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灰落在玉简上,正好遮住“纲要”末笔。李震未动,只抬手轻轻拂去。
笔尖停在半空的李瑶收了手,抬头看他。苏婉也停下脚步,药箱提在手中,目光落在案上那块粗布绣的牌子。
李震站起身,整了整衣袖,“纲要已立,笔墨自有后人续。今日,我想看看我们写下的字,变成了什么。”
他说完便朝殿外走去,脚步不急不缓。李瑶将玉简合上,交给侍从收好,快步跟上。苏婉提箱随行,穿过回廊时,听见远处传来孩童齐声诵读的声音。
风从宫墙外吹来,带着春日泥土与草芽的气息。
李骁刚从北境巡防归来,还未换下甲胄,便接到传召。他站在城楼下,见李震独自登阶,便疾步上前,欲行军礼。
李震抬手拦住,“今日不是议事,也不是点将。你卸了甲,就当是回家。”
李骁迟疑片刻,解下佩刀交予亲卫,只身登上城楼。
李瑶到时,手中还握着一份刚呈上的情报玉简。她本想在城楼上再看一眼数据,却被眼前景象定住脚步。
洛阳城在晨光中铺展开来。街道上人流如织,商贩推车叫卖,学童三五成群走向坊间学堂,匠人在铺前敲打新制的铁犁,医者背着药箱穿巷而行。城门外,车队络绎不绝,运粮车、工械车、药材车皆插黄旗,上书“官准通行”四字。
“三十六州的路网通了。”李瑶轻声道,“昨日刚收到快报,南岭隧道最后一段打通,商队已可直抵苍梧。”
李震没应声,只望着城下一处新开的市集。几个孩子围在一块石板前,正跟着一位教员学写字。一人写错,旁人便笑,笑声清亮。
“他们在写‘人’字。”苏婉低声说,“城南育才院今早开课,第一批三百孩童入学。教材是连夜印的,纸张还带着油墨味。”
李震点点头,“我记得刚起兵那年,路过一个村子,有个孩子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王’字。我问他为何不写‘人’?他说,‘当人没用,做王才能活’。”
他顿了顿,“现在他们敢写‘人’了。”
李瑶将玉简收进袖中,不再翻看。数据再准,也不及眼前这一幕来得真切。
李毅随后赶到,一路沉默。他原在城西巡查暗线布防,听闻召令后立刻赶来。他站定后环视四周,目光扫过人群、街角、屋顶,确认无异动,才微微松手。
“你还在查?”李震问他。
“查完了。”李毅答,“最后一处密探据点昨夜拆除,所有名单焚毁。御史台已接手监察,不再设私衙。”
“好。”李震望着远处一座新立的钟楼,“以前百姓看天色做饭,现在能听钟声下工。时间,终于归了他们自己。”
话音刚落,城下忽有喧动。一队织坊女工列队走过,每人臂上戴着一块铜牌,上刻“民策献言”四字。她们手中提着布包,里面是刚领到的托幼所凭证。
“柳娘她们。”苏婉认了出来,“托幼所今日启用,第一批五十个孩子入所。”
“一个女人能养家,还能送孩子上学,这才是活路。”李震低声说。
百姓渐渐发觉城楼上有人,抬头望去,认出是李震,便停下脚步。有人跪下,有人作揖,更多人只是仰头望着,眼中无惧,也无谄。
“都起来。”李震扬声,“你们不跪天,不跪地,只跪父母。今日,我也不受你们的跪。”
一名老农拄着拐杖站直,“李家分田,免三年赋,还教我们用风车抽水。我活了六十岁,头回觉得,命是自己的。”
旁边有人接话:“我儿子在工造司学锻铁,每月有工钱,还能记工勋!”
“我闺女进了育才院,说将来要考医典局!”
声音越来越多,汇成一片。没有颂圣,没有谀词,只是一句句实实在在的话,像春雨落进田里。
李骁站在城垛边,望着远处官道。一队边州商旅正缓缓入城,车上满载皮货与药材。他记得半年前,这条路还常有劫匪出没,如今连巡兵都少见。
“仗,打完了。”他说。
李瑶站在他身旁,轻声问:“你觉得,他们过得像人了吗?”
李骁没答,只是看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孩从商队旁跑过,手里攥着半块糖饼,笑声洒了一路。
李毅忽然开口:“昨夜有人在城东酒肆醉语,说‘李氏终究是夺位’。我让人查了,是旧朝落第书生,无党无派。已交由地方法司处置,按新规——不得刑讯,只问供词。”
李震点头,“该查就查,该放就放。盛世不怕人说话,怕的是没人敢说真话。”
风渐大,吹动众人衣袍。苏婉将药箱轻轻靠在城垛上,箱角那道旧痕正对着阳光。
“你还记得我们刚来时,城南有个孩子高烧不退,因为村医用了错药?”她问。
“记得。”李震说,“那时我们连一张药方都发不出去。”
“现在,每村都有标准药单,药材由国库统调。上月,岭南疫病初起,三日之内,药队就到了。”
李瑶补充:“医典编修局已收方三千七百余条,剔除谬误一百二十六条。首卷《大晟医典》三月内可刊印。”
李震望着远处一座新建的医铺,门前排着队,有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人。
“我们一开始,只想活下去。”他说,“后来,想打出一片天。再后来,想让家人安稳。现在……我想让每一个像我们当年那样挣扎的人,也能抬起头走路。”
李骁忽然道:“我昨夜梦见父亲了。”
众人静了下来。
“他站在战场上,穿着旧甲,问我:‘打赢了,然后呢?’我没答上来。现在我想通了——打赢了,是为了不用再打。”
李瑶低头,手指抚过袖中玉简的边角,“我曾以为,掌控数据就是掌控天下。可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只活在记录里,也活在街头巷尾,在学堂,在工坊,在每一口能吃饱的饭里。”
苏婉轻声道:“我娘临终前说,‘医者治一人,难救天下病’。现在我知道了,只要路对,就能一步步走完。”
李毅一直沉默,此刻终于开口:“我曾为杀一人而潜行百里。如今,我愿为护一人而守一城。”
李震看着他们,一个个看过去。风从城楼掠过,吹起他的衣角。
“我们走过的路,血染过,火烧过,也被人骂过、恨过。”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人耳中,“可我们没回头。因为我们知道,身后不是权力,是无数双等着看明天的眼睛。”
他转身,面向城下。
市集依旧喧闹。一个卖糖的老翁给小孩多添了一块;两个工匠蹲在路边,比划着新式水车的图纸;学堂里,朗读声随风传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我们做到了。”李震轻声说,“让更多人,活得像人。”
风停了一瞬。
五人并肩而立,不再言语。
良久,李骁开口:“愿随爹同行,共创更美好未来。”
苏婉点头,“愿随夫君同行,共创更美好未来。”
李瑶垂首,“愿随父亲同行,共创更美好未来。”
李毅握拳抵胸,“愿随家主同行,共创更美好未来。”
李震望着城下炊烟袅袅,阡陌纵横,远处新修的渠水正缓缓流入田中。
他抬起手,似要说什么。
就在此时,一只飞鸟掠过城楼,翅尖带起一阵风,吹动苏婉鬓边一缕发丝。
        笔尖停在半空的李瑶收了手,抬头看他。苏婉也停下脚步,药箱提在手中,目光落在案上那块粗布绣的牌子。
李震站起身,整了整衣袖,“纲要已立,笔墨自有后人续。今日,我想看看我们写下的字,变成了什么。”
他说完便朝殿外走去,脚步不急不缓。李瑶将玉简合上,交给侍从收好,快步跟上。苏婉提箱随行,穿过回廊时,听见远处传来孩童齐声诵读的声音。
风从宫墙外吹来,带着春日泥土与草芽的气息。
李骁刚从北境巡防归来,还未换下甲胄,便接到传召。他站在城楼下,见李震独自登阶,便疾步上前,欲行军礼。
李震抬手拦住,“今日不是议事,也不是点将。你卸了甲,就当是回家。”
李骁迟疑片刻,解下佩刀交予亲卫,只身登上城楼。
李瑶到时,手中还握着一份刚呈上的情报玉简。她本想在城楼上再看一眼数据,却被眼前景象定住脚步。
洛阳城在晨光中铺展开来。街道上人流如织,商贩推车叫卖,学童三五成群走向坊间学堂,匠人在铺前敲打新制的铁犁,医者背着药箱穿巷而行。城门外,车队络绎不绝,运粮车、工械车、药材车皆插黄旗,上书“官准通行”四字。
“三十六州的路网通了。”李瑶轻声道,“昨日刚收到快报,南岭隧道最后一段打通,商队已可直抵苍梧。”
李震没应声,只望着城下一处新开的市集。几个孩子围在一块石板前,正跟着一位教员学写字。一人写错,旁人便笑,笑声清亮。
“他们在写‘人’字。”苏婉低声说,“城南育才院今早开课,第一批三百孩童入学。教材是连夜印的,纸张还带着油墨味。”
李震点点头,“我记得刚起兵那年,路过一个村子,有个孩子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王’字。我问他为何不写‘人’?他说,‘当人没用,做王才能活’。”
他顿了顿,“现在他们敢写‘人’了。”
李瑶将玉简收进袖中,不再翻看。数据再准,也不及眼前这一幕来得真切。
李毅随后赶到,一路沉默。他原在城西巡查暗线布防,听闻召令后立刻赶来。他站定后环视四周,目光扫过人群、街角、屋顶,确认无异动,才微微松手。
“你还在查?”李震问他。
“查完了。”李毅答,“最后一处密探据点昨夜拆除,所有名单焚毁。御史台已接手监察,不再设私衙。”
“好。”李震望着远处一座新立的钟楼,“以前百姓看天色做饭,现在能听钟声下工。时间,终于归了他们自己。”
话音刚落,城下忽有喧动。一队织坊女工列队走过,每人臂上戴着一块铜牌,上刻“民策献言”四字。她们手中提着布包,里面是刚领到的托幼所凭证。
“柳娘她们。”苏婉认了出来,“托幼所今日启用,第一批五十个孩子入所。”
“一个女人能养家,还能送孩子上学,这才是活路。”李震低声说。
百姓渐渐发觉城楼上有人,抬头望去,认出是李震,便停下脚步。有人跪下,有人作揖,更多人只是仰头望着,眼中无惧,也无谄。
“都起来。”李震扬声,“你们不跪天,不跪地,只跪父母。今日,我也不受你们的跪。”
一名老农拄着拐杖站直,“李家分田,免三年赋,还教我们用风车抽水。我活了六十岁,头回觉得,命是自己的。”
旁边有人接话:“我儿子在工造司学锻铁,每月有工钱,还能记工勋!”
“我闺女进了育才院,说将来要考医典局!”
声音越来越多,汇成一片。没有颂圣,没有谀词,只是一句句实实在在的话,像春雨落进田里。
李骁站在城垛边,望着远处官道。一队边州商旅正缓缓入城,车上满载皮货与药材。他记得半年前,这条路还常有劫匪出没,如今连巡兵都少见。
“仗,打完了。”他说。
李瑶站在他身旁,轻声问:“你觉得,他们过得像人了吗?”
李骁没答,只是看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孩从商队旁跑过,手里攥着半块糖饼,笑声洒了一路。
李毅忽然开口:“昨夜有人在城东酒肆醉语,说‘李氏终究是夺位’。我让人查了,是旧朝落第书生,无党无派。已交由地方法司处置,按新规——不得刑讯,只问供词。”
李震点头,“该查就查,该放就放。盛世不怕人说话,怕的是没人敢说真话。”
风渐大,吹动众人衣袍。苏婉将药箱轻轻靠在城垛上,箱角那道旧痕正对着阳光。
“你还记得我们刚来时,城南有个孩子高烧不退,因为村医用了错药?”她问。
“记得。”李震说,“那时我们连一张药方都发不出去。”
“现在,每村都有标准药单,药材由国库统调。上月,岭南疫病初起,三日之内,药队就到了。”
李瑶补充:“医典编修局已收方三千七百余条,剔除谬误一百二十六条。首卷《大晟医典》三月内可刊印。”
李震望着远处一座新建的医铺,门前排着队,有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人。
“我们一开始,只想活下去。”他说,“后来,想打出一片天。再后来,想让家人安稳。现在……我想让每一个像我们当年那样挣扎的人,也能抬起头走路。”
李骁忽然道:“我昨夜梦见父亲了。”
众人静了下来。
“他站在战场上,穿着旧甲,问我:‘打赢了,然后呢?’我没答上来。现在我想通了——打赢了,是为了不用再打。”
李瑶低头,手指抚过袖中玉简的边角,“我曾以为,掌控数据就是掌控天下。可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只活在记录里,也活在街头巷尾,在学堂,在工坊,在每一口能吃饱的饭里。”
苏婉轻声道:“我娘临终前说,‘医者治一人,难救天下病’。现在我知道了,只要路对,就能一步步走完。”
李毅一直沉默,此刻终于开口:“我曾为杀一人而潜行百里。如今,我愿为护一人而守一城。”
李震看着他们,一个个看过去。风从城楼掠过,吹起他的衣角。
“我们走过的路,血染过,火烧过,也被人骂过、恨过。”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人耳中,“可我们没回头。因为我们知道,身后不是权力,是无数双等着看明天的眼睛。”
他转身,面向城下。
市集依旧喧闹。一个卖糖的老翁给小孩多添了一块;两个工匠蹲在路边,比划着新式水车的图纸;学堂里,朗读声随风传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我们做到了。”李震轻声说,“让更多人,活得像人。”
风停了一瞬。
五人并肩而立,不再言语。
良久,李骁开口:“愿随爹同行,共创更美好未来。”
苏婉点头,“愿随夫君同行,共创更美好未来。”
李瑶垂首,“愿随父亲同行,共创更美好未来。”
李毅握拳抵胸,“愿随家主同行,共创更美好未来。”
李震望着城下炊烟袅袅,阡陌纵横,远处新修的渠水正缓缓流入田中。
他抬起手,似要说什么。
就在此时,一只飞鸟掠过城楼,翅尖带起一阵风,吹动苏婉鬓边一缕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