出击,清剿这支鬼子特战队!敲掉他们的獠牙!”
“是!师座!”李慕华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领命而去。这是将参谋能力与实践结合的好机会。
南京,外交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手持放大后的照片和翻译好的口供摘要,义正辞严地揭露日军在蕴藻浜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行,并展示了部分实物证据(经技术处理避免敏感信息外泄)。会场一片哗然,各国记者争相提问。
虽然日本驻华大使馆立刻矢口否认,反诬中国军队“伪造证据”、“污蔑皇军”,但清晰的图片和细节丰富的口供,让许多中立国家的记者和外交官心中天平发生了倾斜。英美等国政府虽未立刻发表正式谴责,但内部讨论明显加剧,对日本的质疑声浪升高。这为中国争取国际同情和潜在援助,打开了一丝缝隙。
上海租界内,各种小道消息和报纸号外更是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日占区的日军宪兵和特务明显加强了巡逻和搜查,气氛紧张。而在中国民众和爱国侨胞中,对前线将士的支持热潮再次掀起,捐款捐物更加踊跃。
午后,三十六师与八十七师结合部,那片名为“野猫滩”的河汊地带。预一团二营派出的一个加强排,正在排长老兵刘根生的带领下进行例行巡逻。刘根生是东北老兵,打猎出身,眼神犀利,经验丰富。
“都精神点!这地方水网复杂,草丛又深,最容易藏鬼子!”刘根生低声嘱咐着士兵。
突然,前方草丛传来一声极轻微的异响,像是枯枝被踩断。
“有情况!”刘根生立刻打了个手势,全班迅速散开,依托地形隐蔽。
几乎同时,几声清脆的枪声响起!子弹打在士兵们刚才站立的位置附近。
“鬼子渗透队!开火!”刘根生果断下令!MG34机枪立刻喷出火舌,压制对方火力。双方在河滩草丛间展开了激烈的对射。
这股日军约一个小队,装备精良,枪法精准,显然是精锐。但他们没料到中国军队的巡逻队反应如此迅速,火力也丝毫不弱。
“二班,从左边绕过去!三班,手榴弹掩护!”刘根生沉着指挥。战斗经验丰富的他,充分利用地形,与日军周旋。
与此同时,接到结合部交火报告的宋希濂,立刻命令李慕华率领的反突击分队向该区域靠拢,同时通知八十七师方面协同堵截。
一场小规模但异常激烈的歼灭战在野猫滩打响。最终,在李慕华分队和八十七师一部配合下,这股日军渗透小队大部被歼,仅有少数人逃窜。我军缴获了部分带有特殊标识的武器装备,证实了其特战身份。
夜深人静,真如指挥部内烛光摇曳。处理完军务,宋希濂难得有片刻闲暇。他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一封已经磨损的信封,里面是未婚妻林淑婉从武汉寄来的信。信纸上娟秀的字迹,诉说着思念、鼓励和后方支援抗战的点滴。
“……濂哥,见字如面。武汉近日多有募捐活动,市民踊跃,得知前线将士英勇,吾等后方同胞亦感振奋。家中一切安好,勿念。唯盼战事早歇,君平安归来……婉字。”
冰冷的文字仿佛带着体温,抚慰着宋希濂连日征战的疲惫与紧绷的神经。他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好,放回口袋,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和坚定。为了身后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为了这片土地上所爱的人们,他必须坚持下去。
利用今日获得的积分和“道义之剑”任务的进展,宋希濂再次进行了补给。
【叮!宿主消耗100,000积分,进行中级抽奖。】
【抽奖完成!获得:德制sPzB 41 28/20毫米锥膛炮x4门(配属完整炮兵班),钨芯穿甲弹x400发。该批武器已合理化出现于昆山仓库(解释为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德方实验性反坦克武器)。】
这种锥膛炮是德军早期的一种高效反坦克武器,穿甲能力远超当时中国军队普遍装备的战防炮。宋希濂大喜,立刻安排秘密运抵前线,配属给师属战防炮营,作为应对日军可能投入的新式坦克的秘密武器。
十月十六日,在废墟上的重整、结合部的暗战、国际舆论的发酵和个人的短暂温情中度过。日军疯狂的炮火未能摧垮三十六师的防线,反而激起了更顽强的抵抗。而宋希濂,则在军事、外交、情报多条战线上,沉着应对,一步步地巩固着这座血肉长城。
天色微亮,预一团团长李耀武带着几个参谋,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张华浜村外围的阵地上。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残破的武器零件、烧焦的军服碎片、尚未收敛的烈士遗体,散落在焦黑的泥土中。
“统计出来了吗?”李耀武的声音沙哑而沉重。
一旁的营长脸色难看:“团长,初步统计,昨天一天的炮击,咱们团伤亡接近四百人,主要是炮击造成的。三营损失最大,有一个连的防炮洞被直接命中……工事损毁超过七成,重武器损失了四挺重机枪,两门迫击炮。”
李耀武沉默地点点头,目光扫过正在废墟中默默挖掘战友遗体、收拢武器弹药的士兵们。他们脸上满是黑灰和疲惫,但眼神中却看不到绝望,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坚韧。
“告诉弟兄们,抓紧时间抢修工事,哪怕只能挖个散兵坑!鬼子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弹药清点出来,优先补充机枪和迫击炮。伤员尽快后送。”李耀武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找到咱们团那面军旗,挂起来!让鬼子看看,咱们还在这儿!”
不远处,一面弹痕累累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士兵们费力地重新竖立在一段残存的断墙上,在晨风中微微飘动,尽管背景是满目疮痍,却显得格外醒目。
真如指挥部内,宋希濂也是一夜未眠。他正在听取周明远关于昨日伤亡和战果的最终汇报,同时心中沟通系统进行结算。
“师座,昨日炮击,我师总体伤亡预估超过八百人,物资损耗巨大。但得益于工事加固和及时隐蔽,骨干损失相对可控。毙伤日军数量因主要是炮战,难以精确统计,预估在三百人左右,主要是其炮兵和前沿观察人员。”周明远汇报着,语气沉重。
宋希濂闭目凝神。
【叮!系统结算:十月十五日,宿主部队累计毙伤日军约350人(主要为炮兵及地勤),获得积分35,000点。承受猛烈炮击,部队“坚韧”属性经验值提升。当前总积分:285,500点。】
【“道义之剑”任务进展:国际舆论持续发酵,《字林西报》等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完成度提升至60%。】
积分增长缓慢,但“道义之剑”任务的进展让宋希濂看到了一丝希望。他睁开眼,对周明远和李慕华说:“伤亡很大,但防线还在,弟兄们的士气没垮!这就是胜利!鬼子想用炮火把我们吓倒,是痴心妄想!”
他走到地图前:“日军经过昨日疯狂消耗,其弹药储备和炮兵持续作战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我判断,他们接下来可能会暂时放缓这种不计成本的火力覆盖,转而寻求新的战术突破点。”
“慕华,你认为鬼子的下一个重点会在哪里?”
李慕华盯着地图,沉吟道:“师座,我师与左右两翼友军的结合部,一直是鬼子觊觎的目标。特别是我们与右侧八十七师防区之间,那片相对开阔的河滩地,虽然不利于大规模装甲突击,但利于小股部队渗透和牵制。我担心鬼子会从此处做文章,企图割裂我两部联系。”
“有道理。”宋希濂表示赞同,“命令各部,特别是结合部地区的部队,加倍警惕,加设障碍,增派巡逻队。同时,给八十七师王敬久师长发电,通报我方判断,建议加强协同防御。”
“另外,”宋希濂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我们不能总被动挨打。‘幽灵’连最近有什么收获?”
李慕华答道:“‘幽灵’连报告,发现日军一支番号不明的精锐小队,约五十人,装备精良,频繁在我防线侧后活动,行踪诡秘,疑似其特战部队,目标可能是袭扰我指挥系统或后勤节点。”
“来而不往非礼也!”宋希濂冷哼一声,“命令师部警卫营,抽调精锐,组成反突击分队,由你(李慕华)直接指挥,配发最好的自动火力和手榴弹,以‘幽灵’连的情报为指引,主动出击,清剿这支鬼子特战队!敲掉他们的獠牙!”
“是!师座!”李慕华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领命而去。这是将参谋能力与实践结合的好机会。
南京,外交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手持放大后的照片和翻译好的口供摘要,义正辞严地揭露日军在蕴藻浜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行,并展示了部分实物证据(经技术处理避免敏感信息外泄)。会场一片哗然,各国记者争相提问。
虽然日本驻华大使馆立刻矢口否认,反诬中国军队“伪造证据”、“污蔑皇军”,但清晰的图片和细节丰富的口供,让许多中立国家的记者和外交官心中天平发生了倾斜。英美等国政府虽未立刻发表正式谴责,但内部讨论明显加剧,对日本的质疑声浪升高。这为中国争取国际同情和潜在援助,打开了一丝缝隙。
上海租界内,各种小道消息和报纸号外更是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日占区的日军宪兵和特务明显加强了巡逻和搜查,气氛紧张。而在中国民众和爱国侨胞中,对前线将士的支持热潮再次掀起,捐款捐物更加踊跃。
午后,三十六师与八十七师结合部,那片名为“野猫滩”的河汊地带。预一团二营派出的一个加强排,正在排长老兵刘根生的带领下进行例行巡逻。刘根生是东北老兵,打猎出身,眼神犀利,经验丰富。
“都精神点!这地方水网复杂,草丛又深,最容易藏鬼子!”刘根生低声嘱咐着士兵。
突然,前方草丛传来一声极轻微的异响,像是枯枝被踩断。
“有情况!”刘根生立刻打了个手势,全班迅速散开,依托地形隐蔽。
几乎同时,几声清脆的枪声响起!子弹打在士兵们刚才站立的位置附近。
“鬼子渗透队!开火!”刘根生果断下令!MG34机枪立刻喷出火舌,压制对方火力。双方在河滩草丛间展开了激烈的对射。
这股日军约一个小队,装备精良,枪法精准,显然是精锐。但他们没料到中国军队的巡逻队反应如此迅速,火力也丝毫不弱。
“二班,从左边绕过去!三班,手榴弹掩护!”刘根生沉着指挥。战斗经验丰富的他,充分利用地形,与日军周旋。
与此同时,接到结合部交火报告的宋希濂,立刻命令李慕华率领的反突击分队向该区域靠拢,同时通知八十七师方面协同堵截。
一场小规模但异常激烈的歼灭战在野猫滩打响。最终,在李慕华分队和八十七师一部配合下,这股日军渗透小队大部被歼,仅有少数人逃窜。我军缴获了部分带有特殊标识的武器装备,证实了其特战身份。
夜深人静,真如指挥部内烛光摇曳。处理完军务,宋希濂难得有片刻闲暇。他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一封已经磨损的信封,里面是未婚妻林淑婉从武汉寄来的信。信纸上娟秀的字迹,诉说着思念、鼓励和后方支援抗战的点滴。
“……濂哥,见字如面。武汉近日多有募捐活动,市民踊跃,得知前线将士英勇,吾等后方同胞亦感振奋。家中一切安好,勿念。唯盼战事早歇,君平安归来……婉字。”
冰冷的文字仿佛带着体温,抚慰着宋希濂连日征战的疲惫与紧绷的神经。他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好,放回口袋,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和坚定。为了身后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为了这片土地上所爱的人们,他必须坚持下去。
利用今日获得的积分和“道义之剑”任务的进展,宋希濂再次进行了补给。
【叮!宿主消耗100,000积分,进行中级抽奖。】
【抽奖完成!获得:德制sPzB 41 28/20毫米锥膛炮x4门(配属完整炮兵班),钨芯穿甲弹x400发。该批武器已合理化出现于昆山仓库(解释为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德方实验性反坦克武器)。】
这种锥膛炮是德军早期的一种高效反坦克武器,穿甲能力远超当时中国军队普遍装备的战防炮。宋希濂大喜,立刻安排秘密运抵前线,配属给师属战防炮营,作为应对日军可能投入的新式坦克的秘密武器。
十月十六日,在废墟上的重整、结合部的暗战、国际舆论的发酵和个人的短暂温情中度过。日军疯狂的炮火未能摧垮三十六师的防线,反而激起了更顽强的抵抗。而宋希濂,则在军事、外交、情报多条战线上,沉着应对,一步步地巩固着这座血肉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