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声在晨风里断续传来,像钝刀割着耳膜。李震站在祠堂门槛内,袖口压着那粒白石,指节因久握而泛白。他没回头,只听见脚步轻落,木履踏过青砖接缝的微响。
“张家井口,寅时三刻取水。”李瑶的声音低而稳,手中账册边缘微卷,一页炭笔残片夹在“建材入库”之后。她将纸册放在供桌上,指尖点了点页角一行小字:“护院换岗在卯初,井后巷道无巡。”
李震低头看沙盘。盐矿标记旁,那道虚线已用细砂勾出轮廓,是前夜李骁带人勘测所定的侧洞路径。他未语,只将白石轻轻搁在盐脉终点,掌心留下一道浅灰印痕。
“他们用毒,我们不还命。”他终于开口,声如压石,“但得让他们跪着喝水。”
李瑶垂眼,袖中滑出一只空炭笔盒,底部“张记”二字刻痕未磨。她不动声色地将盒子塞进账册夹层,只道:“巴豆性烈,入水即化,三刻便起效。若量足,一井之水可扰半府。”
“药房有存。”李震道。
药房内,苏婉正将一撮褐色粉末倒入陶罐。她未称量,只凭指捻估出分毫,罐底原有刻线,此刻已低了半指。她合盖时动作极轻,仿佛怕惊动什么。门外脚步掠过,她抬眼,见李震立在帘外,便将罐子推至案角,转身去搅药锅里的苦梗汤。
那罐巴豆粉,半个时辰后被包进油纸,交到王二手中。
夜色垂落时,村道已无行人。王二带着两名老成流民蹲在张家后巷的矮墙下,鼻端嗅到一丝腥臊——是狗食槽边刚撒过的肉糜。三人屏息,见院角黑影伏地不动,犬鼻微张,睡得沉实。
“麻仁拌肉,够它睡到天明。”一人低语。
王二点头,从怀中取出竹管,一端塞住,另一端缓缓探入井口。他单膝跪地,将油纸包抖尽,细粉如尘落入幽黑水面。竹管轻搅三圈,水纹微漾,未起声息。收管时,他顺手抹平墙根脚印,三人退走如烟。
祠堂灯未熄。李震坐在沙盘前,手中炭笔悬在侧洞路径上方,迟迟未落。李瑶立于一旁,正翻看账房进出记录。忽闻窗外风动,她抬眼,见一片枯叶打着旋落在窗棂上,裂成两半。
“明日辰时前,张家必乱。”她说。
“那就赶在他们醒之前。”李震落笔,黑线划过东侧岩壁,“侧洞加派两班人,镐不停,火不灭。”
次日寅末,天光未透。李骁带护卫队巡至村口,遇一卖菜农妇慌忙避让。她担子歪斜,萝卜滚落泥中,口中直念:“张家倒了霉,下人满地爬,连厨娘都蹲茅房出不来!”
李骁不动声色,挥手令护卫继续前行,自己绕道高坡。他取出望远镜——铜管打磨光滑,镜片嵌于两端,是赵武按图纸所制——对准张家宅院。
炊烟稀薄,几近断绝。仆役踉跄奔走,有人扶墙干呕,有人提裤急行。马厩门开,马夫扶柱喘息,草料堆在一旁未动。他放下铜管,嘴角微动,转身下坡。
晒场高处,李瑶也已登台。她手中握着一截炭笔,正将“寅末,张家取水未果”记入册中。抬头时,见李骁走来,只问:“几人出没?”
“十七,皆步履不稳。”李骁答,“井台无人打水,灶房冷锅。”
李瑶合册,轻声道:“起效了。”
祠堂内,李震正将沙盘上的黑线延长至盐脉深处。他指尖停在富集区标记上,忽听门外脚步急促。王二进来,脸上带汗:“父亲,张家护院没来矿口,疤脸也没影。”
“知道了。”李震点头,“传令下去,侧洞加镐,盐料直入空间,不许落地。”
王二应声欲走,又被叫住。
“今日起,账房炭笔换人采买。”李震道,“旧盒封存,不许再用。”
李瑶进祠堂时,见父亲正将一粒黑沙压在侧洞虚线尽头。她未问,只将账册放在供桌上,目光扫过“张记”炭盒藏处。
“母亲今早清点药材,发现巴豆少了一撮。”她低声说,“她没问。”
李震点头:“她知道分寸。”
“那我们也得守住。”李瑶盯着沙盘,“这一粒黑沙,是权宜,不是常策。”
李震抬眼:“等侧洞贯通,盐脉入握,谁还敢在水里动手?”
李瑶未答。她转身走向账房,袖中账册沉甸甸的。经过药房时,她停了一瞬。门缝里,苏婉正将新熬的药汤倒入陶罐,手腕微颤,却未洒出一滴。她看见罐底刻线又低了半指。
日头升至中天,张家方向仍无动静。李骁带人巡过矿口,见主坑封死如旧,杂草堆在入口,无人清理。他站在坡上,望向东侧岩壁——那里有一处新开的土洞,已被碎石半掩,洞口无烟,无声,唯有铁镐撞击岩层的闷响,断续传出。
他掏出铜管,再看一眼。张家院墙内,一人扶柱而立,裤脚湿透,显然是来不及入厕。他收起铜管,挥手示意护卫原地待命。
李瑶在晒场清点流民劳力,将“西三”暗号重新刻深。王二在旁记账,笔尖稳而准,写的是“建材入库”,实则每笔对应三箱盐入空间。李震在祠堂翻看新报:侧洞已掘进八丈,距盐脉富集区不足两丈。
他合上文书,取出油纸包——还剩小半。他未封,只将包口折紧,放入抽屉底层。那粒白石仍搁在盐脉终点,黑沙压在线旁,像一道未落定的判决。
暮色四合时,苏婉走出药房。她手中提着药箱,箱角刻着“医”字,漆已剥落。路过祠堂,她见李震立于门内,正望着沙盘出神。
“那些人快好了。”她说。
李震点头。
“巴豆不会致命。”她又道,“但腹泻不止,伤元气。”
“他们伤人在先。”李震说。
苏婉没再说话。她低头看自己手指,指甲缝里有药渍,洗不净。她想起昨夜那罐药汤,清水无味,是李震让人送来的。她喝完后,手才不抖。
她转身走向草棚。棚内三十七人已能起身,有人咳嗽,有人低声交谈。两个孩子仍在昏睡,但呼吸平稳。她蹲下,翻开一名男子的眼睑,瞳孔收缩正常。
“再两日,可下地。”她自语。
李瑶在账房翻查旧册。她将“张记”炭盒摆在灯下,用针尖挑开底部夹层——内里空无一物,但边角有刮痕,像是曾藏过纸条。她吹去浮尘,将盒子倒扣在案上,黑影落在“建材入库”四字上。
祠堂灯亮至三更。李震独坐沙盘前,手中炭笔悬在盐脉标记上方。他未画,只盯着那粒白石。良久,他伸手,将黑沙移开半寸,露出虚线全貌。
“一日乱,够挖两丈。”他低语。
次日辰时,张家井台仍无人打水。粪车出府三次,皆满载。厨房灶火断续,饭食未熟。李骁再登高坡,见宅院门户大开,仆役奔走如无头蚁。
他放下铜管,对身旁护卫道:“传令,侧洞加人,今夜务必穿脉。”
话音未落,忽见一人从张家后门疾出,衣襟沾污,手中提着药包——是府中常请的郎中。那人脚步踉跄,直奔药铺而去。
李骁眯眼。
李瑶在晒场收到消息时,正将新一批“建材”记入账本。她听完回报,提笔在册边空白处写:“郎中出府,疑诊不明。”写罢,将笔尖在掌心划过,留下一道红痕。
李震在祠堂听报,只问:“盐入空间几箱?”
“三十六。”
“侧洞掘进?”
“九丈七。”
他点头,取出油纸包,将最后一点巴豆粉倒入陶罐,封口,投入药房暗格。苏婉进来时,见罐上贴了新条:“巴豆,禁用。”
她未揭,只将手中药方放入另一格,转身离去。
日影西斜,东侧岩壁的土洞深处,铁镐声愈发密集。李骁亲自执镐,三点破岩法连击,石屑飞溅。李震站在洞口阴影里,听那声响由闷转脆——是岩层变薄的征兆。
“快了。”他说。
李瑶登高望远,见张家方向炊烟未起,仆役仍频频出入茅房。她合上望远镜,低语:“一日,够了。”
李震回到祠堂,将白石放回盐脉终点,黑沙留在虚线旁。他取出账本,在“昨日申时”一栏下,添了一行小字:“水井投药,巴豆,非致命。”
笔尖顿住。
他未画句号。
        “张家井口,寅时三刻取水。”李瑶的声音低而稳,手中账册边缘微卷,一页炭笔残片夹在“建材入库”之后。她将纸册放在供桌上,指尖点了点页角一行小字:“护院换岗在卯初,井后巷道无巡。”
李震低头看沙盘。盐矿标记旁,那道虚线已用细砂勾出轮廓,是前夜李骁带人勘测所定的侧洞路径。他未语,只将白石轻轻搁在盐脉终点,掌心留下一道浅灰印痕。
“他们用毒,我们不还命。”他终于开口,声如压石,“但得让他们跪着喝水。”
李瑶垂眼,袖中滑出一只空炭笔盒,底部“张记”二字刻痕未磨。她不动声色地将盒子塞进账册夹层,只道:“巴豆性烈,入水即化,三刻便起效。若量足,一井之水可扰半府。”
“药房有存。”李震道。
药房内,苏婉正将一撮褐色粉末倒入陶罐。她未称量,只凭指捻估出分毫,罐底原有刻线,此刻已低了半指。她合盖时动作极轻,仿佛怕惊动什么。门外脚步掠过,她抬眼,见李震立在帘外,便将罐子推至案角,转身去搅药锅里的苦梗汤。
那罐巴豆粉,半个时辰后被包进油纸,交到王二手中。
夜色垂落时,村道已无行人。王二带着两名老成流民蹲在张家后巷的矮墙下,鼻端嗅到一丝腥臊——是狗食槽边刚撒过的肉糜。三人屏息,见院角黑影伏地不动,犬鼻微张,睡得沉实。
“麻仁拌肉,够它睡到天明。”一人低语。
王二点头,从怀中取出竹管,一端塞住,另一端缓缓探入井口。他单膝跪地,将油纸包抖尽,细粉如尘落入幽黑水面。竹管轻搅三圈,水纹微漾,未起声息。收管时,他顺手抹平墙根脚印,三人退走如烟。
祠堂灯未熄。李震坐在沙盘前,手中炭笔悬在侧洞路径上方,迟迟未落。李瑶立于一旁,正翻看账房进出记录。忽闻窗外风动,她抬眼,见一片枯叶打着旋落在窗棂上,裂成两半。
“明日辰时前,张家必乱。”她说。
“那就赶在他们醒之前。”李震落笔,黑线划过东侧岩壁,“侧洞加派两班人,镐不停,火不灭。”
次日寅末,天光未透。李骁带护卫队巡至村口,遇一卖菜农妇慌忙避让。她担子歪斜,萝卜滚落泥中,口中直念:“张家倒了霉,下人满地爬,连厨娘都蹲茅房出不来!”
李骁不动声色,挥手令护卫继续前行,自己绕道高坡。他取出望远镜——铜管打磨光滑,镜片嵌于两端,是赵武按图纸所制——对准张家宅院。
炊烟稀薄,几近断绝。仆役踉跄奔走,有人扶墙干呕,有人提裤急行。马厩门开,马夫扶柱喘息,草料堆在一旁未动。他放下铜管,嘴角微动,转身下坡。
晒场高处,李瑶也已登台。她手中握着一截炭笔,正将“寅末,张家取水未果”记入册中。抬头时,见李骁走来,只问:“几人出没?”
“十七,皆步履不稳。”李骁答,“井台无人打水,灶房冷锅。”
李瑶合册,轻声道:“起效了。”
祠堂内,李震正将沙盘上的黑线延长至盐脉深处。他指尖停在富集区标记上,忽听门外脚步急促。王二进来,脸上带汗:“父亲,张家护院没来矿口,疤脸也没影。”
“知道了。”李震点头,“传令下去,侧洞加镐,盐料直入空间,不许落地。”
王二应声欲走,又被叫住。
“今日起,账房炭笔换人采买。”李震道,“旧盒封存,不许再用。”
李瑶进祠堂时,见父亲正将一粒黑沙压在侧洞虚线尽头。她未问,只将账册放在供桌上,目光扫过“张记”炭盒藏处。
“母亲今早清点药材,发现巴豆少了一撮。”她低声说,“她没问。”
李震点头:“她知道分寸。”
“那我们也得守住。”李瑶盯着沙盘,“这一粒黑沙,是权宜,不是常策。”
李震抬眼:“等侧洞贯通,盐脉入握,谁还敢在水里动手?”
李瑶未答。她转身走向账房,袖中账册沉甸甸的。经过药房时,她停了一瞬。门缝里,苏婉正将新熬的药汤倒入陶罐,手腕微颤,却未洒出一滴。她看见罐底刻线又低了半指。
日头升至中天,张家方向仍无动静。李骁带人巡过矿口,见主坑封死如旧,杂草堆在入口,无人清理。他站在坡上,望向东侧岩壁——那里有一处新开的土洞,已被碎石半掩,洞口无烟,无声,唯有铁镐撞击岩层的闷响,断续传出。
他掏出铜管,再看一眼。张家院墙内,一人扶柱而立,裤脚湿透,显然是来不及入厕。他收起铜管,挥手示意护卫原地待命。
李瑶在晒场清点流民劳力,将“西三”暗号重新刻深。王二在旁记账,笔尖稳而准,写的是“建材入库”,实则每笔对应三箱盐入空间。李震在祠堂翻看新报:侧洞已掘进八丈,距盐脉富集区不足两丈。
他合上文书,取出油纸包——还剩小半。他未封,只将包口折紧,放入抽屉底层。那粒白石仍搁在盐脉终点,黑沙压在线旁,像一道未落定的判决。
暮色四合时,苏婉走出药房。她手中提着药箱,箱角刻着“医”字,漆已剥落。路过祠堂,她见李震立于门内,正望着沙盘出神。
“那些人快好了。”她说。
李震点头。
“巴豆不会致命。”她又道,“但腹泻不止,伤元气。”
“他们伤人在先。”李震说。
苏婉没再说话。她低头看自己手指,指甲缝里有药渍,洗不净。她想起昨夜那罐药汤,清水无味,是李震让人送来的。她喝完后,手才不抖。
她转身走向草棚。棚内三十七人已能起身,有人咳嗽,有人低声交谈。两个孩子仍在昏睡,但呼吸平稳。她蹲下,翻开一名男子的眼睑,瞳孔收缩正常。
“再两日,可下地。”她自语。
李瑶在账房翻查旧册。她将“张记”炭盒摆在灯下,用针尖挑开底部夹层——内里空无一物,但边角有刮痕,像是曾藏过纸条。她吹去浮尘,将盒子倒扣在案上,黑影落在“建材入库”四字上。
祠堂灯亮至三更。李震独坐沙盘前,手中炭笔悬在盐脉标记上方。他未画,只盯着那粒白石。良久,他伸手,将黑沙移开半寸,露出虚线全貌。
“一日乱,够挖两丈。”他低语。
次日辰时,张家井台仍无人打水。粪车出府三次,皆满载。厨房灶火断续,饭食未熟。李骁再登高坡,见宅院门户大开,仆役奔走如无头蚁。
他放下铜管,对身旁护卫道:“传令,侧洞加人,今夜务必穿脉。”
话音未落,忽见一人从张家后门疾出,衣襟沾污,手中提着药包——是府中常请的郎中。那人脚步踉跄,直奔药铺而去。
李骁眯眼。
李瑶在晒场收到消息时,正将新一批“建材”记入账本。她听完回报,提笔在册边空白处写:“郎中出府,疑诊不明。”写罢,将笔尖在掌心划过,留下一道红痕。
李震在祠堂听报,只问:“盐入空间几箱?”
“三十六。”
“侧洞掘进?”
“九丈七。”
他点头,取出油纸包,将最后一点巴豆粉倒入陶罐,封口,投入药房暗格。苏婉进来时,见罐上贴了新条:“巴豆,禁用。”
她未揭,只将手中药方放入另一格,转身离去。
日影西斜,东侧岩壁的土洞深处,铁镐声愈发密集。李骁亲自执镐,三点破岩法连击,石屑飞溅。李震站在洞口阴影里,听那声响由闷转脆——是岩层变薄的征兆。
“快了。”他说。
李瑶登高望远,见张家方向炊烟未起,仆役仍频频出入茅房。她合上望远镜,低语:“一日,够了。”
李震回到祠堂,将白石放回盐脉终点,黑沙留在虚线旁。他取出账本,在“昨日申时”一栏下,添了一行小字:“水井投药,巴豆,非致命。”
笔尖顿住。
他未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