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起城头那枚青牛钱,锯齿边缘在石缝间微微颤动,却未倾倒。李震的手仍悬在半空,指向远山。片刻后,他收回手臂,转身走下城墙。
西岭山谷已立起三排夯土基座,民夫往来如织,铁夯落地声此起彼伏。李瑶站在工棚前,手中摊开一张图纸,边缘焦黄,似经火烤又浸过水渍。她手指划过图上标注的“坞堡主墙”位置,对身旁李骁道:“按图纸,墙高一丈八,底宽两丈,需用三合土层层夯实,每日至少推进十尺。”
李骁点头,目光扫过远处山脊:“若按五百人轮班,三月可成。”他顿了顿,“但眼下无兵可守,只靠民夫,一旦有变,连个应手的阵型都拉不出来。”
话音未落,苏婉提着药箱从新民村方向走来,脚步略急。她径直走向李震,将账册递出:“粮仓核查完毕,现储粟米七千三百石,日耗四百二十石,扣除损耗与流民新增,仅够支撑十五日。”
李震翻开账册,指腹划过几处红笔圈注的数字:“上月预估还能撑四十日。”
“红薯未熟,盐路运粮又遇暴雨,三日前断了两日。”苏婉声音平稳,却字字清晰,“若再无补给,半月后必现饥民。”
李震合上账册,抬眼望向山谷。夯土墙尚不足人高,谷口开阔,两侧山势低缓,无险可据。他沉默片刻,唤来赵德:“传令下去,宁远堡即刻开工,三县民夫统归调度,优先筑谷口主墙。”
赵德应声欲走,李震又道:“工分照计,但每日口粮减为三成,完工后加倍补还。另设‘急工奖’,每提前一日,奖棉布一匹、盐两斤。”
李瑶立即取笔登记:“我这就调盐道民夫轮换,每日五百人专事夯土,其余人修引水渠备用。”
李骁皱眉:“减口粮?这些人本就瘦弱,再减,怕是连铁夯都抬不动。”
“不减,等粮尽时,连站的人都没有。”李震看着他,“我们不是施粥的善堂,是建堡的主事。活路,得靠自己夯出来。”
李骁抿紧嘴唇,不再多言。他转身走向山谷另一侧,那里已有百余名流民子弟列队等候。他抽出腰间短刀,在地上划出三道横线:“今日练阵,只学三件事——站稳、举矛、听令。敌未近前,不得妄动。”
苏婉站在一旁,望着那些瘦骨嶙峋的年轻人握着木矛颤抖的手,低声对李瑶说:“药箱里还有二十包健脾散,分给练阵的少年,每日一服。”
李瑶点头记下:“钱庄账上还能支五日药资,之后得靠工分兑付。”
正说着,李毅从山道尽头快步走来,衣襟微湿,似刚穿过晨雾。他径直走到李震面前,低声道:“西岭哨岗发现马蹄印,深而密集,方向直指谷口。人数约三百,配有火把与拒马,非流寇所为。”
李震眉心微动:“可辨出处?”
“黑风寨。”李毅声音压得更低,“他们惯走旧官道,劫粮不留活口。”
李骁闻声大步走来,手已按在刀柄上:“让我带人迎出去!新练民兵虽未上阵,但五百对三百,又有地利,未必不能一战!”
“迎?”李震盯着他,“你带五百饿汉,拿木矛去挡三百骑马贼?他们有刀有弓,你拿什么挡第一波冲阵?”
“可我们不能坐等被围!”李骁声音提高,“若让他们冲进山谷,工棚、粮堆、民夫全在眼前,连退路都没有!”
“退路?”李震目光扫过山谷地形,“我们没退路。但敌人以为我们有,才会敢冲。”
他转向李毅:“按第三策,放他们入谷。”
李毅眼神微闪,随即点头:“是。”
李骁愕然:“放他们进来?你疯了?!我们连墙都没筑起来,放他们进来就是送死!”
“死的是他们。”李震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嘈杂,“黑风寨靠的是快、狠、乱中取利。他们敢来,是因为知道我们无兵、无墙、无备。若我们缩在墙后死守,正中下怀——他们只需围而不攻,等我们粮尽自溃。”
他指向谷口两侧低坡:“他们必从这里进,沿主道直扑粮堆。等他们进了谷,马速减缓,地形受限,三百人挤在百步之内,再想退,没那么容易。”
李瑶已明白过来,迅速翻动工分册:“我立刻调人,把粮堆后移,腾出空地。再让工分榜提前更新,前十名发盐发布,稳住人心。”
“对。”李震点头,“让他们看见我们在忙工分、发奖赏,看不见我们在等他们进谷。”
李骁仍紧握刀柄,额头青筋微跳:“可我们拿什么拦他们?木栅?土堆?还是指望他们自己撞墙?”
“我们什么都不拦。”李震看着他,“我们只等他们进来,然后——关门。”
“关什么门?”李骁几乎是在吼。
“谷口。”李震缓缓道,“今夜加筑两道横墙,高不过五尺,埋于土中,表面覆草。马队冲入时不会察觉。等他们深入,立刻填土封口,再点烽烟。”
李毅接道:“暗部已在两侧坡顶设岗,一旦烽烟起,滚石预备。”
“滚石?”李骁冷笑,“就那几块破石头,能压死几个?”
“不是压死。”李震看着他,“是困住。他们带的是马,不是驴。马怕火、怕响、怕被困。只要冲势一断,队形一乱,我们就有了时间。”
“时间做什么?”李骁咬牙。
“做我们该做的事。”李震不再看他,转向李瑶,“立即清点工坊图纸中的铁具存量,能改造成矛头的,全改。再调五十名壮工,专事削木杆,今夜必须凑出三百支长矛。”
李瑶快速记下:“铁具够造两百支,其余可用盐锅碎片熔铸。”
“够了。”李震点头,“再让李骁挑八十名最强壮的民夫,今夜不睡,专练‘三段刺’——前排刺,中排举,后排压。敌人若破栅冲出,就用这三排矛墙顶上去。”
李骁终于松开刀柄,深吸一口气:“你早就算好了,是不是?从粮不够那天起,你就知道会有这一战。”
李震没有回答。他走向谷口,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指缝间黄沙缓缓流下。远处,民夫仍在夯土,铁夯落地声沉闷而规律。
李毅悄然靠近:“第三策的风险是,若他们中途折返,或分兵两路,谷内伏兵将无用。”
“那就让他们没机会折返。”李震站起身,“传令下去,今夜所有火把集中于粮堆四周,多设空棚,堆满草袋,伪装成粮垛。真正的存粮,全埋入地下仓。”
李毅领命而去。李瑶快步跟上,低声问:“若他们真冲破横墙,直扑主墙呢?”
“主墙撑不住。”李震看着她,“但主墙本就不为挡骑兵,只为拖时间。只要撑到天亮,三县民夫皆可持矛来援。”
李瑶沉默片刻,忽然道:“我们没有鸣金,也没有鼓号,怎么统一进退?”
李震从怀中取出一只铜哨,边缘磨损,哨身刻有细密纹路:“用这个。一短声为备,两短一长为退,三长为冲。”
李瑶接过,指尖抚过哨孔:“这哨子……不是工坊能做的。”
“不是。”李震收回目光,“是我在李家坳时,从一个死兵身上摘下来的。”
李瑶不再多问。她转身走向工棚,脚步加快。
暮色渐沉,山谷中火把次第燃起。民夫们不知情,仍在高声报着工分,领着明日可兑的盐包。工分榜前挤满人,前十名的名字被红笔圈出,格外显眼。
李骁站在新划出的练阵区,盯着八十名民夫反复练习刺矛动作。他的声音沙哑,却一声不落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前排——刺!中排——举!后排——压!”
苏婉带着医妇在营地巡行,给发热的民夫施药,顺手将一包健脾散塞进一名少年怀中。那少年愣住,她只说:“练完阵再来领药。”
李震独自立于谷口高坡,望着旧官道尽头。夜风穿过山谷,吹动他衣角。远处,一缕轻烟自山脊升起,极淡,转瞬即逝。
李毅悄然出现,站在他身后:“哨岗确认,黑风寨已过断崖,距此不足十里。火把连成一线,拒马在前,马蹄声沉。”
李震点头,从袖中取出铜哨,握在掌心。哨身冰凉,指腹摩挲过那道旧刻痕。
他抬起手,轻轻一吹。
短促的一声。
        西岭山谷已立起三排夯土基座,民夫往来如织,铁夯落地声此起彼伏。李瑶站在工棚前,手中摊开一张图纸,边缘焦黄,似经火烤又浸过水渍。她手指划过图上标注的“坞堡主墙”位置,对身旁李骁道:“按图纸,墙高一丈八,底宽两丈,需用三合土层层夯实,每日至少推进十尺。”
李骁点头,目光扫过远处山脊:“若按五百人轮班,三月可成。”他顿了顿,“但眼下无兵可守,只靠民夫,一旦有变,连个应手的阵型都拉不出来。”
话音未落,苏婉提着药箱从新民村方向走来,脚步略急。她径直走向李震,将账册递出:“粮仓核查完毕,现储粟米七千三百石,日耗四百二十石,扣除损耗与流民新增,仅够支撑十五日。”
李震翻开账册,指腹划过几处红笔圈注的数字:“上月预估还能撑四十日。”
“红薯未熟,盐路运粮又遇暴雨,三日前断了两日。”苏婉声音平稳,却字字清晰,“若再无补给,半月后必现饥民。”
李震合上账册,抬眼望向山谷。夯土墙尚不足人高,谷口开阔,两侧山势低缓,无险可据。他沉默片刻,唤来赵德:“传令下去,宁远堡即刻开工,三县民夫统归调度,优先筑谷口主墙。”
赵德应声欲走,李震又道:“工分照计,但每日口粮减为三成,完工后加倍补还。另设‘急工奖’,每提前一日,奖棉布一匹、盐两斤。”
李瑶立即取笔登记:“我这就调盐道民夫轮换,每日五百人专事夯土,其余人修引水渠备用。”
李骁皱眉:“减口粮?这些人本就瘦弱,再减,怕是连铁夯都抬不动。”
“不减,等粮尽时,连站的人都没有。”李震看着他,“我们不是施粥的善堂,是建堡的主事。活路,得靠自己夯出来。”
李骁抿紧嘴唇,不再多言。他转身走向山谷另一侧,那里已有百余名流民子弟列队等候。他抽出腰间短刀,在地上划出三道横线:“今日练阵,只学三件事——站稳、举矛、听令。敌未近前,不得妄动。”
苏婉站在一旁,望着那些瘦骨嶙峋的年轻人握着木矛颤抖的手,低声对李瑶说:“药箱里还有二十包健脾散,分给练阵的少年,每日一服。”
李瑶点头记下:“钱庄账上还能支五日药资,之后得靠工分兑付。”
正说着,李毅从山道尽头快步走来,衣襟微湿,似刚穿过晨雾。他径直走到李震面前,低声道:“西岭哨岗发现马蹄印,深而密集,方向直指谷口。人数约三百,配有火把与拒马,非流寇所为。”
李震眉心微动:“可辨出处?”
“黑风寨。”李毅声音压得更低,“他们惯走旧官道,劫粮不留活口。”
李骁闻声大步走来,手已按在刀柄上:“让我带人迎出去!新练民兵虽未上阵,但五百对三百,又有地利,未必不能一战!”
“迎?”李震盯着他,“你带五百饿汉,拿木矛去挡三百骑马贼?他们有刀有弓,你拿什么挡第一波冲阵?”
“可我们不能坐等被围!”李骁声音提高,“若让他们冲进山谷,工棚、粮堆、民夫全在眼前,连退路都没有!”
“退路?”李震目光扫过山谷地形,“我们没退路。但敌人以为我们有,才会敢冲。”
他转向李毅:“按第三策,放他们入谷。”
李毅眼神微闪,随即点头:“是。”
李骁愕然:“放他们进来?你疯了?!我们连墙都没筑起来,放他们进来就是送死!”
“死的是他们。”李震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嘈杂,“黑风寨靠的是快、狠、乱中取利。他们敢来,是因为知道我们无兵、无墙、无备。若我们缩在墙后死守,正中下怀——他们只需围而不攻,等我们粮尽自溃。”
他指向谷口两侧低坡:“他们必从这里进,沿主道直扑粮堆。等他们进了谷,马速减缓,地形受限,三百人挤在百步之内,再想退,没那么容易。”
李瑶已明白过来,迅速翻动工分册:“我立刻调人,把粮堆后移,腾出空地。再让工分榜提前更新,前十名发盐发布,稳住人心。”
“对。”李震点头,“让他们看见我们在忙工分、发奖赏,看不见我们在等他们进谷。”
李骁仍紧握刀柄,额头青筋微跳:“可我们拿什么拦他们?木栅?土堆?还是指望他们自己撞墙?”
“我们什么都不拦。”李震看着他,“我们只等他们进来,然后——关门。”
“关什么门?”李骁几乎是在吼。
“谷口。”李震缓缓道,“今夜加筑两道横墙,高不过五尺,埋于土中,表面覆草。马队冲入时不会察觉。等他们深入,立刻填土封口,再点烽烟。”
李毅接道:“暗部已在两侧坡顶设岗,一旦烽烟起,滚石预备。”
“滚石?”李骁冷笑,“就那几块破石头,能压死几个?”
“不是压死。”李震看着他,“是困住。他们带的是马,不是驴。马怕火、怕响、怕被困。只要冲势一断,队形一乱,我们就有了时间。”
“时间做什么?”李骁咬牙。
“做我们该做的事。”李震不再看他,转向李瑶,“立即清点工坊图纸中的铁具存量,能改造成矛头的,全改。再调五十名壮工,专事削木杆,今夜必须凑出三百支长矛。”
李瑶快速记下:“铁具够造两百支,其余可用盐锅碎片熔铸。”
“够了。”李震点头,“再让李骁挑八十名最强壮的民夫,今夜不睡,专练‘三段刺’——前排刺,中排举,后排压。敌人若破栅冲出,就用这三排矛墙顶上去。”
李骁终于松开刀柄,深吸一口气:“你早就算好了,是不是?从粮不够那天起,你就知道会有这一战。”
李震没有回答。他走向谷口,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指缝间黄沙缓缓流下。远处,民夫仍在夯土,铁夯落地声沉闷而规律。
李毅悄然靠近:“第三策的风险是,若他们中途折返,或分兵两路,谷内伏兵将无用。”
“那就让他们没机会折返。”李震站起身,“传令下去,今夜所有火把集中于粮堆四周,多设空棚,堆满草袋,伪装成粮垛。真正的存粮,全埋入地下仓。”
李毅领命而去。李瑶快步跟上,低声问:“若他们真冲破横墙,直扑主墙呢?”
“主墙撑不住。”李震看着她,“但主墙本就不为挡骑兵,只为拖时间。只要撑到天亮,三县民夫皆可持矛来援。”
李瑶沉默片刻,忽然道:“我们没有鸣金,也没有鼓号,怎么统一进退?”
李震从怀中取出一只铜哨,边缘磨损,哨身刻有细密纹路:“用这个。一短声为备,两短一长为退,三长为冲。”
李瑶接过,指尖抚过哨孔:“这哨子……不是工坊能做的。”
“不是。”李震收回目光,“是我在李家坳时,从一个死兵身上摘下来的。”
李瑶不再多问。她转身走向工棚,脚步加快。
暮色渐沉,山谷中火把次第燃起。民夫们不知情,仍在高声报着工分,领着明日可兑的盐包。工分榜前挤满人,前十名的名字被红笔圈出,格外显眼。
李骁站在新划出的练阵区,盯着八十名民夫反复练习刺矛动作。他的声音沙哑,却一声不落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前排——刺!中排——举!后排——压!”
苏婉带着医妇在营地巡行,给发热的民夫施药,顺手将一包健脾散塞进一名少年怀中。那少年愣住,她只说:“练完阵再来领药。”
李震独自立于谷口高坡,望着旧官道尽头。夜风穿过山谷,吹动他衣角。远处,一缕轻烟自山脊升起,极淡,转瞬即逝。
李毅悄然出现,站在他身后:“哨岗确认,黑风寨已过断崖,距此不足十里。火把连成一线,拒马在前,马蹄声沉。”
李震点头,从袖中取出铜哨,握在掌心。哨身冰凉,指腹摩挲过那道旧刻痕。
他抬起手,轻轻一吹。
短促的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