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把那张残页收进袖中后,没再说话。他站在原地,看着人群如潮水般涌向城西的盐市,脚步声在青石路上踏出沉闷的回响。老汉走远了,巷口只剩下风卷着几张废纸打转。他转身回府,脚步不急,但每一步都压得稳。
书房灯一直亮着。
李瑶已经等在案前,手里捏着半片炭笔,面前摊开三本旧档。她没抬头,只低声说:“东库夹墙,不是盐场的库房。”
“我知道。”李震解下外袍,搭在椅背上,“是王焕私宅书房西侧的暗格。”
“你怎么知道?”
“老汉给的纸上有盐场工头的笔迹,提到‘账底另存’,后面画了个歪斜的‘丁’字。那是王焕书房的方位标记,只有亲信知道。”
李瑶停了笔,抬眼看他:“你早就在查他。”
“从他第一次压下药价开始。”李震坐下,“百姓忍了三年,不是没怨气,是没人敢带头。现在他们站出来了,就得有人把刀递上去。”
李瑶没再问,低头继续比对。她将残页上的数字与旧档逐一对齐,发现几处收支记录完全对不上。尤其是每月初七,都有五千两银子从陈氏钱庄流出,标注为“修缮费”,但豫州近五年并无大修工程。她用炭笔圈出这三处,又在旁边写下“密账”二字。
“要动手?”
“该收网了。”
她点头,起身走到墙边,拉开一道暗格。里面没有书卷,只有一枚铜牌,正面刻着“影”字,背面是李毅的名字。她取出铜牌,吹去浮尘,放在案角。
三更天,李毅来了。
他穿的是最普通的短褐,脚上布履无铁钉,腰间佩剑用粗布裹着。进门后一句话没说,只朝李震躬身一礼。
“准备多久了?”李震问。
“半年。”
“死士呢?”
“五个,全是从灾民里挑的,父母死于去年旱灾,仇家正是王焕手下的粮吏。”
“可靠?”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派的,只知道今晚要进王焕书房,拿一样东西。”
李瑶把破译出的线索递过去:“暗格在书架第三层松动的那块板后,钥匙藏在砚台底座。账本用暗语记账,封面写‘农事备忘’,实则记录每月受贿与私盐出货。”
李毅接过纸条,看一眼,塞进怀里。
“若遇阻?”
“杀。”
“留活口?”
“只留一个,让他把话带回去。”
李震盯着他看了两息,点头。
四更未到,五道黑影已潜至王焕府外。
李毅伏在墙头,目光扫过巡更路线。两名更夫正绕着后院走,每隔一刻钟经过一次。屋顶铜铃用细线连着檐角,稍有震动就会响。他打了个手势,两人立刻分出,一人掷出小石,引得更夫转向偏院;另一人迅速攀上屋脊,用油布裹住铃舌。
第三名死士贴着窗下墙根移动,掏出一根细铁条,插入窗棂铜锁。咔的一声轻响,锁芯松动。他推开半扇窗,翻身入内。
李毅带两人直扑书房。书架如料想般有块松动的板,一推即开。里面果然有个暗格,放着一本薄册。他抽出翻开,纸页密密麻麻全是数字与代号,但“陈氏”“楚南”“初七”几个词反复出现。他合上,塞进怀中。
刚要撤离,院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三名护卫从侧门冲出,刀已出鞘。显是察觉了异样,赶来巡查。
李毅挥手,四人迅速退入巷口。护卫追至,举刀喝问:“谁?!”
无人应答。
为首那人眯眼打量,忽然发现地上有道湿痕——是刚翻过墙时,鞋底沾的夜露留下的。他抬手一指:“搜!”
李毅低喝:“三才阵。”
死士立刻列位。一人持短棍冲前佯攻,逼得护卫首领后退半步;左右两人从两侧包抄,刀光一闪,左侧护卫肩头飙血,惨叫未出便被割喉。右侧那人反应快,举刀格挡,却被李毅从后突进,剑尖自颈侧刺入,直透咽喉。他抽剑,血线喷出三尺,尸体缓缓倒地。
只剩首领一人,踉跄后退,手中刀抖得厉害。
李毅上前一步,剑尖抵住他胸口。
“账本……在哪?”那人强撑着问。
“你们主子藏的,还得问他。”李毅声音冷得像铁,“回去告诉王焕——李氏的刀,已经架到他脖子上了。”
他抽出腰间一块豫州衙役的腰牌,沾了血,扔在尸体旁。
“拿着,当护身符。”
四人撤离,动作干净利落。天边刚泛白,他们已回到李府暗室。李毅将账本放在案上,解开外衣。左臂有道划伤,血已凝住。他没管,只等李瑶来取本子。
李瑶天亮即至。她接过账本,翻开几页,迅速对照先前破译的密码表。不到半个时辰,她抬起头:“五千两每月,三年累计十八万两。私盐走楚南道,每批三千斤,共三十六批。账上有交接人名、时间、地点,甚至有王焕亲笔批的‘妥’字。”
“够了。”李震走进来,拿起账本翻看。纸页泛黄,字迹潦草,但条目清晰。他翻到最后一页,看见一行小字:“若事发,焚副本于地窖,走水路赴京。”
他冷笑:“他还想跑。”
当天午后,李震将账本放在书房正案,未加遮掩。
入夜,一道黑影翻墙而入,直扑书房。他动作极快,落地无声,贴墙潜行至案前,伸手就抓账本。
“咔。”
机括轻响,门后突然弹出铁索,将他双脚绞住。那人一惊,欲挣脱,头顶横梁已落下一张渔网,将他兜头罩住。数根绳索收紧,他整个人被吊在半空,手中账本掉落。
李震从屏风后走出,身后跟着两名家丁。
“你是王焕的人?”
那人咬牙不语。
“不说也行。”李震捡起账本,拍去灰尘,“反正这本子,我本来就没打算藏。”
他转身走向内室,留下一句:“关三天,等他自己开口。”
次日清晨,李瑶来报:“昨夜有三支商队离城,其中一支打着药行旗号,领队是陈氏旁系。”
“让他们走。”
“不拦?”
“拦了,反而打草惊蛇。账本已经到手,人证物证俱全,他们越是慌,越会露出破绽。”
李毅在院中练剑。一招“回风拂柳”,剑尖挑断三丈外的布条。他收势,喘息未定,一名死士快步走来,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李毅点头,转身进屋,从箱底取出一套新制的短袍。黑底,窄袖,前襟用银线绣了半圈暗纹,形似云雷。他换上,束紧腰带,将佩剑挂于左腰。
“这衣服……”死士问。
“以后都穿这个。”
“有名字吗?”
“没有。”
“那别人怎么认?”
“认剑就行。”
李震站在廊下,看见他走出来。
“这是……”
“暗部的服制。”李毅站定,“以后出任务,都这么穿。”
李震看着那银线纹路,沉默片刻:“别太张扬。”
“不会。”
“只要人在,规矩在,穿什么都一样。”
李毅没答,只朝他拱手,转身离去。
傍晚,王焕府中传出消息:书房失窃,账册丢失。他连夜召集心腹,清点密档,发现不仅东库暗格空了,连地窖里的副本也不见踪影。他坐在椅上,脸色发灰。
“是谁干的?”他问。
“不清楚……但昨夜有人看见,几个黑衣人从后巷撤出,领头的戴了面具,剑法极快。”
“黑衣?”
“衣服是黑的,前襟有银纹,像……像雷云。”
王焕猛地抬头:“李震……你真要逼我?”
他抓起茶杯砸向墙壁,碎片四溅。
与此同时,李府书房。
李瑶将账本重新装订,封皮换成了素纸。她写上三个字:“盐案录”。
李震坐在案前,手里捏着一枚铜钉,轻轻敲着桌面。
“下一步?”她问。
“等。”
“等什么?”
“等他自己把脖子伸过来。”
李毅站在院中,抬头看天。云层压得低,风开始转北。他摸了摸腰间剑柄,布条有些松了,他解下来,重新缠了一遍。
        书房灯一直亮着。
李瑶已经等在案前,手里捏着半片炭笔,面前摊开三本旧档。她没抬头,只低声说:“东库夹墙,不是盐场的库房。”
“我知道。”李震解下外袍,搭在椅背上,“是王焕私宅书房西侧的暗格。”
“你怎么知道?”
“老汉给的纸上有盐场工头的笔迹,提到‘账底另存’,后面画了个歪斜的‘丁’字。那是王焕书房的方位标记,只有亲信知道。”
李瑶停了笔,抬眼看他:“你早就在查他。”
“从他第一次压下药价开始。”李震坐下,“百姓忍了三年,不是没怨气,是没人敢带头。现在他们站出来了,就得有人把刀递上去。”
李瑶没再问,低头继续比对。她将残页上的数字与旧档逐一对齐,发现几处收支记录完全对不上。尤其是每月初七,都有五千两银子从陈氏钱庄流出,标注为“修缮费”,但豫州近五年并无大修工程。她用炭笔圈出这三处,又在旁边写下“密账”二字。
“要动手?”
“该收网了。”
她点头,起身走到墙边,拉开一道暗格。里面没有书卷,只有一枚铜牌,正面刻着“影”字,背面是李毅的名字。她取出铜牌,吹去浮尘,放在案角。
三更天,李毅来了。
他穿的是最普通的短褐,脚上布履无铁钉,腰间佩剑用粗布裹着。进门后一句话没说,只朝李震躬身一礼。
“准备多久了?”李震问。
“半年。”
“死士呢?”
“五个,全是从灾民里挑的,父母死于去年旱灾,仇家正是王焕手下的粮吏。”
“可靠?”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派的,只知道今晚要进王焕书房,拿一样东西。”
李瑶把破译出的线索递过去:“暗格在书架第三层松动的那块板后,钥匙藏在砚台底座。账本用暗语记账,封面写‘农事备忘’,实则记录每月受贿与私盐出货。”
李毅接过纸条,看一眼,塞进怀里。
“若遇阻?”
“杀。”
“留活口?”
“只留一个,让他把话带回去。”
李震盯着他看了两息,点头。
四更未到,五道黑影已潜至王焕府外。
李毅伏在墙头,目光扫过巡更路线。两名更夫正绕着后院走,每隔一刻钟经过一次。屋顶铜铃用细线连着檐角,稍有震动就会响。他打了个手势,两人立刻分出,一人掷出小石,引得更夫转向偏院;另一人迅速攀上屋脊,用油布裹住铃舌。
第三名死士贴着窗下墙根移动,掏出一根细铁条,插入窗棂铜锁。咔的一声轻响,锁芯松动。他推开半扇窗,翻身入内。
李毅带两人直扑书房。书架如料想般有块松动的板,一推即开。里面果然有个暗格,放着一本薄册。他抽出翻开,纸页密密麻麻全是数字与代号,但“陈氏”“楚南”“初七”几个词反复出现。他合上,塞进怀中。
刚要撤离,院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三名护卫从侧门冲出,刀已出鞘。显是察觉了异样,赶来巡查。
李毅挥手,四人迅速退入巷口。护卫追至,举刀喝问:“谁?!”
无人应答。
为首那人眯眼打量,忽然发现地上有道湿痕——是刚翻过墙时,鞋底沾的夜露留下的。他抬手一指:“搜!”
李毅低喝:“三才阵。”
死士立刻列位。一人持短棍冲前佯攻,逼得护卫首领后退半步;左右两人从两侧包抄,刀光一闪,左侧护卫肩头飙血,惨叫未出便被割喉。右侧那人反应快,举刀格挡,却被李毅从后突进,剑尖自颈侧刺入,直透咽喉。他抽剑,血线喷出三尺,尸体缓缓倒地。
只剩首领一人,踉跄后退,手中刀抖得厉害。
李毅上前一步,剑尖抵住他胸口。
“账本……在哪?”那人强撑着问。
“你们主子藏的,还得问他。”李毅声音冷得像铁,“回去告诉王焕——李氏的刀,已经架到他脖子上了。”
他抽出腰间一块豫州衙役的腰牌,沾了血,扔在尸体旁。
“拿着,当护身符。”
四人撤离,动作干净利落。天边刚泛白,他们已回到李府暗室。李毅将账本放在案上,解开外衣。左臂有道划伤,血已凝住。他没管,只等李瑶来取本子。
李瑶天亮即至。她接过账本,翻开几页,迅速对照先前破译的密码表。不到半个时辰,她抬起头:“五千两每月,三年累计十八万两。私盐走楚南道,每批三千斤,共三十六批。账上有交接人名、时间、地点,甚至有王焕亲笔批的‘妥’字。”
“够了。”李震走进来,拿起账本翻看。纸页泛黄,字迹潦草,但条目清晰。他翻到最后一页,看见一行小字:“若事发,焚副本于地窖,走水路赴京。”
他冷笑:“他还想跑。”
当天午后,李震将账本放在书房正案,未加遮掩。
入夜,一道黑影翻墙而入,直扑书房。他动作极快,落地无声,贴墙潜行至案前,伸手就抓账本。
“咔。”
机括轻响,门后突然弹出铁索,将他双脚绞住。那人一惊,欲挣脱,头顶横梁已落下一张渔网,将他兜头罩住。数根绳索收紧,他整个人被吊在半空,手中账本掉落。
李震从屏风后走出,身后跟着两名家丁。
“你是王焕的人?”
那人咬牙不语。
“不说也行。”李震捡起账本,拍去灰尘,“反正这本子,我本来就没打算藏。”
他转身走向内室,留下一句:“关三天,等他自己开口。”
次日清晨,李瑶来报:“昨夜有三支商队离城,其中一支打着药行旗号,领队是陈氏旁系。”
“让他们走。”
“不拦?”
“拦了,反而打草惊蛇。账本已经到手,人证物证俱全,他们越是慌,越会露出破绽。”
李毅在院中练剑。一招“回风拂柳”,剑尖挑断三丈外的布条。他收势,喘息未定,一名死士快步走来,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李毅点头,转身进屋,从箱底取出一套新制的短袍。黑底,窄袖,前襟用银线绣了半圈暗纹,形似云雷。他换上,束紧腰带,将佩剑挂于左腰。
“这衣服……”死士问。
“以后都穿这个。”
“有名字吗?”
“没有。”
“那别人怎么认?”
“认剑就行。”
李震站在廊下,看见他走出来。
“这是……”
“暗部的服制。”李毅站定,“以后出任务,都这么穿。”
李震看着那银线纹路,沉默片刻:“别太张扬。”
“不会。”
“只要人在,规矩在,穿什么都一样。”
李毅没答,只朝他拱手,转身离去。
傍晚,王焕府中传出消息:书房失窃,账册丢失。他连夜召集心腹,清点密档,发现不仅东库暗格空了,连地窖里的副本也不见踪影。他坐在椅上,脸色发灰。
“是谁干的?”他问。
“不清楚……但昨夜有人看见,几个黑衣人从后巷撤出,领头的戴了面具,剑法极快。”
“黑衣?”
“衣服是黑的,前襟有银纹,像……像雷云。”
王焕猛地抬头:“李震……你真要逼我?”
他抓起茶杯砸向墙壁,碎片四溅。
与此同时,李府书房。
李瑶将账本重新装订,封皮换成了素纸。她写上三个字:“盐案录”。
李震坐在案前,手里捏着一枚铜钉,轻轻敲着桌面。
“下一步?”她问。
“等。”
“等什么?”
“等他自己把脖子伸过来。”
李毅站在院中,抬头看天。云层压得低,风开始转北。他摸了摸腰间剑柄,布条有些松了,他解下来,重新缠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