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手中的水桶刚递到苏婉面前,井水表面浮着的白色颗粒尚未散开,她已蹲下身,用瓷碗轻轻舀起一勺。水色浑浊,却无异味。她抬眼扫过围在井台边的百姓,目光落在昨日闹事的老儒身上。
“你可敢当众饮下?”老儒后退半步,嘴唇微动。
苏婉不语,将碗中水一饮而尽。片刻后,她取出药粉滴入空碗,水色不变。她又命医官取来三只活蛙,分别放入盛有井水、净水与毒液的陶瓮。两盏茶后,井水瓮中的蛙躁动跳跃,随后瘫软侧翻。
“此水含石灰过重,非毒,却久饮伤身。”她指向不远处的学堂,“昨夜血书残片,我煮成汤剂,三户人家饮后皆腹痛。若非学童察觉异常,今日中毒者何止十人?”
十岁学童李小满捧着一本炭笔写就的《水样观察簿》上前一步:“寅时取水,见死鼠浮于井台;卯时撒明矾,未见絮状沉淀;辰时再取,水面浮沫如油。我记了七日,每日此时皆如此。”
百姓哗然。苏婉挥手,二十名蒙童抬出竹筒装置,依次填入木炭、细沙、粗布。浑水倒入,清流滴出。她当众接水饮下,随即命人将过滤后的水煮开,分予围观者。
老农王德发接过一碗,喝了一口,颤声道:“这……这真能喝?”
“不仅能喝,还能救急。”苏婉将竹筒模型交到他手中,“学堂教的不是四书五经,是活命的本事。”
城墙上,三十张课桌沿垛口排开。苏婉将沙盘置于中央,炭笔勾出昨夜火炮试射的弹道线:“偏移半寸,落点差三丈。若不知勾股定理,如何校准?”
十二岁学童赵铁柱举起一截竹筒,两端封琉璃片,内置三色药丸。“烽火传讯筒已成,红烟示敌近,白烟报粮缺,绿烟为平安。五息内可点火,传讯全城。”
一名老妇颤巍巍上前,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纸页:“我……我按学堂教的,用《诗经》字序破了密信。‘关雎’首字‘关’,‘葛覃’首字‘葛’,连读为‘关葛毁仓’——是‘戌时毁仓’!”
李瑶点头,将纸页收入情报匣。她转身对祠堂内八十名参训百姓道:“今夜教第三课:如何用算筹记伤员数目,用暗语传敌情。”
盲女林秀儿被带至炮架旁。她伸手抚过竹铰接缝,指尖停在第三根支架处:“这里有裂,敲击声空。”工匠拆开查验,果然内有细纹。李瑶记下姓名,当场授“技术学徒”木牌。
井水问题未解,战事迫近。敌军前锋距城三十里,百姓纷纷要求停课护家。苏婉立于城楼,命人将学堂所有课本架推上城墙。她取出一包种子:“这是学童用曲辕犁试种的早稻,亩产高出两成。王德发已献出十斤新种。”
老农当场跪下:“我儿昨日用算术算出沟渠坡度,引水快了一倍。我……我愿让全家入夜听课。”
李瑶随即宣布“三夜速成班”:首夜辨军旗,次夜学包扎,第三夜练传讯。八十岁老妪张陈氏破译密信,十四岁盲女林秀儿辨出炮架隐患,消息传开,报名者挤满祠堂。
然次日清晨,东井再度浑浊。学童急报,井台边发现半袋未溶的石灰粉。李毅带回一名密使,腰间香囊藏有鹤顶红,供认欲毒杀守井军士。
“他们想乱我人心。”李震立于井边,扫视众人。
九岁学童周阿福捧来一只陶瓮,内置活蛙与铜哨。蛙足系细线,连机关铃铛。“水有毒,蛙跳则鸣。”他演示一遍,铃声清脆。
苏婉立即命各井设“蛙哨预警”,并教蒸馏取水法。陶罐倒置,炭火加热,水汽凝于罐底,滴入净碗。虽耗柴费时,却可保饮水无虞。
战事愈紧。李骁部抵鹰嘴崖,工坊最后一门火炮改装完毕,三十名学童通过急救考核。苏婉呈上《战时教育方案》:白日随家长劳作,入夜集中授课;城破则转入地窖,以石板刻书,火把照明。
李震未及回应,一支箭矢破空而至,钉入城楼横梁。尾羽系着半卷《九章算术》,正是学堂失窃之物。他拔下箭,见箭簇刻字:“明日辰时攻城。”
“他们拿走了书,却不懂书里的东西。”李瑶取下竹简,翻至勾股篇,“昨夜学童用此法算出敌军行军速度,误差不足半里。”
李震将箭插回箭囊,下令:“课本不撤,石板刻录典籍,种子库钥匙交最年长学童。若城破,带种南行,每百里撒一把。”
入夜,五十名学童在城头齐诵《六国论》。声浪穿透寒风,炮兵队长仰头听着,忽然抬手抹去眼角。他喃喃:“俺娃……昨日会写自己名字了。”
黎明前最暗时刻,李瑶率学童将竹简文字刻入石板。苏婉将三枚铜钥交予三人:“药种、粮种、水车图,分路藏好。若失守,活下去,接着教。”
天光微亮,东城门轰然一震。第一发炮弹落地,烟尘冲起。李震握紧苏婉的手,触到她袖中硬物——半块麦芽糖,是昨夜许给答对算术题孩子的奖赏。
硝烟弥漫中,三十架竹制课本架被推上城墙。学童们立于炮位旁,齐声高喊:“勾股定理,立炮方位正东偏北三度!”
        “你可敢当众饮下?”老儒后退半步,嘴唇微动。
苏婉不语,将碗中水一饮而尽。片刻后,她取出药粉滴入空碗,水色不变。她又命医官取来三只活蛙,分别放入盛有井水、净水与毒液的陶瓮。两盏茶后,井水瓮中的蛙躁动跳跃,随后瘫软侧翻。
“此水含石灰过重,非毒,却久饮伤身。”她指向不远处的学堂,“昨夜血书残片,我煮成汤剂,三户人家饮后皆腹痛。若非学童察觉异常,今日中毒者何止十人?”
十岁学童李小满捧着一本炭笔写就的《水样观察簿》上前一步:“寅时取水,见死鼠浮于井台;卯时撒明矾,未见絮状沉淀;辰时再取,水面浮沫如油。我记了七日,每日此时皆如此。”
百姓哗然。苏婉挥手,二十名蒙童抬出竹筒装置,依次填入木炭、细沙、粗布。浑水倒入,清流滴出。她当众接水饮下,随即命人将过滤后的水煮开,分予围观者。
老农王德发接过一碗,喝了一口,颤声道:“这……这真能喝?”
“不仅能喝,还能救急。”苏婉将竹筒模型交到他手中,“学堂教的不是四书五经,是活命的本事。”
城墙上,三十张课桌沿垛口排开。苏婉将沙盘置于中央,炭笔勾出昨夜火炮试射的弹道线:“偏移半寸,落点差三丈。若不知勾股定理,如何校准?”
十二岁学童赵铁柱举起一截竹筒,两端封琉璃片,内置三色药丸。“烽火传讯筒已成,红烟示敌近,白烟报粮缺,绿烟为平安。五息内可点火,传讯全城。”
一名老妇颤巍巍上前,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纸页:“我……我按学堂教的,用《诗经》字序破了密信。‘关雎’首字‘关’,‘葛覃’首字‘葛’,连读为‘关葛毁仓’——是‘戌时毁仓’!”
李瑶点头,将纸页收入情报匣。她转身对祠堂内八十名参训百姓道:“今夜教第三课:如何用算筹记伤员数目,用暗语传敌情。”
盲女林秀儿被带至炮架旁。她伸手抚过竹铰接缝,指尖停在第三根支架处:“这里有裂,敲击声空。”工匠拆开查验,果然内有细纹。李瑶记下姓名,当场授“技术学徒”木牌。
井水问题未解,战事迫近。敌军前锋距城三十里,百姓纷纷要求停课护家。苏婉立于城楼,命人将学堂所有课本架推上城墙。她取出一包种子:“这是学童用曲辕犁试种的早稻,亩产高出两成。王德发已献出十斤新种。”
老农当场跪下:“我儿昨日用算术算出沟渠坡度,引水快了一倍。我……我愿让全家入夜听课。”
李瑶随即宣布“三夜速成班”:首夜辨军旗,次夜学包扎,第三夜练传讯。八十岁老妪张陈氏破译密信,十四岁盲女林秀儿辨出炮架隐患,消息传开,报名者挤满祠堂。
然次日清晨,东井再度浑浊。学童急报,井台边发现半袋未溶的石灰粉。李毅带回一名密使,腰间香囊藏有鹤顶红,供认欲毒杀守井军士。
“他们想乱我人心。”李震立于井边,扫视众人。
九岁学童周阿福捧来一只陶瓮,内置活蛙与铜哨。蛙足系细线,连机关铃铛。“水有毒,蛙跳则鸣。”他演示一遍,铃声清脆。
苏婉立即命各井设“蛙哨预警”,并教蒸馏取水法。陶罐倒置,炭火加热,水汽凝于罐底,滴入净碗。虽耗柴费时,却可保饮水无虞。
战事愈紧。李骁部抵鹰嘴崖,工坊最后一门火炮改装完毕,三十名学童通过急救考核。苏婉呈上《战时教育方案》:白日随家长劳作,入夜集中授课;城破则转入地窖,以石板刻书,火把照明。
李震未及回应,一支箭矢破空而至,钉入城楼横梁。尾羽系着半卷《九章算术》,正是学堂失窃之物。他拔下箭,见箭簇刻字:“明日辰时攻城。”
“他们拿走了书,却不懂书里的东西。”李瑶取下竹简,翻至勾股篇,“昨夜学童用此法算出敌军行军速度,误差不足半里。”
李震将箭插回箭囊,下令:“课本不撤,石板刻录典籍,种子库钥匙交最年长学童。若城破,带种南行,每百里撒一把。”
入夜,五十名学童在城头齐诵《六国论》。声浪穿透寒风,炮兵队长仰头听着,忽然抬手抹去眼角。他喃喃:“俺娃……昨日会写自己名字了。”
黎明前最暗时刻,李瑶率学童将竹简文字刻入石板。苏婉将三枚铜钥交予三人:“药种、粮种、水车图,分路藏好。若失守,活下去,接着教。”
天光微亮,东城门轰然一震。第一发炮弹落地,烟尘冲起。李震握紧苏婉的手,触到她袖中硬物——半块麦芽糖,是昨夜许给答对算术题孩子的奖赏。
硝烟弥漫中,三十架竹制课本架被推上城墙。学童们立于炮位旁,齐声高喊:“勾股定理,立炮方位正东偏北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