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在沙盘上投下晃动的光斑,三十七个红点映在墙上,像凝固的血。李骁的手按在刀柄上,指节泛白,目光钉在峡谷入口的标记处。他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将左脚微微前移,压住了一块松动的石板。
南门外的鼓声已经响了半个时辰,沉闷如雷,一声接一声,不曾间断。城头火堆翻腾,映得半边天发红。敌军主力尚未列阵,但云梯车影已隐现于烟尘之中。李瑶站在城楼角楼内,手中握着一面铜锣,另一手按在计时沙漏旁。她未看沙漏,只听着远处山脊传来的风声。
断崖西侧,伏兵匍匐在岩缝之间。一名年轻民团队员屏住呼吸,额角汗珠滑落,顺着鼻梁滴在胸前的雷引线上。他不敢抬手去擦,连喉结都不敢动一下。前方二十步,敌将披甲缓行,腰间佩刀与三日前战场上缴获的那柄形制相同。两名亲卫随行,一人手按刀柄,目光扫视崖壁。
敌将忽然停步。
他抬头望了望天色,又侧耳听风。溪水在谷底流淌,声音被风撕碎。他抬手,似要下令折返。
伏兵中有人指尖一颤,一块碎石自岩壁滚落,砸在下方石堆上,发出轻响。
李骁瞳孔一缩,刀出鞘三寸,猛然斩下。
引线断裂。
三十七具震地雷几乎同时爆开。火浪自谷底冲起,裹挟着碎石与断木腾空而起,轰鸣声撕裂夜空。敌将连人带马被掀翻在地,亲卫当场化为焦影。残骑惊嘶,乱作一团,后队尚未反应,前军已陷火海。火光映亮整片山脊,连宁远城头的守军都看得清楚。
南门敌阵一阵骚动。
李震立于城楼,手中令旗未动。他只低声对身旁传令兵道:“擂鼓加倍。”
鼓声骤然密集,如暴雨击瓦。城头火堆全部点燃,烈焰冲天。守军齐声呐喊,箭矢如雨倾泻而下。敌军本欲强攻,见南门守备森严,火器声不断,攻势为之一滞。此时峡谷火光冲天,敌后军惊乱,前锋动摇,攻城梯尚未靠墙,已有数队开始后撤。
李瑶举起铜锣,一击而下。
三十七声短促雷响自城外各村传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那是预先埋设的减药震地雷,威力不足,但声势惊人。敌军听闻四野皆雷,以为宁远火器充足,后方已失,士气彻底崩溃。
李震缓缓放下令旗。
“传令李骁,”他说,“雷已响,人已倒,不必追击,速归。”
李骁伏在断崖高坡,望着下方火海。烟尘中,敌将残甲倒在焦土之上,旗杆断裂,碎片飞散。他未下令追杀,只挥手示意伏兵撤离。五百人分作三队,沿溪北侧隐蔽撤退,动作整齐,无一人喧哗。一名伤兵腿骨断裂,被两名同伴架起,拖行于石地,血迹蜿蜒,却无人出声呼痛。
东谷溪流湍急,北岭残部六人蹲伏在岸上,紧盯水面。头领老陈握着一杆长钩,钩尖磨得发亮。他盯着上游,耳朵捕捉着水流变化。忽然,一团黑影顺水漂来,裹在油布之中,沉浮不定。
“来了!”有人低喝。
老陈挥手,一名队员引燃上游水雷引线。轰然一声,溪水炸起三尺高浪,火药囊被冲偏,却未破裂。第二波雷未及引爆,第三团黑影已顺流而下,速度更快。
“来不及了!”队员嘶喊。
老陈咬牙,猛然跃入溪中。水流瞬间将他冲倒,他死死抓住火药囊一角,用身体顶住岸边石壁。冰冷的水灌入口鼻,他将钩子插入囊体,奋力一扯,露出内里火药。岸上队员见状,引爆最后一具水雷。爆炸冲击波将火药囊掀上浅滩,火星溅落,引燃外层油布。火焰腾起,浓烟直冲夜空。
老陈被水流卷出十余丈,撞在石滩上,吐出一口血水。他挣扎着爬起,回头望向燃烧的火药囊,抬手比了个手势。岸上六人齐声低吼,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烽火信号。
宁远城东,第一处烽火台燃起。
紧接着,南岭、西坡、北村……三十七处村落烽火相继点燃。火光连成一片,如星火燎原。鼓声自城中传出,节奏分明,正是“家造护亲”四字暗令。百姓从屋舍中奔出,手持锄头、铁叉、木棍,自发涌向城墙。民团头目站在高处呼喊:“守家即守命!谁退一步,家便没了!”
苏婉带着医妇与学徒穿行于城头,手中提着药箱。一名民团队员被流矢射中肩胛,她立即俯身施救,剪开衣物,撒上止血粉,再用布条紧紧包扎。血浸透了她的袖口,她未停手,只对身旁学徒道:“下一例,抬到东侧棚下。”
一名老农抱着孙子登上城楼,孩子吓得发抖。老农将他放在角落,自己抓起一块石块,蹲在垛口后。他看着远处敌军残阵,声音沙哑:“祖宗留下的地,不能叫人踩了。”
李瑶站在角楼最高处,手中握着一面小旗。她望着三十七处烽火,逐一确认。当最后一处火光亮起时,她将旗子插入石缝,转身走下台阶。文谍队员迎上来,低声汇报:“各村民团已上城,火器组待命,东谷火药焚尽,无遗漏。”
她点头,只说一句:“传令下去,火不灭,鼓不停。”
李骁率伏兵归城,浑身烟尘,战甲焦黑。他在城下止步,挥手命队伍原地待命。自己独自走向城门。守门民团认出他,高声通报:“李将军回营!”
城门缓缓开启。李骁迈步而入,刚踏上第一级台阶,忽听得北岭方向传来异动。他猛然回头。
火光未熄,烟尘未散,但敌军残部竟未溃逃。一队重甲骑兵从侧翼集结,约两百骑,手持长矛,阵型严密。为首一人未披帅袍,却举着一面残破军旗,旗面焦黑,依稀可见“王师讨逆”四字。他策马出列,直视宁远城门,未发一言。
李骁缓缓抽出腰刀。
刀锋上还沾着引线灰烬与血渍,刃口有一处细小缺口。他未擦拭,只将刀横于胸前,目光死死盯住那面残旗。
城头鼓声骤停。
三十七处烽火仍在燃烧,映得大地通红。百姓握紧手中农具,民团弓手搭箭上弦。苏婉扶起一名伤员,药箱搁在脚边,盖子半开,止血粉洒了一地。李瑶站在城楼边缘,手指掐住旗杆,指节发白。
那骑兵未动,也未喊话。
只是缓缓将残旗举过头顶,旗杆斜指宁远城门。
李骁迈出一步。
刀尖触地,划出一道浅痕。
        南门外的鼓声已经响了半个时辰,沉闷如雷,一声接一声,不曾间断。城头火堆翻腾,映得半边天发红。敌军主力尚未列阵,但云梯车影已隐现于烟尘之中。李瑶站在城楼角楼内,手中握着一面铜锣,另一手按在计时沙漏旁。她未看沙漏,只听着远处山脊传来的风声。
断崖西侧,伏兵匍匐在岩缝之间。一名年轻民团队员屏住呼吸,额角汗珠滑落,顺着鼻梁滴在胸前的雷引线上。他不敢抬手去擦,连喉结都不敢动一下。前方二十步,敌将披甲缓行,腰间佩刀与三日前战场上缴获的那柄形制相同。两名亲卫随行,一人手按刀柄,目光扫视崖壁。
敌将忽然停步。
他抬头望了望天色,又侧耳听风。溪水在谷底流淌,声音被风撕碎。他抬手,似要下令折返。
伏兵中有人指尖一颤,一块碎石自岩壁滚落,砸在下方石堆上,发出轻响。
李骁瞳孔一缩,刀出鞘三寸,猛然斩下。
引线断裂。
三十七具震地雷几乎同时爆开。火浪自谷底冲起,裹挟着碎石与断木腾空而起,轰鸣声撕裂夜空。敌将连人带马被掀翻在地,亲卫当场化为焦影。残骑惊嘶,乱作一团,后队尚未反应,前军已陷火海。火光映亮整片山脊,连宁远城头的守军都看得清楚。
南门敌阵一阵骚动。
李震立于城楼,手中令旗未动。他只低声对身旁传令兵道:“擂鼓加倍。”
鼓声骤然密集,如暴雨击瓦。城头火堆全部点燃,烈焰冲天。守军齐声呐喊,箭矢如雨倾泻而下。敌军本欲强攻,见南门守备森严,火器声不断,攻势为之一滞。此时峡谷火光冲天,敌后军惊乱,前锋动摇,攻城梯尚未靠墙,已有数队开始后撤。
李瑶举起铜锣,一击而下。
三十七声短促雷响自城外各村传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那是预先埋设的减药震地雷,威力不足,但声势惊人。敌军听闻四野皆雷,以为宁远火器充足,后方已失,士气彻底崩溃。
李震缓缓放下令旗。
“传令李骁,”他说,“雷已响,人已倒,不必追击,速归。”
李骁伏在断崖高坡,望着下方火海。烟尘中,敌将残甲倒在焦土之上,旗杆断裂,碎片飞散。他未下令追杀,只挥手示意伏兵撤离。五百人分作三队,沿溪北侧隐蔽撤退,动作整齐,无一人喧哗。一名伤兵腿骨断裂,被两名同伴架起,拖行于石地,血迹蜿蜒,却无人出声呼痛。
东谷溪流湍急,北岭残部六人蹲伏在岸上,紧盯水面。头领老陈握着一杆长钩,钩尖磨得发亮。他盯着上游,耳朵捕捉着水流变化。忽然,一团黑影顺水漂来,裹在油布之中,沉浮不定。
“来了!”有人低喝。
老陈挥手,一名队员引燃上游水雷引线。轰然一声,溪水炸起三尺高浪,火药囊被冲偏,却未破裂。第二波雷未及引爆,第三团黑影已顺流而下,速度更快。
“来不及了!”队员嘶喊。
老陈咬牙,猛然跃入溪中。水流瞬间将他冲倒,他死死抓住火药囊一角,用身体顶住岸边石壁。冰冷的水灌入口鼻,他将钩子插入囊体,奋力一扯,露出内里火药。岸上队员见状,引爆最后一具水雷。爆炸冲击波将火药囊掀上浅滩,火星溅落,引燃外层油布。火焰腾起,浓烟直冲夜空。
老陈被水流卷出十余丈,撞在石滩上,吐出一口血水。他挣扎着爬起,回头望向燃烧的火药囊,抬手比了个手势。岸上六人齐声低吼,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烽火信号。
宁远城东,第一处烽火台燃起。
紧接着,南岭、西坡、北村……三十七处村落烽火相继点燃。火光连成一片,如星火燎原。鼓声自城中传出,节奏分明,正是“家造护亲”四字暗令。百姓从屋舍中奔出,手持锄头、铁叉、木棍,自发涌向城墙。民团头目站在高处呼喊:“守家即守命!谁退一步,家便没了!”
苏婉带着医妇与学徒穿行于城头,手中提着药箱。一名民团队员被流矢射中肩胛,她立即俯身施救,剪开衣物,撒上止血粉,再用布条紧紧包扎。血浸透了她的袖口,她未停手,只对身旁学徒道:“下一例,抬到东侧棚下。”
一名老农抱着孙子登上城楼,孩子吓得发抖。老农将他放在角落,自己抓起一块石块,蹲在垛口后。他看着远处敌军残阵,声音沙哑:“祖宗留下的地,不能叫人踩了。”
李瑶站在角楼最高处,手中握着一面小旗。她望着三十七处烽火,逐一确认。当最后一处火光亮起时,她将旗子插入石缝,转身走下台阶。文谍队员迎上来,低声汇报:“各村民团已上城,火器组待命,东谷火药焚尽,无遗漏。”
她点头,只说一句:“传令下去,火不灭,鼓不停。”
李骁率伏兵归城,浑身烟尘,战甲焦黑。他在城下止步,挥手命队伍原地待命。自己独自走向城门。守门民团认出他,高声通报:“李将军回营!”
城门缓缓开启。李骁迈步而入,刚踏上第一级台阶,忽听得北岭方向传来异动。他猛然回头。
火光未熄,烟尘未散,但敌军残部竟未溃逃。一队重甲骑兵从侧翼集结,约两百骑,手持长矛,阵型严密。为首一人未披帅袍,却举着一面残破军旗,旗面焦黑,依稀可见“王师讨逆”四字。他策马出列,直视宁远城门,未发一言。
李骁缓缓抽出腰刀。
刀锋上还沾着引线灰烬与血渍,刃口有一处细小缺口。他未擦拭,只将刀横于胸前,目光死死盯住那面残旗。
城头鼓声骤停。
三十七处烽火仍在燃烧,映得大地通红。百姓握紧手中农具,民团弓手搭箭上弦。苏婉扶起一名伤员,药箱搁在脚边,盖子半开,止血粉洒了一地。李瑶站在城楼边缘,手指掐住旗杆,指节发白。
那骑兵未动,也未喊话。
只是缓缓将残旗举过头顶,旗杆斜指宁远城门。
李骁迈出一步。
刀尖触地,划出一道浅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