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送到豫州城那日,天刚破晓。
李震正立于书房案前,右手悬在半空,笔尖悬垂一滴浓墨,尚未落纸。他面前摊着一张北岭地形草图,朱砂线从山脚蜿蜒而下,直指州府地基。昨夜写下的三行判断已被焚尽,灰烬扫入铜盆,不留痕迹。他刚将密令封入蜡丸,指尖尚存封蜡余温,门外亲兵已撞开木门,声音发颤:“京中八百里加急,圣旨已至府门!”
他没抬头,只将蜡丸收入袖袋,顺手合上图纸,动作未乱。墨滴终于落下,在纸上洇开一团黑斑。
他整衣出迎。
黄绸圣旨由礼部小吏捧于托盘,身后两名禁军持节而立。李震跪接时,脊背挺直,双手平举过顶。宣旨声在府前石阶上回荡,字字清晰:“着李震即日启程,赴京述职,不得延误。”没有多余辞令,亦无嘉奖之语。
他叩首谢恩,起身回府,脚步未停。
书房门闭,他第一句话是对李瑶说的:“拟折,就说豫州瘟疫未平,百姓待治,臣不敢擅离。”
李瑶已在案边候着,笔墨备齐。她抬眼:“朝廷若问,为何此前未报疫事?”
“就说初起时恐惊民,故先控疫源。”李震走到窗边,掀开一线缝隙,望见府外已有百姓聚集,提药篮、背病童,等候苏婉开诊。他放下帘子,“不是隐瞒,是担责。”
李瑶提笔疾书,笔锋利落。奏折草成,三句话列于首段:“臣非抗旨,实不忍弃万民于疫中;待毒源尽除,即刻星夜赴京;若有怠慢,甘受斧钺。”她搁笔,低声问:“若朝廷不允,另遣官员来查?”
“那就让他们查。”李震坐回案后,“苏婉手中有死鼠、有化验记录、有疫区路线图。他们若敢来,就把证据摆上公堂。但记住,不许提北岭,不许提灵脉,更不许提楚南。”
李瑶点头,将奏折誊正,加盖官印。
与此同时,洛阳皇宫,紫宸殿内。
雍灵帝坐在御座上,手里捏着王焕的密奏,纸页已被揉出褶皱。他反复看了三遍,目光停在“百姓只知李氏,不知朝廷”八字上,眉头越皱越紧。
“李震不过一州刺史,竟敢专断盐铁,私设医馆,连军械坊都建起来了?”他抬头问立于阶下的曹瑾,“你先前说他可用,如今看来,是养虎为患。”
曹瑾垂手而立,面白无须,声音轻得像风吹纸:“陛下所见极是。但虎若未露牙,何必惊动?如今召他入京,一试忠奸。若来,便扣其权柄,削其羽翼;若不来……”他顿了顿,“便是抗旨。”
雍灵帝眼神一动:“抗旨?”
“八百里加急圣旨,明令即日启程。”曹瑾低声道,“他若推三阻四,便是心虚。届时可下诏斥责,削其俸禄,夺其兵权,名正言顺。”
雍灵帝沉吟片刻,点头:“准了。拟诏,加一句‘若有迁延,以大不敬论’。”
曹瑾躬身领命,退至偏殿拟诏。
他提笔时嘴角微扬。他知道,李震不会轻易入京。而只要他迟一日,罪名便多一分实据。他要的不是李震死,而是李震不敢动——只要李震在地方上稍有异动,便可定为谋逆。到那时,一道密令,便可调三路藩王合围豫州。
他写完诏书,吹干墨迹,亲自送回御前。
雍灵帝看罢,朱笔批“可”,盖上玉玺。
同一时刻,豫州军械坊。
李骁站在锻台前,盯着炉火中烧红的弩机部件。三日前那场试射后,坊内日夜赶工,三百具新弩已交付亲卫营。但今日一早,李震下令:“减产三成,对外称铁料不足。”
工匠不解:“铁坊供应未断,为何减产?”
“上头有人盯着。”李骁将一具成品弩拆开,取出簧片,“从今天起,所有新弩编号登记,报废件统一回收,不许外流一件。”
他将簧片浸入冷水,嗤声四起。水面浮起一层油膜。
他知道,父亲在示弱。军械成势的消息已传开,朝廷不可能无动于衷。减产是告诉上面:我没野心,我只是防贼。但暗地里,他已命亲兵营轮训三段击战术,每夜加练一个时辰。
李瑶的奏折在午后送出。
信使骑快马出城,腰间皮囊裹着蜡封文书,沿途驿站换马不换人。李震站在城楼目送其背影远去,直到消失在官道尽头。
他转身下楼,李毅已在暗处等候。
“密令改道。”李震将蜡丸交出,“七日之期不变,但查山腹之事,以‘猎户失踪’为由头。你派的人,扮作山民报案,走县衙渠道,不许动暗部旗号。”
李毅接过蜡丸,点头:“明白。若有人追问,就说近来山中多怪响,猎狗惊吠,百姓不安。”
“很好。”李震低声,“北岭不能乱,但也不能停。灵脉若断,豫州根基便毁了一半。”
李毅转身欲走,李震又道:“查清楚那金属结构是谁埋的。记住,不许打草惊蛇。”
“是。”
李毅隐入街角,身影如烟。
李震回到府中,苏婉刚结束巡诊。她脱下外袍,露出袖口内侧缝着的一排小袋,袋中银针未动。她见李震神色未变,便知圣旨已到。
“他们终于动手了。”她坐下,端起凉茶喝了一口,“我让药童在码头布了三处防疫点,陈氏的人今早来闹过,被巡兵驱走。”
“让他们闹。”李震翻开账本,表面记着药材出入,“只要他们还敢运盐,就逃不过追查。等朝廷派人来,你把防疫记录、病患名录、死鼠化验结果,全都摆在医馆大堂。”
苏婉点头:“可若他们不查疫,只问你为何不入京?”
“那我就说,身为父母官,疫不解,心不安。”李震合上账本,“我做的事,经得起查。但他们想借一道圣旨压我低头,没那么容易。”
夜深,李瑶在灯下重审奏折副本。
她忽然提笔,在末尾添了一句:“臣一家五口,皆以救民为志,纵万死不辞。”写完,她盯着这句良久,吹灯就寝。
次日清晨,州府衙门收到回文——朝廷尚未批复奏折,但已派监察御史“巡视地方疫病防控”,不日将至。
李骁在军营召集百夫长:“从今日起,亲卫营轮值守城,每夜巡街两回。军械坊加派暗哨,凡有生面孔靠近,立即扣押。”
李瑶调出货郎情报网最新密报:王焕在洛阳有宅,其子前日秘密离京,去向不明。
苏婉命药房熬制大批防疫汤剂,分发至各里巷,同时在城南设隔离棚,收治重症。
李震坐在书房,手指轻敲桌面。
他知道,这场博弈才刚开始。朝廷要他低头,他偏要站直。他不争一时之胜,而要争民心之归。
他提笔写下一条新令:“命各乡里正,三日一报疫情,实名签字,谎报者,全家迁离豫州。”
笔尖落下,墨迹未干。
窗外,一只信鸽掠过屋檐,飞向北方。
        李震正立于书房案前,右手悬在半空,笔尖悬垂一滴浓墨,尚未落纸。他面前摊着一张北岭地形草图,朱砂线从山脚蜿蜒而下,直指州府地基。昨夜写下的三行判断已被焚尽,灰烬扫入铜盆,不留痕迹。他刚将密令封入蜡丸,指尖尚存封蜡余温,门外亲兵已撞开木门,声音发颤:“京中八百里加急,圣旨已至府门!”
他没抬头,只将蜡丸收入袖袋,顺手合上图纸,动作未乱。墨滴终于落下,在纸上洇开一团黑斑。
他整衣出迎。
黄绸圣旨由礼部小吏捧于托盘,身后两名禁军持节而立。李震跪接时,脊背挺直,双手平举过顶。宣旨声在府前石阶上回荡,字字清晰:“着李震即日启程,赴京述职,不得延误。”没有多余辞令,亦无嘉奖之语。
他叩首谢恩,起身回府,脚步未停。
书房门闭,他第一句话是对李瑶说的:“拟折,就说豫州瘟疫未平,百姓待治,臣不敢擅离。”
李瑶已在案边候着,笔墨备齐。她抬眼:“朝廷若问,为何此前未报疫事?”
“就说初起时恐惊民,故先控疫源。”李震走到窗边,掀开一线缝隙,望见府外已有百姓聚集,提药篮、背病童,等候苏婉开诊。他放下帘子,“不是隐瞒,是担责。”
李瑶提笔疾书,笔锋利落。奏折草成,三句话列于首段:“臣非抗旨,实不忍弃万民于疫中;待毒源尽除,即刻星夜赴京;若有怠慢,甘受斧钺。”她搁笔,低声问:“若朝廷不允,另遣官员来查?”
“那就让他们查。”李震坐回案后,“苏婉手中有死鼠、有化验记录、有疫区路线图。他们若敢来,就把证据摆上公堂。但记住,不许提北岭,不许提灵脉,更不许提楚南。”
李瑶点头,将奏折誊正,加盖官印。
与此同时,洛阳皇宫,紫宸殿内。
雍灵帝坐在御座上,手里捏着王焕的密奏,纸页已被揉出褶皱。他反复看了三遍,目光停在“百姓只知李氏,不知朝廷”八字上,眉头越皱越紧。
“李震不过一州刺史,竟敢专断盐铁,私设医馆,连军械坊都建起来了?”他抬头问立于阶下的曹瑾,“你先前说他可用,如今看来,是养虎为患。”
曹瑾垂手而立,面白无须,声音轻得像风吹纸:“陛下所见极是。但虎若未露牙,何必惊动?如今召他入京,一试忠奸。若来,便扣其权柄,削其羽翼;若不来……”他顿了顿,“便是抗旨。”
雍灵帝眼神一动:“抗旨?”
“八百里加急圣旨,明令即日启程。”曹瑾低声道,“他若推三阻四,便是心虚。届时可下诏斥责,削其俸禄,夺其兵权,名正言顺。”
雍灵帝沉吟片刻,点头:“准了。拟诏,加一句‘若有迁延,以大不敬论’。”
曹瑾躬身领命,退至偏殿拟诏。
他提笔时嘴角微扬。他知道,李震不会轻易入京。而只要他迟一日,罪名便多一分实据。他要的不是李震死,而是李震不敢动——只要李震在地方上稍有异动,便可定为谋逆。到那时,一道密令,便可调三路藩王合围豫州。
他写完诏书,吹干墨迹,亲自送回御前。
雍灵帝看罢,朱笔批“可”,盖上玉玺。
同一时刻,豫州军械坊。
李骁站在锻台前,盯着炉火中烧红的弩机部件。三日前那场试射后,坊内日夜赶工,三百具新弩已交付亲卫营。但今日一早,李震下令:“减产三成,对外称铁料不足。”
工匠不解:“铁坊供应未断,为何减产?”
“上头有人盯着。”李骁将一具成品弩拆开,取出簧片,“从今天起,所有新弩编号登记,报废件统一回收,不许外流一件。”
他将簧片浸入冷水,嗤声四起。水面浮起一层油膜。
他知道,父亲在示弱。军械成势的消息已传开,朝廷不可能无动于衷。减产是告诉上面:我没野心,我只是防贼。但暗地里,他已命亲兵营轮训三段击战术,每夜加练一个时辰。
李瑶的奏折在午后送出。
信使骑快马出城,腰间皮囊裹着蜡封文书,沿途驿站换马不换人。李震站在城楼目送其背影远去,直到消失在官道尽头。
他转身下楼,李毅已在暗处等候。
“密令改道。”李震将蜡丸交出,“七日之期不变,但查山腹之事,以‘猎户失踪’为由头。你派的人,扮作山民报案,走县衙渠道,不许动暗部旗号。”
李毅接过蜡丸,点头:“明白。若有人追问,就说近来山中多怪响,猎狗惊吠,百姓不安。”
“很好。”李震低声,“北岭不能乱,但也不能停。灵脉若断,豫州根基便毁了一半。”
李毅转身欲走,李震又道:“查清楚那金属结构是谁埋的。记住,不许打草惊蛇。”
“是。”
李毅隐入街角,身影如烟。
李震回到府中,苏婉刚结束巡诊。她脱下外袍,露出袖口内侧缝着的一排小袋,袋中银针未动。她见李震神色未变,便知圣旨已到。
“他们终于动手了。”她坐下,端起凉茶喝了一口,“我让药童在码头布了三处防疫点,陈氏的人今早来闹过,被巡兵驱走。”
“让他们闹。”李震翻开账本,表面记着药材出入,“只要他们还敢运盐,就逃不过追查。等朝廷派人来,你把防疫记录、病患名录、死鼠化验结果,全都摆在医馆大堂。”
苏婉点头:“可若他们不查疫,只问你为何不入京?”
“那我就说,身为父母官,疫不解,心不安。”李震合上账本,“我做的事,经得起查。但他们想借一道圣旨压我低头,没那么容易。”
夜深,李瑶在灯下重审奏折副本。
她忽然提笔,在末尾添了一句:“臣一家五口,皆以救民为志,纵万死不辞。”写完,她盯着这句良久,吹灯就寝。
次日清晨,州府衙门收到回文——朝廷尚未批复奏折,但已派监察御史“巡视地方疫病防控”,不日将至。
李骁在军营召集百夫长:“从今日起,亲卫营轮值守城,每夜巡街两回。军械坊加派暗哨,凡有生面孔靠近,立即扣押。”
李瑶调出货郎情报网最新密报:王焕在洛阳有宅,其子前日秘密离京,去向不明。
苏婉命药房熬制大批防疫汤剂,分发至各里巷,同时在城南设隔离棚,收治重症。
李震坐在书房,手指轻敲桌面。
他知道,这场博弈才刚开始。朝廷要他低头,他偏要站直。他不争一时之胜,而要争民心之归。
他提笔写下一条新令:“命各乡里正,三日一报疫情,实名签字,谎报者,全家迁离豫州。”
笔尖落下,墨迹未干。
窗外,一只信鸽掠过屋檐,飞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