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科技研发新突破-《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车辕上的罗盘余温未散,李震已立于工坊中央。他将一卷泛着微光的图纸摊开在铁案上,边缘纹路随呼吸般明灭,显出“百炼钢锻造法”五个小字。十二名老匠围拢过来,指尖悬在图纸上方,不敢触碰那层浮动的光膜。

  “炭火炼钢,三叠即裂,甲胄难破。”李震抬手启动图谱,一道虚影自案面升起,演示着九次叠打的全过程,每一道火纹流转都清晰可辨。“此法可使钢质均匀,刃口断铁如泥。”

  苏婉站在炉区边缘,手中托着一节黑炭。这是用空间种子培育的耐高温竹炭,经特殊窑烧后质地致密,燃点高而杂质少。她将炭块放入坩埚,又在底部铺入三层不同粗细的燃料,示意工匠调整风箱节奏。

  “炉温需稳升,不可骤急。”她声音不高,却让围炉的几人停下动作。一名老匠犹豫片刻,依言减缓鼓风,火焰由暴烈转为青白,炉壁映出幽蓝光晕。

  李毅三日后带回矿石样本,产自城西荒山深处。矿石呈暗红,断面有金属光泽,含铁量测得六十七成。他将石块掷于案前,未多言,只朝李震点头。当晚,第一炉矿石入炉,火势彻夜未熄。

  七日试炼开始。工匠依图叠打,至第三层时,钢坯边缘现出细纹。李震取来空间系统的材料分析仪,将裂片嵌入凹槽。投影浮现碳元素分布图,局部浓度过高,形成应力断点。

  “碳不均,则力不继。”他说完,将数据投至墙面刻度板。苏婉立即调整燃料配比,在第二炉中加入竹炭粉与细砂混合层,使热流分布更匀。炉火渐稳,钢坯经九次折叠锻打,终未现裂痕。

  淬火时,众人屏息。新法采用双液交替:先入盐水急速冷却,再转入动物油脂缓降温度。钢坯浸入瞬间,滋响如龙吟,白雾腾起三尺。取出时,刀身泛出冷青光泽,敲击声清越如钟。

  首把成刀交至李骁手中。他试劈铁叶甲,三重叠甲应声而断,但刀刃微卷。李瑶随即取来量具,测得刀脊厚度较图纸超出半分,导致重心前倾,硬度过甚而韧性不足。

  “刃薄则利,脊厚则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她将数据记入册页,递回锻台。工匠重新开炉,采用“夹钢包刃”工艺,于刀刃处嵌入一道陨铁条,宽仅三寸,经七次锻压融合。

  再试时,李骁立于校场中央,挥刀横斩。刀锋过处,三层铁甲如纸片般分开,切口平滑无毛刺。他收势回望,刀尖垂地,未见丝毫弯折。

  工坊内外开始忙碌。李震启用空间系统中的流水线模块,地面浮现出十二个发光工序点,从选材、锻打、淬火到打磨,环环相接。工匠按光点指引各司其职,三人一组,轮转不息。

  “每人专精一环,效率可增五倍。”李震下令当日,三条生产线同步启动。铁锤起落声连成一片,炉火昼夜不熄。第三日黎明,三百把长刀尽数完工,刀身烙有李氏族徽,装入带磁石罗盘的木箱,由车队直送军营。

  李毅在送柴队伍中截获桐油罐,罐底刻有平西王府徽记,内藏火药。他未声张,命人将罐中火药取出,换入惰性石粉,原样放回柴堆。当夜,工坊外围搭起一座假熔炉,炉内堆满涂磷废铁,入夜后泛出幽绿微光。

  子时三刻,一人自柴房翻出,手持小刀刮取炉壁残渣,正欲离去,暗部锁链已缠住其脚踝。搜身时,羊皮卷从怀中滑落,绘有工坊布局与锻打流程,末尾注明:“百炼钢法若得,献王赏千金。”

  李骁率新兵演练当日,百骑持新刀冲锋,稻草人首级纷飞。箭靶后立着三面旧甲,皆被一刀贯穿。演练毕,他将刀收入鞘中,对副将道:“换装完毕,三日后可出征。”

  李瑶截得楚南密信,信使藏于驿站夹墙,被暗部识破。信中写道:“李氏新械锐不可当,当速调火器营应对,兼联闽越水师,阻其南运。”

  她将信呈至李震案前。他看罢,投入火盆。纸页卷曲焦黑,字迹在火焰中扭曲消失。窗外风起,灰烬飘向工坊方向。

  “火炮也该升级了。”李震起身,走向铸兵司深处。通道尽头,一门旧炮静置在石台上,炮口朝外,内膛刻痕清晰。他取出空间系统解锁的新图纸,封面写着“复合膛线铸造术”,边缘微光流动,与百炼钢图谱同源。

  苏婉在药房整理炭料时,听见远处传来锻锤重击声。她停下手中动作,侧耳片刻。那声音节奏稳定,三短一长,正是工坊传讯暗号:**新器已成,可续推进**。

  李瑶站在沙盘前,将三百把长刀的运输路线标记为红色流线。她正要插入代表军营的铜旗,忽见南线驿站传来新报:三辆货箱未启封即遭调包,原箱磁石罗盘仍在,但内部刀具被换成仿品。

  她抽出腰间密钥,插入沙盘底槽。一道蓝光扫过南线节点,七处可疑中转点逐一亮起。她提起笔,写下“清查令”三字,墨迹未干。

  李毅带人突袭第一处中转点,破门时发现地上散落铁屑,墙角堆着几把未上漆的仿刀。刀脊厚薄不一,刃口崩裂。他拾起一把,用力折断,断面粗糙如碎石。

  “不是楚南的手笔。”他低声说,将断刀收入布袋。

  工坊内,李震正监督新一批矿石入炉。苏婉递来一份炭料配比表,上面标注了三种竹炭混合比例。他接过笔,在最后一栏添上数字,抬头道:“明日试炮。”

  夜深,铸兵司灯火未熄。一名工匠蹲在炮台旁,用细锉打磨内膛。他每锉十下,便用铜尺测量一次,记录在旁的竹片上。竹片已写满三片,字迹工整,无一涂改。

  李骁在军营试刀后未归,留在校场加练新阵。他命人立起十具铁甲靶,亲自带队冲锋。刀光起落,甲片纷飞。最后一轮结束,他收刀入鞘,额头见汗。

  “明日换炮。”他对副将说。

  李震走出铸兵司时,手中握着一段刚取下的炮管内芯。内壁刻有螺旋纹路,深浅一致,手感光滑。他将其举向灯下,光线顺着纹路流转,如水波蜿蜒。

  他转身回屋,将内芯放入保险柜,柜中已有三份未公开的图纸:**复合膛线**、**高爆火药**、**定向引信**。

  苏婉在药房清点炭料时,发现一包竹炭颜色偏深。她掰开一块,断面有细微银丝闪动。她未声张,将炭块单独封存,贴上“待检”标签。

  李瑶在沙盘前调出南线七处节点的通行记录。她发现其中两处驿站的罗盘数据存在微小延迟,误差仅半刻钟,但连续三日如此。她取出笔,在节点旁画了一个小圈。

  李毅在暗部密室审讯细作。那人始终不语。他将羊皮卷摊在桌上,指着工坊布局图中的一处标注:“这里,原本没有熔炉。”

  细作瞳孔微缩。

  李震在铸兵司召见十二名主匠。他将新图纸放在桌上,开口道:“明日试炮,用新膛线,新火药,新引信。”

  一名老匠问:“若炸膛?”

  “炸了,再铸。”他说完,转身走向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