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步出宫门,冬阳微弱。他抬头看了一眼洛阳城头的旌旗,低声对身旁的曹德海道:“查案如弈棋,一步错,满盘皆危。咱们,走好每一步。”
曹德海未应声,只微微颔首,袖中手指捻了捻,似在默记路线。两人并肩而行,身后宫门缓缓闭合,铁环落锁的闷响在空旷殿前回荡。
三日前,李瑶在灯下铺开七张旧信,逐字比对崔家文书笔路。她以特制药水显影残迹,发现其执笔人惯于第三划加重力道,墨中掺朱砂三成,纸用北地贡松烟,火漆印痕呈断钩状。她依此仿写密信一封,内容为七家士族共议联蛮,愿献北境三仓,换取兵援南下。信纸、墨色、印痕皆与崔府旧档无异。
李毅于当夜潜入御史周延府邸。此人曾列席王晏夜宴,却未明附士族,立场中立。他将密信藏于书房暗格夹层,格内原有几封旧奏抄本,尘积寸许,显少开启。次日清晨,周延开格取书,忽见陌生信函,惊而拆阅,面色骤变,当即命人封书房,亲赴宫门递奏。
雍灵帝得信时正在偏殿批阅边报。他初阅只觉荒谬,待细看纸纹墨色,又觉其真。召来内廷掌墨官查验,回报:“此纸确为去年北地所贡,共三百刀,分赐六部与三公府。墨含朱砂,非民间可用。”火漆印虽残,但形制确与崔家密令吻合。帝怒掷信案前,命即刻召王晏入宫。
金殿之上,王晏跪地叩首,声如沉钟:“臣三世为官,蒙先帝托孤,岂敢通敌叛国?此信必有伪作之手,意在挑拨君臣,乱我朝纲!”
雍灵帝冷眼俯视:“那你如何解释纸墨印信皆出你府?”
“纸可流出,墨可仿制,印可伪造。”王晏仰面,目光直迎:“陛下明鉴,蛮族居北漠,无舟无桥,如何渡江取仓?此地势之谬,凡识舆图者皆知。若真有约,岂会留此破绽?”
殿中群臣窃议。有人点头,有人皱眉。东厂提督赵德海立于阶侧,面无表情,指尖轻叩刀柄。他未言支持,亦未驳斥,只等皇帝决断。
雍灵帝沉默良久,目光转向殿外。风卷残雪扑上玉阶,又被内侍扫去。他心中疑云翻涌——若信为真,士族已勾结外敌;若为假,何人敢以叛国之罪构陷重臣?而最可疑者,恰是最近屡受士族攻讦的李震。
正迟疑间,殿外传报:李震奉召入见。
李震步入大殿,步伐沉稳,未着甲胄,只穿青纹深衣,腰佩玉环。他行至殿心,跪拜行礼,不急于辩解,只道:“臣闻有密信指控士族通敌,震惊万分。若此事属实,乃社稷之祸;若为诬陷,则人心将乱。是非曲直,不在言辞,而在证据。”
雍灵帝目光微动:“你意如何?”
“臣愿与陛下所遣之人共查此案。”李震抬头,神色坦然,“若查出臣族伪造,甘受极刑;若查明士族有谋,亦请依法处置。不偏不倚,方能安天下之心。”
殿中一时寂静。
王晏冷笑:“好一个大义凛然!你李氏与我士族积怨已久,如今竟主动请查,莫非是想借机坐实罪名?”
李震不看他,只对皇帝道:“若王爷心无亏欠,何惧一查?若查无实据,臣当众叩首请罪。”
雍灵帝终于开口:“准。”
他目光扫过东厂众人,落于副使曹德海身上:“你随李震同去,代朕监查,务求真相。”
曹德海出列,抱拳领命。他年约四十,面容瘦削,双目深陷,少言寡语,却是东厂除赵德海外最得信任之人。他奉皇命行事,不党不私,过往曾查办三起宗室贪腐案,皆铁证如山,无人敢议。
王晏面色铁青,却无法再言。他只能叩首退出,背影僵直,步履沉重。
偏殿之内,只剩李震与曹德海立于御前。
“陛下。”李震再拜,“臣请即刻调阅三月内进出京城的商队名录,尤其是北地往来者。若有蛮族细作混入,必经此路。”
“准。”雍灵帝点头,“户部、兵部、驿馆档册,皆可查阅。但——”他目光陡厉,“若有隐瞒、篡改、毁档,朕决不轻饶。”
“臣明白。”
曹德海此时开口:“我需随行,每查一地,皆须共签文书。”
“可以。”李震答得干脆。
两人并肩出殿,穿过长廊。廊下宫人低头避让,无人敢近。风从殿角吹来,卷起李震衣角,他伸手按住,目光扫过宫墙深处。
他知道,这场棋局已入中盘。
伪造的信只是引子,真正要动的,是盘根错节的士族命脉。而皇帝的疑心,才是最锋利的刀。他不急于斩落,只求缓缓推进,让那把刀,最终指向该指的人。
曹德海忽然开口:“你不怕查到自己头上?”
“若真有证据指向我,”李震看着前方宫门,“我不用你动手,自会伏法。”
曹德海没再说话,只从袖中取出一块铜牌,正面刻“东厂监查”四字,背面隐有龙纹。他将其别于腰间,动作利落。
宫门开启,两人踏出。
街面残雪未消,车马稀疏。一名驿卒牵马候于阶下,见二人出来,忙上前牵缰。李震翻身上马,动作干脆。曹德海则上了东厂备车,帘幕低垂,不见其貌。
马蹄声起,沿御道南行。
李震行至半途,忽勒马停步。他从怀中取出一枚折叠信笺,展开只看一眼,便迅速收入袖中。那是李瑶早前备好的密报通道,以药水隐字,遇体温显现。信上仅八字:“纸源已查,崔府三月前领五十刀。”
他抬眼望向前方户部衙门,朱门紧闭,门前石狮蒙尘。
马鞭轻扬,继续前行。
车轮碾过雪泥,留下两道深痕。
        曹德海未应声,只微微颔首,袖中手指捻了捻,似在默记路线。两人并肩而行,身后宫门缓缓闭合,铁环落锁的闷响在空旷殿前回荡。
三日前,李瑶在灯下铺开七张旧信,逐字比对崔家文书笔路。她以特制药水显影残迹,发现其执笔人惯于第三划加重力道,墨中掺朱砂三成,纸用北地贡松烟,火漆印痕呈断钩状。她依此仿写密信一封,内容为七家士族共议联蛮,愿献北境三仓,换取兵援南下。信纸、墨色、印痕皆与崔府旧档无异。
李毅于当夜潜入御史周延府邸。此人曾列席王晏夜宴,却未明附士族,立场中立。他将密信藏于书房暗格夹层,格内原有几封旧奏抄本,尘积寸许,显少开启。次日清晨,周延开格取书,忽见陌生信函,惊而拆阅,面色骤变,当即命人封书房,亲赴宫门递奏。
雍灵帝得信时正在偏殿批阅边报。他初阅只觉荒谬,待细看纸纹墨色,又觉其真。召来内廷掌墨官查验,回报:“此纸确为去年北地所贡,共三百刀,分赐六部与三公府。墨含朱砂,非民间可用。”火漆印虽残,但形制确与崔家密令吻合。帝怒掷信案前,命即刻召王晏入宫。
金殿之上,王晏跪地叩首,声如沉钟:“臣三世为官,蒙先帝托孤,岂敢通敌叛国?此信必有伪作之手,意在挑拨君臣,乱我朝纲!”
雍灵帝冷眼俯视:“那你如何解释纸墨印信皆出你府?”
“纸可流出,墨可仿制,印可伪造。”王晏仰面,目光直迎:“陛下明鉴,蛮族居北漠,无舟无桥,如何渡江取仓?此地势之谬,凡识舆图者皆知。若真有约,岂会留此破绽?”
殿中群臣窃议。有人点头,有人皱眉。东厂提督赵德海立于阶侧,面无表情,指尖轻叩刀柄。他未言支持,亦未驳斥,只等皇帝决断。
雍灵帝沉默良久,目光转向殿外。风卷残雪扑上玉阶,又被内侍扫去。他心中疑云翻涌——若信为真,士族已勾结外敌;若为假,何人敢以叛国之罪构陷重臣?而最可疑者,恰是最近屡受士族攻讦的李震。
正迟疑间,殿外传报:李震奉召入见。
李震步入大殿,步伐沉稳,未着甲胄,只穿青纹深衣,腰佩玉环。他行至殿心,跪拜行礼,不急于辩解,只道:“臣闻有密信指控士族通敌,震惊万分。若此事属实,乃社稷之祸;若为诬陷,则人心将乱。是非曲直,不在言辞,而在证据。”
雍灵帝目光微动:“你意如何?”
“臣愿与陛下所遣之人共查此案。”李震抬头,神色坦然,“若查出臣族伪造,甘受极刑;若查明士族有谋,亦请依法处置。不偏不倚,方能安天下之心。”
殿中一时寂静。
王晏冷笑:“好一个大义凛然!你李氏与我士族积怨已久,如今竟主动请查,莫非是想借机坐实罪名?”
李震不看他,只对皇帝道:“若王爷心无亏欠,何惧一查?若查无实据,臣当众叩首请罪。”
雍灵帝终于开口:“准。”
他目光扫过东厂众人,落于副使曹德海身上:“你随李震同去,代朕监查,务求真相。”
曹德海出列,抱拳领命。他年约四十,面容瘦削,双目深陷,少言寡语,却是东厂除赵德海外最得信任之人。他奉皇命行事,不党不私,过往曾查办三起宗室贪腐案,皆铁证如山,无人敢议。
王晏面色铁青,却无法再言。他只能叩首退出,背影僵直,步履沉重。
偏殿之内,只剩李震与曹德海立于御前。
“陛下。”李震再拜,“臣请即刻调阅三月内进出京城的商队名录,尤其是北地往来者。若有蛮族细作混入,必经此路。”
“准。”雍灵帝点头,“户部、兵部、驿馆档册,皆可查阅。但——”他目光陡厉,“若有隐瞒、篡改、毁档,朕决不轻饶。”
“臣明白。”
曹德海此时开口:“我需随行,每查一地,皆须共签文书。”
“可以。”李震答得干脆。
两人并肩出殿,穿过长廊。廊下宫人低头避让,无人敢近。风从殿角吹来,卷起李震衣角,他伸手按住,目光扫过宫墙深处。
他知道,这场棋局已入中盘。
伪造的信只是引子,真正要动的,是盘根错节的士族命脉。而皇帝的疑心,才是最锋利的刀。他不急于斩落,只求缓缓推进,让那把刀,最终指向该指的人。
曹德海忽然开口:“你不怕查到自己头上?”
“若真有证据指向我,”李震看着前方宫门,“我不用你动手,自会伏法。”
曹德海没再说话,只从袖中取出一块铜牌,正面刻“东厂监查”四字,背面隐有龙纹。他将其别于腰间,动作利落。
宫门开启,两人踏出。
街面残雪未消,车马稀疏。一名驿卒牵马候于阶下,见二人出来,忙上前牵缰。李震翻身上马,动作干脆。曹德海则上了东厂备车,帘幕低垂,不见其貌。
马蹄声起,沿御道南行。
李震行至半途,忽勒马停步。他从怀中取出一枚折叠信笺,展开只看一眼,便迅速收入袖中。那是李瑶早前备好的密报通道,以药水隐字,遇体温显现。信上仅八字:“纸源已查,崔府三月前领五十刀。”
他抬眼望向前方户部衙门,朱门紧闭,门前石狮蒙尘。
马鞭轻扬,继续前行。
车轮碾过雪泥,留下两道深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