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滑入暗格的瞬间,李瑶已抽出沙盘旁的青册,指尖划过“南塘村”三字,墨迹未干的红帖被她抽出重读。她唤来值守文谍:“三日内所有标注‘外来人员’的急报,调出原本。”
少年应声而去,不多时抱来一摞竹纸。李瑶逐页翻检,目光停在三日前一条未标红的记录上:“外乡人赠糖于村塾孩童,形貌粗犷,口音含混。”她眉心微锁,提笔在沙盘边缘写下“赠糖”二字,又命人取来近十日各村《外来者录》。
文谍少年分作两组,依令比对。一炷香后,其中一人报:“回禀,柳河、北岭、青坪、石渠、双槐、望溪六村,均有‘赠糖诱童’之事,皆未列急务。”李瑶起身,将七村名钉于沙盘,以细线连成脉络。她凝视良久,忽道:“取刻度尺来。”
尺量间距,六村沿旧驿道分布,彼此相隔恰好三日脚程。她又翻出《七日密情汇编》中济仁堂蜡丸案记录,对照时间——密信传递周期,亦为三日。
“不是巧合。”她低声,“是同一条线在动。”
她提笔拟令,命各村即刻上报此类事件,凡涉孩童者,无论轻重,一律标红递送。令出不过两个时辰,北岭村急报再至:昨夜有披兽皮者入村,与仓吏之父在柴房密谈半刻,离去时携走一布袋。
李瑶将两则情报并置,取出“信息整合”卷轴,精神沉入。片刻后,一幅动线图成形:六名外乡人皆自北方荒道入境,行迹避关卡,绕哨岗,终点直指南塘村周边。她调出体貌记录,六人皆高鼻深目,肤色黝黑,衣饰缀有骨片,与北境蛮族特征吻合。
她合卷起身,直奔主院。
李震正在批阅屯田账册,见她疾步而入,搁笔问道:“可是南塘事有进展?”
“不止南塘。”李瑶将动线图铺于案上,“六村同现外乡人,行踪规律,体貌类蛮族,且皆以孩童为引,诱家长松防。我疑其非为掳人,而是试探——试我们对基层的掌控是否已松。”
李震神色渐凝:“可有实证?”
“尚无直接往来文书,但时间、路线、手法皆与济仁堂蜡丸案同出一辙。若此为同一网络,幕后之人必已勾结外敌。”
李震沉默片刻:“你欲如何确证?”
“需用‘乾坤万象匣’回溯三日前南塘村气机波动。”
“天机推演耗神,非紧急不得轻启。”
“此即紧急。”李瑶直视其目,“若外敌已借士族残余渗透境内,半月内必有异动。若待其发难,恐难应对。”
李震凝视她片刻,终点头:“准。”
李瑶退至静室,取出“乾坤万象匣”,以血滴激活核心阵纹。匣中光华流转,她输入坐标:南塘村,三日前子时。精神力灌入,画面渐显——
夜雾弥漫,村塾墙根下,一道身影悄然翻入。披兽皮,束腰带,左耳悬铜环。他蹲身避过巡更,直趋仓吏家柴房。门开一线,仓吏之父探头四顾,随即引其入内。
影像至此中断。
李瑶退出推演,额角渗汗,但眼神锐利如刀。她将残影拓印于玉简,裹入油布,再赴主院。
李震观毕,面色铁青:“此非流民,是细作。”
“不止。”李瑶取出动线图,“六处联络点,皆沿旧驿道布设,终向一点——北岭旧关。”
“旧关?”李震目光一沉。
“前朝废弃哨所,地处三不管,现为猎户歇脚之地。若外敌欲潜入,此地最便接应。”
李震起身踱步,忽问:“历史修正值可有波动?”
李瑶取出另一玉简:“三日前起,北线灵气微震,修正值下降十二点,与推演时间吻合。我疑有外部势力向境内输送物资,或已建立隐秘通道。”
“若属实,此非骚扰,是布局。”
“正是。”
李震驻足案前,良久不语。窗外更鼓三响,他终道:“传骁儿、毅儿,即刻来议。”
不久,李骁披甲而至,李毅则自暗处现身,立于门侧。
李瑶将玉简、动线图、修正值记录一并呈上。李骁粗览后怒道:“既知其踪,何不立刻出兵清剿?留之必成大患!”
李毅却摇头:“不可。若此时出兵,打草惊蛇,敌方改道换线,再寻踪迹更难。且旧关地势险要,若敌已有埋伏,反陷我军。”
“那便任其渗透?”李骁冷视。
“非任之,是引之。”李毅道,“放其继续联络,顺线摸根,直捣主谋。”
李骁冷笑:“等他们集结兵马,再动手岂不晚了?”
“我们等不了。”李瑶插言,“根据修正值波动,外敌输送已持续三日,若不截断,七日内恐有第二批人入境。且其以孩童为饵,下一步必扰春耕,动摇民心。”
李震抬手止住争论:“瑶儿,你既主理情报,可有应对之策?”
“有。”她取出新绘图卷,“我建议设‘边情司’,统管北线耳目。一、将惠民账房升级为‘边情哨点’,凡涉外来者,即时上报;二、派暗桩伪装流民,潜入旧关周边猎户群,录其往来;三、在旧关南三里设隐哨,昼夜监控出入人影。”
李毅点头:“可行。我可调三名精锐,换装潜入。”
李骁仍不甘:“只守不攻,岂非示弱?”
“非示弱,是待机。”李瑶道,“我已命文谍重审近月所有‘工分异常’者,重点排查曾与外乡人接触的仓吏、乡老。若能抓出内应,便可顺藤摸瓜,断其联络中枢。”
李震缓缓点头:“准。”他目光扫过三人,“此非寻常细作案,是内外勾结,意图颠覆。骁儿不必急于出兵,但需整备黑旗军,随时待命。毅儿主控监控,不得漏一人。瑶儿统筹全局,三日内呈策。”
“是。”三人齐声应诺。
当夜,主院偏厅灯火不熄。李瑶坐于案前,面前摊开北境全图,七色丝线重新布设,蓝线连通六村,红线直指北岭旧关。她提笔在关隘旁标注“三级监控”,又在旧关以北虚划一圈,题字:“推测接应区”。
李毅推门而入,低声道:“暗桩已派,两日后可入旧关。”
“好。”她点头,“另传令下去,南塘村仓吏即日起停职,由工坊老卒暂代,对外称‘轮训’。”
“若其父反抗?”
“由他反抗。”李瑶合上图卷,“反抗即暴露。”
李毅微颔首,转身欲去。
“等等。”李瑶忽道,“明日将‘急事红帖’规则再改——凡举报外来者,若经查实,赏工分三十,另赐粮一石。”
“重赏之下……”
“必有内鬼自乱阵脚。”
李毅不再多言,隐入夜色。
李瑶独坐良久,取来《七日密情汇编》新册,提笔写下首条:
一、确认外敌势力已通过士族残余渗透北境,联络节点六处,终向北岭旧关;
二、建议设立“边情司”,统管情报、监控、反谍,由李瑶主理,李毅协防;
三、三日内完成首策,含监控布点、暗桩部署、内应排查三案。
她合册,放入特制匣中,盖上印鉴。
此时,窗外雨势渐歇,檐角水珠滴落,砸在石阶上碎成四溅的星点。
一名文谍少年快步进来,递上一帖新报。
李瑶展开,目光骤凝——
“北岭旧关猎户报:昨夜有驼队经荒道南下,驮载不明,守关老卒曾见其出示‘青蚨令’。”
        少年应声而去,不多时抱来一摞竹纸。李瑶逐页翻检,目光停在三日前一条未标红的记录上:“外乡人赠糖于村塾孩童,形貌粗犷,口音含混。”她眉心微锁,提笔在沙盘边缘写下“赠糖”二字,又命人取来近十日各村《外来者录》。
文谍少年分作两组,依令比对。一炷香后,其中一人报:“回禀,柳河、北岭、青坪、石渠、双槐、望溪六村,均有‘赠糖诱童’之事,皆未列急务。”李瑶起身,将七村名钉于沙盘,以细线连成脉络。她凝视良久,忽道:“取刻度尺来。”
尺量间距,六村沿旧驿道分布,彼此相隔恰好三日脚程。她又翻出《七日密情汇编》中济仁堂蜡丸案记录,对照时间——密信传递周期,亦为三日。
“不是巧合。”她低声,“是同一条线在动。”
她提笔拟令,命各村即刻上报此类事件,凡涉孩童者,无论轻重,一律标红递送。令出不过两个时辰,北岭村急报再至:昨夜有披兽皮者入村,与仓吏之父在柴房密谈半刻,离去时携走一布袋。
李瑶将两则情报并置,取出“信息整合”卷轴,精神沉入。片刻后,一幅动线图成形:六名外乡人皆自北方荒道入境,行迹避关卡,绕哨岗,终点直指南塘村周边。她调出体貌记录,六人皆高鼻深目,肤色黝黑,衣饰缀有骨片,与北境蛮族特征吻合。
她合卷起身,直奔主院。
李震正在批阅屯田账册,见她疾步而入,搁笔问道:“可是南塘事有进展?”
“不止南塘。”李瑶将动线图铺于案上,“六村同现外乡人,行踪规律,体貌类蛮族,且皆以孩童为引,诱家长松防。我疑其非为掳人,而是试探——试我们对基层的掌控是否已松。”
李震神色渐凝:“可有实证?”
“尚无直接往来文书,但时间、路线、手法皆与济仁堂蜡丸案同出一辙。若此为同一网络,幕后之人必已勾结外敌。”
李震沉默片刻:“你欲如何确证?”
“需用‘乾坤万象匣’回溯三日前南塘村气机波动。”
“天机推演耗神,非紧急不得轻启。”
“此即紧急。”李瑶直视其目,“若外敌已借士族残余渗透境内,半月内必有异动。若待其发难,恐难应对。”
李震凝视她片刻,终点头:“准。”
李瑶退至静室,取出“乾坤万象匣”,以血滴激活核心阵纹。匣中光华流转,她输入坐标:南塘村,三日前子时。精神力灌入,画面渐显——
夜雾弥漫,村塾墙根下,一道身影悄然翻入。披兽皮,束腰带,左耳悬铜环。他蹲身避过巡更,直趋仓吏家柴房。门开一线,仓吏之父探头四顾,随即引其入内。
影像至此中断。
李瑶退出推演,额角渗汗,但眼神锐利如刀。她将残影拓印于玉简,裹入油布,再赴主院。
李震观毕,面色铁青:“此非流民,是细作。”
“不止。”李瑶取出动线图,“六处联络点,皆沿旧驿道布设,终向一点——北岭旧关。”
“旧关?”李震目光一沉。
“前朝废弃哨所,地处三不管,现为猎户歇脚之地。若外敌欲潜入,此地最便接应。”
李震起身踱步,忽问:“历史修正值可有波动?”
李瑶取出另一玉简:“三日前起,北线灵气微震,修正值下降十二点,与推演时间吻合。我疑有外部势力向境内输送物资,或已建立隐秘通道。”
“若属实,此非骚扰,是布局。”
“正是。”
李震驻足案前,良久不语。窗外更鼓三响,他终道:“传骁儿、毅儿,即刻来议。”
不久,李骁披甲而至,李毅则自暗处现身,立于门侧。
李瑶将玉简、动线图、修正值记录一并呈上。李骁粗览后怒道:“既知其踪,何不立刻出兵清剿?留之必成大患!”
李毅却摇头:“不可。若此时出兵,打草惊蛇,敌方改道换线,再寻踪迹更难。且旧关地势险要,若敌已有埋伏,反陷我军。”
“那便任其渗透?”李骁冷视。
“非任之,是引之。”李毅道,“放其继续联络,顺线摸根,直捣主谋。”
李骁冷笑:“等他们集结兵马,再动手岂不晚了?”
“我们等不了。”李瑶插言,“根据修正值波动,外敌输送已持续三日,若不截断,七日内恐有第二批人入境。且其以孩童为饵,下一步必扰春耕,动摇民心。”
李震抬手止住争论:“瑶儿,你既主理情报,可有应对之策?”
“有。”她取出新绘图卷,“我建议设‘边情司’,统管北线耳目。一、将惠民账房升级为‘边情哨点’,凡涉外来者,即时上报;二、派暗桩伪装流民,潜入旧关周边猎户群,录其往来;三、在旧关南三里设隐哨,昼夜监控出入人影。”
李毅点头:“可行。我可调三名精锐,换装潜入。”
李骁仍不甘:“只守不攻,岂非示弱?”
“非示弱,是待机。”李瑶道,“我已命文谍重审近月所有‘工分异常’者,重点排查曾与外乡人接触的仓吏、乡老。若能抓出内应,便可顺藤摸瓜,断其联络中枢。”
李震缓缓点头:“准。”他目光扫过三人,“此非寻常细作案,是内外勾结,意图颠覆。骁儿不必急于出兵,但需整备黑旗军,随时待命。毅儿主控监控,不得漏一人。瑶儿统筹全局,三日内呈策。”
“是。”三人齐声应诺。
当夜,主院偏厅灯火不熄。李瑶坐于案前,面前摊开北境全图,七色丝线重新布设,蓝线连通六村,红线直指北岭旧关。她提笔在关隘旁标注“三级监控”,又在旧关以北虚划一圈,题字:“推测接应区”。
李毅推门而入,低声道:“暗桩已派,两日后可入旧关。”
“好。”她点头,“另传令下去,南塘村仓吏即日起停职,由工坊老卒暂代,对外称‘轮训’。”
“若其父反抗?”
“由他反抗。”李瑶合上图卷,“反抗即暴露。”
李毅微颔首,转身欲去。
“等等。”李瑶忽道,“明日将‘急事红帖’规则再改——凡举报外来者,若经查实,赏工分三十,另赐粮一石。”
“重赏之下……”
“必有内鬼自乱阵脚。”
李毅不再多言,隐入夜色。
李瑶独坐良久,取来《七日密情汇编》新册,提笔写下首条:
一、确认外敌势力已通过士族残余渗透北境,联络节点六处,终向北岭旧关;
二、建议设立“边情司”,统管情报、监控、反谍,由李瑶主理,李毅协防;
三、三日内完成首策,含监控布点、暗桩部署、内应排查三案。
她合册,放入特制匣中,盖上印鉴。
此时,窗外雨势渐歇,檐角水珠滴落,砸在石阶上碎成四溅的星点。
一名文谍少年快步进来,递上一帖新报。
李瑶展开,目光骤凝——
“北岭旧关猎户报:昨夜有驼队经荒道南下,驮载不明,守关老卒曾见其出示‘青蚨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