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站在窗前,指尖轻抚袖口一块暗灰色布条,那是昨夜杂役陈六留下的签牌残边。他尚未下令追查,只命李毅暗中盯紧修具坊出入之人。宁远堡的夜刚平复,东方天际却已泛起异样的灰黑,如浓烟漫卷,压着低空滚滚而来。
田间老农最先察觉不对。一人扔了锄头,指着天边喊了一声:“飞蝗!”声音嘶哑,带着惊恐。片刻之间,整片稻田陷入骚动。早熟稻正值抽穗,青黄的穗头在风中轻摆,尚未灌浆,却已引来遮天蔽日的蝗群。蝗虫振翅之声如沙石倾盆,所过之处,稻叶瞬间剥落,只剩光秃秃的茎秆。
消息传至主宅时,李瑶正清点粮仓账册。她抬眼看向窗外,眉头一紧,立即起身奔向厅堂。李骁已在途中,腰间佩刀未出鞘,却步履如风。李震已立于沙盘前,目光锁定田区,手指在稻田位置轻轻一划。
“调五百民夫,取芦苇扎火把。”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李骁带人上田埂,轮班驱蝗。李瑶,清点存粮,预备赈济。”
李骁领命即走。李瑶迟疑一瞬:“火把能驱多久?若蝗群不散,一夜便耗尽人力。”
“不试,就没了。”李震道,“粮在人在,粮亡人散。宁远堡不能断粮。”
李骁率青壮赶到田头时,蝗群已如黑云压境。百姓跪在田埂上,有的抱头恸哭,有的抓起土块往空中砸,毫无章法。一名老妇扑向稻丛,想用手护住几株稻穗,却被蝗虫爬满手臂,惊叫着跌倒在地。李骁一声令下,民夫迅速分组,持火把沿田垄布阵。火光初起,蝗虫受热惊飞,短暂退散,可不过片刻,又从高处俯冲而下,再度啃食。
火把数量不足,重灾区只能轮替使用。李瑶命工坊彻夜赶制,将旧麻绳浸油,缠于竹竿之上,优先送往北区三里田。她亲自押送第一批火把出坊,途中见一群孩童赤手搬运死蝗,堆于田角,便立刻喝止。
“莫用手碰!”她疾步上前,“死蝗腐烂生毒,沾手入体,必生恶疾。”
孩童茫然抬头。她唤来随行医童:“取石灰来,覆于尸堆,再点火焚烧。”
火光映着她的脸,额上沁汗。她未多言,只命人继续巡查各田段,记录蝗灾范围。
李震沿田巡视,脚步未停。百姓见他到来,纷纷围拢,有人跪地叩首,有人高喊“青天老爷救我们”。一名老农拽住他衣角,声音发抖:“我家三亩田,全毁了!明年吃什么?”
李震蹲下身,看着老人枯瘦的手掌,掌心满是裂口,沾着蝗虫碎肢。
他站起身,面向众人,声音沉稳:“我李震在此立誓——宁远堡,一粒米不落匪手,一户不饿死。”
人群静了一瞬。
他抬手,指向粮仓方向:“从今日起,每日两餐施粥,老弱优先。田毁了,人还在。人还在,地就还能种。”
百姓低声啜泣,有人开始重复这句话。李瑶远远听着,心中一松。她知道,这一句话,比十万兵更能稳住民心。
苏婉是在医馆听闻蝗灾的。她刚为一名发热孩童诊脉,便见医童急奔而入:“苏娘子,田里蝗虫成灾,已有孩子腹痛呕吐!”
她放下脉枕,立即起身。赶到田边时,见百姓仍在徒手清理蝗尸,甚至有人将死蝗扫入麻袋,准备带回家喂鸡。她厉声制止:“谁也不许带走!死蝗有毒,食之必死!”
她命人取来石灰,在田埂四周撒出隔离带,又调集药炉,连夜熬制“防疫汤”——板蓝根、黄芩、艾草为主,辅以甘草调和。医童分队入户,每家发放一碗,叮嘱不可断饮。她在田头设下疫察岗,凡发热、腹泻者,立即隔离观察,不得归家。
一名少年被抬来,高热不退,唇边泛白沫。苏婉探其脉,沉而数,知是毒邪入体。她取银针,刺曲池、合谷,放血泄热,又灌下浓汤。少年呼吸渐稳,她才松手,对身旁医童道:“明日增派两人,专巡死蝗堆积处,见人接触,立即制止。”
夜渐深,火把仍在田间闪烁。李骁带人轮守三班,每两个时辰换防。蝗群受火光惊扰,暂未大规模降落,可空中盘旋不止,仿佛在等待时机。李瑶清点损失,初步估算,北区三里田稻穗损毁逾六成,若无补救,秋收将不足往年的三成。
她回到主宅,见李震仍在沙盘前,手中握着一枚白石,迟迟未落。
“父亲。”她低声开口,“我查了气象记录。往年蝗灾多自南境草泽而来,可此次蝗群,是从西北荒原直扑我境。”
李震未动。
“荒原干旱少草,本非蝗虫栖息之地。”她继续道,“三日前,工坊附近曾有一黑衣人潜行,被巡夜民夫惊走。我原以为是‘丙’字暗桩探查,如今想来……”
李震缓缓抬头。
“蝗灾来得太准。”李瑶声音压低,“准得像有人引路。”
李震沉默良久,终于将白石放下,转而取了一枚黑石。他走到沙盘西北角,将黑石轻轻压在“荒原”位置。石下原无标记,此刻却显出一片空白区域,边缘模糊,似未勘测之地。
“你怀疑有人驱蝗?”他问。
“路径反常,来势太急。”李瑶道,“若只是天灾,为何偏偏在我们放粮稳民之时突袭?若有人为,那便是要我们前脚安民心,后脚失粮仓——比劫粮更狠。”
李震指尖轻叩沙盘边缘。火光映在他脸上,光影分明。
“现在查,会乱军心。”
“可若不查,下次来的就不是蝗虫。”
“那你说,该怎么办?”
李瑶盯着沙盘上的黑石:“先稳住眼前。防疫、施粥、护田,一步不能乱。但……暗中查三件事:一是工坊那夜巡夜记录,二是荒原方向可有异动踪迹,三是——”
“三是‘丙’字暗桩是否与此有关。”李震接道。
她点头。
“不能动。”李震道,“现在一动,他们就知我们察觉了。”
“可若不动,百姓会死。”
“那就让他们以为我们在忙着救灾。”李震目光沉下,“我们忙,但眼睛得睁着。”
李瑶明白他的意思。表面全力抗灾,实则暗中追查。她正要离去,忽听外面一阵骚动。一名民夫跌跌撞撞跑入:“李家主!北区田角……发现一具尸体!像是搬运死蝗时昏倒,口鼻流黑血!”
李瑶立刻转身。苏婉已先一步赶去,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李震未动,只对身旁亲卫道:“封锁现场,不准任何人靠近。叫李毅去查,不动声色。”
亲卫领命而去。
李瑶站在沙盘前,目光落在那枚黑石上。她忽然想起三日前那名杂役——陈六。他手持签牌,说是来领修犁的铁片。编号无误,可签牌边缘有刮痕,像是被刀片削过。当时她未在意,如今想来,那刮痕的走向,竟与“丙三”签牌残片上的划痕极为相似。
她正欲开口,李震却先道:“那名杂役,李毅已查过。”
她一怔。
“他不在修具坊名册。”李震道,“签牌是假的,但铁片确实领走了。用途不明。”
李瑶呼吸一紧。
“他们还在动。”李震说,“动得越多,破绽越多。”
“可百姓等不了那么久。”
“那就一边救灾,一边等着。”
李瑶低头,指尖轻抚沙盘边缘。她忽然道:“父亲,若蝗灾真是人为,那他们一定在看着我们怎么应对。”
“那就让他们看。”李震道,“看我们怎么护住每一粒粮,怎么救活每一个百姓。”
远处田间,火把仍未熄灭。李骁站在高处,望着空中盘旋的蝗群,手中长枪紧握。一名民夫跑来报告:“南区火把用尽,请求补给!”
他点头,正要下令,忽见蝗群骤然下压,如黑雨倾盆,直扑最后一片未毁稻田。
他猛然抬头,喝令:“点火!全部点火!”
火光瞬间连成一片,可蝗群已如潮水般落下。
        田间老农最先察觉不对。一人扔了锄头,指着天边喊了一声:“飞蝗!”声音嘶哑,带着惊恐。片刻之间,整片稻田陷入骚动。早熟稻正值抽穗,青黄的穗头在风中轻摆,尚未灌浆,却已引来遮天蔽日的蝗群。蝗虫振翅之声如沙石倾盆,所过之处,稻叶瞬间剥落,只剩光秃秃的茎秆。
消息传至主宅时,李瑶正清点粮仓账册。她抬眼看向窗外,眉头一紧,立即起身奔向厅堂。李骁已在途中,腰间佩刀未出鞘,却步履如风。李震已立于沙盘前,目光锁定田区,手指在稻田位置轻轻一划。
“调五百民夫,取芦苇扎火把。”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李骁带人上田埂,轮班驱蝗。李瑶,清点存粮,预备赈济。”
李骁领命即走。李瑶迟疑一瞬:“火把能驱多久?若蝗群不散,一夜便耗尽人力。”
“不试,就没了。”李震道,“粮在人在,粮亡人散。宁远堡不能断粮。”
李骁率青壮赶到田头时,蝗群已如黑云压境。百姓跪在田埂上,有的抱头恸哭,有的抓起土块往空中砸,毫无章法。一名老妇扑向稻丛,想用手护住几株稻穗,却被蝗虫爬满手臂,惊叫着跌倒在地。李骁一声令下,民夫迅速分组,持火把沿田垄布阵。火光初起,蝗虫受热惊飞,短暂退散,可不过片刻,又从高处俯冲而下,再度啃食。
火把数量不足,重灾区只能轮替使用。李瑶命工坊彻夜赶制,将旧麻绳浸油,缠于竹竿之上,优先送往北区三里田。她亲自押送第一批火把出坊,途中见一群孩童赤手搬运死蝗,堆于田角,便立刻喝止。
“莫用手碰!”她疾步上前,“死蝗腐烂生毒,沾手入体,必生恶疾。”
孩童茫然抬头。她唤来随行医童:“取石灰来,覆于尸堆,再点火焚烧。”
火光映着她的脸,额上沁汗。她未多言,只命人继续巡查各田段,记录蝗灾范围。
李震沿田巡视,脚步未停。百姓见他到来,纷纷围拢,有人跪地叩首,有人高喊“青天老爷救我们”。一名老农拽住他衣角,声音发抖:“我家三亩田,全毁了!明年吃什么?”
李震蹲下身,看着老人枯瘦的手掌,掌心满是裂口,沾着蝗虫碎肢。
他站起身,面向众人,声音沉稳:“我李震在此立誓——宁远堡,一粒米不落匪手,一户不饿死。”
人群静了一瞬。
他抬手,指向粮仓方向:“从今日起,每日两餐施粥,老弱优先。田毁了,人还在。人还在,地就还能种。”
百姓低声啜泣,有人开始重复这句话。李瑶远远听着,心中一松。她知道,这一句话,比十万兵更能稳住民心。
苏婉是在医馆听闻蝗灾的。她刚为一名发热孩童诊脉,便见医童急奔而入:“苏娘子,田里蝗虫成灾,已有孩子腹痛呕吐!”
她放下脉枕,立即起身。赶到田边时,见百姓仍在徒手清理蝗尸,甚至有人将死蝗扫入麻袋,准备带回家喂鸡。她厉声制止:“谁也不许带走!死蝗有毒,食之必死!”
她命人取来石灰,在田埂四周撒出隔离带,又调集药炉,连夜熬制“防疫汤”——板蓝根、黄芩、艾草为主,辅以甘草调和。医童分队入户,每家发放一碗,叮嘱不可断饮。她在田头设下疫察岗,凡发热、腹泻者,立即隔离观察,不得归家。
一名少年被抬来,高热不退,唇边泛白沫。苏婉探其脉,沉而数,知是毒邪入体。她取银针,刺曲池、合谷,放血泄热,又灌下浓汤。少年呼吸渐稳,她才松手,对身旁医童道:“明日增派两人,专巡死蝗堆积处,见人接触,立即制止。”
夜渐深,火把仍在田间闪烁。李骁带人轮守三班,每两个时辰换防。蝗群受火光惊扰,暂未大规模降落,可空中盘旋不止,仿佛在等待时机。李瑶清点损失,初步估算,北区三里田稻穗损毁逾六成,若无补救,秋收将不足往年的三成。
她回到主宅,见李震仍在沙盘前,手中握着一枚白石,迟迟未落。
“父亲。”她低声开口,“我查了气象记录。往年蝗灾多自南境草泽而来,可此次蝗群,是从西北荒原直扑我境。”
李震未动。
“荒原干旱少草,本非蝗虫栖息之地。”她继续道,“三日前,工坊附近曾有一黑衣人潜行,被巡夜民夫惊走。我原以为是‘丙’字暗桩探查,如今想来……”
李震缓缓抬头。
“蝗灾来得太准。”李瑶声音压低,“准得像有人引路。”
李震沉默良久,终于将白石放下,转而取了一枚黑石。他走到沙盘西北角,将黑石轻轻压在“荒原”位置。石下原无标记,此刻却显出一片空白区域,边缘模糊,似未勘测之地。
“你怀疑有人驱蝗?”他问。
“路径反常,来势太急。”李瑶道,“若只是天灾,为何偏偏在我们放粮稳民之时突袭?若有人为,那便是要我们前脚安民心,后脚失粮仓——比劫粮更狠。”
李震指尖轻叩沙盘边缘。火光映在他脸上,光影分明。
“现在查,会乱军心。”
“可若不查,下次来的就不是蝗虫。”
“那你说,该怎么办?”
李瑶盯着沙盘上的黑石:“先稳住眼前。防疫、施粥、护田,一步不能乱。但……暗中查三件事:一是工坊那夜巡夜记录,二是荒原方向可有异动踪迹,三是——”
“三是‘丙’字暗桩是否与此有关。”李震接道。
她点头。
“不能动。”李震道,“现在一动,他们就知我们察觉了。”
“可若不动,百姓会死。”
“那就让他们以为我们在忙着救灾。”李震目光沉下,“我们忙,但眼睛得睁着。”
李瑶明白他的意思。表面全力抗灾,实则暗中追查。她正要离去,忽听外面一阵骚动。一名民夫跌跌撞撞跑入:“李家主!北区田角……发现一具尸体!像是搬运死蝗时昏倒,口鼻流黑血!”
李瑶立刻转身。苏婉已先一步赶去,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李震未动,只对身旁亲卫道:“封锁现场,不准任何人靠近。叫李毅去查,不动声色。”
亲卫领命而去。
李瑶站在沙盘前,目光落在那枚黑石上。她忽然想起三日前那名杂役——陈六。他手持签牌,说是来领修犁的铁片。编号无误,可签牌边缘有刮痕,像是被刀片削过。当时她未在意,如今想来,那刮痕的走向,竟与“丙三”签牌残片上的划痕极为相似。
她正欲开口,李震却先道:“那名杂役,李毅已查过。”
她一怔。
“他不在修具坊名册。”李震道,“签牌是假的,但铁片确实领走了。用途不明。”
李瑶呼吸一紧。
“他们还在动。”李震说,“动得越多,破绽越多。”
“可百姓等不了那么久。”
“那就一边救灾,一边等着。”
李瑶低头,指尖轻抚沙盘边缘。她忽然道:“父亲,若蝗灾真是人为,那他们一定在看着我们怎么应对。”
“那就让他们看。”李震道,“看我们怎么护住每一粒粮,怎么救活每一个百姓。”
远处田间,火把仍未熄灭。李骁站在高处,望着空中盘旋的蝗群,手中长枪紧握。一名民夫跑来报告:“南区火把用尽,请求补给!”
他点头,正要下令,忽见蝗群骤然下压,如黑雨倾盆,直扑最后一片未毁稻田。
他猛然抬头,喝令:“点火!全部点火!”
火光瞬间连成一片,可蝗群已如潮水般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