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在铁轨旁渐行渐近,尘土被疾风卷起,扑向医馆门前那盏未熄的灯笼。苏婉没有动,只是将手中最后一支疫苗轻轻放回药箱,扣紧锁扣。来人翻身下马,递上一封火漆封印的急报。
她拆开看了一眼,纸页在风中微微颤动。信上说,司礼监掌印曹瑾已出宫南下,携圣旨直赴幽州火器坊,勒令封停所有火药工坊,违者以谋逆论处。
身旁的医官低声问:“是不是又要打仗了?”
苏婉合上信,抬眼望向南方的夜空。远处天际泛着淡淡的红光,那是幽州城外昼夜不息的锻炉在燃烧。她摇头:“不是打仗,是有人怕我们不再听话。”
她转身登上轨道车,车门关闭时发出沉闷的响声。车厢内,她从药匣底层取出一份折叠整齐的文书,《火器民用化草案》,边角已被摩挲得发毛。她盯着上面一行字看了许久——“当禁令落下,即刻启动全民铸器”。
列车启动,铁轨震动传入指尖。她闭目靠在椅背上,手指却始终按在药箱边缘,像是握着某种决断。
---
清晨,洛阳宫门尚未完全开启,雾气凝在石阶之上。李震立于丹墀之下,身后跟着两名家族执事,皆着素色常服,不带兵刃。他今日未穿铠甲,只披一件深青长袍,袖口滚着暗纹,步伐平稳地穿过宫道。
曹瑾已在殿前等候,身披紫貂监袍,手捧黄绢圣旨,面色冷峻。百官列班而立,无人言语。几名士族官员低垂着眼,嘴角却藏着不易察觉的弧度。
鼓声三响,曹瑾展开圣旨,声音如刀割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火器乃逆天之物,硝石硫磺,皆为妖毒之源。李氏私造火铳、擅用烈焰,扰乱阴阳,动摇国本。即日起,幽州火器坊尽数查封,工匠收押,凡涉火药者,一律按谋逆处置!钦此。”
话音落,全场寂静。
李震缓缓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一包未开封的火药,置于掌心。那包裹粗糙,用的是寻常麻布,线头还松散着。
“陛下可知,昨夜雁门关焚尸三百余具,全靠火药引燃?”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殿角,“若不用火,尸体堆积,疫病蔓延,不出五日,洛阳街头也将尸横遍野。”
不等回应,他划燃火折,火焰腾起,瞬间点燃火药包。轰然一声轻爆,火光冲起半尺,热浪逼得近处宦官后退两步。烟尘散去,只剩焦黑的麻布残片飘落在地。
“这火,烧的是死人,护的是活人。”李震盯着曹瑾,“你说它是妖器,可若没有它,谁来替那些高热将死之人清场?谁来为接种牛痘的百姓守住最后一条生路?”
曹瑾脸色发白:“你……竟敢当众抗旨?”
“我未曾抗旨。”李震将剩余火药收回袖中,“我只是遵从另一道旨意——生民之命,重于虚文。”
百官之中,有人低头,有人微颤,无人再敢与他对视。
---
金殿之内,气氛愈发凝重。曹瑾退回丹墀侧方,似在平复气息。片刻后,他忽然抽出另一道密诏,黄绢更窄,火漆印深红如血。
“另奉密诏!”他高声宣读,“镇北王忠贞体国,愿代天巡狩,提兵入京,彻查李氏军械往来,肃清朝纲,以正视听!”
此言一出,殿内哗然。
数名士族官员猛然抬头,眼中闪过喜色。一人甚至忍不住低语:“终于有人肯动手了。”
就在此时,殿角阴影中一道寒光掠出。
弓弦轻响,几乎微不可闻。
箭矢破空而至,精准钉入密诏中央——“李氏谋逆”四字被箭簇贯穿,纸面撕裂,墨迹崩散。箭尾剧烈震颤,嗡鸣不止。
众人惊骇回头,只见李毅自梁柱之后缓步走出,手中短弓仍未放下,目光冷如寒铁。
李震踏前一步,声震殿宇:“镇北王若真忠君,为何密诏调兵?既为清查,何不公开奏本,由三省会审?反倒借一道不见内阁印信的密旨,妄图引兵入京?”
他直视曹瑾:“是谁,不敢让天下人知道这道诏书从何而来?又是谁,想借镇北王的手,把刀架在我李家脖子上?”
曹瑾踉跄后退,手中密诏脱力滑落,飘然坠地。那支箭仍钉在诏书上,像一根刺穿谎言的铁钉。
殿内死寂。
一名老臣颤抖着开口:“这……这箭是从宫禁射出的……按律当诛……”
李震冷笑:“那便请刑部来抓。不过在那之前,我想请诸位看一看——这密诏上的玉玺印泥,为何比寻常诏书偏左三分?还有,镇北王前日才上折子称病不出,今日却突然要提兵入京?是他病好了,还是有人,比他还急?”
无人应答。
窗外风势渐强,吹动殿檐铜铃,叮当乱响。李震站在大殿中央,衣袍猎猎,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火药封不得。”他说,“轨道要用炸山,织机要用蒸汽,医馆要用高温消毒锅。你们可以叫它妖器,但只要我还站着,就不会让它熄火。”
他弯腰拾起那支被箭钉穿的密诏,交到身旁执事手中:“带回幽州,存入宗卷。告诉所有人,有人想用一张纸,斩断我们走过的路。但他们忘了——路是我们自己铺的,火,也是我们自己点的。”
说完,他转身朝殿外走去。
脚步声在空旷大殿中回荡。
李毅收弓入袖,悄然退入廊柱之后,身影迅速隐没。
曹瑾跪坐在地,双手撑着冰冷石砖,额头渗出冷汗。他张了张嘴,似乎想喊什么,最终却只发出一声干涩的喘息。
风从殿门灌入,卷起地上残破的密诏一角。那支箭仍牢牢钉在纸上,箭羽微微抖动,仿佛还未停止震动。
        她拆开看了一眼,纸页在风中微微颤动。信上说,司礼监掌印曹瑾已出宫南下,携圣旨直赴幽州火器坊,勒令封停所有火药工坊,违者以谋逆论处。
身旁的医官低声问:“是不是又要打仗了?”
苏婉合上信,抬眼望向南方的夜空。远处天际泛着淡淡的红光,那是幽州城外昼夜不息的锻炉在燃烧。她摇头:“不是打仗,是有人怕我们不再听话。”
她转身登上轨道车,车门关闭时发出沉闷的响声。车厢内,她从药匣底层取出一份折叠整齐的文书,《火器民用化草案》,边角已被摩挲得发毛。她盯着上面一行字看了许久——“当禁令落下,即刻启动全民铸器”。
列车启动,铁轨震动传入指尖。她闭目靠在椅背上,手指却始终按在药箱边缘,像是握着某种决断。
---
清晨,洛阳宫门尚未完全开启,雾气凝在石阶之上。李震立于丹墀之下,身后跟着两名家族执事,皆着素色常服,不带兵刃。他今日未穿铠甲,只披一件深青长袍,袖口滚着暗纹,步伐平稳地穿过宫道。
曹瑾已在殿前等候,身披紫貂监袍,手捧黄绢圣旨,面色冷峻。百官列班而立,无人言语。几名士族官员低垂着眼,嘴角却藏着不易察觉的弧度。
鼓声三响,曹瑾展开圣旨,声音如刀割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火器乃逆天之物,硝石硫磺,皆为妖毒之源。李氏私造火铳、擅用烈焰,扰乱阴阳,动摇国本。即日起,幽州火器坊尽数查封,工匠收押,凡涉火药者,一律按谋逆处置!钦此。”
话音落,全场寂静。
李震缓缓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一包未开封的火药,置于掌心。那包裹粗糙,用的是寻常麻布,线头还松散着。
“陛下可知,昨夜雁门关焚尸三百余具,全靠火药引燃?”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殿角,“若不用火,尸体堆积,疫病蔓延,不出五日,洛阳街头也将尸横遍野。”
不等回应,他划燃火折,火焰腾起,瞬间点燃火药包。轰然一声轻爆,火光冲起半尺,热浪逼得近处宦官后退两步。烟尘散去,只剩焦黑的麻布残片飘落在地。
“这火,烧的是死人,护的是活人。”李震盯着曹瑾,“你说它是妖器,可若没有它,谁来替那些高热将死之人清场?谁来为接种牛痘的百姓守住最后一条生路?”
曹瑾脸色发白:“你……竟敢当众抗旨?”
“我未曾抗旨。”李震将剩余火药收回袖中,“我只是遵从另一道旨意——生民之命,重于虚文。”
百官之中,有人低头,有人微颤,无人再敢与他对视。
---
金殿之内,气氛愈发凝重。曹瑾退回丹墀侧方,似在平复气息。片刻后,他忽然抽出另一道密诏,黄绢更窄,火漆印深红如血。
“另奉密诏!”他高声宣读,“镇北王忠贞体国,愿代天巡狩,提兵入京,彻查李氏军械往来,肃清朝纲,以正视听!”
此言一出,殿内哗然。
数名士族官员猛然抬头,眼中闪过喜色。一人甚至忍不住低语:“终于有人肯动手了。”
就在此时,殿角阴影中一道寒光掠出。
弓弦轻响,几乎微不可闻。
箭矢破空而至,精准钉入密诏中央——“李氏谋逆”四字被箭簇贯穿,纸面撕裂,墨迹崩散。箭尾剧烈震颤,嗡鸣不止。
众人惊骇回头,只见李毅自梁柱之后缓步走出,手中短弓仍未放下,目光冷如寒铁。
李震踏前一步,声震殿宇:“镇北王若真忠君,为何密诏调兵?既为清查,何不公开奏本,由三省会审?反倒借一道不见内阁印信的密旨,妄图引兵入京?”
他直视曹瑾:“是谁,不敢让天下人知道这道诏书从何而来?又是谁,想借镇北王的手,把刀架在我李家脖子上?”
曹瑾踉跄后退,手中密诏脱力滑落,飘然坠地。那支箭仍钉在诏书上,像一根刺穿谎言的铁钉。
殿内死寂。
一名老臣颤抖着开口:“这……这箭是从宫禁射出的……按律当诛……”
李震冷笑:“那便请刑部来抓。不过在那之前,我想请诸位看一看——这密诏上的玉玺印泥,为何比寻常诏书偏左三分?还有,镇北王前日才上折子称病不出,今日却突然要提兵入京?是他病好了,还是有人,比他还急?”
无人应答。
窗外风势渐强,吹动殿檐铜铃,叮当乱响。李震站在大殿中央,衣袍猎猎,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火药封不得。”他说,“轨道要用炸山,织机要用蒸汽,医馆要用高温消毒锅。你们可以叫它妖器,但只要我还站着,就不会让它熄火。”
他弯腰拾起那支被箭钉穿的密诏,交到身旁执事手中:“带回幽州,存入宗卷。告诉所有人,有人想用一张纸,斩断我们走过的路。但他们忘了——路是我们自己铺的,火,也是我们自己点的。”
说完,他转身朝殿外走去。
脚步声在空旷大殿中回荡。
李毅收弓入袖,悄然退入廊柱之后,身影迅速隐没。
曹瑾跪坐在地,双手撑着冰冷石砖,额头渗出冷汗。他张了张嘴,似乎想喊什么,最终却只发出一声干涩的喘息。
风从殿门灌入,卷起地上残破的密诏一角。那支箭仍牢牢钉在纸上,箭羽微微抖动,仿佛还未停止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