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卷起龙旗一角,抽在旗杆铜铃上,清越一响。李震倚着高台栏杆的手微微一颤,指节泛白。副官正要上前扶他,却被他抬手止住。
他没动,只是缓缓闭了眼。耳边欢呼仍在,可那声音像隔着一层水,远得听不真切。乾坤万象匣沉在他掌心,温热如活物呼吸,又似余烬将熄。他只觉胸口压着千钧,不是伤,是耗尽后的空荡。
片刻后,脚步声由远及近,踏在湿泥上,稳而急。李毅大步穿过营门,甲胄染血,肩头还带着火药熏出的焦痕。他直入帅帐,单膝点地,声音低哑:“王晏服毒,已气绝。”
帐内烛火跳了一下。
李震睁开眼,目光落在案上那枚从王晏亲信手中缴获的令符上。木质裂痕犹存,血迹干涸成暗红一线。他没去碰它,只问:“何时发现?”
“半个时辰前。”李毅道,“他在密道尽头吞下毒丸,死前未言一字。尸体旁有残香,应是掩味用的安神草,混了砒霜。”
李震轻轻点头,手指在案边划过一道短痕。“搜他的帐。”
“已搜过两遍。”李毅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封口的信,“但第三遍时,在主案下方暗格里找到这个。火漆被人拆过,又重新封上,手法拙劣。”
李震接过信,拆开粗略一扫。字迹工整,用的是朝廷公文惯用的瘦金体,内容却非奏报,而是一份密约。落款处盖着一枚半印——曹瑾私章。文中提及“清君侧以安社稷”,并允诺事成之后,共掌中枢机要。
他将信纸放下,嘴角微扬,近乎无声地笑了下。“好一个忠臣世家。”
帐外传来脚步声,赵德撩帘而入。他手中捧着一份战后名册,见李震神色,便知出了大事,立即将册子搁在一旁,低声问:“可是王晏留了什么?”
李震没答,只把信推过去。赵德展信细读,脸色渐变,指尖不自觉地蜷紧,几乎捏破纸角。
“这……若传至洛阳,必起轩然大波。”他声音压得很低,“曹瑾虽掌内廷,但根基未稳。若此时揭发,陛下未必肯信,反倒可能激其先动手。四大藩王中已有三者与宫中暗通,一旦他们联手以‘诬陷大臣’为由发难,我们刚稳下的淮南,恐再动荡。”
李震静静听着,一手搭在乾坤万象匣上,指腹摩挲着匣面纹路。良久,他开口:“你说得对。”
赵德稍松一口气。
“所以不能由我们送去。”李震继续道,“要让风自己吹过去。”
赵德一怔。
李震抬头,目光如刃:“我要你拟一份军报,写明‘王晏伏诛,余党肃清’,附带此信副本,密封入铜筒,交驿使快马送往洛阳兵部。不必提曹瑾之名,也不必解释来龙去脉。只说——此物出自逆贼遗物,朝廷自会裁断。”
“可……”赵德皱眉,“若陛下不信,或将信压下,岂非徒劳?”
“不信也好,压下也罢。”李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只要这封信进了宫,有人看见,有人记住,就够了。曹瑾不会让它安静躺着。他会查是谁泄的密,会追驿路源头,会疑心其他藩镇是否早已知情。猜忌一起,联盟自溃。”
赵德沉默许久,终是低头:“属下明白了。”
他转身欲走,却被李震叫住。
“慢着。”李震从袖中取出另一张薄纸,“加一句:近日长江水势异常,下游多处堤坝松动,恐有溃流之险。请朝廷速派工部勘验,以免百姓遭殃。”
赵德回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异。“您是要……借天灾逼他们分神?”
“不只是分神。”李震淡淡道,“是要让他们知道,眼下能护住一方安宁的,不是宫里的诏令,而是谁握住了实权。”
赵德不再多言,收好文书,退出帐外。
帐内重归寂静。烛火映着李震的脸,半明半暗。他伸手取过竹简,提笔写下八字:“淮南平,王晏伏诛。”墨迹未干,他吹了吹,放入特制铜筒,封口烙印。
一名信使候在帐外,接过铜筒,迅速离去。
李毅仍站在原地,未随赵德离开。
“还有事?”李震问。
李毅点头,从腰间解下一个皮囊,倒出几页残破纸片。“这是在王晏卧房夹墙里找到的,烧了一半,剩下这些。”
李震接过,拼凑阅览。内容零碎,但关键词反复出现:“北境”、“铁木真”、“粮道”、“十月启程”。其中一页写着:“若李氏南定,可引蛮骑南下,截其归路。”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才缓缓合上纸页。“看来,有些人等不及要掀桌子了。”
“要不要通知骁儿?”李毅问。
“不必。”李震摇头,“他刚拿下北岸,士气正盛。这时候告诉他背后有刀,只会让他分心。等他安顿好降卒,自然会明白。”
“那……如何应对?”
李震望向帐外夜色,良久道:“让李瑶调一批蒸汽船,沿江巡防。另外,启动‘天网图’,查近三个月所有进出洛阳的商队名录,尤其是走北境路线的。若有可疑之人,不必抓,记下名字即可。”
“是。”
李毅收起残纸,正要退出,忽听得头顶一声轻鸣。两人同时抬头,只见一只黑羽信鸽自旗杆顶端振翅而起,划破夜空,朝着北方疾飞而去。
“谁放的?”李震问。
“我。”李毅答,“我没等命令。按老规矩,重大变故发生后,暗部必须独立传讯一次,确保消息不被中途截断或篡改。”
李震看着那只远去的黑点,没责怪,也没赞许,只轻轻说了句:“飞得够远就行。”
夜更深了。营中灯火渐稀,唯有帅帐一灯未熄。
李震坐在案后,手中把玩着乾坤万象匣。匣体温润,仿佛还在回应方才那一场国运共鸣的余波。他试着注入一丝意念,匣面微光一闪,随即隐去——冷却期未过,无法再度启用。
他放下匣子,转而翻开战后伤亡名录。第一页便是阵亡将领名单。看到“陈守义”三字时,他停了停,提起朱笔,在名字旁画了个圈。
这是记功的标记。
也是复仇的标记。
帐外传来轻微响动,是巡逻士兵换岗的脚步。李毅已不在帐内,想必去了营后审讯俘虏。李震知道,接下来三天,会有不少人悄悄消失。那些曾为王晏传递消息的细作,藏在降军中的死士,甚至某些看似无辜的文吏——都会被一一挖出。
这不是滥杀,是震慑。
投降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代价开始清算的起点。
他合上名录,起身走到帐门。江风扑面,带着水汽与硝烟混合的气息。龙旗垂落一半,尚未收下,布面沾了露水,沉甸甸地贴在杆上。
远处,一艘蒸汽船正缓缓靠岸,船头挂着红灯笼,是后勤队回来了。李瑶的人已经开始接收物资,指挥搬运。
一切都在运转。
他转身回案前,提笔另写一简,内容仅一行:“令李悦即刻推演未来七日朝局变动,限明日午时前呈报。”
写完,封入小筒,搁于案角。
这时,帐帘再次掀起。一名暗卫低头进来,双手捧着一只木盒。
“将军,王晏的随身印鉴找到了,在他贴身衣袋里。还有这个。”
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青铜虎符,样式古老,非军中现行制式。背面刻着四个小字:“代天巡狩”。
李震盯着那枚虎符,眼神渐冷。
原来不止一道密诏。
原来早有人,想把这天下搅个天翻地覆。
        他没动,只是缓缓闭了眼。耳边欢呼仍在,可那声音像隔着一层水,远得听不真切。乾坤万象匣沉在他掌心,温热如活物呼吸,又似余烬将熄。他只觉胸口压着千钧,不是伤,是耗尽后的空荡。
片刻后,脚步声由远及近,踏在湿泥上,稳而急。李毅大步穿过营门,甲胄染血,肩头还带着火药熏出的焦痕。他直入帅帐,单膝点地,声音低哑:“王晏服毒,已气绝。”
帐内烛火跳了一下。
李震睁开眼,目光落在案上那枚从王晏亲信手中缴获的令符上。木质裂痕犹存,血迹干涸成暗红一线。他没去碰它,只问:“何时发现?”
“半个时辰前。”李毅道,“他在密道尽头吞下毒丸,死前未言一字。尸体旁有残香,应是掩味用的安神草,混了砒霜。”
李震轻轻点头,手指在案边划过一道短痕。“搜他的帐。”
“已搜过两遍。”李毅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封口的信,“但第三遍时,在主案下方暗格里找到这个。火漆被人拆过,又重新封上,手法拙劣。”
李震接过信,拆开粗略一扫。字迹工整,用的是朝廷公文惯用的瘦金体,内容却非奏报,而是一份密约。落款处盖着一枚半印——曹瑾私章。文中提及“清君侧以安社稷”,并允诺事成之后,共掌中枢机要。
他将信纸放下,嘴角微扬,近乎无声地笑了下。“好一个忠臣世家。”
帐外传来脚步声,赵德撩帘而入。他手中捧着一份战后名册,见李震神色,便知出了大事,立即将册子搁在一旁,低声问:“可是王晏留了什么?”
李震没答,只把信推过去。赵德展信细读,脸色渐变,指尖不自觉地蜷紧,几乎捏破纸角。
“这……若传至洛阳,必起轩然大波。”他声音压得很低,“曹瑾虽掌内廷,但根基未稳。若此时揭发,陛下未必肯信,反倒可能激其先动手。四大藩王中已有三者与宫中暗通,一旦他们联手以‘诬陷大臣’为由发难,我们刚稳下的淮南,恐再动荡。”
李震静静听着,一手搭在乾坤万象匣上,指腹摩挲着匣面纹路。良久,他开口:“你说得对。”
赵德稍松一口气。
“所以不能由我们送去。”李震继续道,“要让风自己吹过去。”
赵德一怔。
李震抬头,目光如刃:“我要你拟一份军报,写明‘王晏伏诛,余党肃清’,附带此信副本,密封入铜筒,交驿使快马送往洛阳兵部。不必提曹瑾之名,也不必解释来龙去脉。只说——此物出自逆贼遗物,朝廷自会裁断。”
“可……”赵德皱眉,“若陛下不信,或将信压下,岂非徒劳?”
“不信也好,压下也罢。”李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只要这封信进了宫,有人看见,有人记住,就够了。曹瑾不会让它安静躺着。他会查是谁泄的密,会追驿路源头,会疑心其他藩镇是否早已知情。猜忌一起,联盟自溃。”
赵德沉默许久,终是低头:“属下明白了。”
他转身欲走,却被李震叫住。
“慢着。”李震从袖中取出另一张薄纸,“加一句:近日长江水势异常,下游多处堤坝松动,恐有溃流之险。请朝廷速派工部勘验,以免百姓遭殃。”
赵德回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异。“您是要……借天灾逼他们分神?”
“不只是分神。”李震淡淡道,“是要让他们知道,眼下能护住一方安宁的,不是宫里的诏令,而是谁握住了实权。”
赵德不再多言,收好文书,退出帐外。
帐内重归寂静。烛火映着李震的脸,半明半暗。他伸手取过竹简,提笔写下八字:“淮南平,王晏伏诛。”墨迹未干,他吹了吹,放入特制铜筒,封口烙印。
一名信使候在帐外,接过铜筒,迅速离去。
李毅仍站在原地,未随赵德离开。
“还有事?”李震问。
李毅点头,从腰间解下一个皮囊,倒出几页残破纸片。“这是在王晏卧房夹墙里找到的,烧了一半,剩下这些。”
李震接过,拼凑阅览。内容零碎,但关键词反复出现:“北境”、“铁木真”、“粮道”、“十月启程”。其中一页写着:“若李氏南定,可引蛮骑南下,截其归路。”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才缓缓合上纸页。“看来,有些人等不及要掀桌子了。”
“要不要通知骁儿?”李毅问。
“不必。”李震摇头,“他刚拿下北岸,士气正盛。这时候告诉他背后有刀,只会让他分心。等他安顿好降卒,自然会明白。”
“那……如何应对?”
李震望向帐外夜色,良久道:“让李瑶调一批蒸汽船,沿江巡防。另外,启动‘天网图’,查近三个月所有进出洛阳的商队名录,尤其是走北境路线的。若有可疑之人,不必抓,记下名字即可。”
“是。”
李毅收起残纸,正要退出,忽听得头顶一声轻鸣。两人同时抬头,只见一只黑羽信鸽自旗杆顶端振翅而起,划破夜空,朝着北方疾飞而去。
“谁放的?”李震问。
“我。”李毅答,“我没等命令。按老规矩,重大变故发生后,暗部必须独立传讯一次,确保消息不被中途截断或篡改。”
李震看着那只远去的黑点,没责怪,也没赞许,只轻轻说了句:“飞得够远就行。”
夜更深了。营中灯火渐稀,唯有帅帐一灯未熄。
李震坐在案后,手中把玩着乾坤万象匣。匣体温润,仿佛还在回应方才那一场国运共鸣的余波。他试着注入一丝意念,匣面微光一闪,随即隐去——冷却期未过,无法再度启用。
他放下匣子,转而翻开战后伤亡名录。第一页便是阵亡将领名单。看到“陈守义”三字时,他停了停,提起朱笔,在名字旁画了个圈。
这是记功的标记。
也是复仇的标记。
帐外传来轻微响动,是巡逻士兵换岗的脚步。李毅已不在帐内,想必去了营后审讯俘虏。李震知道,接下来三天,会有不少人悄悄消失。那些曾为王晏传递消息的细作,藏在降军中的死士,甚至某些看似无辜的文吏——都会被一一挖出。
这不是滥杀,是震慑。
投降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代价开始清算的起点。
他合上名录,起身走到帐门。江风扑面,带着水汽与硝烟混合的气息。龙旗垂落一半,尚未收下,布面沾了露水,沉甸甸地贴在杆上。
远处,一艘蒸汽船正缓缓靠岸,船头挂着红灯笼,是后勤队回来了。李瑶的人已经开始接收物资,指挥搬运。
一切都在运转。
他转身回案前,提笔另写一简,内容仅一行:“令李悦即刻推演未来七日朝局变动,限明日午时前呈报。”
写完,封入小筒,搁于案角。
这时,帐帘再次掀起。一名暗卫低头进来,双手捧着一只木盒。
“将军,王晏的随身印鉴找到了,在他贴身衣袋里。还有这个。”
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青铜虎符,样式古老,非军中现行制式。背面刻着四个小字:“代天巡狩”。
李震盯着那枚虎符,眼神渐冷。
原来不止一道密诏。
原来早有人,想把这天下搅个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