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的震动尚未停歇,第一列满载丝绸的列车已从幽州工坊启程。车轮碾过新铺的钢轨,发出沉稳的节奏,如同心跳贯穿大地。苏婉立于车头,手中握着一卷提花绸,布面光泽流转,纹路细密如云纹叠生。她未披外裳,风直接扑在脸上,吹得衣袖猎猎作响。
李瑶坐在车厢内,手中摊开账册,笔尖在纸上疾走。她刚核完第三批出货成本,抬头对随行文书道:“水力织机日产提花绸十二匹,是旧式手织的六倍,工时减半,损耗压至一成三。”文书低头记下,手指微颤。这数字意味着什么,他清楚——士族垄断的丝行,靠的就是慢工出货、层层加价。
消息传得比车还快。
当列车驶入洛阳西市外驿道时,税所前已聚起人群。税吏列队而立,身后站着王晏的家仆,手中捧着红漆木匣,内盛新印的税单。税官扬声喊停,旗令挥下,铁链横拉于轨道中央。
苏婉跳下车,未走近,只抬手一指:“那是李氏工坊的商运专列,持有通行令。”
税官低头翻册:“新规无载,旧制当行。丝绢出城,每匹征银三钱,十倍于市。”
围观百姓窃窃私语。有人低声道:“这税比绸价还高。”
苏婉不动,只回头道:“取织机图纸与成本清单来。”
片刻,李瑶亲自捧出一叠纸卷,展开于案上。她指向其中一行:“蚕丝采自官田,每斤成本四钱;织工日薪三十文,含食宿与医保;水力驱动耗煤每日半筐,折银五分。综合算来,一匹提花绸总耗银不足一两二钱。”
她顿了顿,又取出另一份账页:“而王氏丝行上月售出同品,标价四两七钱。”
人群哗然。
一名老织工挤上前,声音发抖:“我织三十年,一匹才得八分工钱……他们卖四两?”
苏婉点头:“技术归匠人所有,利润不该被中间盘剥殆尽。从今日起,凡李氏技术所出之物,沿轨道线通行免税——此非恩赐,乃民智当享之权。”
她说完,从袖中取出火折,点燃案上税单。火苗腾起,映红她半边脸。文书欲阻,被李瑶按住肩膀。
“烧。”
火焰吞噬纸页,灰烬随风卷起,如黑蝶飞散。
税官脸色发白:“你……你这是抗旨!”
“我未抗旨。”苏婉将火折吹灭,掷于空盘,“朝廷收税有律,但律中可曾写明,能因一人之私,断百匠活路?”
她转身,对身后工匠道:“抬织机来。”
一台水力织机被推至场中,结构精巧,传动杆以精钢打造,脚踏板连动飞梭,无需人力引线。苏婉扶一名盲妇上台,那妇人双手微颤,却熟练地将丝线穿入综眼。
“她叫柳娘,十年前失明,原在王氏丝行做夜工,月得三十文,咳血也不得歇。”苏婉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今她在工坊,靠脚控织机,日织半匹,收入翻四倍,伤病有医,子女可入学堂。”
柳娘踩下踏板,织机嗡鸣启动。飞梭来回,丝线交织,一寸寸提花绸在众人眼前延展。纹样是新设计的“丝路云鹤图”,栩栩如生。
围观者屏息。
一匹绸成,柳娘伸手抚过布面,嘴角微扬:“我虽不见,但手能感其顺滑,知它美。”
人群静了片刻,忽然爆发出掌声。
王晏的家仆脸色铁青,转身欲走,却被李瑶拦住。
“回去告诉你主子,”她递过一份文书,“这是《匠人律》初稿,三日后将在五州张贴。其中第七条:凡新技术所产之物,首三年免税通行轨道线。若他不服,可上书朝廷——但在此之前,我们的车,不会停。”
那仆人咬牙接过,转身疾步离去。
就在此时,西市入口传来马蹄声。一队异服商人策马而来,为首者深目高鼻,披紫金纹袍,手持象牙算尺。李瑶认得他——阿巴斯,波斯商团之首,曾在幽州暗访工坊三次。
阿巴斯下马,用生硬的官话道:“我愿以双倍市价,订下首批百匹提花绸。”
李瑶未立即应答,只问:“为何?”
“西域王公好此纹样,但中原商行惜售,每匹索银十两,且需等半年。”阿巴斯直视她,“你们一日可发十车,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我若不买,别人也会买。”
李瑶点头:“三日内发货,轨道直达陇西关口。”
阿巴斯咧嘴一笑,取出一枚金印,在订单上按下。
围观百姓越聚越多。有人高喊:“我们也想学织机!”
苏婉登上高台:“下月起,各州设织机学堂,凡愿学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报名。工坊供机、供料、保收购。”
“真的?”
“我以李氏名誉担保。”
台下爆发出欢呼。
李瑶低声对她说:“王晏不会善罢甘休,他必会上奏朝廷,说我们私免关税,形同割据。”
苏婉望向轨道尽头:“那又如何?铁轨铺到哪里,我们的规矩就立到哪里。他靠权势压人,我们靠技术养人——谁得民心,谁掌天下。”
李瑶沉默片刻,终是点头。
当日下午,十列丝绸专车陆续启程。车头皆悬红绸,上书“丝路新程”四字。苏婉登上首列车,随行医箱置于脚边。箱中除银针药材外,另有一小盒牛痘浆液——北境疫报昨夜抵达,她必须亲往。
列车启动,钢轮与轨道咬合,发出低沉的轰鸣。苏婉立于车前,风灌满衣袍。远处,洛阳城门渐远,而北方天际,隐隐有烟尘腾起。
一名随行文书快步上前,递上急报:“北境来信,说疫区已有三百人染病,民间传言是天罚,不敢近医。”
苏婉接过,未拆,只收入袖中。
她抬手扶了扶发髻,指尖触到一根松脱的银簪。昨夜赶工时打翻了烛台,火苗燎了鬓角,此刻发丝仍有些焦脆。她未在意,只将簪子重新插紧。
列车穿过一片荒原,风势更烈。前方轨道笔直延伸,仿佛要刺入地平线。
忽然,车厢后传来一声闷响。
苏婉回头,见一名随从正扶起倾倒的药箱。箱盖松动,一角露出半张信笺,墨迹未干,写着“防疫专药,不得延误”八字。
她走过去,亲自扣好箱扣。
风中,列车继续前行,车轮撞击铁轨的节奏,如同战鼓。
        李瑶坐在车厢内,手中摊开账册,笔尖在纸上疾走。她刚核完第三批出货成本,抬头对随行文书道:“水力织机日产提花绸十二匹,是旧式手织的六倍,工时减半,损耗压至一成三。”文书低头记下,手指微颤。这数字意味着什么,他清楚——士族垄断的丝行,靠的就是慢工出货、层层加价。
消息传得比车还快。
当列车驶入洛阳西市外驿道时,税所前已聚起人群。税吏列队而立,身后站着王晏的家仆,手中捧着红漆木匣,内盛新印的税单。税官扬声喊停,旗令挥下,铁链横拉于轨道中央。
苏婉跳下车,未走近,只抬手一指:“那是李氏工坊的商运专列,持有通行令。”
税官低头翻册:“新规无载,旧制当行。丝绢出城,每匹征银三钱,十倍于市。”
围观百姓窃窃私语。有人低声道:“这税比绸价还高。”
苏婉不动,只回头道:“取织机图纸与成本清单来。”
片刻,李瑶亲自捧出一叠纸卷,展开于案上。她指向其中一行:“蚕丝采自官田,每斤成本四钱;织工日薪三十文,含食宿与医保;水力驱动耗煤每日半筐,折银五分。综合算来,一匹提花绸总耗银不足一两二钱。”
她顿了顿,又取出另一份账页:“而王氏丝行上月售出同品,标价四两七钱。”
人群哗然。
一名老织工挤上前,声音发抖:“我织三十年,一匹才得八分工钱……他们卖四两?”
苏婉点头:“技术归匠人所有,利润不该被中间盘剥殆尽。从今日起,凡李氏技术所出之物,沿轨道线通行免税——此非恩赐,乃民智当享之权。”
她说完,从袖中取出火折,点燃案上税单。火苗腾起,映红她半边脸。文书欲阻,被李瑶按住肩膀。
“烧。”
火焰吞噬纸页,灰烬随风卷起,如黑蝶飞散。
税官脸色发白:“你……你这是抗旨!”
“我未抗旨。”苏婉将火折吹灭,掷于空盘,“朝廷收税有律,但律中可曾写明,能因一人之私,断百匠活路?”
她转身,对身后工匠道:“抬织机来。”
一台水力织机被推至场中,结构精巧,传动杆以精钢打造,脚踏板连动飞梭,无需人力引线。苏婉扶一名盲妇上台,那妇人双手微颤,却熟练地将丝线穿入综眼。
“她叫柳娘,十年前失明,原在王氏丝行做夜工,月得三十文,咳血也不得歇。”苏婉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今她在工坊,靠脚控织机,日织半匹,收入翻四倍,伤病有医,子女可入学堂。”
柳娘踩下踏板,织机嗡鸣启动。飞梭来回,丝线交织,一寸寸提花绸在众人眼前延展。纹样是新设计的“丝路云鹤图”,栩栩如生。
围观者屏息。
一匹绸成,柳娘伸手抚过布面,嘴角微扬:“我虽不见,但手能感其顺滑,知它美。”
人群静了片刻,忽然爆发出掌声。
王晏的家仆脸色铁青,转身欲走,却被李瑶拦住。
“回去告诉你主子,”她递过一份文书,“这是《匠人律》初稿,三日后将在五州张贴。其中第七条:凡新技术所产之物,首三年免税通行轨道线。若他不服,可上书朝廷——但在此之前,我们的车,不会停。”
那仆人咬牙接过,转身疾步离去。
就在此时,西市入口传来马蹄声。一队异服商人策马而来,为首者深目高鼻,披紫金纹袍,手持象牙算尺。李瑶认得他——阿巴斯,波斯商团之首,曾在幽州暗访工坊三次。
阿巴斯下马,用生硬的官话道:“我愿以双倍市价,订下首批百匹提花绸。”
李瑶未立即应答,只问:“为何?”
“西域王公好此纹样,但中原商行惜售,每匹索银十两,且需等半年。”阿巴斯直视她,“你们一日可发十车,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我若不买,别人也会买。”
李瑶点头:“三日内发货,轨道直达陇西关口。”
阿巴斯咧嘴一笑,取出一枚金印,在订单上按下。
围观百姓越聚越多。有人高喊:“我们也想学织机!”
苏婉登上高台:“下月起,各州设织机学堂,凡愿学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报名。工坊供机、供料、保收购。”
“真的?”
“我以李氏名誉担保。”
台下爆发出欢呼。
李瑶低声对她说:“王晏不会善罢甘休,他必会上奏朝廷,说我们私免关税,形同割据。”
苏婉望向轨道尽头:“那又如何?铁轨铺到哪里,我们的规矩就立到哪里。他靠权势压人,我们靠技术养人——谁得民心,谁掌天下。”
李瑶沉默片刻,终是点头。
当日下午,十列丝绸专车陆续启程。车头皆悬红绸,上书“丝路新程”四字。苏婉登上首列车,随行医箱置于脚边。箱中除银针药材外,另有一小盒牛痘浆液——北境疫报昨夜抵达,她必须亲往。
列车启动,钢轮与轨道咬合,发出低沉的轰鸣。苏婉立于车前,风灌满衣袍。远处,洛阳城门渐远,而北方天际,隐隐有烟尘腾起。
一名随行文书快步上前,递上急报:“北境来信,说疫区已有三百人染病,民间传言是天罚,不敢近医。”
苏婉接过,未拆,只收入袖中。
她抬手扶了扶发髻,指尖触到一根松脱的银簪。昨夜赶工时打翻了烛台,火苗燎了鬓角,此刻发丝仍有些焦脆。她未在意,只将簪子重新插紧。
列车穿过一片荒原,风势更烈。前方轨道笔直延伸,仿佛要刺入地平线。
忽然,车厢后传来一声闷响。
苏婉回头,见一名随从正扶起倾倒的药箱。箱盖松动,一角露出半张信笺,墨迹未干,写着“防疫专药,不得延误”八字。
她走过去,亲自扣好箱扣。
风中,列车继续前行,车轮撞击铁轨的节奏,如同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