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将指尖从地图上挪开,指节在东阳乡的边界轻轻划过,留下一道浅白的压痕。他未再言语,只将案头那页《扩张备要》重新展开,墨迹已干,字句如钉。
次日清晨,城主府议事厅内炭火初燃,火舌舔着铜盆边缘,映得案面微亮。李震将文书逐一摊开,召来苏婉、李瑶、李骁与李毅。他先取过《工坊运行日志》,翻至产能统计页,抬眼道:“锻锤已稳,铁料回炉率压至两成五,三月内可再出千具农具。宁远之基,暂无动摇之虞。”
李骁立于侧,手按刀柄,目光直视:“既如此,何不趁势而进?东阳已乱,百姓无主,我军一至,自可立规建坊,何须迂回试探?”
李震未答,只将昨夜密报推至案中——那封记录东阳粮仓失火、木箱流入的文书。他道:“火非我放,箱却属实。百姓见‘宁远工坊’四字,便以为是征役前兆。我们尚未踏足,人心已疑。若此时强入,纵立百座工坊,也不过是另一支‘官军’。”
李瑶取出一卷布帛,铺于案上,是她连夜绘制的“三榜制”推行图式。她道:“东阳若拒,非因新政无用,而在不信其恒。我们必须让利先行,且不设门槛。”
苏婉点头:“我愿亲往。带医官五人,肥田粉二十担,锄具百具。不设官棚,不立衙署,只以诊疗换信任。”
李震颔首,提笔写下三行指令:
一、苏婉领“东阳协作组”,即日启程,驻村不驻衙;
二、李瑶拟“物资换劳力”契约,明示无摊派、无追偿;
三、李骁率军护送至东阳边界,扎营三日即返,不得干预民事。
李瑶随即取出印信与工分簿,开始拟定契约格式。她将“自愿交木换具”列为首条,末尾加注:“此契一式两份,百姓执红联,我方存黑底,三日后公开焚毁。”她抬头道:“焚契非为作态,而是让百姓知——我们不记债,也不留柄。”
李骁皱眉:“若有人拿了锄具便走,不交木材,又当如何?”
“那就让他拿走。”李瑶平静道,“五十具锄,换不来信任,也压不住流言。但若有一人用后言好,消息便能传开。我们赌的不是人人守约,而是口碑能活。”
苏婉收拾药箱时,李毅悄然递来一份薄纸。她展开一看,是昨夜查明的焚仓真相——三户士绅互告私贩官粮,争执中引燃柴堆,与李氏毫无关联。李毅道:“已录供词,附有里正画押。可作公示之用。”
苏婉将纸折好,放入药匣夹层。
三日后,东阳乡口,古槐树下。
苏婉未着官服,只穿素青布裙,背药箱而立。五名医官分立两侧,抬出两张木案,一摆药具,一列农具。李瑶随后登台,命人竖起三块木板,分别题为“观苗榜”“工分榜”“民心榜”。
围观百姓渐聚,却无一人上前。
李瑶先揭“观苗榜”——宁远田亩对比图赫然在目:左田枯黄稀疏,右田麦苗齐整油绿,标注“同种同土,左未施粉,右施宁远肥田粉三钱”。她不言功效,只请两名孩童持尺丈量,当场报数。
接着揭“工分榜”:
“交松木一车,换锄具两具、肥田粉半袋;
交石灰十石,换犁面一副、识字课三日名额;
所有物资,当场验货,当场发放,不记名,不追责。”
最后揭“民心榜”——空白纸页,仅书一行字:“三月后,此榜由尔等填字。”
人群骚动,却仍无人应。
李毅悄然退至树后,取出早已备好的供词文书,命人张贴于村口公告栏。标题仅八字:“东阳焚仓,查无李氏。”
片刻后,一名老妇抱孙儿上前,孩子面赤唇干,已发热两日。苏婉未问身份,立即施针,又以温水调药灌下。半个时辰后,孩童汗出热退,睁眼唤娘。老妇跪地欲拜,苏婉扶起,只道:“病好了,便够。”
消息如风。
次日清晨,一名老农推车而来,车上堆着松木枝。他迟疑片刻,将车停在案前,低声道:“我……换两把锄。”
李瑶起身,验货称重,记入工分簿,盖上家族印信,随即取出两具新锄与半袋肥粉,亲手交予。她当众抽出契约红联,投入火盆。纸燃火起,黑灰腾空。
老农怔住,盯着火盆看了许久。
第三日,交木农户增至十七家。有人带了石灰,有人运来石料。李瑶依榜发放,不偏不倚。一名少年接过识字课名额券,反复摩挲,仿佛不敢信真。
苏婉在村中巡诊,每治一例,便在医案上记下症状与用药。她未设诊金,只请痊愈者在“民心榜”旁口述感受,由学徒代笔录下。已有三人留下字迹:“药到病除”“针不过三下”“小儿昨夜能食粥”。
李骁驻营于东阳边界,帐中灯火彻夜未熄。他三次派人探查村中动静,回报皆言“无兵无役,只换不征”。第四日晨,他亲自策马至村口,见“工分榜”前已有十余人排队交货,李瑶正逐一登记,苏婉在树下为一名老者敷药。
他下马走近,低声道:“你真信这样能稳住?”
李瑶头也不抬:“不信。但我信,只要他们亲手接过锄具,亲手量过麦苗,亲手写下‘药到病除’,迟早会信。”
李骁盯着“民心榜”上那行空白,忽然道:“若三月后,无人填字呢?”
李瑶合上工分簿,抬头直视他:“那就说明,我们还不配让他们填。”
李骁未再言语,转身翻身上马。临行前,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铁钉——那是昨夜从一具新锄上拆下的部件,钉身刻有“宁远工造,三年保修”八字。他凝视片刻,将其钉入“工分榜”木板边缘,钉帽朝外,清晰可见。
当夜,李震亲至边界营地。李骁迎出,递上三日来的记录:交木四十三车,换具八十六,肥粉发放十七袋,识字课报名十九人。李震翻至末页,见附有一张抄录的“民心榜”旁语录——“此药不苦”“锄轻土松”“官不抢粮”。
他将记录收起,走入帐中。案上摊着《扩张备要》,他在末页提笔添注:
“试点已启,路在足下。”
笔尖顿住,墨滴坠落,在“下”字右下洇开一小团。
        次日清晨,城主府议事厅内炭火初燃,火舌舔着铜盆边缘,映得案面微亮。李震将文书逐一摊开,召来苏婉、李瑶、李骁与李毅。他先取过《工坊运行日志》,翻至产能统计页,抬眼道:“锻锤已稳,铁料回炉率压至两成五,三月内可再出千具农具。宁远之基,暂无动摇之虞。”
李骁立于侧,手按刀柄,目光直视:“既如此,何不趁势而进?东阳已乱,百姓无主,我军一至,自可立规建坊,何须迂回试探?”
李震未答,只将昨夜密报推至案中——那封记录东阳粮仓失火、木箱流入的文书。他道:“火非我放,箱却属实。百姓见‘宁远工坊’四字,便以为是征役前兆。我们尚未踏足,人心已疑。若此时强入,纵立百座工坊,也不过是另一支‘官军’。”
李瑶取出一卷布帛,铺于案上,是她连夜绘制的“三榜制”推行图式。她道:“东阳若拒,非因新政无用,而在不信其恒。我们必须让利先行,且不设门槛。”
苏婉点头:“我愿亲往。带医官五人,肥田粉二十担,锄具百具。不设官棚,不立衙署,只以诊疗换信任。”
李震颔首,提笔写下三行指令:
一、苏婉领“东阳协作组”,即日启程,驻村不驻衙;
二、李瑶拟“物资换劳力”契约,明示无摊派、无追偿;
三、李骁率军护送至东阳边界,扎营三日即返,不得干预民事。
李瑶随即取出印信与工分簿,开始拟定契约格式。她将“自愿交木换具”列为首条,末尾加注:“此契一式两份,百姓执红联,我方存黑底,三日后公开焚毁。”她抬头道:“焚契非为作态,而是让百姓知——我们不记债,也不留柄。”
李骁皱眉:“若有人拿了锄具便走,不交木材,又当如何?”
“那就让他拿走。”李瑶平静道,“五十具锄,换不来信任,也压不住流言。但若有一人用后言好,消息便能传开。我们赌的不是人人守约,而是口碑能活。”
苏婉收拾药箱时,李毅悄然递来一份薄纸。她展开一看,是昨夜查明的焚仓真相——三户士绅互告私贩官粮,争执中引燃柴堆,与李氏毫无关联。李毅道:“已录供词,附有里正画押。可作公示之用。”
苏婉将纸折好,放入药匣夹层。
三日后,东阳乡口,古槐树下。
苏婉未着官服,只穿素青布裙,背药箱而立。五名医官分立两侧,抬出两张木案,一摆药具,一列农具。李瑶随后登台,命人竖起三块木板,分别题为“观苗榜”“工分榜”“民心榜”。
围观百姓渐聚,却无一人上前。
李瑶先揭“观苗榜”——宁远田亩对比图赫然在目:左田枯黄稀疏,右田麦苗齐整油绿,标注“同种同土,左未施粉,右施宁远肥田粉三钱”。她不言功效,只请两名孩童持尺丈量,当场报数。
接着揭“工分榜”:
“交松木一车,换锄具两具、肥田粉半袋;
交石灰十石,换犁面一副、识字课三日名额;
所有物资,当场验货,当场发放,不记名,不追责。”
最后揭“民心榜”——空白纸页,仅书一行字:“三月后,此榜由尔等填字。”
人群骚动,却仍无人应。
李毅悄然退至树后,取出早已备好的供词文书,命人张贴于村口公告栏。标题仅八字:“东阳焚仓,查无李氏。”
片刻后,一名老妇抱孙儿上前,孩子面赤唇干,已发热两日。苏婉未问身份,立即施针,又以温水调药灌下。半个时辰后,孩童汗出热退,睁眼唤娘。老妇跪地欲拜,苏婉扶起,只道:“病好了,便够。”
消息如风。
次日清晨,一名老农推车而来,车上堆着松木枝。他迟疑片刻,将车停在案前,低声道:“我……换两把锄。”
李瑶起身,验货称重,记入工分簿,盖上家族印信,随即取出两具新锄与半袋肥粉,亲手交予。她当众抽出契约红联,投入火盆。纸燃火起,黑灰腾空。
老农怔住,盯着火盆看了许久。
第三日,交木农户增至十七家。有人带了石灰,有人运来石料。李瑶依榜发放,不偏不倚。一名少年接过识字课名额券,反复摩挲,仿佛不敢信真。
苏婉在村中巡诊,每治一例,便在医案上记下症状与用药。她未设诊金,只请痊愈者在“民心榜”旁口述感受,由学徒代笔录下。已有三人留下字迹:“药到病除”“针不过三下”“小儿昨夜能食粥”。
李骁驻营于东阳边界,帐中灯火彻夜未熄。他三次派人探查村中动静,回报皆言“无兵无役,只换不征”。第四日晨,他亲自策马至村口,见“工分榜”前已有十余人排队交货,李瑶正逐一登记,苏婉在树下为一名老者敷药。
他下马走近,低声道:“你真信这样能稳住?”
李瑶头也不抬:“不信。但我信,只要他们亲手接过锄具,亲手量过麦苗,亲手写下‘药到病除’,迟早会信。”
李骁盯着“民心榜”上那行空白,忽然道:“若三月后,无人填字呢?”
李瑶合上工分簿,抬头直视他:“那就说明,我们还不配让他们填。”
李骁未再言语,转身翻身上马。临行前,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铁钉——那是昨夜从一具新锄上拆下的部件,钉身刻有“宁远工造,三年保修”八字。他凝视片刻,将其钉入“工分榜”木板边缘,钉帽朝外,清晰可见。
当夜,李震亲至边界营地。李骁迎出,递上三日来的记录:交木四十三车,换具八十六,肥粉发放十七袋,识字课报名十九人。李震翻至末页,见附有一张抄录的“民心榜”旁语录——“此药不苦”“锄轻土松”“官不抢粮”。
他将记录收起,走入帐中。案上摊着《扩张备要》,他在末页提笔添注:
“试点已启,路在足下。”
笔尖顿住,墨滴坠落,在“下”字右下洇开一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