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宫门开启。
李震站在金殿阶前,身后两名锦衣卫抬着冰匣,匣中首级面目未变,脖颈断口处凝着暗红血痂。他未穿朝服,只着玄色常袍,腰间束带压着乾坤万象匣的轮廓。风从廊下掠过,吹动他袖口一道细痕——那是昨夜亲手封存图纸时被金属边角划破的。
钟声响起,他拾级而上。
大殿内群臣已列班就位,目光齐刷刷落在那口冰匣上。礼部尚书刚要开口询问,李震已上前一步,抬手示意侍卫掀开盖子。头颅暴露在晨光中,眉心一点朱砂痣依旧清晰。
“此人为曹瑾义子。”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大殿,“藏身清虚观地窟,私练甲士三百,囤积火药铁器,图谋寅时引水灌库,断我皇城命脉。”
话音落,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卷宗,交由礼部验印。是《丙字营调度令》,纸面尚有油墨余温,印文边缘刻着一个微小的“瑾”字暗记。
有人低声惊呼。
李震再取一物,置于案前铜盘——一封未封口的密信,内容八字:“寅时开闸,引水灌库”。他看向龙座:“陛下,若地道爆裂,粮库崩塌,宫中三日无粮,禁军必乱。届时贼人以‘勤王’之名入城,挟天子以令诸侯,江山倾覆不过旦夕之间。”
雍灵帝端坐不动,指尖轻叩扶手。他面色苍白,眼底泛青,似一夜未眠,却又在关键时刻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
“证据确凿。”他缓缓道,“曹瑾教子无方,失察之罪难辞。即日起革去一切职衔,押入天牢,待刑部详查。”
满殿皆静。
无人提及“谋反”,更无“抄家”“株连”之语。仿佛这只是一场寻常的官员失职处置。
李震垂眸,袖中手指微微收紧。他知道,这一判,留了活口,也留了后路。
他没有争辩,而是整衣跪地,行礼:“陛下圣明,自有法度。”
退朝钟响。
李瑶等在宫门外的石阶下,手中握着一封尚未送出的密报。她看见父亲走来,脚步沉稳,脸上看不出喜怒。
“结果如何?”她问。
“曹瑾下狱,不杀。”李震停下,目光扫过宫墙上方初升的日光,“但天牢守卫已换防,李毅亲自值守。只要他还活着一天,我们就不能松手。”
李瑶点头,将密报递上:“这是今早截获的飞鸽传书,来自平西王府方向。内容加密,但我已破译出关键词——‘暂缓’、‘待变’。”
李震接过,只看了一眼便收入袖中。
两人并肩走向马车,途中李瑶忽然低声道:“父亲,你明明可以逼他定罪。有铁证,有兵变实据,满朝文武都在看着。为何不趁势彻底铲除?”
李震脚步一顿。
他回望大殿屋檐,琉璃瓦在朝阳下泛着冷光,像一张半张的网。
“因为皇帝不需要一个干净的朝廷。”他声音低沉,“他需要的是能斗的人。曹瑾是他用来压士族、牵制藩王的刀,现在这把刀钝了,但他不愿换新刀,也不愿让旧刀彻底折断。他要我们继续斗下去,他在上面看着,谁赢了,他就开始防谁。”
李瑶瞳孔微缩。
“所以他让我们赢这一局,但不让曹瑾死。”
“正是。”李震转过身,直视她,“帝王最怕的不是乱臣,而是功臣。一旦外患尽除,内忧便生。今日若我逼他赐死曹瑾,明日他就会担心下一个是不是轮到我李震。”
马车帘掀开,他迈步而入。
李瑶紧随其后,坐在对面。
车内昏暗,她看着父亲的手放在膝上,指节处有一道旧伤,是早年打造农具时被铁锤砸中的。如今这双手握住了半个帝国的命运,却仍需在一道道无形的绳索间行走。
“那我们怎么办?”她问。
“让他觉得,我们还在斗。”李震淡淡道,“传令下去,加强北境巡查,调两营兵马南移,做出备战姿态。再让户部放出风声,说今年税赋将重审旧账。让那些还站着看的人,都动起来。”
李瑶迅速记下。
片刻后,她抬头:“可这样一来,士族那边也会紧张。王晏虽败,但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六部,若联合反扑……”
“那就让他们反扑。”李震打断,“越是跳得高,越容易露破绽。真正的敌人从来不在明处,而在这些看似中立的缝隙里。”
马车驶过承天门,轮轴碾过石板发出沉闷声响。
李瑶忽然想起什么:“母亲昨夜让人送来一封信,说惠民医馆已备好药材,若有伤亡可立即启用。她还写了三个字——‘杏林无择’。”
李震闭目片刻,轻轻点头:“她比谁都清楚,这场棋局,不只是权位之争。救一个人,和救一个天下,有时候并不冲突。”
车行渐稳,进入内城。
街市开始苏醒,小贩推着车沿街叫卖,几个孩童在巷口追逐。一辆运炭车缓缓驶过,车轮陷进一处坑洼,赶车人骂了一句,用力抽了一鞭。
李瑶掀开车帘一角,望着外面平静的市井。
这一切安宁,像是被精心维持的假象。只要地下那根弦再紧一分,便会断裂。
“父亲。”她低声说,“我们真的能打破这个局吗?”
李震睁开眼,目光如铁。
“不是打破。”他说,“是要让它自己散。”
马车停在府门前。
李震下车,脚步未停,径直走向书房。李瑶快步跟上,却发现父亲并未进门,而是站在庭院中央的一口古井旁。
井口覆盖青石,边缘长着一圈苔藓。他蹲下身,伸手摸了摸石面,指尖沾上湿润的绿痕。
“这口井,是你祖父当年亲手砌的。”他说,“那时候家里穷,打一口井要攒三年钱。每一砖每一石,都是自己搬来的。”
李瑶静静听着。
“现在我不缺水,也不缺权。”他站起身,拍去手上的湿泥,“但我得记住,是从哪里开始的。”
他转身欲走,忽又停下。
“你刚才说,平西王府传来‘暂缓’指令?”
“是。”
“那就说明,他们还在等。”
“等什么?”
“等皇帝的态度。”
“可他已经表态了。”
“不。”李震摇头,“他没表态。他只是做了个样子。真正的态度,藏在没说的话里。”
李瑶猛然醒悟:“他是想让两边继续僵持,自己坐收渔利?”
“聪明。”李震看了她一眼,“但现在,我们也知道了。”
他迈步跨过门槛,声音落下:“接下来,该我们出招了。”
李瑶站在原地,望着父亲背影消失在廊柱之后。
她低头,从袖中取出一张薄纸,是刚刚拟好的命令草稿。第一条写着:启动“千机图谱”三级响应,秘密改造洛阳至雁门关段长城防御体系。
她提起笔,在末尾加了一句:同步激活“民心凝聚”反馈通道,监测沿途百姓反应。
墨迹未干,窗外一阵风来,纸页轻颤。
她的手稳稳压住。
        李震站在金殿阶前,身后两名锦衣卫抬着冰匣,匣中首级面目未变,脖颈断口处凝着暗红血痂。他未穿朝服,只着玄色常袍,腰间束带压着乾坤万象匣的轮廓。风从廊下掠过,吹动他袖口一道细痕——那是昨夜亲手封存图纸时被金属边角划破的。
钟声响起,他拾级而上。
大殿内群臣已列班就位,目光齐刷刷落在那口冰匣上。礼部尚书刚要开口询问,李震已上前一步,抬手示意侍卫掀开盖子。头颅暴露在晨光中,眉心一点朱砂痣依旧清晰。
“此人为曹瑾义子。”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大殿,“藏身清虚观地窟,私练甲士三百,囤积火药铁器,图谋寅时引水灌库,断我皇城命脉。”
话音落,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卷宗,交由礼部验印。是《丙字营调度令》,纸面尚有油墨余温,印文边缘刻着一个微小的“瑾”字暗记。
有人低声惊呼。
李震再取一物,置于案前铜盘——一封未封口的密信,内容八字:“寅时开闸,引水灌库”。他看向龙座:“陛下,若地道爆裂,粮库崩塌,宫中三日无粮,禁军必乱。届时贼人以‘勤王’之名入城,挟天子以令诸侯,江山倾覆不过旦夕之间。”
雍灵帝端坐不动,指尖轻叩扶手。他面色苍白,眼底泛青,似一夜未眠,却又在关键时刻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
“证据确凿。”他缓缓道,“曹瑾教子无方,失察之罪难辞。即日起革去一切职衔,押入天牢,待刑部详查。”
满殿皆静。
无人提及“谋反”,更无“抄家”“株连”之语。仿佛这只是一场寻常的官员失职处置。
李震垂眸,袖中手指微微收紧。他知道,这一判,留了活口,也留了后路。
他没有争辩,而是整衣跪地,行礼:“陛下圣明,自有法度。”
退朝钟响。
李瑶等在宫门外的石阶下,手中握着一封尚未送出的密报。她看见父亲走来,脚步沉稳,脸上看不出喜怒。
“结果如何?”她问。
“曹瑾下狱,不杀。”李震停下,目光扫过宫墙上方初升的日光,“但天牢守卫已换防,李毅亲自值守。只要他还活着一天,我们就不能松手。”
李瑶点头,将密报递上:“这是今早截获的飞鸽传书,来自平西王府方向。内容加密,但我已破译出关键词——‘暂缓’、‘待变’。”
李震接过,只看了一眼便收入袖中。
两人并肩走向马车,途中李瑶忽然低声道:“父亲,你明明可以逼他定罪。有铁证,有兵变实据,满朝文武都在看着。为何不趁势彻底铲除?”
李震脚步一顿。
他回望大殿屋檐,琉璃瓦在朝阳下泛着冷光,像一张半张的网。
“因为皇帝不需要一个干净的朝廷。”他声音低沉,“他需要的是能斗的人。曹瑾是他用来压士族、牵制藩王的刀,现在这把刀钝了,但他不愿换新刀,也不愿让旧刀彻底折断。他要我们继续斗下去,他在上面看着,谁赢了,他就开始防谁。”
李瑶瞳孔微缩。
“所以他让我们赢这一局,但不让曹瑾死。”
“正是。”李震转过身,直视她,“帝王最怕的不是乱臣,而是功臣。一旦外患尽除,内忧便生。今日若我逼他赐死曹瑾,明日他就会担心下一个是不是轮到我李震。”
马车帘掀开,他迈步而入。
李瑶紧随其后,坐在对面。
车内昏暗,她看着父亲的手放在膝上,指节处有一道旧伤,是早年打造农具时被铁锤砸中的。如今这双手握住了半个帝国的命运,却仍需在一道道无形的绳索间行走。
“那我们怎么办?”她问。
“让他觉得,我们还在斗。”李震淡淡道,“传令下去,加强北境巡查,调两营兵马南移,做出备战姿态。再让户部放出风声,说今年税赋将重审旧账。让那些还站着看的人,都动起来。”
李瑶迅速记下。
片刻后,她抬头:“可这样一来,士族那边也会紧张。王晏虽败,但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六部,若联合反扑……”
“那就让他们反扑。”李震打断,“越是跳得高,越容易露破绽。真正的敌人从来不在明处,而在这些看似中立的缝隙里。”
马车驶过承天门,轮轴碾过石板发出沉闷声响。
李瑶忽然想起什么:“母亲昨夜让人送来一封信,说惠民医馆已备好药材,若有伤亡可立即启用。她还写了三个字——‘杏林无择’。”
李震闭目片刻,轻轻点头:“她比谁都清楚,这场棋局,不只是权位之争。救一个人,和救一个天下,有时候并不冲突。”
车行渐稳,进入内城。
街市开始苏醒,小贩推着车沿街叫卖,几个孩童在巷口追逐。一辆运炭车缓缓驶过,车轮陷进一处坑洼,赶车人骂了一句,用力抽了一鞭。
李瑶掀开车帘一角,望着外面平静的市井。
这一切安宁,像是被精心维持的假象。只要地下那根弦再紧一分,便会断裂。
“父亲。”她低声说,“我们真的能打破这个局吗?”
李震睁开眼,目光如铁。
“不是打破。”他说,“是要让它自己散。”
马车停在府门前。
李震下车,脚步未停,径直走向书房。李瑶快步跟上,却发现父亲并未进门,而是站在庭院中央的一口古井旁。
井口覆盖青石,边缘长着一圈苔藓。他蹲下身,伸手摸了摸石面,指尖沾上湿润的绿痕。
“这口井,是你祖父当年亲手砌的。”他说,“那时候家里穷,打一口井要攒三年钱。每一砖每一石,都是自己搬来的。”
李瑶静静听着。
“现在我不缺水,也不缺权。”他站起身,拍去手上的湿泥,“但我得记住,是从哪里开始的。”
他转身欲走,忽又停下。
“你刚才说,平西王府传来‘暂缓’指令?”
“是。”
“那就说明,他们还在等。”
“等什么?”
“等皇帝的态度。”
“可他已经表态了。”
“不。”李震摇头,“他没表态。他只是做了个样子。真正的态度,藏在没说的话里。”
李瑶猛然醒悟:“他是想让两边继续僵持,自己坐收渔利?”
“聪明。”李震看了她一眼,“但现在,我们也知道了。”
他迈步跨过门槛,声音落下:“接下来,该我们出招了。”
李瑶站在原地,望着父亲背影消失在廊柱之后。
她低头,从袖中取出一张薄纸,是刚刚拟好的命令草稿。第一条写着:启动“千机图谱”三级响应,秘密改造洛阳至雁门关段长城防御体系。
她提起笔,在末尾加了一句:同步激活“民心凝聚”反馈通道,监测沿途百姓反应。
墨迹未干,窗外一阵风来,纸页轻颤。
她的手稳稳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