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官驿的门栓被从外推开。李震披上外袍,没系带,径直走出屋子。昨夜那根绷在门闩上的丝线已经收了,铜盆里的水也倒掉,但窗纸上那个小孔还在,透进一缕斜光,照在床沿的短刃上。
他没碰刀,只看了眼就转身下楼。
李瑶已经在前厅等他,手里捧着个布包,边角磨得发白。她没说话,只把布包递过去。李震解开绳结,里面是几本账册,封面干净,内页却密密麻麻记着粮价、盐引、驿马调度。他翻了两页,合上,重新扎紧。
“人都散出去了?”他问。
“天没亮就走了。”李瑶声音压着,“货郎往南市,洗衣妇去东巷,茶摊的今早多熬了一锅。三句话不离‘李都督进城不扰民’。”
李震点头,把账册塞进马车暗格。车夫早已备好,马匹安静地喷着气。李骁没露面,但他知道,那十个人已经在旧宅屋顶守了一夜,弓上弦,刀出鞘。
马车缓缓驶出官驿,拐上主街。
晨雾未散,街面湿漉漉的。几家早点铺刚开张,蒸笼冒着白气。行人不多,但每走过一处,都有人抬头看。李震坐在车厢里,手搭在膝上,没碰那柄藏在坐垫下的短剑。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每一步都在明处。
马车行至承天大街中段,前方忽然传来铁靴踏地的声响。
一队东厂番子横在路中,黑衣红带,手按腰刀。领头那人面白无须,披着貂裘,袖口露出半截金丝护腕。他站在街心,像一尊摆好的神像,不动,也不让。
李震推开车门,自己下了车。
他没穿官服,只一身深灰长袍,腰间束带。风吹起衣角,他站定,拱手:“曹公公早。”
曹瑾嘴角动了动,没还礼。“李都督奉旨入京,为何不走正门,反绕小道?”
“小道不犯法。”李震语气平,“我走哪条路,百姓不拦,官府不查,东厂倒先问罪?”
“你带的不是兵器,是违禁之物。”曹瑾抬手一指马车,“开箱查验,若无问题,立刻放行。”
李震笑了下:“我若不允呢?”
“那就别怪东厂执法无情。”曹瑾眼神冷下来,“抗令者,视同谋逆。”
街上人渐渐多了起来。卖菜的挑夫停在街边,几个扫街的衙役也停下帚子。谁都没说话,但脚步不走,目光全落在街心。
李震没回头,只抬手拍了拍车板:“箱子里是账本,记录豫州三县粮盐调度。曹公公要查,我不拦。但得当着百姓的面开。”
“你怕什么?”曹瑾冷笑,“莫非里面藏了通敌密信?”
“我不怕。”李震声音抬高了些,“我怕的是,东厂一句话,就能翻一个都督的车。那以后,哪个官员还敢带账本上路?”
他话音落下,街角有个老农突然往前走了一步。
“李大人救过我娃!”他嗓门粗,带着豫州口音,“去年牛痘瘟,我儿子高烧三天,是李家医馆给治好的!”
人群一静。
紧接着,一个妇人抱着孩子走出来:“我家男人在盐场做工,以前一月挣不到三斗米,现在能拿五斗!”
又一个挑水的汉子喊:“李都督修的水渠,我家田里头一回种出双季稻!”
声音越来越多,像雨点打在瓦上。百姓从四面围拢,不推不挤,却把马车和东厂番子隔开。有人站到车前,背对着番子,脊梁挺得笔直。
曹瑾脸色变了。
他带来的二十名番子全握住了刀柄,可没人敢动。街面已被围死,四面全是百姓。再往前一步,就是踩在民头上。
“李震!”曹瑾咬牙,“你煽动民众,聚众抗法,眼里还有没有朝廷?”
“我眼里有。”李震站在车旁,声音不急,“但我更知道,百姓不是法外之人。他们纳税、服徭役、打仗上阵,凭什么连看一眼账本的权利都没有?”
他顿了顿,看向四周。
“我今日来京,不带兵,不带甲,只带这些账本。”他拍了拍车厢,“若这算违禁,那大雍的规矩,是管官,还是压民?”
没人回答。
曹瑾盯着他,手指在护腕上掐出一道印子。他知道,这一箱账本掀开,里面清清楚楚,全是民生调度,连一文私银都没有。可若不开,他这一拦就成了欺压良民。
“你得意不了多久。”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宫里等着你呢。”
“我正要去。”李震重新上车,“劳烦曹公公带路。”
马车再次启动。
百姓没散,反而自发让出一条道,两边站得整整齐齐。有人低头,有人抱拳,没人喧哗。车轮碾过青石,平稳向前。
曹瑾站在原地没动,直到马车远去,才挥手:“回署。”
一名番子小声问:“不跟了?”
“跟?”曹瑾冷笑,“你去跟一群百姓讲理?”
他转身时,袖口金丝划过晨光,像一道裂开的伤。
马车行至宫门三里外,李震掀帘看了一眼。宫墙高耸,角楼上的守卫来回走动。他知道,真正的较量还没开始。
但这一局,他已经赢了。
李瑶坐在他对面,从袖中抽出一张纸条,是刚传来的消息:旧宅地道已被填死,砖上箭头原样保留。她没说话,只把纸条递过去。
李震接过,看了眼,塞进怀里。
他没问是谁下的令,也没说要不要查。有些事,现在不能动,动了反而乱。
马车拐过最后一个弯,宫门在望。
李瑶忽然低声说:“刚才那个老农,不是豫州口音。”
李震闭着眼,没睁:“我知道。”
“他鞋底沾的泥,是京郊黑土,不是豫州红壤。”
“但他喊的话是真的。”李震睁开眼,“他儿子确实得过牛痘病,医馆有记录。人可以换,话不能假。只要话是真的,谁喊都一样。”
李瑶没再问。
她知道,父亲从不靠一个人撑场面。他靠的是,让每一句真话都能传出去,让每一个受过恩的人,都愿意站出来喊一声。
这才是他真正的刀。
马车停在宫门外的待诏台前。李震整了整衣袍,准备下车。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跑来,手持黄绸:“李都督,曹公公有令,请您先去东厂署衙一趟,查验文书齐备方可入宫。”
李瑶眼神一冷。
李震却笑了:“好啊。”
他重新坐回车厢:“那就去东厂。”
车夫调转马头。
李瑶盯着那小太监的背影,忽然道:“他走路左脚拖地,是旧伤。去年冬天,东厂有个小吏摔断了腿,在家养了三个月。”
“查过吗?”
“查了。那人原是兵部驿道的文书,因漏报军情被贬,转投东厂。”
李震靠在椅背上,没说话。
车轮再次滚动。
李瑶从袖中摸出一枚铜钱,边缘刻着“丙字七队”。她轻轻一弹,铜钱在掌心转了个圈,落进暗格。
马车驶离宫门,转向东厂方向。
街边一个卖炊饼的老头抬头看了眼,把手里的饼筐往巷口挪了半步。
李瑶看见了。
她没动声色,只将左手搭在膝上,拇指轻轻压住一枚藏在指套里的铁钉。
车轮碾过一道接缝,车身微震。
那枚铁钉,已经滑进掌心。
        他没碰刀,只看了眼就转身下楼。
李瑶已经在前厅等他,手里捧着个布包,边角磨得发白。她没说话,只把布包递过去。李震解开绳结,里面是几本账册,封面干净,内页却密密麻麻记着粮价、盐引、驿马调度。他翻了两页,合上,重新扎紧。
“人都散出去了?”他问。
“天没亮就走了。”李瑶声音压着,“货郎往南市,洗衣妇去东巷,茶摊的今早多熬了一锅。三句话不离‘李都督进城不扰民’。”
李震点头,把账册塞进马车暗格。车夫早已备好,马匹安静地喷着气。李骁没露面,但他知道,那十个人已经在旧宅屋顶守了一夜,弓上弦,刀出鞘。
马车缓缓驶出官驿,拐上主街。
晨雾未散,街面湿漉漉的。几家早点铺刚开张,蒸笼冒着白气。行人不多,但每走过一处,都有人抬头看。李震坐在车厢里,手搭在膝上,没碰那柄藏在坐垫下的短剑。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每一步都在明处。
马车行至承天大街中段,前方忽然传来铁靴踏地的声响。
一队东厂番子横在路中,黑衣红带,手按腰刀。领头那人面白无须,披着貂裘,袖口露出半截金丝护腕。他站在街心,像一尊摆好的神像,不动,也不让。
李震推开车门,自己下了车。
他没穿官服,只一身深灰长袍,腰间束带。风吹起衣角,他站定,拱手:“曹公公早。”
曹瑾嘴角动了动,没还礼。“李都督奉旨入京,为何不走正门,反绕小道?”
“小道不犯法。”李震语气平,“我走哪条路,百姓不拦,官府不查,东厂倒先问罪?”
“你带的不是兵器,是违禁之物。”曹瑾抬手一指马车,“开箱查验,若无问题,立刻放行。”
李震笑了下:“我若不允呢?”
“那就别怪东厂执法无情。”曹瑾眼神冷下来,“抗令者,视同谋逆。”
街上人渐渐多了起来。卖菜的挑夫停在街边,几个扫街的衙役也停下帚子。谁都没说话,但脚步不走,目光全落在街心。
李震没回头,只抬手拍了拍车板:“箱子里是账本,记录豫州三县粮盐调度。曹公公要查,我不拦。但得当着百姓的面开。”
“你怕什么?”曹瑾冷笑,“莫非里面藏了通敌密信?”
“我不怕。”李震声音抬高了些,“我怕的是,东厂一句话,就能翻一个都督的车。那以后,哪个官员还敢带账本上路?”
他话音落下,街角有个老农突然往前走了一步。
“李大人救过我娃!”他嗓门粗,带着豫州口音,“去年牛痘瘟,我儿子高烧三天,是李家医馆给治好的!”
人群一静。
紧接着,一个妇人抱着孩子走出来:“我家男人在盐场做工,以前一月挣不到三斗米,现在能拿五斗!”
又一个挑水的汉子喊:“李都督修的水渠,我家田里头一回种出双季稻!”
声音越来越多,像雨点打在瓦上。百姓从四面围拢,不推不挤,却把马车和东厂番子隔开。有人站到车前,背对着番子,脊梁挺得笔直。
曹瑾脸色变了。
他带来的二十名番子全握住了刀柄,可没人敢动。街面已被围死,四面全是百姓。再往前一步,就是踩在民头上。
“李震!”曹瑾咬牙,“你煽动民众,聚众抗法,眼里还有没有朝廷?”
“我眼里有。”李震站在车旁,声音不急,“但我更知道,百姓不是法外之人。他们纳税、服徭役、打仗上阵,凭什么连看一眼账本的权利都没有?”
他顿了顿,看向四周。
“我今日来京,不带兵,不带甲,只带这些账本。”他拍了拍车厢,“若这算违禁,那大雍的规矩,是管官,还是压民?”
没人回答。
曹瑾盯着他,手指在护腕上掐出一道印子。他知道,这一箱账本掀开,里面清清楚楚,全是民生调度,连一文私银都没有。可若不开,他这一拦就成了欺压良民。
“你得意不了多久。”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宫里等着你呢。”
“我正要去。”李震重新上车,“劳烦曹公公带路。”
马车再次启动。
百姓没散,反而自发让出一条道,两边站得整整齐齐。有人低头,有人抱拳,没人喧哗。车轮碾过青石,平稳向前。
曹瑾站在原地没动,直到马车远去,才挥手:“回署。”
一名番子小声问:“不跟了?”
“跟?”曹瑾冷笑,“你去跟一群百姓讲理?”
他转身时,袖口金丝划过晨光,像一道裂开的伤。
马车行至宫门三里外,李震掀帘看了一眼。宫墙高耸,角楼上的守卫来回走动。他知道,真正的较量还没开始。
但这一局,他已经赢了。
李瑶坐在他对面,从袖中抽出一张纸条,是刚传来的消息:旧宅地道已被填死,砖上箭头原样保留。她没说话,只把纸条递过去。
李震接过,看了眼,塞进怀里。
他没问是谁下的令,也没说要不要查。有些事,现在不能动,动了反而乱。
马车拐过最后一个弯,宫门在望。
李瑶忽然低声说:“刚才那个老农,不是豫州口音。”
李震闭着眼,没睁:“我知道。”
“他鞋底沾的泥,是京郊黑土,不是豫州红壤。”
“但他喊的话是真的。”李震睁开眼,“他儿子确实得过牛痘病,医馆有记录。人可以换,话不能假。只要话是真的,谁喊都一样。”
李瑶没再问。
她知道,父亲从不靠一个人撑场面。他靠的是,让每一句真话都能传出去,让每一个受过恩的人,都愿意站出来喊一声。
这才是他真正的刀。
马车停在宫门外的待诏台前。李震整了整衣袍,准备下车。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跑来,手持黄绸:“李都督,曹公公有令,请您先去东厂署衙一趟,查验文书齐备方可入宫。”
李瑶眼神一冷。
李震却笑了:“好啊。”
他重新坐回车厢:“那就去东厂。”
车夫调转马头。
李瑶盯着那小太监的背影,忽然道:“他走路左脚拖地,是旧伤。去年冬天,东厂有个小吏摔断了腿,在家养了三个月。”
“查过吗?”
“查了。那人原是兵部驿道的文书,因漏报军情被贬,转投东厂。”
李震靠在椅背上,没说话。
车轮再次滚动。
李瑶从袖中摸出一枚铜钱,边缘刻着“丙字七队”。她轻轻一弹,铜钱在掌心转了个圈,落进暗格。
马车驶离宫门,转向东厂方向。
街边一个卖炊饼的老头抬头看了眼,把手里的饼筐往巷口挪了半步。
李瑶看见了。
她没动声色,只将左手搭在膝上,拇指轻轻压住一枚藏在指套里的铁钉。
车轮碾过一道接缝,车身微震。
那枚铁钉,已经滑进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