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县的天刚透出些亮色,县衙前的鼓声还未响过三通,私塾外的石阶上已站满了人。孩童们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有的脚上还缠着草绳,手里攥着半截炭笔或一方磨平的石板。他们不吵不闹,只是安静地等在那里,像一群不敢惊动晨雾的小鸟。
门开了,一个身穿青衫的妇人走出来,手里捧着一本册子,正是李瑶。她目光扫过人群,落在最前头那个额头包着布条的少年身上。那孩子低着头,手指抠着裤缝,指节粗大,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
“赵铁柱。”她叫了一声。
少年抬起头,眼神没有躲闪。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三匹骏马直冲到台阶下,扬起一阵尘土。马上跳下几个锦衣少年,领头的一个一脚踢翻门口的木牌,大声道:“谁准你们在这儿读书?这地方是给贱民开的?”
话音未落,他抬腿踹向门边的课桌。木桌翻倒,墨砚摔裂,黑汁淌了一地。
“我们家祖上三代都是州学廪生!”另一人抓起一本书撕得粉碎,“你们这些连字都不识的泥腿子,也配坐进学堂?”
孩子们往后退,有人吓得发抖。赵铁柱没动,只是把手伸进怀里,紧紧攥住那张昨夜默写的《论语》残页。
李瑶站在原地,没有出声。她转身走进门内,片刻后出来时,身后跟着几名亲卫。她抬手一指:“封锁四门,不准任何人进出。伤者带去医治,其余人原地等候。”
那几个士族子弟愣了一下,随即哄笑起来。“你还想关我们?你可知我父亲是谁?”
李瑶不理他们,走到赵铁柱面前,从袖中取出一块干净白布,轻轻替他换下沾血的旧布条。动作很轻,像是怕碰疼了什么。
“疼吗?”她问。
少年摇头。
她点点头,转身走向堂前的讲台。手中那本册子被她举了起来——是私塾的学籍簿,上面按姓氏划分等级,红笔圈出的“士族”二字格外刺眼。
她当着所有人的面,双手一撕。
纸页裂开的声音很轻,却让全场骤然安静。
第二页、第三页……她一页页撕下,然后松手。纸片如雪般飘落,在风里打着旋儿,有几张落在了翻倒的课桌上,有几张沾上了墨汁。
“从今日起,不再以出身录籍。”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到每个人耳中,“每月一考,成绩最优者,享士族同等俸米三斗,由县库直拨。”
台下一片死寂。
一个老儒生站在廊下,胡子微微发抖。“你这是要乱了纲常!读书岂能不论门第?”
“那我问你。”李瑶看着他,“若一个寒门子能解《九章算术》,而一个士族子连加减都不会,谁该得那三斗米?”
老儒生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李瑶转身,提起朱笔,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她顿了顿,又添一句:“若每步折合六尺,亩积若干?请列算式。”
堂下无人应答。士族子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低头假装思索,有人干脆冷笑摇头。
忽然,一个声音响起。
“广从相乘得二百四十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半。每步六尺,则广九十尺,从九十六尺,面积八千六百四十平方尺,合二亩四分。”
说话的是赵铁柱。他走上前,接过一支炭笔,在黑板下方写下算式,笔画工整,毫无迟疑。
满堂皆惊。
那老儒生踉跄几步走上前,盯着黑板看了许久,忽然转身问:“你……你在哪里学的?”
“东村后山采药时,捡到半本残卷。”少年低头,“我照着上面练的。”
老儒生嘴唇颤动,猛地一跺拐杖:“奇才!这是奇才啊!”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杖而入,身后跟着两名书童,各捧一摞泛黄的书卷。
众人认得他——崔文远,前朝礼部侍郎,曾主讲州学三十年,素有清名。
他径直走到赵铁柱面前,低头看他的答卷。看了很久,忽然转身,面向众士族家长,深深一揖。
“此子算理通达,心志坚韧,胜吾孙十倍。”他声音沙哑,“老夫愿将毕生所藏《算经十书》手抄本献于李氏学府,供天下学子共读。”
空气仿佛凝住了。
片刻后,一位老学究摘下腰间书袋,默默放在讲台上。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七八个年长儒生陆续解下随身书囊,无言放置。
士族子弟站在原地,脸色发白。他们的父亲们互相张望,有人想拉孩子走,却发现自己的手竟有些发抖。
李瑶没有说话。她拿起最上面那本《算经》,翻开一页,纸页泛黄,字迹工整,边角还有批注。
“从今天起,这些书不再锁在书房。”她合上书,声音平静,“它们属于能读懂它的人。”
私塾内重新摆好课桌,孩子们陆续入座。赵铁柱被安排在第一排,身边坐着一个原本想退学的士族孩童。两人谁也没说话,但也没有再拉开距离。
李瑶站在门口,望着堂内。阳光斜照进来,落在黑板上的算式上,墨迹未干。
崔文远临走前,停下脚步,回头看了她一眼。“火种已燃,望君护之。”
她点头。
老人由家人搀扶着离去,背影佝偻,却走得坚定。
一名亲卫快步走来,在她耳边低语几句。她神色微动,从袖中取出一封密报,快速扫过内容,随即折好收入怀中。
远处县衙方向传来一声鼓响,是午时到了。
她最后看了一眼私塾内的景象——赵铁柱正低头抄写新发的算题,笔尖稳稳地在纸上移动。那个曾踢翻木牌的士族少年,此刻正悄悄从书袋里掏出一块干净的布,低头擦着自己的桌角。
李瑶转身,沿着石阶走下去。
她的脚步很稳,手按在腰间的文书袋上,指尖触到里面那份尚未公开的北境粮道图。
        门开了,一个身穿青衫的妇人走出来,手里捧着一本册子,正是李瑶。她目光扫过人群,落在最前头那个额头包着布条的少年身上。那孩子低着头,手指抠着裤缝,指节粗大,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
“赵铁柱。”她叫了一声。
少年抬起头,眼神没有躲闪。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三匹骏马直冲到台阶下,扬起一阵尘土。马上跳下几个锦衣少年,领头的一个一脚踢翻门口的木牌,大声道:“谁准你们在这儿读书?这地方是给贱民开的?”
话音未落,他抬腿踹向门边的课桌。木桌翻倒,墨砚摔裂,黑汁淌了一地。
“我们家祖上三代都是州学廪生!”另一人抓起一本书撕得粉碎,“你们这些连字都不识的泥腿子,也配坐进学堂?”
孩子们往后退,有人吓得发抖。赵铁柱没动,只是把手伸进怀里,紧紧攥住那张昨夜默写的《论语》残页。
李瑶站在原地,没有出声。她转身走进门内,片刻后出来时,身后跟着几名亲卫。她抬手一指:“封锁四门,不准任何人进出。伤者带去医治,其余人原地等候。”
那几个士族子弟愣了一下,随即哄笑起来。“你还想关我们?你可知我父亲是谁?”
李瑶不理他们,走到赵铁柱面前,从袖中取出一块干净白布,轻轻替他换下沾血的旧布条。动作很轻,像是怕碰疼了什么。
“疼吗?”她问。
少年摇头。
她点点头,转身走向堂前的讲台。手中那本册子被她举了起来——是私塾的学籍簿,上面按姓氏划分等级,红笔圈出的“士族”二字格外刺眼。
她当着所有人的面,双手一撕。
纸页裂开的声音很轻,却让全场骤然安静。
第二页、第三页……她一页页撕下,然后松手。纸片如雪般飘落,在风里打着旋儿,有几张落在了翻倒的课桌上,有几张沾上了墨汁。
“从今日起,不再以出身录籍。”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到每个人耳中,“每月一考,成绩最优者,享士族同等俸米三斗,由县库直拨。”
台下一片死寂。
一个老儒生站在廊下,胡子微微发抖。“你这是要乱了纲常!读书岂能不论门第?”
“那我问你。”李瑶看着他,“若一个寒门子能解《九章算术》,而一个士族子连加减都不会,谁该得那三斗米?”
老儒生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李瑶转身,提起朱笔,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她顿了顿,又添一句:“若每步折合六尺,亩积若干?请列算式。”
堂下无人应答。士族子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低头假装思索,有人干脆冷笑摇头。
忽然,一个声音响起。
“广从相乘得二百四十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半。每步六尺,则广九十尺,从九十六尺,面积八千六百四十平方尺,合二亩四分。”
说话的是赵铁柱。他走上前,接过一支炭笔,在黑板下方写下算式,笔画工整,毫无迟疑。
满堂皆惊。
那老儒生踉跄几步走上前,盯着黑板看了许久,忽然转身问:“你……你在哪里学的?”
“东村后山采药时,捡到半本残卷。”少年低头,“我照着上面练的。”
老儒生嘴唇颤动,猛地一跺拐杖:“奇才!这是奇才啊!”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杖而入,身后跟着两名书童,各捧一摞泛黄的书卷。
众人认得他——崔文远,前朝礼部侍郎,曾主讲州学三十年,素有清名。
他径直走到赵铁柱面前,低头看他的答卷。看了很久,忽然转身,面向众士族家长,深深一揖。
“此子算理通达,心志坚韧,胜吾孙十倍。”他声音沙哑,“老夫愿将毕生所藏《算经十书》手抄本献于李氏学府,供天下学子共读。”
空气仿佛凝住了。
片刻后,一位老学究摘下腰间书袋,默默放在讲台上。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七八个年长儒生陆续解下随身书囊,无言放置。
士族子弟站在原地,脸色发白。他们的父亲们互相张望,有人想拉孩子走,却发现自己的手竟有些发抖。
李瑶没有说话。她拿起最上面那本《算经》,翻开一页,纸页泛黄,字迹工整,边角还有批注。
“从今天起,这些书不再锁在书房。”她合上书,声音平静,“它们属于能读懂它的人。”
私塾内重新摆好课桌,孩子们陆续入座。赵铁柱被安排在第一排,身边坐着一个原本想退学的士族孩童。两人谁也没说话,但也没有再拉开距离。
李瑶站在门口,望着堂内。阳光斜照进来,落在黑板上的算式上,墨迹未干。
崔文远临走前,停下脚步,回头看了她一眼。“火种已燃,望君护之。”
她点头。
老人由家人搀扶着离去,背影佝偻,却走得坚定。
一名亲卫快步走来,在她耳边低语几句。她神色微动,从袖中取出一封密报,快速扫过内容,随即折好收入怀中。
远处县衙方向传来一声鼓响,是午时到了。
她最后看了一眼私塾内的景象——赵铁柱正低头抄写新发的算题,笔尖稳稳地在纸上移动。那个曾踢翻木牌的士族少年,此刻正悄悄从书袋里掏出一块干净的布,低头擦着自己的桌角。
李瑶转身,沿着石阶走下去。
她的脚步很稳,手按在腰间的文书袋上,指尖触到里面那份尚未公开的北境粮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