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在晨风中展开,墨书“骁”字尚未干透。李骁立于校场高台,手中刀柄轻转,目光扫过三百列阵之兵。昨夜授旗时滴落的血已凝成暗斑,染在旗杆末端,无人再去擦拭。他未多言,只将刀尖朝地一指:“列阵。”
士兵依令而动,弩手前移,骑兵压后,连弩车由工匠推至预定位置。鼓声起,第一轮齐射应声而出,箭雨覆空。然而箭落之后,节奏骤乱——后排弩手尚未装填,前排已欲再射;骑兵闻鼓欲冲,却被横旗拦下。阵型如绳绷断,溃散于中途。
李骁皱眉,走下高台。他取过一具连弩,亲手拆解,查看机关卡位。一名老兵低声道:“车太重,推不到位,仰角不够,箭飞不出去。”李骁不语,转身走向工坊方向。
半个时辰后,李晨带人送来三辆新改连弩车。木轮加装转向轴,支架以轻铁嵌边减重,整体可由四人推行如步卒同行。李骁命人当场试射,箭矢破空,射程较前提升近三丈。他点头,下令全军重排阵型。
正午日头高悬,校场尘土翻扬。李骁立于沙盘前,以炭笔划出三段节奏线,命旗语兵依线举旗。他亲自执刀鞘击地,一下一拍,口令清晰:“一射跪,二射立,三射登车。”弩手随节拍动作,三次齐射终于连贯如潮。骑兵在侧林隐蔽待命,直至第三轮箭雨落定,烟尘遮目,方闻号角而出,直贯假想敌阵心。
演练至第五次,节奏已稳。李骁却仍不松懈。他取来黑石峪缴获的铜令,置于演武台正中,令全军列队观视。铜令上“清”字隐现,暗纹如誓。
“此令所召之众,不会等我们练熟再战。”他说,“他们烧粮道,伏鹰嘴崖,手段狠绝。若我们还靠一刀一枪硬拼,死的只会是你们。”
台下鸦雀无声。一名老护卫低声嘀咕:“花哨阵法,真能杀敌?”李骁未斥责,只命人抬出三具假人,置于百步外。第一具着皮甲,第二具持盾,第三具藏于矮坡之后。
他下令三段击全效执行。第一轮跪射,箭雨压低,击倒持盾假人;第二轮立射,精准穿透皮甲;第三轮登车仰射,箭矢越过矮坡,钉入第三具假人咽喉。全场静默。李骁收令,道:“明日雨夜,若遇敌于断涧,便以此法破之。”
当夜,暴雨再至。
斥候回报,宁远堡北三十里断涧密林有火光闪动,疑为残敌藏匿。李骁即令黑旗军出击,弃马步行,连弩车无法通行,遂下令拆解为双人持射单元,由士卒背负推进。
队伍沿山脊潜行,雨水顺甲而下。李骁命鼓手以防水鼓皮制鼓,每步一响,维持三段节奏。他亲自带队,踏泥穿林,距敌三里时停步。
断涧狭窄,两侧峭壁如削,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李骁观地势,令弩手分三组:第一组伏于涧口低处,压制出口;第二组藏于侧坡,封锁退路;第三组攀至对面岩脊,居高点杀。
鼓声起,第一段齐射如暴雨倾泻,敌哨卒未及反应,已中箭倒地。第二段紧随而至,箭雨封住两侧林道,敌欲逃散,却被钉死途中。第三段鼓响时,李骁抬手,三枚特制鸣镝破空而起,于空中炸出火光——这是信号。
骑兵早从上游涉涧迂回,此时闻讯冲锋,铁蹄踏碎泥泞,直插敌阵中枢。敌首尚未集结,已被分割围歼。一名头目欲举火示警,第三组弩手一箭穿喉,火把坠地熄灭。
战至寅时,敌六十七人尽数伏诛,无一漏网。缴获兵器四十余件,粮袋十一,另有蜡丸两枚。李骁命人取下蜡丸,收入怀中。他立于涧口,雨水冲刷甲胄,未言一语。
返程途中,天色微明。李骁召全军于校场空地,命工匠抬出三辆定型连弩车,轮轴漆黑,支架铭刻编号。他当众宣布:“三段击,为黑旗军核心战法。自今日起,凡入军者,必先习此阵。”
一名老护卫队长上前,抱拳道:“将军,此法虽妙,然临阵多变,若敌不按节拍来,岂不失效?”
李骁不答,只命人取来昨夜缴获之敌箭。箭镞多未上弦,箭囊散落,显是未及反应即遭压制。他将箭堆于众人面前:“他们不是不按节拍,而是根本来不及出箭。”
老队长默然退下。
李骁又令李晨出示机关图谱副本,交予工坊主管:“按此图批量制造,每月交付二十辆。另设战术教官十人,由此次参训老兵充任,轮训新兵,确保阵法不走样。”
数日后,李震亲临校场观演。黑旗军列阵于坡地,三段击起,箭雨如幕,骑兵突进如雷。演练毕,他立于沙盘前,手指轻点连弩车位置,问:“此阵可复制?”
李骁答:“人可训,车可造,鼓可传令。只要节奏不乱,阵法不灭。”
李震点头,未再多言。他取下腰间令牌,交予李骁:“准续试三月。若再有胜绩,常备军编制可扩。”
李骁接令,单膝触地。起身时,忽觉肋骨处传来一阵锯齿般的钝痛——那是黑风寨攀崖时摔伤的旧患。他未停顿,只将令牌收入怀中,转身走向教场。
正午,新一批士兵列队待训。李骁立于高台,手中握着一份名单。名单上,工分榜前列者已被勾选,剔除可疑,留下精壮。他念出第一人姓名,那人出列,抱拳行礼。
李骁将一面黑旗递出。
那人双手接过,旗面展开,上书“骁”字,墨迹未干。
李骁抽出腰刀,刀尖划过掌心,血滴落在旗杆上。他将刀收回鞘中,低声道:“从今日起,你们不再是乡勇。”
台下士兵挺身肃立。雨水顺着旗角滴落,在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坑。李骁抬手,指向远方山脊。
“明日演武,三段击全效执行。”
        士兵依令而动,弩手前移,骑兵压后,连弩车由工匠推至预定位置。鼓声起,第一轮齐射应声而出,箭雨覆空。然而箭落之后,节奏骤乱——后排弩手尚未装填,前排已欲再射;骑兵闻鼓欲冲,却被横旗拦下。阵型如绳绷断,溃散于中途。
李骁皱眉,走下高台。他取过一具连弩,亲手拆解,查看机关卡位。一名老兵低声道:“车太重,推不到位,仰角不够,箭飞不出去。”李骁不语,转身走向工坊方向。
半个时辰后,李晨带人送来三辆新改连弩车。木轮加装转向轴,支架以轻铁嵌边减重,整体可由四人推行如步卒同行。李骁命人当场试射,箭矢破空,射程较前提升近三丈。他点头,下令全军重排阵型。
正午日头高悬,校场尘土翻扬。李骁立于沙盘前,以炭笔划出三段节奏线,命旗语兵依线举旗。他亲自执刀鞘击地,一下一拍,口令清晰:“一射跪,二射立,三射登车。”弩手随节拍动作,三次齐射终于连贯如潮。骑兵在侧林隐蔽待命,直至第三轮箭雨落定,烟尘遮目,方闻号角而出,直贯假想敌阵心。
演练至第五次,节奏已稳。李骁却仍不松懈。他取来黑石峪缴获的铜令,置于演武台正中,令全军列队观视。铜令上“清”字隐现,暗纹如誓。
“此令所召之众,不会等我们练熟再战。”他说,“他们烧粮道,伏鹰嘴崖,手段狠绝。若我们还靠一刀一枪硬拼,死的只会是你们。”
台下鸦雀无声。一名老护卫低声嘀咕:“花哨阵法,真能杀敌?”李骁未斥责,只命人抬出三具假人,置于百步外。第一具着皮甲,第二具持盾,第三具藏于矮坡之后。
他下令三段击全效执行。第一轮跪射,箭雨压低,击倒持盾假人;第二轮立射,精准穿透皮甲;第三轮登车仰射,箭矢越过矮坡,钉入第三具假人咽喉。全场静默。李骁收令,道:“明日雨夜,若遇敌于断涧,便以此法破之。”
当夜,暴雨再至。
斥候回报,宁远堡北三十里断涧密林有火光闪动,疑为残敌藏匿。李骁即令黑旗军出击,弃马步行,连弩车无法通行,遂下令拆解为双人持射单元,由士卒背负推进。
队伍沿山脊潜行,雨水顺甲而下。李骁命鼓手以防水鼓皮制鼓,每步一响,维持三段节奏。他亲自带队,踏泥穿林,距敌三里时停步。
断涧狭窄,两侧峭壁如削,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李骁观地势,令弩手分三组:第一组伏于涧口低处,压制出口;第二组藏于侧坡,封锁退路;第三组攀至对面岩脊,居高点杀。
鼓声起,第一段齐射如暴雨倾泻,敌哨卒未及反应,已中箭倒地。第二段紧随而至,箭雨封住两侧林道,敌欲逃散,却被钉死途中。第三段鼓响时,李骁抬手,三枚特制鸣镝破空而起,于空中炸出火光——这是信号。
骑兵早从上游涉涧迂回,此时闻讯冲锋,铁蹄踏碎泥泞,直插敌阵中枢。敌首尚未集结,已被分割围歼。一名头目欲举火示警,第三组弩手一箭穿喉,火把坠地熄灭。
战至寅时,敌六十七人尽数伏诛,无一漏网。缴获兵器四十余件,粮袋十一,另有蜡丸两枚。李骁命人取下蜡丸,收入怀中。他立于涧口,雨水冲刷甲胄,未言一语。
返程途中,天色微明。李骁召全军于校场空地,命工匠抬出三辆定型连弩车,轮轴漆黑,支架铭刻编号。他当众宣布:“三段击,为黑旗军核心战法。自今日起,凡入军者,必先习此阵。”
一名老护卫队长上前,抱拳道:“将军,此法虽妙,然临阵多变,若敌不按节拍来,岂不失效?”
李骁不答,只命人取来昨夜缴获之敌箭。箭镞多未上弦,箭囊散落,显是未及反应即遭压制。他将箭堆于众人面前:“他们不是不按节拍,而是根本来不及出箭。”
老队长默然退下。
李骁又令李晨出示机关图谱副本,交予工坊主管:“按此图批量制造,每月交付二十辆。另设战术教官十人,由此次参训老兵充任,轮训新兵,确保阵法不走样。”
数日后,李震亲临校场观演。黑旗军列阵于坡地,三段击起,箭雨如幕,骑兵突进如雷。演练毕,他立于沙盘前,手指轻点连弩车位置,问:“此阵可复制?”
李骁答:“人可训,车可造,鼓可传令。只要节奏不乱,阵法不灭。”
李震点头,未再多言。他取下腰间令牌,交予李骁:“准续试三月。若再有胜绩,常备军编制可扩。”
李骁接令,单膝触地。起身时,忽觉肋骨处传来一阵锯齿般的钝痛——那是黑风寨攀崖时摔伤的旧患。他未停顿,只将令牌收入怀中,转身走向教场。
正午,新一批士兵列队待训。李骁立于高台,手中握着一份名单。名单上,工分榜前列者已被勾选,剔除可疑,留下精壮。他念出第一人姓名,那人出列,抱拳行礼。
李骁将一面黑旗递出。
那人双手接过,旗面展开,上书“骁”字,墨迹未干。
李骁抽出腰刀,刀尖划过掌心,血滴落在旗杆上。他将刀收回鞘中,低声道:“从今日起,你们不再是乡勇。”
台下士兵挺身肃立。雨水顺着旗角滴落,在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坑。李骁抬手,指向远方山脊。
“明日演武,三段击全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