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在石壁上摇曳,映得地牢砖缝里的水渍泛出暗光。李毅蹲在俘虏面前,刀尖抵住对方喉结下方的凹陷处,力道不重,却让那人呼吸微微一滞。
这人是最后一个活口,代号“灰线”,由老绣娘供出的联络人。他被拖进来时一句话没说,只坐在角落,双手搭在膝盖上,指节发白,嘴角始终挂着一点笑。
“你听到了。”李毅声音不高,“你们的人已经招了。当铺、绣坊、药铺,一条线全断了。”
俘虏眼皮都没抬。
李毅收回刀,站起身,踱到铁栏边。他解下腰间水囊,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又将剩下半囊水倒在掌心,朝对方脸上泼去。
冷水激在脸上,俘虏猛地一颤,喉咙里滚出一声低哼。
“你们等的命令,是谁下的?”李毅问。
依旧沉默。
李毅从靴筒抽出一根细针,银色,三寸长,尾端刻着螺旋纹路。这是乾坤万象匣提供的审讯工具之一,刺入特定穴位不会致命,但能让神经持续抽搐。
他俯身,将针尖抵在俘虏右手无名指第二节关节。
“拔牙的时候,忘了这根指头也处理干净。”他说,“你还藏着毒。”
俘虏瞳孔骤缩,右手本能地往后缩。
李毅冷笑,针尖轻压,皮肤破开一道细痕。血珠渗出,顺着指节滑落。
“你说‘候旨方可动’。”他盯着对方眼睛,“可现在圣旨下了,我们被贬了,曹瑾却还没动手——说明你在等的,根本不是朝廷的旨意。”
俘虏咬紧牙关,额角青筋跳动。
李毅加重手劲,针尖深入半分。俘虏闷哼一声,身体绷紧。
就在这时,那人忽然咧嘴笑了,牙齿沾着血沫:“你们……以为赢了?”
李毅没答,只将针缓缓抽出。
“平西王的铜铃军,马上就要到了!”俘虏仰头大笑,声音嘶哑如裂帛,“京门一破,血洗宫城!你们一家,一个都逃不了!”
笑声未绝,他脖颈猛然鼓起,喉管剧烈起伏,嘴角随即溢出黑血,顺着下巴滴落在地,发出轻微的“嗤”声。
李毅立刻上前探鼻息,已然断绝。他迅速翻查口腔,果然在舌根深处摸到一枚破裂的蜡丸,残渣尚带腥气。
尸体软倒,怀中滑出一物,撞在石板上发出清脆一响。
李毅弯腰拾起。
是枚青铜小铃,拇指大小,表面斑驳,边缘有磨损痕迹,像是长期佩戴所致。他翻转过来,内侧刻着四字小篆:**丙字三号**。
他盯着那四个字看了片刻,眉头渐渐锁死。
“丙字……”他低声念了一遍,脑海中闪过此前搜查当铺死士遗物时的情形——那枚无字铜牌,背面有个极小的“丙”字,线条细如发丝。
脚步声由远及近,沉重而稳定。
李震推门而入,黑袍下摆沾着夜露,神色未显疲态,目光扫过地上尸体,最后落在李毅手中铜铃上。
“怎么样?”
“死了。”李毅递上铜铃,“临死前说了句‘铜铃军要到了’,然后咬破毒囊。”
李震接过,指尖抚过铭文,动作缓慢而专注。火光映在铜铃表面,泛出一层冷青色光泽。
他忽然停住。
“丙字营。”他开口,声音低沉,“平西王的亲卫队。”
李毅心头一震:“亲卫队?他们敢进京?”
“不是整营。”李震摇头,“是先锋。‘三号’,说明至少还有两支分队在外围潜伏。这铃,是信物,也是集结令。”
他将铜铃翻转几次,仔细查看磨损痕迹与刻字深浅,继而抬起眼:“他们等的不是圣旨。”
李毅看着他。
“是什么?”
“是一场乱子。”李震缓缓道,“曹瑾动手,我们反击,宫中混乱,禁军调动失序——那时候,他们就会从城墙薄弱处突入。这铃声,就是冲锋的信号。”
地牢陷入寂静。火苗跳了一下,影子在墙上晃动。
李毅握紧短刀,指节泛白:“我这就调锦衣卫封锁城门,彻查所有进出记录,追查这些人的藏身之处。”
李震却抬手制止。
“不急。”
“父亲?”
“让他们进来。”李震将铜铃收入袖中,语气平静,“既然来了,就别走了。这一战,我们要把根子一起挖出来。”
他转身朝外走去,步伐稳健,没有回头。
李毅站在原地,望着那扇逐渐关闭的铁门,耳边回荡着方才那句狂笑——“铜铃军要到了”。
他低头看向自己手中的短刀,刀鞘上有一道新划痕,是刚才搏斗时留下的。他用拇指摩挲那道痕迹,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尸体旁,蹲下身,仔细检查俘虏的衣领内衬。
布料粗糙,缝线整齐,但在右肩接缝处,有一圈极细的针脚,颜色略深,像是后来补上的。
他撕开那块布,里面夹着一张薄纸,折叠成三角形。
展开后,只有三个字:**戌时三刻**。
没有署名,没有落款,墨迹未干,显然是临时写就。
李毅盯着那三个字,呼吸微凝。
这不是命令,是提醒。
有人在通知这支队伍——行动时间已定。
他猛地起身,冲出地牢。
李震刚走出拱门,迎面一阵夜风扑来,吹动衣袍猎猎作响。他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那枚铜铃,再次端详。
铃身冰凉,触手沉重。他用指甲轻轻刮过“丙”字边缘,发现刻痕底部有一道细微裂隙,像是曾被高温灼烧后冷却所致。
这不是普通的铸造工艺。
他忽然记起早年游历边关时听闻的一件事:平西王麾下亲卫,每人配发一枚铜铃,遇敌时摇动为号,夜间行军则悬于腰间,以防走散。而每支分队的铃铛,都会在铸模时混入不同矿料,使其声响略有差异,唯有主将能辨。
“三号……”他喃喃道,“原来是先锋中的第三队。”
身后传来急促脚步声。
李毅赶到,将那张纸递上。
李震看完,眼神一沉。
“今晚。”
“是。”
“他们打算在我们最松懈的时候动手。”李震抬头望向宫城方向,“削职离京的诏书刚下,满朝以为我们已退,正是他们认为的最佳时机。”
李毅低声道:“要不要提前布防?”
李震沉默片刻,摇头:“不。我们要让他们相信,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他将纸片捏成一团,攥在掌心:“传令下去,大营照常准备启程,粮草登记造册,马匹清点入栏。对外放出消息——镇北侯三日内离京。”
“可若是他们真的攻城……”
“那就打。”李震目光如刃,“让他们攻进来。我在城门口,备好了迎接他们的礼。”
李毅不再多言,抱拳领命。
李震转身继续前行,身影没入夜色。
风掠过宫墙,卷起一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在地牢门前的水洼里,荡开一圈涟漪。
李毅站在原地,手中短刀缓缓归鞘。
刀柄最后一寸滑入鞘口时,远处钟楼传来一声闷响。
戌时,到了。
        这人是最后一个活口,代号“灰线”,由老绣娘供出的联络人。他被拖进来时一句话没说,只坐在角落,双手搭在膝盖上,指节发白,嘴角始终挂着一点笑。
“你听到了。”李毅声音不高,“你们的人已经招了。当铺、绣坊、药铺,一条线全断了。”
俘虏眼皮都没抬。
李毅收回刀,站起身,踱到铁栏边。他解下腰间水囊,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又将剩下半囊水倒在掌心,朝对方脸上泼去。
冷水激在脸上,俘虏猛地一颤,喉咙里滚出一声低哼。
“你们等的命令,是谁下的?”李毅问。
依旧沉默。
李毅从靴筒抽出一根细针,银色,三寸长,尾端刻着螺旋纹路。这是乾坤万象匣提供的审讯工具之一,刺入特定穴位不会致命,但能让神经持续抽搐。
他俯身,将针尖抵在俘虏右手无名指第二节关节。
“拔牙的时候,忘了这根指头也处理干净。”他说,“你还藏着毒。”
俘虏瞳孔骤缩,右手本能地往后缩。
李毅冷笑,针尖轻压,皮肤破开一道细痕。血珠渗出,顺着指节滑落。
“你说‘候旨方可动’。”他盯着对方眼睛,“可现在圣旨下了,我们被贬了,曹瑾却还没动手——说明你在等的,根本不是朝廷的旨意。”
俘虏咬紧牙关,额角青筋跳动。
李毅加重手劲,针尖深入半分。俘虏闷哼一声,身体绷紧。
就在这时,那人忽然咧嘴笑了,牙齿沾着血沫:“你们……以为赢了?”
李毅没答,只将针缓缓抽出。
“平西王的铜铃军,马上就要到了!”俘虏仰头大笑,声音嘶哑如裂帛,“京门一破,血洗宫城!你们一家,一个都逃不了!”
笑声未绝,他脖颈猛然鼓起,喉管剧烈起伏,嘴角随即溢出黑血,顺着下巴滴落在地,发出轻微的“嗤”声。
李毅立刻上前探鼻息,已然断绝。他迅速翻查口腔,果然在舌根深处摸到一枚破裂的蜡丸,残渣尚带腥气。
尸体软倒,怀中滑出一物,撞在石板上发出清脆一响。
李毅弯腰拾起。
是枚青铜小铃,拇指大小,表面斑驳,边缘有磨损痕迹,像是长期佩戴所致。他翻转过来,内侧刻着四字小篆:**丙字三号**。
他盯着那四个字看了片刻,眉头渐渐锁死。
“丙字……”他低声念了一遍,脑海中闪过此前搜查当铺死士遗物时的情形——那枚无字铜牌,背面有个极小的“丙”字,线条细如发丝。
脚步声由远及近,沉重而稳定。
李震推门而入,黑袍下摆沾着夜露,神色未显疲态,目光扫过地上尸体,最后落在李毅手中铜铃上。
“怎么样?”
“死了。”李毅递上铜铃,“临死前说了句‘铜铃军要到了’,然后咬破毒囊。”
李震接过,指尖抚过铭文,动作缓慢而专注。火光映在铜铃表面,泛出一层冷青色光泽。
他忽然停住。
“丙字营。”他开口,声音低沉,“平西王的亲卫队。”
李毅心头一震:“亲卫队?他们敢进京?”
“不是整营。”李震摇头,“是先锋。‘三号’,说明至少还有两支分队在外围潜伏。这铃,是信物,也是集结令。”
他将铜铃翻转几次,仔细查看磨损痕迹与刻字深浅,继而抬起眼:“他们等的不是圣旨。”
李毅看着他。
“是什么?”
“是一场乱子。”李震缓缓道,“曹瑾动手,我们反击,宫中混乱,禁军调动失序——那时候,他们就会从城墙薄弱处突入。这铃声,就是冲锋的信号。”
地牢陷入寂静。火苗跳了一下,影子在墙上晃动。
李毅握紧短刀,指节泛白:“我这就调锦衣卫封锁城门,彻查所有进出记录,追查这些人的藏身之处。”
李震却抬手制止。
“不急。”
“父亲?”
“让他们进来。”李震将铜铃收入袖中,语气平静,“既然来了,就别走了。这一战,我们要把根子一起挖出来。”
他转身朝外走去,步伐稳健,没有回头。
李毅站在原地,望着那扇逐渐关闭的铁门,耳边回荡着方才那句狂笑——“铜铃军要到了”。
他低头看向自己手中的短刀,刀鞘上有一道新划痕,是刚才搏斗时留下的。他用拇指摩挲那道痕迹,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尸体旁,蹲下身,仔细检查俘虏的衣领内衬。
布料粗糙,缝线整齐,但在右肩接缝处,有一圈极细的针脚,颜色略深,像是后来补上的。
他撕开那块布,里面夹着一张薄纸,折叠成三角形。
展开后,只有三个字:**戌时三刻**。
没有署名,没有落款,墨迹未干,显然是临时写就。
李毅盯着那三个字,呼吸微凝。
这不是命令,是提醒。
有人在通知这支队伍——行动时间已定。
他猛地起身,冲出地牢。
李震刚走出拱门,迎面一阵夜风扑来,吹动衣袍猎猎作响。他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那枚铜铃,再次端详。
铃身冰凉,触手沉重。他用指甲轻轻刮过“丙”字边缘,发现刻痕底部有一道细微裂隙,像是曾被高温灼烧后冷却所致。
这不是普通的铸造工艺。
他忽然记起早年游历边关时听闻的一件事:平西王麾下亲卫,每人配发一枚铜铃,遇敌时摇动为号,夜间行军则悬于腰间,以防走散。而每支分队的铃铛,都会在铸模时混入不同矿料,使其声响略有差异,唯有主将能辨。
“三号……”他喃喃道,“原来是先锋中的第三队。”
身后传来急促脚步声。
李毅赶到,将那张纸递上。
李震看完,眼神一沉。
“今晚。”
“是。”
“他们打算在我们最松懈的时候动手。”李震抬头望向宫城方向,“削职离京的诏书刚下,满朝以为我们已退,正是他们认为的最佳时机。”
李毅低声道:“要不要提前布防?”
李震沉默片刻,摇头:“不。我们要让他们相信,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他将纸片捏成一团,攥在掌心:“传令下去,大营照常准备启程,粮草登记造册,马匹清点入栏。对外放出消息——镇北侯三日内离京。”
“可若是他们真的攻城……”
“那就打。”李震目光如刃,“让他们攻进来。我在城门口,备好了迎接他们的礼。”
李毅不再多言,抱拳领命。
李震转身继续前行,身影没入夜色。
风掠过宫墙,卷起一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在地牢门前的水洼里,荡开一圈涟漪。
李毅站在原地,手中短刀缓缓归鞘。
刀柄最后一寸滑入鞘口时,远处钟楼传来一声闷响。
戌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