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驿道的尘土尚未落定,京城校场已列阵如林。晨风掠过旗杆顶端,吹得龙旗边缘微微翻卷,三十名女子身着改良轻甲,肩线齐平,腰间短铳贴皮而挂,靴底踏地声如一人。
李骁站在点将台前,手中握着一份册子,是这三十余人三个月来的训练记录。他翻开第一页,目光落在“林照雪”三字上——救护七人、夜间行军无差错、器械拆装考核第一。纸页右下角还有一行小字:“战场应激测试中,于炮火间隙完成伤员动脉结扎。”
他合上册子,抬眼望向队列最前方的女子。她站得笔直,双手贴裤缝,指节因用力绷紧泛出微白,但眼神沉稳,没有一丝晃动。
台下已有议论声传来。
“裙钗执兵,成何体统?”一名老教头倚在兵器架旁,冷笑出声,“等上了阵,怕是连枪都端不稳。”
旁边有人附和:“女人家气血弱,后坐力一震就该跪了。”
话音未落,李骁已大步走下台阶。他径直来到队列前,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全场:“昨夜我父帅在朝堂驳回禁火器之议,说了一句话——‘活下来的才是道理’。”他顿了顿,扫视众人,“今日我也说一句:能战者即兵,不论男女。”
他转身面向林照雪:“上前一步。”
女子出列,步伐稳健,停在距他五步处立定。
李骁解下腰间佩刀,刀鞘黑沉,纹路细密,是他从第一场北境之战带回来的旧物。他双手捧起,递向前方。
“此刀随我破敌十七阵,斩将九人。今日交予你,不是因你是女子,而是因你救得了人,也杀得了敌。”他声音渐沉,“从今往后,这支亲卫队直属我令,违令者,以抗命论处。”
林照雪深吸一口气,双膝微曲,双手接过刀柄。金属相触的一瞬,她手腕微颤,随即稳住。她退后半步,拔刀出鞘三寸,寒光乍现,旋即归鞘。
全场寂静。
李骁转身,挥手下令:“靶场列阵。”
东侧高地,十座静靶并排而立,远处另设五个移动草人,由滑轨牵引,速度不定。风自北来,带着初春的凉意,吹动靶纸哗哗作响。
“用新式定装枪。”李骁对工坊随员道,“降低后坐力那批。”
随员点头,迅速分发火枪。每支枪身刻有编号,扳机护圈略小,握把弧度贴合掌心。
林照雪验枪动作干净利落:开膛、查药室、拉击锤、试扳机。她站定射击位,枪托抵肩,目光锁定最远端移动靶。
“预备——”教头举旗。
枪声未起,风势突变,草人加速前行,轨迹偏移。
“放!”
一声令下,三十支枪齐响,硝烟腾起一线白雾。尘土在靶心炸开,三十个圆洞整齐排列,无一脱靶。第二轮接续而来,这次仅十五人射击移动目标,十二人命中要害。
第三轮,李骁亲自更换靶标位置,增设遮挡物,模拟巷战突发状况。女兵们分组交替掩护推进,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装弹与射击,全部达标。
最后一轮完毕,全场无人喝彩,也无人质疑。
李骁缓步走到靶前,伸手摸过一个弹孔边缘。纸面撕裂整齐,铅弹穿透精准,毫无偏差。他回头看向队伍,忽然抬手,指向校场边缘一处高台。
那里站着几排蒙面女子,皆着素色长裙,按礼制不得近军演之地,此次特许观礼,只为见证“新政之变”。
他没说话,只是将佩刀重新系回林照雪腰间,然后朗声道:“她们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花架子,而是随时可赴前线的亲卫。谁若不信,现在可以上来试一试。”
无人应答。
风拂过校场,吹动一名少女脸上的白纱。她约莫十六岁,站在后排,手指紧紧攥着面纱一角。母亲察觉异样,低声呵斥:“不可失仪!”
少女却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出:“娘,她们能拿枪,为何我不能读书?”
她说完,伸手揭下面纱。
阳光照在她脸上,眉目清亮。
母亲怔住,嘴唇微动,终未阻拦。
接着,第二位女子摘下面纱,第三位、第四位……数人陆续解开束缚,目光投向那支整装待发的队伍。有人眼中含光,有人低头沉思,更有一个年轻女子从袖中取出纸笔,飞快记下什么。
李骁远远望着,忽对身旁副将道:“传令下去,女子亲卫首训科目加识字课——一个都不能是睁眼瞎。”
副将领命而去。
林照雪带队开始首次营地巡逻。她们步伐一致,枪口朝斜上三十度,刀柄随步伐轻碰腿侧。经过兵器库时,一名新兵不慎绊倒,火枪脱手滑出半尺。她立刻俯身拾起,检查枪管是否受损,确认无误后重新归位,动作流畅如常。
李骁站在点将台尽头,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忽然想起昨夜父亲说的话:“技术之利,不在藏,而在控。”
他低声道:“人力亦如此。”
校场外,几名士族女子正登上马车。车内,那执笔的少女摊开纸页,写下几个字:《观亲卫演武记》。她停下笔,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校场大门,又添了一句:“铁甲非男子专属,玫瑰亦可生于沙场。”
马车启动,车轮碾过石板,发出规律的响声。
军务署内,李骁翻开新兵编制表,提笔在“女子亲卫营”一栏加盖印信。墨迹未干,门外传来脚步声。
“报——工坊送来新一批短铳,专供女兵使用,每支配弹二十发,另有保养油布与工具包。”
“放进来。”
工匠推门而入,抬着三只木箱,箱面贴有火漆印,写着“亲卫定制·严禁挪用”。打开其中一只,露出十支乌黑火枪,枪托内侧刻着一行小字:“为能战者造。”
李骁拿起一支,握在手中试了试重量。轻巧,平衡,适合长时间持握。他拉动击锤,扣动扳机,空响一声。
“这批货什么时候到齐?”
“明日午前,全数入库。”
“好。通知各营主官,三日后进行联合演练,亲卫队编入前锋序列。”
工匠退出后,他将枪放回箱中,目光落在箱底一张夹层图纸上。那是多管连发铳的设计草图,下方标注:**测试阶段,严禁外泄**。
他没多看,合上箱盖。
此时,林照雪正带队巡至营区西侧。一名女兵忽然停下,指着墙根处一小堆碎石:“队长,这儿昨天还是完整的。”
林照雪蹲下查看,指尖抚过地面,发现石缝中有细微划痕,像是被硬物撬动过。她起身环顾四周,围墙不高,但设有巡哨岗。她招手叫来两名队员:“去调昨夜值守名册,再查一遍库房清单。”
话音刚落,远处钟楼敲响午时。
她抬头望了一眼,阳光刺眼,眯起双眼。片刻后,她掏出怀中一块布巾,仔细擦了擦佩刀刀柄。布巾褪色泛白,边角磨损,却是她从医学院离开时,苏婉亲手交给她的那块。
        李骁站在点将台前,手中握着一份册子,是这三十余人三个月来的训练记录。他翻开第一页,目光落在“林照雪”三字上——救护七人、夜间行军无差错、器械拆装考核第一。纸页右下角还有一行小字:“战场应激测试中,于炮火间隙完成伤员动脉结扎。”
他合上册子,抬眼望向队列最前方的女子。她站得笔直,双手贴裤缝,指节因用力绷紧泛出微白,但眼神沉稳,没有一丝晃动。
台下已有议论声传来。
“裙钗执兵,成何体统?”一名老教头倚在兵器架旁,冷笑出声,“等上了阵,怕是连枪都端不稳。”
旁边有人附和:“女人家气血弱,后坐力一震就该跪了。”
话音未落,李骁已大步走下台阶。他径直来到队列前,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全场:“昨夜我父帅在朝堂驳回禁火器之议,说了一句话——‘活下来的才是道理’。”他顿了顿,扫视众人,“今日我也说一句:能战者即兵,不论男女。”
他转身面向林照雪:“上前一步。”
女子出列,步伐稳健,停在距他五步处立定。
李骁解下腰间佩刀,刀鞘黑沉,纹路细密,是他从第一场北境之战带回来的旧物。他双手捧起,递向前方。
“此刀随我破敌十七阵,斩将九人。今日交予你,不是因你是女子,而是因你救得了人,也杀得了敌。”他声音渐沉,“从今往后,这支亲卫队直属我令,违令者,以抗命论处。”
林照雪深吸一口气,双膝微曲,双手接过刀柄。金属相触的一瞬,她手腕微颤,随即稳住。她退后半步,拔刀出鞘三寸,寒光乍现,旋即归鞘。
全场寂静。
李骁转身,挥手下令:“靶场列阵。”
东侧高地,十座静靶并排而立,远处另设五个移动草人,由滑轨牵引,速度不定。风自北来,带着初春的凉意,吹动靶纸哗哗作响。
“用新式定装枪。”李骁对工坊随员道,“降低后坐力那批。”
随员点头,迅速分发火枪。每支枪身刻有编号,扳机护圈略小,握把弧度贴合掌心。
林照雪验枪动作干净利落:开膛、查药室、拉击锤、试扳机。她站定射击位,枪托抵肩,目光锁定最远端移动靶。
“预备——”教头举旗。
枪声未起,风势突变,草人加速前行,轨迹偏移。
“放!”
一声令下,三十支枪齐响,硝烟腾起一线白雾。尘土在靶心炸开,三十个圆洞整齐排列,无一脱靶。第二轮接续而来,这次仅十五人射击移动目标,十二人命中要害。
第三轮,李骁亲自更换靶标位置,增设遮挡物,模拟巷战突发状况。女兵们分组交替掩护推进,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装弹与射击,全部达标。
最后一轮完毕,全场无人喝彩,也无人质疑。
李骁缓步走到靶前,伸手摸过一个弹孔边缘。纸面撕裂整齐,铅弹穿透精准,毫无偏差。他回头看向队伍,忽然抬手,指向校场边缘一处高台。
那里站着几排蒙面女子,皆着素色长裙,按礼制不得近军演之地,此次特许观礼,只为见证“新政之变”。
他没说话,只是将佩刀重新系回林照雪腰间,然后朗声道:“她们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花架子,而是随时可赴前线的亲卫。谁若不信,现在可以上来试一试。”
无人应答。
风拂过校场,吹动一名少女脸上的白纱。她约莫十六岁,站在后排,手指紧紧攥着面纱一角。母亲察觉异样,低声呵斥:“不可失仪!”
少女却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出:“娘,她们能拿枪,为何我不能读书?”
她说完,伸手揭下面纱。
阳光照在她脸上,眉目清亮。
母亲怔住,嘴唇微动,终未阻拦。
接着,第二位女子摘下面纱,第三位、第四位……数人陆续解开束缚,目光投向那支整装待发的队伍。有人眼中含光,有人低头沉思,更有一个年轻女子从袖中取出纸笔,飞快记下什么。
李骁远远望着,忽对身旁副将道:“传令下去,女子亲卫首训科目加识字课——一个都不能是睁眼瞎。”
副将领命而去。
林照雪带队开始首次营地巡逻。她们步伐一致,枪口朝斜上三十度,刀柄随步伐轻碰腿侧。经过兵器库时,一名新兵不慎绊倒,火枪脱手滑出半尺。她立刻俯身拾起,检查枪管是否受损,确认无误后重新归位,动作流畅如常。
李骁站在点将台尽头,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忽然想起昨夜父亲说的话:“技术之利,不在藏,而在控。”
他低声道:“人力亦如此。”
校场外,几名士族女子正登上马车。车内,那执笔的少女摊开纸页,写下几个字:《观亲卫演武记》。她停下笔,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校场大门,又添了一句:“铁甲非男子专属,玫瑰亦可生于沙场。”
马车启动,车轮碾过石板,发出规律的响声。
军务署内,李骁翻开新兵编制表,提笔在“女子亲卫营”一栏加盖印信。墨迹未干,门外传来脚步声。
“报——工坊送来新一批短铳,专供女兵使用,每支配弹二十发,另有保养油布与工具包。”
“放进来。”
工匠推门而入,抬着三只木箱,箱面贴有火漆印,写着“亲卫定制·严禁挪用”。打开其中一只,露出十支乌黑火枪,枪托内侧刻着一行小字:“为能战者造。”
李骁拿起一支,握在手中试了试重量。轻巧,平衡,适合长时间持握。他拉动击锤,扣动扳机,空响一声。
“这批货什么时候到齐?”
“明日午前,全数入库。”
“好。通知各营主官,三日后进行联合演练,亲卫队编入前锋序列。”
工匠退出后,他将枪放回箱中,目光落在箱底一张夹层图纸上。那是多管连发铳的设计草图,下方标注:**测试阶段,严禁外泄**。
他没多看,合上箱盖。
此时,林照雪正带队巡至营区西侧。一名女兵忽然停下,指着墙根处一小堆碎石:“队长,这儿昨天还是完整的。”
林照雪蹲下查看,指尖抚过地面,发现石缝中有细微划痕,像是被硬物撬动过。她起身环顾四周,围墙不高,但设有巡哨岗。她招手叫来两名队员:“去调昨夜值守名册,再查一遍库房清单。”
话音刚落,远处钟楼敲响午时。
她抬头望了一眼,阳光刺眼,眯起双眼。片刻后,她掏出怀中一块布巾,仔细擦了擦佩刀刀柄。布巾褪色泛白,边角磨损,却是她从医学院离开时,苏婉亲手交给她的那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