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斜照工坊,李瑶正俯身在图纸上勾改犁具曲轴的尺寸。笔尖一顿,她听见远处传令鼓响了三通,短促而急,不同于平日操演的节奏。她抬眼望向北面,鼓声来自主城门楼。
李骁刚从屯田营回来,肩头还沾着泥点,听见鼓声立刻转身朝军议堂走。李瑶合上图纸,快步跟上。两人在堂前碰面,未及说话,李毅已从侧廊走出,手中攥着一卷染血的布条。
“北岭三号哨卡断了联系。”李毅将布条摊在案上,“这是四号卡的哨兵带回来的,人只剩半口气,话没说完就咽了。”
布条上沾着干涸的血渍,一角绣着半截残旗纹样。李瑶伸手翻开,指尖在织法接缝处停了停。“这不是蛮族用的料子。”她说,“经纬密实,是官道织坊的粗麻。”
李骁皱眉,“官道织坊?早废了十年。”
“但旧县仓吏用的就是这种布记粮袋。”李瑶抬头,“你前日说的隐仓,可能不止藏粮。”
李毅点头,“哨兵断气前说了两个字——‘铁骑’。”
话音未落,堂外脚步声急。一名传令兵冲入,单膝跪地:“报!五号哨卡急报,北面三十里烟尘蔽日,敌骑前锋已破七号卡,守卡十人,无一生还!”
李骁猛地站起,甲叶相撞发出一声脆响。李瑶盯着那块残布,忽然道:“传工坊,所有火药停止试爆,按战时配额重新分装。震地雷减量令作废,恢复三斤火药装填。”
传令兵领命而去。李毅已抽出腰间短刃,在案上摊开宁远堡防图,刀尖点在北岭隘口。“敌骑若沿官道南下,明日午时可抵城外。我们没多少时间。”
李瑶迅速调出文谍日志,翻到昨日记录:“旧县隐仓供出的路线图显示,废弃官道直通北岭,中途有三处可架火器伏击点。若敌军补给经此道,必经这些位置。”
“补给?”李骁冷笑,“哪来的补给?蛮族打仗靠劫掠,哪会带辎重?”
“正因如此才不对。”李瑶声音压低,“能组织铁骑、用官道织布、走废弃官道却不扰民——这不是流寇,是正规军。”
三人同时沉默。李毅收刀入鞘,“我去调‘忠诚印’名册,筛一遍百夫长,一个都不能漏。”
李骁正要动身,主门推开,李震走入。他未披甲,只着深色常服,步履沉稳,目光扫过案上残布与地图。
“骁儿,点兵。”他开口,“黑旗军三段击精锐,即刻集结。山地营留五十人守屯田,其余随你北上。”
“父亲,敌情未明,出城太险。”李骁皱眉,“不如闭城固守,等探明再动。”
“守得住吗?”李震走到沙盘前,手指划过北岭至城门的路径,“城墙有七处夯土松动,民夫未动,火器未齐。你昨夜才从屯田营回来,该知道百姓手里连锄头都缺。”
李骁抿唇不语。
李震继续道:“但若不出击,敌军长驱直入,屯田毁,粮道断,宁远堡不用打就垮了。我们等不起。”
“那也不能拿精锐去拼前锋。”李骁坚持,“不如派小队夜袭,扰其行军,争取布防时间。”
李震看了他一眼,片刻后点头。“准。山地营抽两队,今夜子时前摸到北岭隘口,炸塌东侧山道,能拖一时是一时。”
李瑶立即道:“工坊还有五具震地雷未交付,我亲自押送至北营。火药配额已重算,城防弩机优先装填,剩余分给突击队。”
李毅这时返回,手中多了一份名册。“百夫长共三十七人,已按‘忠诚印’核查。七人前日涉通敌案被清,现有三十人可用。其中三人曾属旧县兵籍,需重点盯防。”
“盯住,但不用换。”李震道,“换将更乱。你亲自带暗桩嵌入其营,若有异动,当场格杀。”
“是。”李毅收起名册,转身离去。
李瑶翻开工坊调度簿,快速写下几行指令。“火器组即刻转产震地雷,农具组停工,全员改修箭矢。通知李悦,启动‘天机推演’,我要敌军未来十二时辰的行进路线。”
“推演要耗精神值。”李骁提醒。
“顾不上了。”李瑶合上簿子,“我们输不起一次误判。”
李悦很快赶到,脸色微白。她未多言,盘坐于案前,双手覆上一枚铜盘。盘面刻纹微微发烫,映出模糊光影。片刻后,她睁开眼,声音发虚:“敌主力分三路,中军直扑宁远,两翼包抄屯田与水源。两日内必至城北三十里。若无阻滞,后日辰时攻城。”
李震盯着沙盘,缓缓点头。“够了。骁儿,你带两队山地营,今夜炸山道,不必恋战,炸完就退。瑶儿,火器配给名单一个时辰内交我。李毅——”
“在。”暗处传来应声。
“你带十名文谍,沿旧县官道潜行,查清敌军补给线。若遇敌斥候,活捉一个,我要知道他们是谁的人。”
“若遇大队?”李毅问。
“避开。”李震声音沉下,“我们还没到拼命的时候。”
李骁转身欲走,李震忽然叫住他。“骁儿。”
“在。”
“带够火把。炸山时,点三堆烟,我要知道你们安全撤回。”
李骁回头,看见父亲站在沙盘前,背影挺直,却有一瞬的迟疑。他点头,“明白。”
北营校场,黑旗军已在列。李骁站在高台,手中握着新发的震地雷。雷壳冰冷,火药填实,引信干燥。
“这一战,不是为了抢地,不是为了立功。”他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是为了让屯田营的老卒妻儿,还能吃上一口饭。让你们的兄弟,不必在冬天啃树皮。”
台下无人出声。
“敌军来了,不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不会看你手里拿的是犁还是枪。”他举起震地雷,“他们只看这座城,能不能抢。”
他将雷交给队长,“今夜,我们先让他们知道——宁远堡的土,不好啃。”
队伍迅速开拔。李瑶在工坊清点最后一批火药,忽然抬头问主事:“震地雷的引信,防水处理做了吗?”
“昨夜刚浸过蜡。”
“再浸一次。”她递过图纸,“按新标,引信延长半寸,确保有足够时间撤离。”
主事领命而去。李瑶翻开日志,在“火药存量”一栏划掉旧数,写下新配额。笔尖顿了顿,又在旁边加注:“城防弩机,保留三成备用。”
李毅带着文谍从侧门出城,身影没入荒道。李瑶站在工坊门口,望着北岭方向。天边云层低垂,风向转北。
她转身回案前,取出“天机推演”铜盘,指尖抚过刻纹。盘面余温未散。她闭眼片刻,再睁时已换了一副冷静神色。
李震仍在军议堂,手中拿着李瑶刚送来的火器配给名单。他逐行看过,最终在“震地雷”一项上画了圈。门外传来脚步声,李毅的副手带回消息:“北岭烟尘未散,敌骑仍在推进。山地营已抵预定位置,尚未行动。”
李震点头,“传令,按计划行事。另外——”他停顿一瞬,“把城中所有存粮册再核一遍,我要知道每一石米在谁手里。”
副手领命退出。李震独自站在沙盘前,手指缓缓移向宁远堡北墙。他忽然抬手,将沙盘边缘一排小旗全部推倒。
沙粒簌簌落下。
李瑶在工坊接到北营传信:震地雷已装车,突击队整装待发。她正要回信,文谍急报:“旧县方向发现车辙,深八寸,间距一致,是重载辎重车所留。且沿途有干草碎屑,疑似马料。”
她立即调出旧县地图,比对官道走向。“这不是蛮族。”她低声自语,“这是正规军的补给车队。”
她提笔写下情报,封入竹筒。递出前,又加了一句:“敌军有后勤支撑,持久战能力远超预估。”
竹筒送出。她转身走向火器库,亲自监督最后一轮装填。库门打开时,火药气味扑面而来。她屏息走进,看见工人们正将震地雷装入木箱。
“每箱放六具。”她下令,“箱底垫麻布,防震防潮。运北营时,走东侧缓坡,别走塌方道。”
工人应声忙碌。她站在库中,看着一箱箱雷具被抬出。忽然,外面传来一声短促哨响。
她走出去,见传令兵脸色发白。“北岭急报!”那人声音发颤,“山地营已炸山道,敌前锋受阻。但——”
“但什么?”
“敌军中有人识破陷阱,提前分兵绕行。现两支敌骑正从东西两侧逼近山地营撤离路线!”
李瑶猛地攥紧竹筒。她转身冲向马厩,翻身上马。
马蹄刚动,李毅的另一名文谍从暗巷冲出,手中举着一块染血的铁牌。
“抓到一个俘虏!”他喊,“临昏迷前说了一句话——”
李瑶勒马回头。
“他说:‘王师讨逆,宁远必破!’”
李骁刚从屯田营回来,肩头还沾着泥点,听见鼓声立刻转身朝军议堂走。李瑶合上图纸,快步跟上。两人在堂前碰面,未及说话,李毅已从侧廊走出,手中攥着一卷染血的布条。
“北岭三号哨卡断了联系。”李毅将布条摊在案上,“这是四号卡的哨兵带回来的,人只剩半口气,话没说完就咽了。”
布条上沾着干涸的血渍,一角绣着半截残旗纹样。李瑶伸手翻开,指尖在织法接缝处停了停。“这不是蛮族用的料子。”她说,“经纬密实,是官道织坊的粗麻。”
李骁皱眉,“官道织坊?早废了十年。”
“但旧县仓吏用的就是这种布记粮袋。”李瑶抬头,“你前日说的隐仓,可能不止藏粮。”
李毅点头,“哨兵断气前说了两个字——‘铁骑’。”
话音未落,堂外脚步声急。一名传令兵冲入,单膝跪地:“报!五号哨卡急报,北面三十里烟尘蔽日,敌骑前锋已破七号卡,守卡十人,无一生还!”
李骁猛地站起,甲叶相撞发出一声脆响。李瑶盯着那块残布,忽然道:“传工坊,所有火药停止试爆,按战时配额重新分装。震地雷减量令作废,恢复三斤火药装填。”
传令兵领命而去。李毅已抽出腰间短刃,在案上摊开宁远堡防图,刀尖点在北岭隘口。“敌骑若沿官道南下,明日午时可抵城外。我们没多少时间。”
李瑶迅速调出文谍日志,翻到昨日记录:“旧县隐仓供出的路线图显示,废弃官道直通北岭,中途有三处可架火器伏击点。若敌军补给经此道,必经这些位置。”
“补给?”李骁冷笑,“哪来的补给?蛮族打仗靠劫掠,哪会带辎重?”
“正因如此才不对。”李瑶声音压低,“能组织铁骑、用官道织布、走废弃官道却不扰民——这不是流寇,是正规军。”
三人同时沉默。李毅收刀入鞘,“我去调‘忠诚印’名册,筛一遍百夫长,一个都不能漏。”
李骁正要动身,主门推开,李震走入。他未披甲,只着深色常服,步履沉稳,目光扫过案上残布与地图。
“骁儿,点兵。”他开口,“黑旗军三段击精锐,即刻集结。山地营留五十人守屯田,其余随你北上。”
“父亲,敌情未明,出城太险。”李骁皱眉,“不如闭城固守,等探明再动。”
“守得住吗?”李震走到沙盘前,手指划过北岭至城门的路径,“城墙有七处夯土松动,民夫未动,火器未齐。你昨夜才从屯田营回来,该知道百姓手里连锄头都缺。”
李骁抿唇不语。
李震继续道:“但若不出击,敌军长驱直入,屯田毁,粮道断,宁远堡不用打就垮了。我们等不起。”
“那也不能拿精锐去拼前锋。”李骁坚持,“不如派小队夜袭,扰其行军,争取布防时间。”
李震看了他一眼,片刻后点头。“准。山地营抽两队,今夜子时前摸到北岭隘口,炸塌东侧山道,能拖一时是一时。”
李瑶立即道:“工坊还有五具震地雷未交付,我亲自押送至北营。火药配额已重算,城防弩机优先装填,剩余分给突击队。”
李毅这时返回,手中多了一份名册。“百夫长共三十七人,已按‘忠诚印’核查。七人前日涉通敌案被清,现有三十人可用。其中三人曾属旧县兵籍,需重点盯防。”
“盯住,但不用换。”李震道,“换将更乱。你亲自带暗桩嵌入其营,若有异动,当场格杀。”
“是。”李毅收起名册,转身离去。
李瑶翻开工坊调度簿,快速写下几行指令。“火器组即刻转产震地雷,农具组停工,全员改修箭矢。通知李悦,启动‘天机推演’,我要敌军未来十二时辰的行进路线。”
“推演要耗精神值。”李骁提醒。
“顾不上了。”李瑶合上簿子,“我们输不起一次误判。”
李悦很快赶到,脸色微白。她未多言,盘坐于案前,双手覆上一枚铜盘。盘面刻纹微微发烫,映出模糊光影。片刻后,她睁开眼,声音发虚:“敌主力分三路,中军直扑宁远,两翼包抄屯田与水源。两日内必至城北三十里。若无阻滞,后日辰时攻城。”
李震盯着沙盘,缓缓点头。“够了。骁儿,你带两队山地营,今夜炸山道,不必恋战,炸完就退。瑶儿,火器配给名单一个时辰内交我。李毅——”
“在。”暗处传来应声。
“你带十名文谍,沿旧县官道潜行,查清敌军补给线。若遇敌斥候,活捉一个,我要知道他们是谁的人。”
“若遇大队?”李毅问。
“避开。”李震声音沉下,“我们还没到拼命的时候。”
李骁转身欲走,李震忽然叫住他。“骁儿。”
“在。”
“带够火把。炸山时,点三堆烟,我要知道你们安全撤回。”
李骁回头,看见父亲站在沙盘前,背影挺直,却有一瞬的迟疑。他点头,“明白。”
北营校场,黑旗军已在列。李骁站在高台,手中握着新发的震地雷。雷壳冰冷,火药填实,引信干燥。
“这一战,不是为了抢地,不是为了立功。”他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是为了让屯田营的老卒妻儿,还能吃上一口饭。让你们的兄弟,不必在冬天啃树皮。”
台下无人出声。
“敌军来了,不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不会看你手里拿的是犁还是枪。”他举起震地雷,“他们只看这座城,能不能抢。”
他将雷交给队长,“今夜,我们先让他们知道——宁远堡的土,不好啃。”
队伍迅速开拔。李瑶在工坊清点最后一批火药,忽然抬头问主事:“震地雷的引信,防水处理做了吗?”
“昨夜刚浸过蜡。”
“再浸一次。”她递过图纸,“按新标,引信延长半寸,确保有足够时间撤离。”
主事领命而去。李瑶翻开日志,在“火药存量”一栏划掉旧数,写下新配额。笔尖顿了顿,又在旁边加注:“城防弩机,保留三成备用。”
李毅带着文谍从侧门出城,身影没入荒道。李瑶站在工坊门口,望着北岭方向。天边云层低垂,风向转北。
她转身回案前,取出“天机推演”铜盘,指尖抚过刻纹。盘面余温未散。她闭眼片刻,再睁时已换了一副冷静神色。
李震仍在军议堂,手中拿着李瑶刚送来的火器配给名单。他逐行看过,最终在“震地雷”一项上画了圈。门外传来脚步声,李毅的副手带回消息:“北岭烟尘未散,敌骑仍在推进。山地营已抵预定位置,尚未行动。”
李震点头,“传令,按计划行事。另外——”他停顿一瞬,“把城中所有存粮册再核一遍,我要知道每一石米在谁手里。”
副手领命退出。李震独自站在沙盘前,手指缓缓移向宁远堡北墙。他忽然抬手,将沙盘边缘一排小旗全部推倒。
沙粒簌簌落下。
李瑶在工坊接到北营传信:震地雷已装车,突击队整装待发。她正要回信,文谍急报:“旧县方向发现车辙,深八寸,间距一致,是重载辎重车所留。且沿途有干草碎屑,疑似马料。”
她立即调出旧县地图,比对官道走向。“这不是蛮族。”她低声自语,“这是正规军的补给车队。”
她提笔写下情报,封入竹筒。递出前,又加了一句:“敌军有后勤支撑,持久战能力远超预估。”
竹筒送出。她转身走向火器库,亲自监督最后一轮装填。库门打开时,火药气味扑面而来。她屏息走进,看见工人们正将震地雷装入木箱。
“每箱放六具。”她下令,“箱底垫麻布,防震防潮。运北营时,走东侧缓坡,别走塌方道。”
工人应声忙碌。她站在库中,看着一箱箱雷具被抬出。忽然,外面传来一声短促哨响。
她走出去,见传令兵脸色发白。“北岭急报!”那人声音发颤,“山地营已炸山道,敌前锋受阻。但——”
“但什么?”
“敌军中有人识破陷阱,提前分兵绕行。现两支敌骑正从东西两侧逼近山地营撤离路线!”
李瑶猛地攥紧竹筒。她转身冲向马厩,翻身上马。
马蹄刚动,李毅的另一名文谍从暗巷冲出,手中举着一块染血的铁牌。
“抓到一个俘虏!”他喊,“临昏迷前说了一句话——”
李瑶勒马回头。
“他说:‘王师讨逆,宁远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