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兵冲进医学院时,苏婉正俯身为最后一个孩子接种。她听见脚步声在门槛外戛然而止,抬头便见那人脸色发白,手中紧攥的竹筒边缘已被汗水浸软。
“北岸营地急报!”传令兵声音嘶哑,“三名伤兵突发高热,皮肤现红斑,疑似天花复发!”
苏婉指尖一顿,银针悬在半空。她缓缓抽出针管,轻轻按住孩子注射处,目光却已转向李震。他站在影壁旁,眉头微锁,没有立刻动身。
片刻后,他只对身旁文书官道:“加派两名医官前往北岸,携带冰魄散两匣,另调防护面巾十具。”语毕转身离去,步伐沉稳,未留一句宽慰。
半个时辰后,县衙前的石阶被冲洗干净,血水顺着沟槽流入下水道。李毅立于高台,玄袍未解,肩头还沾着方才挥刀时溅上的点滴暗红。台下百姓围而不散,有人低声议论,也有人瑟缩退后。
被押上来的县令仍在叫嚷:“祖制明载士族免税,尔等擅改赋则,是为乱政!我父曾在太傅府当值,此事必报于洛阳——”
话音未落,李毅抬手,身后一名黑衣人捧出一只青铜镣铐。那物通体刻字,纹路深峻,阳光下泛着冷光。“贪赃百两,斩立决”七字清晰可辨。
“你主理三村粮税三年,私吞军粮一千三百石,克扣牛痘药资四百贯。”李毅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全场喧哗,“医者晚到一日,多死三人。你说祖制,我问人命。”
他亲自将镣铐扣上对方手腕,金属咬合的声响清脆刺耳。县令面皮抽动,还想开口,却被两名监察使架起,拖向行刑柱。
李毅拔刀。
刀光一起,人头落地。
鲜血喷涌而出,在青石上画出一道歪斜的弧线。围观者中有妇人掩面,孩童惊哭,也有老吏默默低头,袖中手指微微颤抖。
就在此时,十道身影自四周悄然浮现。一人立于屋脊檐角,执笔疾书;一人蹲在墙根暗处,将所见所闻刻于薄竹片上;还有一人藏身树冠,手中小镜反射日光,每隔片刻便打出一道隐秘信号。
他们不穿官服,不分品阶,皆以黑巾覆面,腰间佩一枚无字铜牌。这是第一批由李毅亲手选拔、训练近两年的监察使,代号“影录”,即日起分驻十州,专司纠劾。
“自今日起,凡涉民生之事,不得延误逾三日。”李毅收刀入鞘,立于尸首旁朗声道,“一粒药、一口粮、一寸田,皆有账可查,有人可追。再有欺瞒者,与此同罪。”
他说完,挥手示意。两名黑衣人抬出一口木箱,打开后露出厚厚一叠账册。其中一本封面焦黑,边角残缺,显然是从火中抢出。
“有人想烧掉这些。”李毅扫视人群,“但真账早已不在原地。你们每户该缴多少,实缴多少,差额流向何处,都在这里。”
他命人将账册悬于县衙门前旗杆之下,并张贴告示:三日内允许百姓核对田亩赋税,若有冤情,可至新设“察务堂”申告,无需保人,不收文纸费。
不过两个时辰,已有十余户农民跪在堂前哭诉多年被多征三成粮税,更有孤寡老人拄杖而来,颤声控诉里正强征“防疫捐”。
李毅坐在堂上,听罢不语,只提笔写下一行批语:“赋税不清,则政令不行;政令不行,则民不信上。自本日起,每季公示赋役明细,违者以渎职论,连坐其上官。”
文书录毕,当场加盖暗部印信。消息传出,那些原本袖手旁观的老吏终于变了脸色。
夜色渐浓时,李震已在御书房批阅医案。桌上堆着几份北岸伤兵的症状记录,字迹潦草,夹杂着不同医官的判断。他逐页翻看,眉心紧锁,指尖偶尔轻敲桌面,似在推演某种可能。
忽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一名内侍低头上前,双手呈上一只密封竹筒,漆封完好,尾端系着一条墨绿色丝线——这是暗部最高级别密报的标记。
李震接过,尚未拆开,窗外忽有破风之声。一支飞镖钉入窗框,距他右肩不足两尺,镖尾缠着半截烧焦的信纸。
他神色不动,只将竹筒置于案头,指尖轻轻抚过乾坤万象匣表面。匣盖微启,一道极淡的光纹流转而过,随即闭合。
片刻后,门外传来一声闷响,像是重物坠地。紧接着,脚步声远去,再无声息。
李震这才拆开竹筒,抽出内中信笺。上面仅八字:“刺客已擒,供出幕后。”字迹出自李毅亲笔。
他将信纸凑近烛火,看着它一点点卷曲、变黑、化为灰烬。炭屑落入铜盆,随风飘散。
子时刚过,另一只竹筒由地道暗格送入书房。这次没有封印,只有一页薄纸,墨迹尚新:
“十州监察使已就位,影录归心。”
李震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缓缓吹熄烛火。黑暗中,他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影有王座,乱止于暗。”
他起身走向内殿,脚步落在青砖上,无声无息。廊下守夜的宫人低头避让,不敢抬头。一抹月光斜照进来,映在他背影上,拉得很长。
就在他即将踏入门内时,怀中竹筒突然震动了一下。
他停下,取出一看,筒底竟多了一道细缝,从中滑出一片极小的纸条,折叠整齐。展开后,只有三个字:
“还有谁?”
        “北岸营地急报!”传令兵声音嘶哑,“三名伤兵突发高热,皮肤现红斑,疑似天花复发!”
苏婉指尖一顿,银针悬在半空。她缓缓抽出针管,轻轻按住孩子注射处,目光却已转向李震。他站在影壁旁,眉头微锁,没有立刻动身。
片刻后,他只对身旁文书官道:“加派两名医官前往北岸,携带冰魄散两匣,另调防护面巾十具。”语毕转身离去,步伐沉稳,未留一句宽慰。
半个时辰后,县衙前的石阶被冲洗干净,血水顺着沟槽流入下水道。李毅立于高台,玄袍未解,肩头还沾着方才挥刀时溅上的点滴暗红。台下百姓围而不散,有人低声议论,也有人瑟缩退后。
被押上来的县令仍在叫嚷:“祖制明载士族免税,尔等擅改赋则,是为乱政!我父曾在太傅府当值,此事必报于洛阳——”
话音未落,李毅抬手,身后一名黑衣人捧出一只青铜镣铐。那物通体刻字,纹路深峻,阳光下泛着冷光。“贪赃百两,斩立决”七字清晰可辨。
“你主理三村粮税三年,私吞军粮一千三百石,克扣牛痘药资四百贯。”李毅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全场喧哗,“医者晚到一日,多死三人。你说祖制,我问人命。”
他亲自将镣铐扣上对方手腕,金属咬合的声响清脆刺耳。县令面皮抽动,还想开口,却被两名监察使架起,拖向行刑柱。
李毅拔刀。
刀光一起,人头落地。
鲜血喷涌而出,在青石上画出一道歪斜的弧线。围观者中有妇人掩面,孩童惊哭,也有老吏默默低头,袖中手指微微颤抖。
就在此时,十道身影自四周悄然浮现。一人立于屋脊檐角,执笔疾书;一人蹲在墙根暗处,将所见所闻刻于薄竹片上;还有一人藏身树冠,手中小镜反射日光,每隔片刻便打出一道隐秘信号。
他们不穿官服,不分品阶,皆以黑巾覆面,腰间佩一枚无字铜牌。这是第一批由李毅亲手选拔、训练近两年的监察使,代号“影录”,即日起分驻十州,专司纠劾。
“自今日起,凡涉民生之事,不得延误逾三日。”李毅收刀入鞘,立于尸首旁朗声道,“一粒药、一口粮、一寸田,皆有账可查,有人可追。再有欺瞒者,与此同罪。”
他说完,挥手示意。两名黑衣人抬出一口木箱,打开后露出厚厚一叠账册。其中一本封面焦黑,边角残缺,显然是从火中抢出。
“有人想烧掉这些。”李毅扫视人群,“但真账早已不在原地。你们每户该缴多少,实缴多少,差额流向何处,都在这里。”
他命人将账册悬于县衙门前旗杆之下,并张贴告示:三日内允许百姓核对田亩赋税,若有冤情,可至新设“察务堂”申告,无需保人,不收文纸费。
不过两个时辰,已有十余户农民跪在堂前哭诉多年被多征三成粮税,更有孤寡老人拄杖而来,颤声控诉里正强征“防疫捐”。
李毅坐在堂上,听罢不语,只提笔写下一行批语:“赋税不清,则政令不行;政令不行,则民不信上。自本日起,每季公示赋役明细,违者以渎职论,连坐其上官。”
文书录毕,当场加盖暗部印信。消息传出,那些原本袖手旁观的老吏终于变了脸色。
夜色渐浓时,李震已在御书房批阅医案。桌上堆着几份北岸伤兵的症状记录,字迹潦草,夹杂着不同医官的判断。他逐页翻看,眉心紧锁,指尖偶尔轻敲桌面,似在推演某种可能。
忽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一名内侍低头上前,双手呈上一只密封竹筒,漆封完好,尾端系着一条墨绿色丝线——这是暗部最高级别密报的标记。
李震接过,尚未拆开,窗外忽有破风之声。一支飞镖钉入窗框,距他右肩不足两尺,镖尾缠着半截烧焦的信纸。
他神色不动,只将竹筒置于案头,指尖轻轻抚过乾坤万象匣表面。匣盖微启,一道极淡的光纹流转而过,随即闭合。
片刻后,门外传来一声闷响,像是重物坠地。紧接着,脚步声远去,再无声息。
李震这才拆开竹筒,抽出内中信笺。上面仅八字:“刺客已擒,供出幕后。”字迹出自李毅亲笔。
他将信纸凑近烛火,看着它一点点卷曲、变黑、化为灰烬。炭屑落入铜盆,随风飘散。
子时刚过,另一只竹筒由地道暗格送入书房。这次没有封印,只有一页薄纸,墨迹尚新:
“十州监察使已就位,影录归心。”
李震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缓缓吹熄烛火。黑暗中,他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影有王座,乱止于暗。”
他起身走向内殿,脚步落在青砖上,无声无息。廊下守夜的宫人低头避让,不敢抬头。一抹月光斜照进来,映在他背影上,拉得很长。
就在他即将踏入门内时,怀中竹筒突然震动了一下。
他停下,取出一看,筒底竟多了一道细缝,从中滑出一片极小的纸条,折叠整齐。展开后,只有三个字:
“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