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灰中的铁片被苏婉夹入竹筒,封存于药柜最底层。她走出药房时,天已微明,市集尚静,唯有几个早起的摊贩在收拾昨夜残留的席布。她径直走向城西宗祠旁那片空地,木匠正将最后一根梁柱嵌入学堂框架。两名兵士抬着一块新制的木牌立于门前,上书“义学”二字,墨迹未干。
苏婉点头,命人将木牌翻转。背面刻着“算术可测亩,医方可活人”。她招手,十名学童列队而出,各执木牌,上写“三升米入学”“半匹布结业”“写家书免赋”。辰时初刻,队伍沿街而行,脚步整齐。
行至市集中央,一名老铁匠拦路,抬脚踹倒“算术可测亩”木牌,木牌裂作两半。他指着学童:“读这些虚文,不如打一把锄头实在。”苏婉不语,只向李毅使了个眼色。
当夜,李毅带四名兵士登门,帮老铁匠修缮漏雨的屋顶。次日清晨,两名学童背着竹尺登门,说要为他丈量新垦的坡地。老铁匠嗤笑放行。半个时辰后,学童报出亩数,比地主管家所记多出半亩。老铁匠愣住,反复追问计算之法。
第三日,他亲自送儿子入学,手中攥着半块碎木牌。
学堂开课首日,三县二十余所同时鸣钟。苏婉立于讲台,面前是百余名衣衫粗陋的孩童。她取出一束草药,又取一碗清水,将草药捣碎挤汁入水,再放入一块沾血的布条。她道:“此为消毒,可防溃烂。”台下鸦雀无声。
午后,李瑶在另一间学堂执算盘,教商贩以《九章算术》记账。一人三日后持账本前来,称照此法核算,竟多出三百文盈余。消息传开,报名者骤增。
然城东一处学堂外,几名酸儒盘坐诵读《女诫》,声调尖利。十岁女童阿禾被祖父锁在柴房,哭声隐约可闻。苏婉闻讯,带医官直趋其家。李震随后而至,未带兵卒,只携一柄短锄。
门开后,李震一脚踹断门栓,入内扶起阿禾。他当街宣布:“凡能背诵《千字文》者,免一年田赋。”又命人取来特制短褐,令阿禾当场换上。那衣裳袖窄腰紧,便于劳作,又不失体统。
酸儒当场拂袖而去。
三日后,七十岁老儒抱一卷血书跪于县衙前,称学堂“毁人伦,乱纲常”。苏婉上前,细察其孙,见其背脊佝偻,指节粗大。她命医官施诊,确认为长期缺钙所致。当场赐鸡蛋十枚,另加骨汤方一纸。
李瑶随后呈上一册私塾抄本,翻开一页,赫然写着“使民愚则易治”,笔迹与血书一致。她道:“此策出自崔氏南支私塾,已查实三处讲学点。”老儒面色骤变,血书脱手。
李震命人将血书裱于学堂主墙,与另一幅图并列悬挂——那是女童们用火药配比推演的抛物线计算图,线条清晰,数据精确。
铁匠铺中,李骁携新制复合弓而至。他拆解弓臂,以竹尺比划弧度,再以算术推导张力与射程关系。铁匠围观良久,终问:“这法子,能教我儿子?”李骁点头。
苏婉随即推出《匠籍新规》:凡通过学堂考核者,授“技术官”名,免税三载,可参与工坊调度。三日内,十七名铁匠子弟报名。
农忙将至,夜校遇阻。百姓愁灯油昂贵,学童疲于田作。李瑶推出“学时积分”,每课一更,记一分,积满五分换半斤油。又设“流动学堂”,农闲授算,农忙教辨草药、识雨水。
苏婉亲制琉璃放大镜,厚边薄心,置于阳光下,字迹放大三倍。一目不识丁的老妇持镜读完家书,泪流满面。
赵氏宗族长率族人堵住女学堂门,手持族谱,称“女子抛头露面,有违祖训”。苏婉不争,只请其入内翻阅新编《李氏医典》。妇科卷首,署名皆为女医,方剂经百例验证,有效率九成二。
李瑶递上密报:“闽越女子从军者三千,阵亡率较男子低两成。其因在体能分配合理,战法调度精细。”宗族长默然。
李震取大雍律令副本,翻至“民皆可学”条,指出族规中“禁女子识字”与国法相悖,若不改,将不予族田登记。宗族长终退。
秋收时,保守派官员上书,称“学童弃镰就书,误农事”。苏婉不辩,命入学农户以改良曲辕犁收割。新犁轻便省力,效率倍增。田埂上,两队并行:一队持镰,一队用犁。前者汗流浃背,后者节奏稳定。
三日后,李瑶汇总数据:入学家庭亩产平均高出两成,损耗率低一成五。她将结果刻于木榜,立于官道旁。
李震当众宣布:“明年起,课业优等者,可兑高产稻种。每分成绩,换一升谷。”
暗部截获密信,士族欲在学堂饮水井投毒。苏婉得知,下令各学堂设“感恩井”,由学童轮流淘洗、取水、记录水质。又命人在井台刻字:“此水养我,我护此井。”
李瑶故意放出风声,称某学堂将出“神童”,能以算术预判雨期。士族探子闻讯聚集观望。苏婉当众取井水饮之,面色如常。医官随后宣布:水中含微量石灰与竹沥,可助消化,强筋骨,乃特制养生方。
李震亦亲至井边,连饮三碗。围观百姓无不动容。
半月后,首批结业典礼举行。百名学童立于学堂前,齐声背诵《千字文》。声震屋瓦。一名老农蹲在墙角,手中捏着儿子带回的识字纸,反复摩挲,口中喃喃。
苏婉立于台前,正欲开口,忽见一名学童奔上,举着一张湿透的草纸,上用炭条写着:“井水今日有苦味。”她接过纸张,尚未细看,李毅已带人冲向西巷水井。
        苏婉点头,命人将木牌翻转。背面刻着“算术可测亩,医方可活人”。她招手,十名学童列队而出,各执木牌,上写“三升米入学”“半匹布结业”“写家书免赋”。辰时初刻,队伍沿街而行,脚步整齐。
行至市集中央,一名老铁匠拦路,抬脚踹倒“算术可测亩”木牌,木牌裂作两半。他指着学童:“读这些虚文,不如打一把锄头实在。”苏婉不语,只向李毅使了个眼色。
当夜,李毅带四名兵士登门,帮老铁匠修缮漏雨的屋顶。次日清晨,两名学童背着竹尺登门,说要为他丈量新垦的坡地。老铁匠嗤笑放行。半个时辰后,学童报出亩数,比地主管家所记多出半亩。老铁匠愣住,反复追问计算之法。
第三日,他亲自送儿子入学,手中攥着半块碎木牌。
学堂开课首日,三县二十余所同时鸣钟。苏婉立于讲台,面前是百余名衣衫粗陋的孩童。她取出一束草药,又取一碗清水,将草药捣碎挤汁入水,再放入一块沾血的布条。她道:“此为消毒,可防溃烂。”台下鸦雀无声。
午后,李瑶在另一间学堂执算盘,教商贩以《九章算术》记账。一人三日后持账本前来,称照此法核算,竟多出三百文盈余。消息传开,报名者骤增。
然城东一处学堂外,几名酸儒盘坐诵读《女诫》,声调尖利。十岁女童阿禾被祖父锁在柴房,哭声隐约可闻。苏婉闻讯,带医官直趋其家。李震随后而至,未带兵卒,只携一柄短锄。
门开后,李震一脚踹断门栓,入内扶起阿禾。他当街宣布:“凡能背诵《千字文》者,免一年田赋。”又命人取来特制短褐,令阿禾当场换上。那衣裳袖窄腰紧,便于劳作,又不失体统。
酸儒当场拂袖而去。
三日后,七十岁老儒抱一卷血书跪于县衙前,称学堂“毁人伦,乱纲常”。苏婉上前,细察其孙,见其背脊佝偻,指节粗大。她命医官施诊,确认为长期缺钙所致。当场赐鸡蛋十枚,另加骨汤方一纸。
李瑶随后呈上一册私塾抄本,翻开一页,赫然写着“使民愚则易治”,笔迹与血书一致。她道:“此策出自崔氏南支私塾,已查实三处讲学点。”老儒面色骤变,血书脱手。
李震命人将血书裱于学堂主墙,与另一幅图并列悬挂——那是女童们用火药配比推演的抛物线计算图,线条清晰,数据精确。
铁匠铺中,李骁携新制复合弓而至。他拆解弓臂,以竹尺比划弧度,再以算术推导张力与射程关系。铁匠围观良久,终问:“这法子,能教我儿子?”李骁点头。
苏婉随即推出《匠籍新规》:凡通过学堂考核者,授“技术官”名,免税三载,可参与工坊调度。三日内,十七名铁匠子弟报名。
农忙将至,夜校遇阻。百姓愁灯油昂贵,学童疲于田作。李瑶推出“学时积分”,每课一更,记一分,积满五分换半斤油。又设“流动学堂”,农闲授算,农忙教辨草药、识雨水。
苏婉亲制琉璃放大镜,厚边薄心,置于阳光下,字迹放大三倍。一目不识丁的老妇持镜读完家书,泪流满面。
赵氏宗族长率族人堵住女学堂门,手持族谱,称“女子抛头露面,有违祖训”。苏婉不争,只请其入内翻阅新编《李氏医典》。妇科卷首,署名皆为女医,方剂经百例验证,有效率九成二。
李瑶递上密报:“闽越女子从军者三千,阵亡率较男子低两成。其因在体能分配合理,战法调度精细。”宗族长默然。
李震取大雍律令副本,翻至“民皆可学”条,指出族规中“禁女子识字”与国法相悖,若不改,将不予族田登记。宗族长终退。
秋收时,保守派官员上书,称“学童弃镰就书,误农事”。苏婉不辩,命入学农户以改良曲辕犁收割。新犁轻便省力,效率倍增。田埂上,两队并行:一队持镰,一队用犁。前者汗流浃背,后者节奏稳定。
三日后,李瑶汇总数据:入学家庭亩产平均高出两成,损耗率低一成五。她将结果刻于木榜,立于官道旁。
李震当众宣布:“明年起,课业优等者,可兑高产稻种。每分成绩,换一升谷。”
暗部截获密信,士族欲在学堂饮水井投毒。苏婉得知,下令各学堂设“感恩井”,由学童轮流淘洗、取水、记录水质。又命人在井台刻字:“此水养我,我护此井。”
李瑶故意放出风声,称某学堂将出“神童”,能以算术预判雨期。士族探子闻讯聚集观望。苏婉当众取井水饮之,面色如常。医官随后宣布:水中含微量石灰与竹沥,可助消化,强筋骨,乃特制养生方。
李震亦亲至井边,连饮三碗。围观百姓无不动容。
半月后,首批结业典礼举行。百名学童立于学堂前,齐声背诵《千字文》。声震屋瓦。一名老农蹲在墙角,手中捏着儿子带回的识字纸,反复摩挲,口中喃喃。
苏婉立于台前,正欲开口,忽见一名学童奔上,举着一张湿透的草纸,上用炭条写着:“井水今日有苦味。”她接过纸张,尚未细看,李毅已带人冲向西巷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