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青河码头的战船已列阵完毕。李骁立于旗舰甲板,手中令旗未动,目光扫过三县将领。王铎紧握虎符,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虎符底部“联防”二字尚带熔铸余温。沧浪副将冷笑出口未落,旗舰舱门轰然开启,十二门铸铁火炮在微光中泛出幽蓝,炮管上的三法六规刻痕未及打磨,铁屑仍附着于凹槽。
“昨夜截获的密信说,平西王水师左营已至沧浪江口。”李震踏上跳板,脚步沉稳,声音不高却穿透风声,“三县炮船,若敌舰过渡,须同时升火。”
王铎喉头滚动,终是低头:“遵令。”其余将领陆续应声,唯有一人迟疑未语。李骁目光一凝,旗杆轻点甲板,炮兵阵列中顿时响起链条拖地之声,十二门火炮齐齐转向江面。
平西王细作伏在桅杆高处,怀中密信已被冷汗浸透。他亲眼所见,那本应藏于沧浪军械库的火炮图纸,此刻正钉在主桅之上,飞鹰爪痕贯穿“三日后攻城”字样,墨迹斑驳,似被雨水冲刷过。
试射场外,山体崩裂的余音未绝。十二门火炮连发一轮,炮口硝烟未散,老工匠扑上前,手指抚过炮管外壁,触感温热却未灼手。他喃喃道:“连发十二轮未炸膛……这哪是兵器。”
“是百姓的活路。”李震接过苏婉递来的药囊,系在炮兵队长腰间。药囊以粗麻缝制,内装三味草药,专解硝烟积毒。每门炮后,三名医官已就位,药箱打开,银针、艾条、解毒丸整齐排列。
山脚下,垦荒队挥动铁犁,新翻的褐土翻卷如浪。一名寒门出身的炮兵校尉挺直脊背,铠甲内衬的护心药囊随呼吸微微起伏。他盯着远处的火炮,眼神坚定。
李瑶快步走来,手中密报尚未展开,声音已先至:“北境方向的金属摩擦声,不是风。”她将沙盘推至李震面前,红点标注处,三十辆攻城车停于沧浪渡对岸,车体覆盖油布,轮廓隐约可见机关兽特征。
“平西王送来的‘贺礼’。”李骁冷笑,令旗一展,炮兵阵列迅速调整角度,炮口齐齐对准江面。
生祠前广场,香火重燃。青铜鼎中火光跃动,百姓自发抬来新粮,堆成小山。每筐粮上插着木牌,墨迹未干:“王五种家,首季余粮三百石”。老农跪地叩首,额头触地,久久不起。
闽越使臣立于人群边缘,盯着粮堆良久,忽然解下腰间玉佩,掷入鼎中:“此物能换多少石粮?”
“按《货殖律》,可换三百石,但须留三成作军粮。”李瑶立于鼎侧,算盘轻拨,数字跃然纸上。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百姓低声议论,有人高喊:“李公不夺民粮,反助民耕,这才是青天!”
孩童们排成队列,唱起新编《均田谣》,词句简单,节奏却与炮兵操练步调暗合。歌声起处,炮阵方向传来擦拭炮管的金属摩擦声,一唱一和,竟成共鸣。
赵德立于观礼台角落,茶盏在手中微微发颤。他咳嗽两声,药汁溅出,染黑了袖口。他抬手欲擦,却被李震按住手腕。
“不必遮掩。”李震目光平静,“你咳得厉害,是旧伤复发,还是药性不足?”
赵德摇头:“主公不必忧心,我能撑住。”话音未落,一阵剧烈咳嗽袭来,他弯下腰,指节扣住台沿。
李震未再言语,只向苏婉点头。苏婉快步上前,取出药包,倒入茶盏。药色深褐,气味苦涩,却无一丝杂味。
“这是新配的护肺散,每日一剂,连服七日。”她将茶盏递上,“你为新政奔走,不能倒下。”
赵德接过,低头饮尽,喉结滚动,药汁滑入腹中。
李毅立于高台暗处,目光扫过人群。十二名伪装成商贾的密探已被暗卫拖出,押往地牢。海东青群掠过广场上空,羽翼划破气流,留下低沉呼啸。他手中情报筒尚未拆封,却已知内容紧急。
暮色渐合,观星台烛火次第亮起。李瑶将七片密信残页铺于星图之上,每一片皆来自不同渠道,边角参差,墨迹深浅不一。她以细笔勾连,字迹逐渐拼合,北斗方位赫然标出“火攻”二字。
李震立于沙盘前,剑尖轻点运河节点:“传令,明日朝会改在船坞。”
话音未落,生祠方向钟声响起。那株曾被剑斩断的柳枝,如今已抽出尺长新枝,嫩叶舒展,在晚风中轻颤。苏婉打开药箱,取出新制解毒丸,与火炮零件图纸并排放置。药丸呈深褐色,表面有细密纹路,图纸则标注着炮管加固方案。
李骁立于炮阵尽头,擦拭旗杆底部“军魂”刻痕。三百里外,平西王舰队悄然调转船头,帆影隐没于江湾深处。
最后一缕夕阳照在联防军团的青铜虎符上,金属泛出冷光。十二只海东青同时振翅,爪间绑着新破译的密令。信纸展开一角,墨字清晰:“三日后,沧浪渡,诈降。”
李骁放下旗杆,右手按上腰间刀柄。刀未出鞘,指腹已触到刀镡上的刻痕——一道细小裂纹,是昨日试炮时震出的。
        “昨夜截获的密信说,平西王水师左营已至沧浪江口。”李震踏上跳板,脚步沉稳,声音不高却穿透风声,“三县炮船,若敌舰过渡,须同时升火。”
王铎喉头滚动,终是低头:“遵令。”其余将领陆续应声,唯有一人迟疑未语。李骁目光一凝,旗杆轻点甲板,炮兵阵列中顿时响起链条拖地之声,十二门火炮齐齐转向江面。
平西王细作伏在桅杆高处,怀中密信已被冷汗浸透。他亲眼所见,那本应藏于沧浪军械库的火炮图纸,此刻正钉在主桅之上,飞鹰爪痕贯穿“三日后攻城”字样,墨迹斑驳,似被雨水冲刷过。
试射场外,山体崩裂的余音未绝。十二门火炮连发一轮,炮口硝烟未散,老工匠扑上前,手指抚过炮管外壁,触感温热却未灼手。他喃喃道:“连发十二轮未炸膛……这哪是兵器。”
“是百姓的活路。”李震接过苏婉递来的药囊,系在炮兵队长腰间。药囊以粗麻缝制,内装三味草药,专解硝烟积毒。每门炮后,三名医官已就位,药箱打开,银针、艾条、解毒丸整齐排列。
山脚下,垦荒队挥动铁犁,新翻的褐土翻卷如浪。一名寒门出身的炮兵校尉挺直脊背,铠甲内衬的护心药囊随呼吸微微起伏。他盯着远处的火炮,眼神坚定。
李瑶快步走来,手中密报尚未展开,声音已先至:“北境方向的金属摩擦声,不是风。”她将沙盘推至李震面前,红点标注处,三十辆攻城车停于沧浪渡对岸,车体覆盖油布,轮廓隐约可见机关兽特征。
“平西王送来的‘贺礼’。”李骁冷笑,令旗一展,炮兵阵列迅速调整角度,炮口齐齐对准江面。
生祠前广场,香火重燃。青铜鼎中火光跃动,百姓自发抬来新粮,堆成小山。每筐粮上插着木牌,墨迹未干:“王五种家,首季余粮三百石”。老农跪地叩首,额头触地,久久不起。
闽越使臣立于人群边缘,盯着粮堆良久,忽然解下腰间玉佩,掷入鼎中:“此物能换多少石粮?”
“按《货殖律》,可换三百石,但须留三成作军粮。”李瑶立于鼎侧,算盘轻拨,数字跃然纸上。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百姓低声议论,有人高喊:“李公不夺民粮,反助民耕,这才是青天!”
孩童们排成队列,唱起新编《均田谣》,词句简单,节奏却与炮兵操练步调暗合。歌声起处,炮阵方向传来擦拭炮管的金属摩擦声,一唱一和,竟成共鸣。
赵德立于观礼台角落,茶盏在手中微微发颤。他咳嗽两声,药汁溅出,染黑了袖口。他抬手欲擦,却被李震按住手腕。
“不必遮掩。”李震目光平静,“你咳得厉害,是旧伤复发,还是药性不足?”
赵德摇头:“主公不必忧心,我能撑住。”话音未落,一阵剧烈咳嗽袭来,他弯下腰,指节扣住台沿。
李震未再言语,只向苏婉点头。苏婉快步上前,取出药包,倒入茶盏。药色深褐,气味苦涩,却无一丝杂味。
“这是新配的护肺散,每日一剂,连服七日。”她将茶盏递上,“你为新政奔走,不能倒下。”
赵德接过,低头饮尽,喉结滚动,药汁滑入腹中。
李毅立于高台暗处,目光扫过人群。十二名伪装成商贾的密探已被暗卫拖出,押往地牢。海东青群掠过广场上空,羽翼划破气流,留下低沉呼啸。他手中情报筒尚未拆封,却已知内容紧急。
暮色渐合,观星台烛火次第亮起。李瑶将七片密信残页铺于星图之上,每一片皆来自不同渠道,边角参差,墨迹深浅不一。她以细笔勾连,字迹逐渐拼合,北斗方位赫然标出“火攻”二字。
李震立于沙盘前,剑尖轻点运河节点:“传令,明日朝会改在船坞。”
话音未落,生祠方向钟声响起。那株曾被剑斩断的柳枝,如今已抽出尺长新枝,嫩叶舒展,在晚风中轻颤。苏婉打开药箱,取出新制解毒丸,与火炮零件图纸并排放置。药丸呈深褐色,表面有细密纹路,图纸则标注着炮管加固方案。
李骁立于炮阵尽头,擦拭旗杆底部“军魂”刻痕。三百里外,平西王舰队悄然调转船头,帆影隐没于江湾深处。
最后一缕夕阳照在联防军团的青铜虎符上,金属泛出冷光。十二只海东青同时振翅,爪间绑着新破译的密令。信纸展开一角,墨字清晰:“三日后,沧浪渡,诈降。”
李骁放下旗杆,右手按上腰间刀柄。刀未出鞘,指腹已触到刀镡上的刻痕——一道细小裂纹,是昨日试炮时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