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刚把账册递到李震案前,外头便传来急促脚步。门未敲,人已入,是府中老仆,手里捧着一封黄绢诏书,边角压得有些发皱。
“老爷,州衙差人送来的,说……点名要您亲自接。”
李震没起身,只抬了下手。李瑶接过,指尖一触便知是宫中特用绢料,火漆印虽碎,但龙纹清晰,确是御前直发。她轻轻展开,目光扫过正文,唇角微不可察地一动。
“爹,是特赦令。”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准您在豫州境内‘专营盐铁,税赋从实申报’,雍灵帝亲批,用的是朱砂批。”
李震这才起身,走到窗边。日头已高,光落在他袖口,照出几道细灰纹路。他接过诏书,一眼便看到末尾那行“特事特办”四字,笔锋凌厉,确是皇帝亲笔。他没多言,只将诏书叠好,收入怀中。
“备轿,去州衙。”
李瑶跟上:“我也去。”
“你去换身素衣,别穿李府家纹。带算盘,记三组数:陈氏历年纳税、市价实收、我盐场成本。”
李瑶点头退下。
半个时辰后,州衙大堂前已聚了不少人。王焕坐在主位,袍角压着案卷,见李震进来,眼皮都没抬。
“李老爷今日怎么有空?莫不是盐车又让人砸了,要报官?”
堂下几名家仆模样的人低声笑了。
李震不答,只稳步上前,从怀中取出诏书,当众展开。
“陛下有令,准我在豫州专营盐铁,税从实报。今日来,是为备案。”
王焕终于抬头,目光落在诏书上,脸色一沉。他伸手要接,李震却一收。
“王大人若不信,可上表请裁。但在旨意收回前,我李氏盐业,合法。”
堂内静了一瞬。
王焕缓缓放下手,嘴角扯出一笑:“圣意自然不敢违。可税赋自有定例,陈氏每年缴一万八千两,你李氏既入行,也当照此数额申报。”
李震不动:“我盐售价十文,成本三分,若按陈氏旧价纳税,一年赔三万两。王大人是要我赔着钱给百姓供盐?”
“市价波动,自有律法约束。”王焕声音冷了,“你若不愿按规纳税,便是扰乱市舶,本官可依律查办。”
话音未落,堂外脚步轻响。李瑶步入,一身素青布裙,发髻无饰,手里托着一架乌木算盘。她走到李震身侧,将算盘往公案一放,啪地一声脆响。
“我报三数。”她开口,声如击石,“陈氏十年纳税总额:十八万两。其市售盐价五十文,成本不足五文,十年实利九十万有余。我李氏盐价十文,成本三分,若按陈氏纳税标准,一年需缴二万两,实收不足一万,赔一万有余。”
她顿了顿,目光直视王焕:“敢问王大人,您是要我李家赔钱纳税,还是让百姓继续吃五十文的盐?”
堂下有人倒吸一口气。
王焕脸色铁青:“你一女子,擅闯公堂,还敢妄议税政?来人——”
“抓她?”李震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全场,“抓了她,明日全州百姓就会问——是谁不让百姓买十文盐?是谁逼着商家赔钱经营?”
他目光扫过堂外。街市上已有百姓围观,有人举着空盐袋,有人抱着孩子,全盯着衙门。
王焕喉头动了动,终究没下令。
“税可议。”他咬牙,“但你若敢少缴一两,本官立刻上奏,以‘欺君’论处。”
李瑶冷笑:“我账目齐全,每日销量、成本、支出皆可查。王大人若真关心税银,不如去查查陈家历年漏报的私盐数目——光去年,黑石沟运出的铁船,有三成装的是盐。”
王焕猛地站起:“你胡说!”
“我有船单、码头记录、押运人画押。”李瑶指尖在算盘上一拨,“要不要现在当堂对质?”
王焕僵在原地。
李震看着他,缓缓道:“我不争利,只争理。盐价由市定,税由实出。今日若无异议,我李氏自即日起,按实际销售额申报税银,每旬送账册至衙门备案。”
堂内无人应声。
李瑶将算盘收回袖中,低声道:“爹,账已立,下一步,该查钱去哪了。”
李震点头,转身离堂。
阳光正烈,照在石阶上反出白光。李瑶跟在他身侧,两人走得不急。街市上传来孩童唱谣:“十文盐,白如雪,李家开了惠民店。”
李震脚步未停。
“王焕不会善罢甘休。”他低声说。
“那就让他动。”李瑶回,“动得越多,漏得越多。他若敢查账,我就让他看见每一笔黑银的去向——从陈家到他库房,中间经手的七个人,我都记着。”
李震看了她一眼:“别太急。”
“我不急。”她摇头,“我只是在算。他每压我们一次,我们就多一张牌。现在,牌在我手里。”
两人转过街角,临近府门。
李震忽道:“赵德昨夜递了话,说王焕今早密见了陈家掌柜。”
“正常。”李瑶冷笑,“他们得商量怎么补洞。一个少缴税,一个断财路,谁都不好过。”
“那你猜,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
“要么改账,要么换人。”她顿了顿,“但无论哪样,都会留下痕迹。我已在盐场安了三个人,专记出入库单。只要他们敢动数字,我就敢当场揭出来。”
李震没再说话,只抬手推开府门。
院中李毅已候着,见二人回来,只微微点头,没说话。
李震走进厅堂,坐下,从袖中取出诏书,放在案上。黄绢在光下泛着微亮,火漆印的碎痕像一道裂口。
李瑶站在旁边,轻声道:“这诏书,是突破口。”
“也是靶子。”李震盯着那行“特事特办”,“皇帝不会无缘无故批这个。他需要我们稳住豫州,但也怕我们坐大。”
“所以他给我们刀,却不给鞘。”
“所以我们要用得准。”李震抬眼,“下一次对峙,不会再在公堂。他们会从账上、从人上、从背后动手。”
“那就等。”李瑶手指在袖中轻轻敲了三下,是算盘拨珠的节奏,“我账本已经重做三遍,每一笔进出都留了双档。他们若敢碰,我就让整个豫州看见,谁在吞百姓的盐钱。”
李震缓缓闭眼。
片刻,他再睁眼:“你去把牛痘接种的账也调出来。把人数、耗材、人工全算进去,做成一份‘民生成本表’。我要让王焕知道,我们不只是卖盐的。”
李瑶点头,转身要走。
“等等。”李震叫住她,“明日,把盐场账册送一份去衙门。主动送。”
她一怔:“现在?”
“现在。”他声音沉下,“让他们查。查得越狠,越能看见我们没藏东西。而他们——只要动,就会露。”
李瑶明白了。
她转身出门,脚步轻而稳。
李震独自坐在堂中,目光落在诏书上。他没伸手去碰,只看着那行朱批。光从窗格斜切进来,正好落在“特事特办”四个字上,像一道烙印。
院外,李毅悄然退向侧门。
街角茶摊,一名穿灰袍的男子放下茶碗,匆匆起身离去。他袖中藏着一张折叠的纸,上面写着:“李氏已获特赦,盐税从实申报,王大人震怒,密令陈氏查账反制。”
        “老爷,州衙差人送来的,说……点名要您亲自接。”
李震没起身,只抬了下手。李瑶接过,指尖一触便知是宫中特用绢料,火漆印虽碎,但龙纹清晰,确是御前直发。她轻轻展开,目光扫过正文,唇角微不可察地一动。
“爹,是特赦令。”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准您在豫州境内‘专营盐铁,税赋从实申报’,雍灵帝亲批,用的是朱砂批。”
李震这才起身,走到窗边。日头已高,光落在他袖口,照出几道细灰纹路。他接过诏书,一眼便看到末尾那行“特事特办”四字,笔锋凌厉,确是皇帝亲笔。他没多言,只将诏书叠好,收入怀中。
“备轿,去州衙。”
李瑶跟上:“我也去。”
“你去换身素衣,别穿李府家纹。带算盘,记三组数:陈氏历年纳税、市价实收、我盐场成本。”
李瑶点头退下。
半个时辰后,州衙大堂前已聚了不少人。王焕坐在主位,袍角压着案卷,见李震进来,眼皮都没抬。
“李老爷今日怎么有空?莫不是盐车又让人砸了,要报官?”
堂下几名家仆模样的人低声笑了。
李震不答,只稳步上前,从怀中取出诏书,当众展开。
“陛下有令,准我在豫州专营盐铁,税从实报。今日来,是为备案。”
王焕终于抬头,目光落在诏书上,脸色一沉。他伸手要接,李震却一收。
“王大人若不信,可上表请裁。但在旨意收回前,我李氏盐业,合法。”
堂内静了一瞬。
王焕缓缓放下手,嘴角扯出一笑:“圣意自然不敢违。可税赋自有定例,陈氏每年缴一万八千两,你李氏既入行,也当照此数额申报。”
李震不动:“我盐售价十文,成本三分,若按陈氏旧价纳税,一年赔三万两。王大人是要我赔着钱给百姓供盐?”
“市价波动,自有律法约束。”王焕声音冷了,“你若不愿按规纳税,便是扰乱市舶,本官可依律查办。”
话音未落,堂外脚步轻响。李瑶步入,一身素青布裙,发髻无饰,手里托着一架乌木算盘。她走到李震身侧,将算盘往公案一放,啪地一声脆响。
“我报三数。”她开口,声如击石,“陈氏十年纳税总额:十八万两。其市售盐价五十文,成本不足五文,十年实利九十万有余。我李氏盐价十文,成本三分,若按陈氏纳税标准,一年需缴二万两,实收不足一万,赔一万有余。”
她顿了顿,目光直视王焕:“敢问王大人,您是要我李家赔钱纳税,还是让百姓继续吃五十文的盐?”
堂下有人倒吸一口气。
王焕脸色铁青:“你一女子,擅闯公堂,还敢妄议税政?来人——”
“抓她?”李震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全场,“抓了她,明日全州百姓就会问——是谁不让百姓买十文盐?是谁逼着商家赔钱经营?”
他目光扫过堂外。街市上已有百姓围观,有人举着空盐袋,有人抱着孩子,全盯着衙门。
王焕喉头动了动,终究没下令。
“税可议。”他咬牙,“但你若敢少缴一两,本官立刻上奏,以‘欺君’论处。”
李瑶冷笑:“我账目齐全,每日销量、成本、支出皆可查。王大人若真关心税银,不如去查查陈家历年漏报的私盐数目——光去年,黑石沟运出的铁船,有三成装的是盐。”
王焕猛地站起:“你胡说!”
“我有船单、码头记录、押运人画押。”李瑶指尖在算盘上一拨,“要不要现在当堂对质?”
王焕僵在原地。
李震看着他,缓缓道:“我不争利,只争理。盐价由市定,税由实出。今日若无异议,我李氏自即日起,按实际销售额申报税银,每旬送账册至衙门备案。”
堂内无人应声。
李瑶将算盘收回袖中,低声道:“爹,账已立,下一步,该查钱去哪了。”
李震点头,转身离堂。
阳光正烈,照在石阶上反出白光。李瑶跟在他身侧,两人走得不急。街市上传来孩童唱谣:“十文盐,白如雪,李家开了惠民店。”
李震脚步未停。
“王焕不会善罢甘休。”他低声说。
“那就让他动。”李瑶回,“动得越多,漏得越多。他若敢查账,我就让他看见每一笔黑银的去向——从陈家到他库房,中间经手的七个人,我都记着。”
李震看了她一眼:“别太急。”
“我不急。”她摇头,“我只是在算。他每压我们一次,我们就多一张牌。现在,牌在我手里。”
两人转过街角,临近府门。
李震忽道:“赵德昨夜递了话,说王焕今早密见了陈家掌柜。”
“正常。”李瑶冷笑,“他们得商量怎么补洞。一个少缴税,一个断财路,谁都不好过。”
“那你猜,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
“要么改账,要么换人。”她顿了顿,“但无论哪样,都会留下痕迹。我已在盐场安了三个人,专记出入库单。只要他们敢动数字,我就敢当场揭出来。”
李震没再说话,只抬手推开府门。
院中李毅已候着,见二人回来,只微微点头,没说话。
李震走进厅堂,坐下,从袖中取出诏书,放在案上。黄绢在光下泛着微亮,火漆印的碎痕像一道裂口。
李瑶站在旁边,轻声道:“这诏书,是突破口。”
“也是靶子。”李震盯着那行“特事特办”,“皇帝不会无缘无故批这个。他需要我们稳住豫州,但也怕我们坐大。”
“所以他给我们刀,却不给鞘。”
“所以我们要用得准。”李震抬眼,“下一次对峙,不会再在公堂。他们会从账上、从人上、从背后动手。”
“那就等。”李瑶手指在袖中轻轻敲了三下,是算盘拨珠的节奏,“我账本已经重做三遍,每一笔进出都留了双档。他们若敢碰,我就让整个豫州看见,谁在吞百姓的盐钱。”
李震缓缓闭眼。
片刻,他再睁眼:“你去把牛痘接种的账也调出来。把人数、耗材、人工全算进去,做成一份‘民生成本表’。我要让王焕知道,我们不只是卖盐的。”
李瑶点头,转身要走。
“等等。”李震叫住她,“明日,把盐场账册送一份去衙门。主动送。”
她一怔:“现在?”
“现在。”他声音沉下,“让他们查。查得越狠,越能看见我们没藏东西。而他们——只要动,就会露。”
李瑶明白了。
她转身出门,脚步轻而稳。
李震独自坐在堂中,目光落在诏书上。他没伸手去碰,只看着那行朱批。光从窗格斜切进来,正好落在“特事特办”四个字上,像一道烙印。
院外,李毅悄然退向侧门。
街角茶摊,一名穿灰袍的男子放下茶碗,匆匆起身离去。他袖中藏着一张折叠的纸,上面写着:“李氏已获特赦,盐税从实申报,王大人震怒,密令陈氏查账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