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掀动案上圣旨一角,李震的目光在“统辖三州军政”六字上停留片刻,随即抬手将其卷起,塞进木匣。
“朝廷给的权是虚的。”他对立于堂下的李瑶说,“只有盐铁堆在库里,才是实的。”
李瑶没接话,只将手中税册轻轻放下。她知道父亲要做什么——昨日圣旨刚到,今日便召集她与李骁密议,不是为了庆功,而是要动那条沉在地底的东西。
李震走进内室,关上门,盘膝坐下。意识沉入空间,乾坤万象匣的界面在脑海中展开。灵脉操控模块已亮起,三条光带静静延伸,主脉自北岭而下,贯穿豫州盐场与铁坊交汇之地。系统提示浮现:【修复第一条灵脉需消耗200点历史修正值,地气初通,存在震荡风险,是否确认?】
他想起苏婉带回的疫病实录,想起百姓联署的墨迹,想起王焕跪在殿中被驳得无言以对。那些都不是白来的。每一份真相的揭露,每一次旧账的清算,都在积累这看不见的数值。200点,是他目前全部的家底。
“确认。”他在心中下令。
一股沉闷的震感从地底传来,仿佛巨兽翻身。窗外檐角铜铃轻响,屋梁微颤,桌上茶碗水面泛起细纹。持续不过三息,便归于平静。
【灵脉修复完成。资源产出提升:盐井出卤速率x2,铁矿精炼率 30%。】
李震睁眼,起身推门而出。
半个时辰后,他带着李骁抵达城北盐场。卤井围栏边,几名老匠正蹲在地上查看涌口。往日需靠人力深汲的卤水,此刻正从井口喷涌而出,如泉眼翻浆,溅起尺高白沫。
“这……这不是地火催的。”一名白发匠人伸手探入卤流,又迅速缩回,“水温没变,可出量翻了不止一倍!”
李骁蹲下身,伸手接了一捧,凑近细看。“颜色清了,杂质少。”他抬头看向李震,“是好事?”
“是。”李震点头,“从今日起,所有盐灶满负荷运转。每日产量报我,不得延误。”
话音未落,南方铁坊方向传来一阵喧哗。一队差役模样的人匆匆跑来,领头的认出李震,扑通跪下:“大人!铁炉不知为何,火色透蓝,铁水流动如油,一炉出铁比往常多出三成,且质地极匀!监工不敢再烧,怕损了炉膛!”
李震转身就走。
铁坊内,三座高炉正熊熊燃烧。炉口火光湛蓝,映得人脸发青。一名老铁匠站在炉前,手中铁钳夹着一块刚出炉的铁锭,反复敲打,又用锉刀刮下铁屑细看。
“这不是凡火能炼出的。”他喃喃道,“铁骨密实,断面如镜,怕是能挡得住陌刀劈砍。”
李骁接过铁锭,翻看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这甲片若用来做内衬,穿在重骑身上,寻常箭矢根本破不了防。”
“先别想打仗。”李震道,“先把产量稳住。通知所有工坊,今日起加倍计工钱,但不得对外透露炉火异状。若有乱传‘地煞作祟’者,一律驱逐。”
他走出铁坊时,天色已近黄昏。归途中,李瑶骑马赶来,在马上递过一本新账册。
“父亲,我刚算完。”她声音低了些,“盐铁增产是好事,可眼下百姓手头紧,旧税尚未缴清,怕是买不起新出的货。若官府压价,财政受损;若不降价,盐铁积压,反倒成累赘。”
李震没说话,翻着账册,一页页看下去。
次日清晨,苏婉踏入府衙后堂,手里拎着一只布袋。她将袋子往桌上一放,哗啦倒出一堆旧物:半截锄头、破陶罐、几匹粗布、还有一把豁了口的镰刀。
“这是?”李瑶问。
“昨儿我在医馆外转了一圈。”苏婉说,“百姓手里不是没钱,是钱都卡在税上。但他们有东西,只是没人收。”
李瑶眼睛一亮:“您的意思是……”
“开个集市。”苏婉说,“不收钱,收物。五匹粗布换一斤盐,一把旧犁换三斤铁。官府先出底货,把路走通。”
李瑶立刻提笔记录,边写边算:“若以十万斤盐、五千斤铁为底,按市价折算,相当于放出三十万钱的购买力。百姓手里的旧物本就闲置,换出去等于无本生利……”
“就怕世家暗中囤货。”李震插话。
“他们会来。”苏婉淡淡道,“但只要换出去的是真货,百姓得了实利,他们囤得越多,官府越赚。”
李震沉吟片刻,点头:“准。首集免税三日,消息放出去,就说‘天赐盐铁,普惠万民’。李骁,调五百亲兵巡街,维持秩序。李毅——”
他话音一顿,门外脚步声起。
李毅推门进来,黑衣未换,腰间刀鞘微斜。他站在门口,没走近,只道:“北岭那边,差役已查到第二处金属结构,深埋山腹,形状不似兵器,倒像某种机括。我们的人混在其中,尚未暴露。”
“不动它。”李震说,“灵脉刚通,地气未稳。碰了机关,怕引动地脉反噬。”
“是。”李毅应声,又补充,“但昨夜有人往王焕京中密宅送信,骑的是快马,未走官道。”
“让他送。”李震冷笑,“我们现在要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有钱,有粮,有铁,还有盐。”
他转向李瑶:“拟告示,三日后开集。官府出十万斤盐、五千斤铁,首日只换不卖,三日内不收税。”
三日后,城西空地搭起长棚,百余名差役维持秩序。黎明时分,百姓便陆续赶来,背着布匹,扛着旧农具,牵着瘸腿羊。
第一笔交易发生在辰时初刻。
一名老农将一把锈锄和两匹粗麻布放在台前。官吏验过,抬手一比。身后盐筐打开,两名兵丁抬出一袋盐,当场称重,十斤整。
老农接过盐袋,双手发抖,咧开缺牙的嘴,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走出十步,忽然跪下,冲着府衙方向磕了个头。
消息传开,人流如潮。
中午时分,铁区前已排起长队。一把断犁换三斤精铁,五只破陶碗换一斤铁钉。官吏记账飞快,兵丁搬运不停。
李瑶站在高台上,看着底下人流,忽然问:“父亲,若他们接下来不攻盐铁,改攻‘官府贱卖国货’呢?说我们扰乱市价,中饱私囊。”
“那就让他们说。”李震望着远处医馆前排队领药的人群,“我们卖的是盐铁,换的是民心。他们骂得越凶,百姓越知道——谁在给他们活路。”
苏婉走过来,递上一碗药汤:“刚熬的,驱湿气。”
李震接过,喝了一口,苦得皱眉。
“这汤药以前没人喝得起。”苏婉看着集市方向,“现在他们能用半匹布换一剂。等下一批灵脉修好,我打算种些抗寒灵药,试试能不能让药效更强。”
李震没接话。他盯着集市中央那口新立的铁钟——那是用首炉精铁铸成的,钟身未刻字,只留一片空白。
“等三州都稳了,再刻。”他说。
日头西斜,最后一车盐被换走。账册合上,总录显示:十万斤盐、五千斤铁尽数放出,换回旧农具三千七百余件,粗布四万八千匹,其余杂物不计。
李瑶合上账本,轻声道:“我们没亏。”
“不止没亏。”李震站起身,“我们赚了。”
他走出棚外,夜风扑面。远处铁坊炉火未熄,蓝光隐隐映红半边天。盐井方向传来持续的水流声,像是大地在呼吸。
李毅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低声说:“北岭昨夜又有震动,比前次轻微,但持续了两刻钟。我们的人拍下泥土裂痕,发现下面有金属反光。”
李震望着北方山影,没动。
“要不要派人再探?”
“再等等。”他说,“等下一个修正值攒够。”
李瑶走过来,递上一份新拟的分配方案:“下一批盐铁,一半用于军备,一半投入下一轮集市。我建议增设‘铁券’,百姓可用旧物换券,再凭券兑铁器,避免搬运不便。”
苏婉补充:“药坊也可以加入。三日后第二集,我出两千剂伤寒药,换旧棉絮和麻绳。”
李震点头,正要说话,忽觉脚下地面又是一颤。
很轻,像远处有人敲了下地底。
他低头看去,靴底沾着一点湿泥,是从集市带回来的。
        “朝廷给的权是虚的。”他对立于堂下的李瑶说,“只有盐铁堆在库里,才是实的。”
李瑶没接话,只将手中税册轻轻放下。她知道父亲要做什么——昨日圣旨刚到,今日便召集她与李骁密议,不是为了庆功,而是要动那条沉在地底的东西。
李震走进内室,关上门,盘膝坐下。意识沉入空间,乾坤万象匣的界面在脑海中展开。灵脉操控模块已亮起,三条光带静静延伸,主脉自北岭而下,贯穿豫州盐场与铁坊交汇之地。系统提示浮现:【修复第一条灵脉需消耗200点历史修正值,地气初通,存在震荡风险,是否确认?】
他想起苏婉带回的疫病实录,想起百姓联署的墨迹,想起王焕跪在殿中被驳得无言以对。那些都不是白来的。每一份真相的揭露,每一次旧账的清算,都在积累这看不见的数值。200点,是他目前全部的家底。
“确认。”他在心中下令。
一股沉闷的震感从地底传来,仿佛巨兽翻身。窗外檐角铜铃轻响,屋梁微颤,桌上茶碗水面泛起细纹。持续不过三息,便归于平静。
【灵脉修复完成。资源产出提升:盐井出卤速率x2,铁矿精炼率 30%。】
李震睁眼,起身推门而出。
半个时辰后,他带着李骁抵达城北盐场。卤井围栏边,几名老匠正蹲在地上查看涌口。往日需靠人力深汲的卤水,此刻正从井口喷涌而出,如泉眼翻浆,溅起尺高白沫。
“这……这不是地火催的。”一名白发匠人伸手探入卤流,又迅速缩回,“水温没变,可出量翻了不止一倍!”
李骁蹲下身,伸手接了一捧,凑近细看。“颜色清了,杂质少。”他抬头看向李震,“是好事?”
“是。”李震点头,“从今日起,所有盐灶满负荷运转。每日产量报我,不得延误。”
话音未落,南方铁坊方向传来一阵喧哗。一队差役模样的人匆匆跑来,领头的认出李震,扑通跪下:“大人!铁炉不知为何,火色透蓝,铁水流动如油,一炉出铁比往常多出三成,且质地极匀!监工不敢再烧,怕损了炉膛!”
李震转身就走。
铁坊内,三座高炉正熊熊燃烧。炉口火光湛蓝,映得人脸发青。一名老铁匠站在炉前,手中铁钳夹着一块刚出炉的铁锭,反复敲打,又用锉刀刮下铁屑细看。
“这不是凡火能炼出的。”他喃喃道,“铁骨密实,断面如镜,怕是能挡得住陌刀劈砍。”
李骁接过铁锭,翻看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这甲片若用来做内衬,穿在重骑身上,寻常箭矢根本破不了防。”
“先别想打仗。”李震道,“先把产量稳住。通知所有工坊,今日起加倍计工钱,但不得对外透露炉火异状。若有乱传‘地煞作祟’者,一律驱逐。”
他走出铁坊时,天色已近黄昏。归途中,李瑶骑马赶来,在马上递过一本新账册。
“父亲,我刚算完。”她声音低了些,“盐铁增产是好事,可眼下百姓手头紧,旧税尚未缴清,怕是买不起新出的货。若官府压价,财政受损;若不降价,盐铁积压,反倒成累赘。”
李震没说话,翻着账册,一页页看下去。
次日清晨,苏婉踏入府衙后堂,手里拎着一只布袋。她将袋子往桌上一放,哗啦倒出一堆旧物:半截锄头、破陶罐、几匹粗布、还有一把豁了口的镰刀。
“这是?”李瑶问。
“昨儿我在医馆外转了一圈。”苏婉说,“百姓手里不是没钱,是钱都卡在税上。但他们有东西,只是没人收。”
李瑶眼睛一亮:“您的意思是……”
“开个集市。”苏婉说,“不收钱,收物。五匹粗布换一斤盐,一把旧犁换三斤铁。官府先出底货,把路走通。”
李瑶立刻提笔记录,边写边算:“若以十万斤盐、五千斤铁为底,按市价折算,相当于放出三十万钱的购买力。百姓手里的旧物本就闲置,换出去等于无本生利……”
“就怕世家暗中囤货。”李震插话。
“他们会来。”苏婉淡淡道,“但只要换出去的是真货,百姓得了实利,他们囤得越多,官府越赚。”
李震沉吟片刻,点头:“准。首集免税三日,消息放出去,就说‘天赐盐铁,普惠万民’。李骁,调五百亲兵巡街,维持秩序。李毅——”
他话音一顿,门外脚步声起。
李毅推门进来,黑衣未换,腰间刀鞘微斜。他站在门口,没走近,只道:“北岭那边,差役已查到第二处金属结构,深埋山腹,形状不似兵器,倒像某种机括。我们的人混在其中,尚未暴露。”
“不动它。”李震说,“灵脉刚通,地气未稳。碰了机关,怕引动地脉反噬。”
“是。”李毅应声,又补充,“但昨夜有人往王焕京中密宅送信,骑的是快马,未走官道。”
“让他送。”李震冷笑,“我们现在要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有钱,有粮,有铁,还有盐。”
他转向李瑶:“拟告示,三日后开集。官府出十万斤盐、五千斤铁,首日只换不卖,三日内不收税。”
三日后,城西空地搭起长棚,百余名差役维持秩序。黎明时分,百姓便陆续赶来,背着布匹,扛着旧农具,牵着瘸腿羊。
第一笔交易发生在辰时初刻。
一名老农将一把锈锄和两匹粗麻布放在台前。官吏验过,抬手一比。身后盐筐打开,两名兵丁抬出一袋盐,当场称重,十斤整。
老农接过盐袋,双手发抖,咧开缺牙的嘴,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走出十步,忽然跪下,冲着府衙方向磕了个头。
消息传开,人流如潮。
中午时分,铁区前已排起长队。一把断犁换三斤精铁,五只破陶碗换一斤铁钉。官吏记账飞快,兵丁搬运不停。
李瑶站在高台上,看着底下人流,忽然问:“父亲,若他们接下来不攻盐铁,改攻‘官府贱卖国货’呢?说我们扰乱市价,中饱私囊。”
“那就让他们说。”李震望着远处医馆前排队领药的人群,“我们卖的是盐铁,换的是民心。他们骂得越凶,百姓越知道——谁在给他们活路。”
苏婉走过来,递上一碗药汤:“刚熬的,驱湿气。”
李震接过,喝了一口,苦得皱眉。
“这汤药以前没人喝得起。”苏婉看着集市方向,“现在他们能用半匹布换一剂。等下一批灵脉修好,我打算种些抗寒灵药,试试能不能让药效更强。”
李震没接话。他盯着集市中央那口新立的铁钟——那是用首炉精铁铸成的,钟身未刻字,只留一片空白。
“等三州都稳了,再刻。”他说。
日头西斜,最后一车盐被换走。账册合上,总录显示:十万斤盐、五千斤铁尽数放出,换回旧农具三千七百余件,粗布四万八千匹,其余杂物不计。
李瑶合上账本,轻声道:“我们没亏。”
“不止没亏。”李震站起身,“我们赚了。”
他走出棚外,夜风扑面。远处铁坊炉火未熄,蓝光隐隐映红半边天。盐井方向传来持续的水流声,像是大地在呼吸。
李毅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低声说:“北岭昨夜又有震动,比前次轻微,但持续了两刻钟。我们的人拍下泥土裂痕,发现下面有金属反光。”
李震望着北方山影,没动。
“要不要派人再探?”
“再等等。”他说,“等下一个修正值攒够。”
李瑶走过来,递上一份新拟的分配方案:“下一批盐铁,一半用于军备,一半投入下一轮集市。我建议增设‘铁券’,百姓可用旧物换券,再凭券兑铁器,避免搬运不便。”
苏婉补充:“药坊也可以加入。三日后第二集,我出两千剂伤寒药,换旧棉絮和麻绳。”
李震点头,正要说话,忽觉脚下地面又是一颤。
很轻,像远处有人敲了下地底。
他低头看去,靴底沾着一点湿泥,是从集市带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