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起校场边的尘土,李震站在将台前,目光扫过三重紧闭的朱漆大门。门后人声攒动,百姓踮脚张望,却被禁军持矛拦在百步之外。
他抬手一挥:“开门。”
副将迟疑:“朝廷有令,观礼者仅限三品以上官员及家眷……”
“我李氏今日校阅兵马,为的是让百姓亲眼看看,谁在守北境,谁在断粮道。”李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三门全开,凡愿来者,皆可入。”
令下不久,沉重的门轴吱呀作响,层层开启。人群如潮水般涌入,夹杂着孩童的呼喊与老者的低语。有人认出李震的身影,指着高台喃喃:“那就是李公……听说去年冬,他亲自押粮到雁门,救活了整村的人。”
李瑶坐在观礼台侧幕,手中捧着一本薄册,实则紧盯场中每一处动静。她早安排人在人群中散播消息——有人说起李氏减免赋税,有人提起新开的医馆治好了多年顽疾。话语像种子,随风落地,悄然生根。
校场中央,十门改良火炮列成一线,炮口朝天。这是李晨借机关图谱所造,融合古法铸模与密匣推演结构,射程远超旧式火器。可就在此时,一名工匠模样的人匆匆穿过火器营,袖口沾着未干的泥灰。
李瑶眸光一凝,低声对身旁暗卫道:“去告诉李毅,东侧第三门,装药量不对。”
片刻后,一道身影悄然混入工匠队伍。那人低头接过药包,动作利落,却在交接瞬间将原包藏入怀中,换上另一包深褐色粉末。他退至角落,抹去额上汗水,正是李毅。
鼓声骤起,阅兵开始。
第一队步卒踏地而来,甲胄齐整,步伐如一。紧接着是骑兵方阵,马蹄震地,铁骑森然。待火炮阵列推进至将台前,全场屏息。
号令官高举令旗,挥下。
轰——!
十声巨响几乎连成一声,火光冲天,硝烟滚滚。震波所及,校场外两间年久失修的土屋轰然坍塌,瓦片四溅。围观百姓惊叫后退,随即又停下,瞪大双眼。
“这是……天雷?”一个老农颤声问。
“不,这是咱们自己的炮。”他儿子盯着那冒着余烟的铜管,眼中有光,“李公说,要用这东西护边疆。”
李瑶在幕侧微微颔首。她知道,那十门炮里,有九门用的是足量火药,唯独东侧第三门,因禁军暗中减料,声响略弱。但没人注意到这个细微差别。震撼已成,人心已动。
鼓乐再起,李震缓步登台。
他未穿铠甲,只着一袭深青长袍,腰间佩剑未出鞘。站定后,他环视全场,目光掠过士兵、百姓、远处观礼的官员,最后落在禁军将领铁青的脸上。
“三年前,北方大旱,颗粒无收。”他开口,声音平稳,却传遍全场,“我带人去查粮道,发现官仓满溢,百姓却易子而食。那时没人问我为何动兵,只说‘李氏僭越’。”
台下有人抽泣。
“去年春,我下令开仓放粮,未等批文。有人说我专权。可若等批文,五百里加急来回十日,饿死的人早已埋进黄土。”
一名妇人突然跪下,抱着孩子嚎啕:“李公救过我家三条命!去年冬天,我男人冻倒在路边,是李家医馆抬回去的!”
她身边的人也陆续跪倒,不多时,台前已黑压压一片。
李震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继续道:“我不争爵位,不求封地。我所求者,唯天下无饥寒之人。若朝廷容不下这样的兵,那这兵,我李氏带定了。”
话音未落,人群中爆发出呐喊:“李公活我全家!”
“李公万岁!”
起初是零星几声,继而连成一片,如潮水翻涌。连禁军阵列中,也有士兵低下了头,握矛的手微微发抖。
就在这时,一队宦官自宫门方向疾行而来,为首者手持黄绸诏书,脸色发白。
“太妃懿旨——”那宦官声音发颤,“封李震为护国公,赐金印紫绶,世袭罔替!”
全场骤静。
李震走下台阶,双膝跪地,双手高举过顶,接下诏书。众人以为他要谢恩起身,却见他久久未动。
风吹动他的衣袍,黄绸在手中轻轻晃动。
他忽然叩首,额头触地,声音沉稳:“百姓安康,胜过万爵。”
再抬头时,他已站起,将诏书交还,朗声道:“我李氏所战,非为封侯,但为天下无饥寒之人!”
“万岁!”
“万岁!!”
“万岁!!!”
呼声直冲云霄,连宫墙内的雍灵帝都惊得站起身,推开窗棂向外望去。他看见校场方向人海翻腾,仿佛大地都在震动。
那宦官捧着退回的诏书,手抖得几乎拿不住。他想说些什么,张了张嘴,最终只化作一声哽咽,转身踉跄离去。
李瑶在幕侧合上册子,嘴角微动。她知道,从今日起,朝廷再想动李氏,得先问问这满城百姓答不答应。
李毅隐在火器营后方,目光扫过四周。他看见一名禁军校尉正悄悄撕毁手中名册,又将碎纸塞进靴底。那人抬头时,与他对视一眼,迅速移开视线。
高台上,李震仍立于风口。
他望着沸腾的人群,没有笑,也没有动。风吹起他的袍角,猎猎作响。远处,一只信鸽自宫墙飞出,羽翼划破长空,向北疾驰而去。
李毅眯起眼,认出那是东厂旧羽。
        他抬手一挥:“开门。”
副将迟疑:“朝廷有令,观礼者仅限三品以上官员及家眷……”
“我李氏今日校阅兵马,为的是让百姓亲眼看看,谁在守北境,谁在断粮道。”李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三门全开,凡愿来者,皆可入。”
令下不久,沉重的门轴吱呀作响,层层开启。人群如潮水般涌入,夹杂着孩童的呼喊与老者的低语。有人认出李震的身影,指着高台喃喃:“那就是李公……听说去年冬,他亲自押粮到雁门,救活了整村的人。”
李瑶坐在观礼台侧幕,手中捧着一本薄册,实则紧盯场中每一处动静。她早安排人在人群中散播消息——有人说起李氏减免赋税,有人提起新开的医馆治好了多年顽疾。话语像种子,随风落地,悄然生根。
校场中央,十门改良火炮列成一线,炮口朝天。这是李晨借机关图谱所造,融合古法铸模与密匣推演结构,射程远超旧式火器。可就在此时,一名工匠模样的人匆匆穿过火器营,袖口沾着未干的泥灰。
李瑶眸光一凝,低声对身旁暗卫道:“去告诉李毅,东侧第三门,装药量不对。”
片刻后,一道身影悄然混入工匠队伍。那人低头接过药包,动作利落,却在交接瞬间将原包藏入怀中,换上另一包深褐色粉末。他退至角落,抹去额上汗水,正是李毅。
鼓声骤起,阅兵开始。
第一队步卒踏地而来,甲胄齐整,步伐如一。紧接着是骑兵方阵,马蹄震地,铁骑森然。待火炮阵列推进至将台前,全场屏息。
号令官高举令旗,挥下。
轰——!
十声巨响几乎连成一声,火光冲天,硝烟滚滚。震波所及,校场外两间年久失修的土屋轰然坍塌,瓦片四溅。围观百姓惊叫后退,随即又停下,瞪大双眼。
“这是……天雷?”一个老农颤声问。
“不,这是咱们自己的炮。”他儿子盯着那冒着余烟的铜管,眼中有光,“李公说,要用这东西护边疆。”
李瑶在幕侧微微颔首。她知道,那十门炮里,有九门用的是足量火药,唯独东侧第三门,因禁军暗中减料,声响略弱。但没人注意到这个细微差别。震撼已成,人心已动。
鼓乐再起,李震缓步登台。
他未穿铠甲,只着一袭深青长袍,腰间佩剑未出鞘。站定后,他环视全场,目光掠过士兵、百姓、远处观礼的官员,最后落在禁军将领铁青的脸上。
“三年前,北方大旱,颗粒无收。”他开口,声音平稳,却传遍全场,“我带人去查粮道,发现官仓满溢,百姓却易子而食。那时没人问我为何动兵,只说‘李氏僭越’。”
台下有人抽泣。
“去年春,我下令开仓放粮,未等批文。有人说我专权。可若等批文,五百里加急来回十日,饿死的人早已埋进黄土。”
一名妇人突然跪下,抱着孩子嚎啕:“李公救过我家三条命!去年冬天,我男人冻倒在路边,是李家医馆抬回去的!”
她身边的人也陆续跪倒,不多时,台前已黑压压一片。
李震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继续道:“我不争爵位,不求封地。我所求者,唯天下无饥寒之人。若朝廷容不下这样的兵,那这兵,我李氏带定了。”
话音未落,人群中爆发出呐喊:“李公活我全家!”
“李公万岁!”
起初是零星几声,继而连成一片,如潮水翻涌。连禁军阵列中,也有士兵低下了头,握矛的手微微发抖。
就在这时,一队宦官自宫门方向疾行而来,为首者手持黄绸诏书,脸色发白。
“太妃懿旨——”那宦官声音发颤,“封李震为护国公,赐金印紫绶,世袭罔替!”
全场骤静。
李震走下台阶,双膝跪地,双手高举过顶,接下诏书。众人以为他要谢恩起身,却见他久久未动。
风吹动他的衣袍,黄绸在手中轻轻晃动。
他忽然叩首,额头触地,声音沉稳:“百姓安康,胜过万爵。”
再抬头时,他已站起,将诏书交还,朗声道:“我李氏所战,非为封侯,但为天下无饥寒之人!”
“万岁!”
“万岁!!”
“万岁!!!”
呼声直冲云霄,连宫墙内的雍灵帝都惊得站起身,推开窗棂向外望去。他看见校场方向人海翻腾,仿佛大地都在震动。
那宦官捧着退回的诏书,手抖得几乎拿不住。他想说些什么,张了张嘴,最终只化作一声哽咽,转身踉跄离去。
李瑶在幕侧合上册子,嘴角微动。她知道,从今日起,朝廷再想动李氏,得先问问这满城百姓答不答应。
李毅隐在火器营后方,目光扫过四周。他看见一名禁军校尉正悄悄撕毁手中名册,又将碎纸塞进靴底。那人抬头时,与他对视一眼,迅速移开视线。
高台上,李震仍立于风口。
他望着沸腾的人群,没有笑,也没有动。风吹起他的袍角,猎猎作响。远处,一只信鸽自宫墙飞出,羽翼划破长空,向北疾驰而去。
李毅眯起眼,认出那是东厂旧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