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落在李家坳通往县城的官道上,车轮碾过青石的声响早已远去。李震立于院中,手中握着一封未拆的公文,指尖在火漆印上停了片刻。王二站在阶下,低声道:“书院那边说,姑娘还在高台站着,风吹了半个时辰。”
李震未应,只将公文收入袖中,转身走向马厩。赵德迎面而来,手中捧着一卷地契,眉头微锁:“张府那边,流民已清出前院,但梁柱腐朽,恐难承重。”
“那就换。”李震翻身上马,“今日起,张府不是私宅,是青牛县府衙。”
马蹄声起,一行人沿街而行。百姓见李震亲往,纷纷避让,却有人驻足观望。那座曾高墙深院的张府,如今门扉半塌,荒草自石缝中钻出,院内断木横陈,瓦砾遍地。几名流民正合力搬开一根倾倒的横梁,肩背绷紧,汗湿衣襟。
李震下马,立于庭院中央。阳光穿过残破屋檐,照在他脚前一道裂痕上。他抬脚,靴底压住那道缝隙,对赵德道:“昨日送走的是希望,今日要建的是根基。”
赵德点头,随即低声提议:“府衙大堂,是否仍挂‘威远堂’旧匾?虽是旧物,但体面尚存。”
“拆了。”李震道,“那三个字,听过多少冤屈?”
他抬手一指前厅:“门楣留着,但匾额重写。‘青牛县府衙’,字要方正,不雕不饰,让百姓抬头就能认全。”
赵德又道:“按旧例,府衙前院不许百姓擅入,若开民诉台,恐失威仪。”
“威仪?”李震冷笑,“百姓见官下跪,就叫威仪?我李家若也讲这个,昨夜就不该送两个流民子弟去考府试。”
他转身走向后院,脚步沉稳。沿途流民见他到来,纷纷停手行礼。李震未停,只道:“工期七日,每日记工三升米,伤者另补药汤。修得结实,将来你们的孩子也能在这堂上说话。”
消息传开,午后便有更多流民自发前来。有人扛着木料,有人背着石灰桶,孩童在院角堆起碎砖,老妇提来茶水。李震命王二取来账册,当场登记姓名工时,盖上李家印信。
三日后,前院清理完毕,梁柱加固,墙壁粉刷如新。李瑶的字已送来,五字墨迹浓重,笔锋直挺,无半分花巧。工匠登梯挂匾,锤声敲落最后一颗钉。
赵德立于阶下,望着新匾,仍觉不安:“府衙初立,总得有些规矩。不如挂‘明镜高悬’,或‘肃清吏治’,也好立威。”
“立威?”李震摇头,“他们送孩子去考试,不是为了再跪一次。”
他唤来李骁、苏婉、李毅,四人共抬一块新制匾额。木料取自张府后院老槐,未上漆,只以桐油浸过,纹理清晰。匾上四字——“为民做主”——仍是李瑶手书,但这一回,字迹更重,笔划如刀刻。
四人步行出李家坳,百姓沿街而立。李骁在前开道,苏婉执一端,李毅默然随行,李震走在最后,肩扛匾额一角。日光洒在木匾上,映出四人影子,投在青石路上,连成一线。
至张府门前,李震命人架梯。他亲自登高,将匾额挂上正梁。锤声落定,他立于阶上,声音不高,却传至街尾:“从前这府里听的是张大户的私语,今日起,只听百姓的呼声。”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有人鼓掌。一个老农拄着拐杖上前,颤声道:“小人有冤,能在这儿说吗?”
“能。”李震道,“今日就审。”
当日下午,府衙大堂首开民诉。百姓挤满前院,踮脚张望。堂上设案,李震居中而坐,赵德列侧,王二执笔录供。
原告是城西老农,姓陈,状告张家旧账房强占其祖传菜园。被告立于堂下,衣衫整洁,手持地契,神色镇定:“此地二十年前已归张家,有契为证,何来强占?”
李震未接契书,只道:“取《流民归籍册》与《土地清丈图》。”
王二快步取来两册,置于案上。李震翻开清丈图,指节沿田界滑动,停在一处:“菜园三亩,东接河沟,西邻老槐——可对?”
老农点头:“正是。”
“地契上所载四至,西邻却是石井。”李震将两册并排,“石井在张家祖宅后,与此园相距二里。地契所言,与实地不符。”
账房脸色微变:“或是誊抄之误……”
“误?”李震翻开归籍册,“陈氏三代居此,税册年年缴纳,从未中断。你张家二十年前买地,为何不见过户记录?为何不见税引移交?”
账房语塞。
李震合上册子,声落如锤:“地归原主。你持伪契,欺压良民,押入监牢,待查其余罪行。”
衙役上前锁人,账房挣扎:“我曾为张大户管事,你不能——”
“你不再是管事。”李震打断,“今日起,这府里不认旧主,只认公理。”
老农扑通跪下,老泪纵横。百姓哗然,有人高喊:“这才是青天!”
李震起身,走下台阶,扶起老农:“不必谢我。你有地契,我们有册子,对得上,便是公道。对不上,便是欺瞒。”
他转身环视众人:“今后凡有讼案,皆依此例——查册、对图、验契、问证。谁也不能凭一句话,夺人活路。”
人群静默片刻,随即掌声渐起,由稀落转为如雷。
次日清晨,府衙门前已有人等候。一名妇人抱着布包,说是前年被张家强征的织机至今未还;一名工匠递上血书,控诉张家包工头拖欠工钱致其弟饿死。王二一一登记,李震命人设案于前院,公开受理。
第三日,两名旧吏模样的人前来,欲递诉状,却被拦下。赵德认出,是原县丞门下,素来依附权贵。
“你们告谁?”王二问。
“告……告府衙擅改旧制,紊乱纲常。”一人道。
李震闻讯而出,立于阶上:“纲常?百姓无地可耕,无钱可活,是纲常?还是你们的私利?”
两人语塞,低头退去。
当夜,李震在府衙后堂翻阅案卷。苏婉送来一碗热汤,放在案角:“今日说了那么多话,嗓子该哑了。”
“还撑得住。”他抬头,“你听到了吗?今天有人喊‘青天’。”
苏婉轻叹:“可你也知道,一个‘青天’救不了所有冤屈。制度才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才要把这府衙立起来。”李震指着案上册子,“每一桩案,都记入《讼案录》,每月公示。百姓看得见,才信得过。”
苏婉点头,转身欲走,忽又停步:“李骁派人来报,黑风寨方向有烟,不知是炊是焚。”
李震目光一凝,随即起身:“传赵武,带十骑去查。若无异动,不必惊扰百姓。”
苏婉走后,他独坐堂中,手指轻敲案面。窗外月光斜照,映在“为民做主”匾额上,字影沉沉。
次日,赵武归来,带回半片烧焦的布条,上有“黑风”二字残迹。
李震接过,指尖摩挲焦边。他未语,只将布条收入袖中,转身走向大堂。
堂前已有百姓等候。一名少年跪地,手中捧着一块碎陶,说是祖传水缸所留,张家家丁砸缸夺地,至今未偿。
李震接过碎陶,放在案上,与昨日案卷并列。他抬眼,看向堂外人群,声音平稳:“今日,审此案。”
        李震未应,只将公文收入袖中,转身走向马厩。赵德迎面而来,手中捧着一卷地契,眉头微锁:“张府那边,流民已清出前院,但梁柱腐朽,恐难承重。”
“那就换。”李震翻身上马,“今日起,张府不是私宅,是青牛县府衙。”
马蹄声起,一行人沿街而行。百姓见李震亲往,纷纷避让,却有人驻足观望。那座曾高墙深院的张府,如今门扉半塌,荒草自石缝中钻出,院内断木横陈,瓦砾遍地。几名流民正合力搬开一根倾倒的横梁,肩背绷紧,汗湿衣襟。
李震下马,立于庭院中央。阳光穿过残破屋檐,照在他脚前一道裂痕上。他抬脚,靴底压住那道缝隙,对赵德道:“昨日送走的是希望,今日要建的是根基。”
赵德点头,随即低声提议:“府衙大堂,是否仍挂‘威远堂’旧匾?虽是旧物,但体面尚存。”
“拆了。”李震道,“那三个字,听过多少冤屈?”
他抬手一指前厅:“门楣留着,但匾额重写。‘青牛县府衙’,字要方正,不雕不饰,让百姓抬头就能认全。”
赵德又道:“按旧例,府衙前院不许百姓擅入,若开民诉台,恐失威仪。”
“威仪?”李震冷笑,“百姓见官下跪,就叫威仪?我李家若也讲这个,昨夜就不该送两个流民子弟去考府试。”
他转身走向后院,脚步沉稳。沿途流民见他到来,纷纷停手行礼。李震未停,只道:“工期七日,每日记工三升米,伤者另补药汤。修得结实,将来你们的孩子也能在这堂上说话。”
消息传开,午后便有更多流民自发前来。有人扛着木料,有人背着石灰桶,孩童在院角堆起碎砖,老妇提来茶水。李震命王二取来账册,当场登记姓名工时,盖上李家印信。
三日后,前院清理完毕,梁柱加固,墙壁粉刷如新。李瑶的字已送来,五字墨迹浓重,笔锋直挺,无半分花巧。工匠登梯挂匾,锤声敲落最后一颗钉。
赵德立于阶下,望着新匾,仍觉不安:“府衙初立,总得有些规矩。不如挂‘明镜高悬’,或‘肃清吏治’,也好立威。”
“立威?”李震摇头,“他们送孩子去考试,不是为了再跪一次。”
他唤来李骁、苏婉、李毅,四人共抬一块新制匾额。木料取自张府后院老槐,未上漆,只以桐油浸过,纹理清晰。匾上四字——“为民做主”——仍是李瑶手书,但这一回,字迹更重,笔划如刀刻。
四人步行出李家坳,百姓沿街而立。李骁在前开道,苏婉执一端,李毅默然随行,李震走在最后,肩扛匾额一角。日光洒在木匾上,映出四人影子,投在青石路上,连成一线。
至张府门前,李震命人架梯。他亲自登高,将匾额挂上正梁。锤声落定,他立于阶上,声音不高,却传至街尾:“从前这府里听的是张大户的私语,今日起,只听百姓的呼声。”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有人鼓掌。一个老农拄着拐杖上前,颤声道:“小人有冤,能在这儿说吗?”
“能。”李震道,“今日就审。”
当日下午,府衙大堂首开民诉。百姓挤满前院,踮脚张望。堂上设案,李震居中而坐,赵德列侧,王二执笔录供。
原告是城西老农,姓陈,状告张家旧账房强占其祖传菜园。被告立于堂下,衣衫整洁,手持地契,神色镇定:“此地二十年前已归张家,有契为证,何来强占?”
李震未接契书,只道:“取《流民归籍册》与《土地清丈图》。”
王二快步取来两册,置于案上。李震翻开清丈图,指节沿田界滑动,停在一处:“菜园三亩,东接河沟,西邻老槐——可对?”
老农点头:“正是。”
“地契上所载四至,西邻却是石井。”李震将两册并排,“石井在张家祖宅后,与此园相距二里。地契所言,与实地不符。”
账房脸色微变:“或是誊抄之误……”
“误?”李震翻开归籍册,“陈氏三代居此,税册年年缴纳,从未中断。你张家二十年前买地,为何不见过户记录?为何不见税引移交?”
账房语塞。
李震合上册子,声落如锤:“地归原主。你持伪契,欺压良民,押入监牢,待查其余罪行。”
衙役上前锁人,账房挣扎:“我曾为张大户管事,你不能——”
“你不再是管事。”李震打断,“今日起,这府里不认旧主,只认公理。”
老农扑通跪下,老泪纵横。百姓哗然,有人高喊:“这才是青天!”
李震起身,走下台阶,扶起老农:“不必谢我。你有地契,我们有册子,对得上,便是公道。对不上,便是欺瞒。”
他转身环视众人:“今后凡有讼案,皆依此例——查册、对图、验契、问证。谁也不能凭一句话,夺人活路。”
人群静默片刻,随即掌声渐起,由稀落转为如雷。
次日清晨,府衙门前已有人等候。一名妇人抱着布包,说是前年被张家强征的织机至今未还;一名工匠递上血书,控诉张家包工头拖欠工钱致其弟饿死。王二一一登记,李震命人设案于前院,公开受理。
第三日,两名旧吏模样的人前来,欲递诉状,却被拦下。赵德认出,是原县丞门下,素来依附权贵。
“你们告谁?”王二问。
“告……告府衙擅改旧制,紊乱纲常。”一人道。
李震闻讯而出,立于阶上:“纲常?百姓无地可耕,无钱可活,是纲常?还是你们的私利?”
两人语塞,低头退去。
当夜,李震在府衙后堂翻阅案卷。苏婉送来一碗热汤,放在案角:“今日说了那么多话,嗓子该哑了。”
“还撑得住。”他抬头,“你听到了吗?今天有人喊‘青天’。”
苏婉轻叹:“可你也知道,一个‘青天’救不了所有冤屈。制度才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才要把这府衙立起来。”李震指着案上册子,“每一桩案,都记入《讼案录》,每月公示。百姓看得见,才信得过。”
苏婉点头,转身欲走,忽又停步:“李骁派人来报,黑风寨方向有烟,不知是炊是焚。”
李震目光一凝,随即起身:“传赵武,带十骑去查。若无异动,不必惊扰百姓。”
苏婉走后,他独坐堂中,手指轻敲案面。窗外月光斜照,映在“为民做主”匾额上,字影沉沉。
次日,赵武归来,带回半片烧焦的布条,上有“黑风”二字残迹。
李震接过,指尖摩挲焦边。他未语,只将布条收入袖中,转身走向大堂。
堂前已有百姓等候。一名少年跪地,手中捧着一块碎陶,说是祖传水缸所留,张家家丁砸缸夺地,至今未偿。
李震接过碎陶,放在案上,与昨日案卷并列。他抬眼,看向堂外人群,声音平稳:“今日,审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