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散,洛阳城外的荒坡上已燃起几堆火。尸体横陈,大多身披暗铜色甲片,胸口嵌着一枚铃铛,形制奇特,随风轻晃时竟不作声。
李毅蹲在一具尸体旁,手套沾了泥与血。他没急着翻查腰囊或兵器,而是盯着那枚铃铛看了片刻,伸手将它取下。铃身冰凉,表面无字,只有一道斜划的刮痕,像是被刀锋无意蹭过。
他皱了眉。
同样的动作重复了十七次。每一具死士身上都有铃铛,但只有这一枚内壁有异。其余的要么是光滑铸纹,要么是磨损痕迹。唯独这枚,在火光下细看,内圈刻着极细的线条,排列无序,却透出人工雕琢的刻意。
他将铃收进怀中,站起身,扫视一圈战场。亲卫正在焚烧无法辨认身份的残躯,灰烬混着焦臭飘在低空。他没有多留,转身走向停在坡下的马车,掀帘入内。
车厢里备着清水和布巾。他脱下手套,用湿布擦净铃身,再从袖中取出一支铜管,倒出一枚放大镜。镜片贴住铃口,缓缓转动。
光线穿过缝隙,照进内壁。
那些看似杂乱的刻线,在镜下显出规律。三处凹点呈三角分布,其一偏左上方,另两处居下,构成稳定结构。线条从各点延伸,交错成网,其中一段弧线与并州地形图中的断龙岭北脉完全吻合。
他呼吸一顿,立刻从箱底取出一张折叠地图,铺在案上。又取出炭笔,依着铃内纹路描摹下来。轮廓渐显——不是文字,也不是符号,而是一幅微缩的山川走向图,中心位置标有一个小圆点,位于老鸦峡以西约三十里处,四周环山,仅一条窄道出入。
那是训练营的位置。
他知道,铁浮屠不可能把集结地画在随身物品上。这种信息一旦泄露便是死罪。可正因为如此,敌人反而会利用“绝不会有人想到”的心理盲区,将真正的情报藏于最危险之处。
他吹灭灯,将铜铃与草图一同锁进铁匣,驾车返城。
***
李瑶正在书房整理前日截获的密信残页。桌上摆着三台小型机关仪,一台记录哨探回传时间,一台比对字体特征,另一台则用于分析墨迹成分。她刚放下笔,门被推开。
李毅走进来,手中提着铁匣。他没说话,只是将匣子放在桌角,打开,取出铜铃和那张草图。
“刚从战场上带回来的。”他说,“死士身上的铃铛,内壁有刻痕。”
李瑶接过铜铃,立刻拿起放大镜。她的手指沿着内壁滑动,眉头越皱越紧。
“这不是普通磨损。”她低声说,“这些线太均匀,角度也太一致。而且……你看这里。”她指向一处转折,“这条线突然变深,说明施力者在此处顿了一下,可能是标记重点。”
她转身走到墙边,拉动机关。一面木板缓缓移开,露出背后的立体沙盘——并州西部地形,山岭沟壑皆按比例雕刻,连溪流走向都清晰可见。
她将草图覆在沙盘上,调整位置。当三处凹点分别对准黑石沟、鹰嘴崖和雾云顶时,那条弧线正好贴合一条隐秘山谷的轮廓。而中心圆点所指之地,正是山谷唯一的出口狭道。
“找到了。”她声音压低,“他们练兵的地方不在官册登记的营地,而是在这里。这条路避开了所有驿站和烽火台,难怪我们之前一直没发现动静。”
李毅站在一旁,目光沉静:“敌人既然敢把地图刻在随身之物上,说明他们认定没人能破译。或者……他们根本不在乎被人知道。”
“不。”李瑶摇头,“他们在乎。所以才用这种方式传递。这不是公开情报,而是留给特定接头人的暗号。可能是某个潜伏的内应,负责在关键时刻引导援军或转移物资。”
她忽然抬头:“如果我们现在通知前线,让李骁改道伏击这个出口,就能堵死他们退路。”
李毅点头:“但需要确凿证据。否则贸然调兵,万一是个陷阱,损失的是我们自己的精锐。”
***
主厅灯火通明。
李震坐在案前,手中拿着那份草图。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将乾坤万象匣置于桌面,开启投影功能。蓝光浮现,显示出过去七十二时辰内边境区域的能量波动热力图。
他调出并州西北段,逐帧查看。
起初并无异常。直到某一刻,画面中出现一片密集红斑,集中在山谷一带,持续时间长达六个时辰,随后迅速消散。他将时间戳与草图标注的位置对照,误差不足半里。
他又接入系统数据库,检索“铜铃”相关条目。结果显示:此类铃铛为平西王亲卫特制,用于识别身份,遇水不蚀,受击不响,专供死士行动时佩戴。常规用途仅为信物,但从无加密记录。
“说明这是新启用的方式。”李震终于开口,“而且只用于最高级别任务。”
他指尖轻敲桌面,目光落在草图中央那个圆点上。
“如果这里是他们的训练基地,那么每一次出征前,士兵都会从此地出发。这意味着,铁浮屠真正的主力,并未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分散驻扎,而是集中于此,随时可以整装待发。”
他闭眼片刻,脑海中闪过几个关键节点:镇北王已率军南下,预计三日后抵达虎牢关;李骁所部正埋伏于老鸦峡东侧,等待敌军通过;而此刻,这份情报若属实,便意味着原定伏击点偏离了核心目标。
睁开眼时,他语气已定:“立即修改作战指令。”
李瑶上前一步:“父亲,要不要先派人核实?毕竟这只是一个铃铛上的刻痕,万一……”
“已经核实过了。”李震打断她,“能量波动、地形匹配、铃铛制式、敌军行进节奏——四重证据交汇于一点。这不是巧合。”
他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命令,封入竹筒,交给等候在外的传令兵。
“送去前线,加急八百里,务必在明日辰时前交到李骁手中。”
传令兵领命而去。
厅内只剩三人。李震仍坐着,双手交叠放在案上。他没有再看沙盘,也没有询问后续安排,仿佛刚才那一道命令已耗尽所有言语。
李瑶退回书案,开始整理新的情报归档。李毅则立于门侧,手按腰间短刃,目光始终停留在那枚铜铃上。
屋外传来更鼓声,已是四更。
***
半个时辰后,李瑶忽然停下笔。
她盯着桌上的一份旧卷宗,那是三个月前缴获的敌方通讯记录,当时未能破解,列为无效资料存档。此刻她重新翻阅,在一页边缘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符号——一个由三点组成的三角形,与铜铃内壁的凹点排列方式完全相同。
她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向沙盘,取出放大镜,再次对照铃内刻线。
这一次,她发现了之前忽略的细节:在弧线末端,有一处极细微的缺口,形状像是一道断裂的横杠。而在旧卷宗某页角落,同样位置也有一个相似标记。
她迅速调出系统档案,输入关键词进行交叉检索。
屏幕上跳出一条记录:
【编号Y-739】并州西部,曾有关押犯人越狱事件,守卫报告称“铃音未响,人已失踪”。调查无果,结案归档。
她瞳孔微缩。
原来这些铃铛,不只是身份标识。
它们还能控制人。
她正要开口叫李毅,却发现对方已走到身边,目光同样落在那道缺口上。
“你也看出来了?”他问。
她点头:“这不是地图。”
“是钥匙。”李毅低声说,“它打开的不是地方,是人。”
门外风声骤起,吹得烛火一歪。
油灯倾倒,火焰舔上桌沿。
        李毅蹲在一具尸体旁,手套沾了泥与血。他没急着翻查腰囊或兵器,而是盯着那枚铃铛看了片刻,伸手将它取下。铃身冰凉,表面无字,只有一道斜划的刮痕,像是被刀锋无意蹭过。
他皱了眉。
同样的动作重复了十七次。每一具死士身上都有铃铛,但只有这一枚内壁有异。其余的要么是光滑铸纹,要么是磨损痕迹。唯独这枚,在火光下细看,内圈刻着极细的线条,排列无序,却透出人工雕琢的刻意。
他将铃收进怀中,站起身,扫视一圈战场。亲卫正在焚烧无法辨认身份的残躯,灰烬混着焦臭飘在低空。他没有多留,转身走向停在坡下的马车,掀帘入内。
车厢里备着清水和布巾。他脱下手套,用湿布擦净铃身,再从袖中取出一支铜管,倒出一枚放大镜。镜片贴住铃口,缓缓转动。
光线穿过缝隙,照进内壁。
那些看似杂乱的刻线,在镜下显出规律。三处凹点呈三角分布,其一偏左上方,另两处居下,构成稳定结构。线条从各点延伸,交错成网,其中一段弧线与并州地形图中的断龙岭北脉完全吻合。
他呼吸一顿,立刻从箱底取出一张折叠地图,铺在案上。又取出炭笔,依着铃内纹路描摹下来。轮廓渐显——不是文字,也不是符号,而是一幅微缩的山川走向图,中心位置标有一个小圆点,位于老鸦峡以西约三十里处,四周环山,仅一条窄道出入。
那是训练营的位置。
他知道,铁浮屠不可能把集结地画在随身物品上。这种信息一旦泄露便是死罪。可正因为如此,敌人反而会利用“绝不会有人想到”的心理盲区,将真正的情报藏于最危险之处。
他吹灭灯,将铜铃与草图一同锁进铁匣,驾车返城。
***
李瑶正在书房整理前日截获的密信残页。桌上摆着三台小型机关仪,一台记录哨探回传时间,一台比对字体特征,另一台则用于分析墨迹成分。她刚放下笔,门被推开。
李毅走进来,手中提着铁匣。他没说话,只是将匣子放在桌角,打开,取出铜铃和那张草图。
“刚从战场上带回来的。”他说,“死士身上的铃铛,内壁有刻痕。”
李瑶接过铜铃,立刻拿起放大镜。她的手指沿着内壁滑动,眉头越皱越紧。
“这不是普通磨损。”她低声说,“这些线太均匀,角度也太一致。而且……你看这里。”她指向一处转折,“这条线突然变深,说明施力者在此处顿了一下,可能是标记重点。”
她转身走到墙边,拉动机关。一面木板缓缓移开,露出背后的立体沙盘——并州西部地形,山岭沟壑皆按比例雕刻,连溪流走向都清晰可见。
她将草图覆在沙盘上,调整位置。当三处凹点分别对准黑石沟、鹰嘴崖和雾云顶时,那条弧线正好贴合一条隐秘山谷的轮廓。而中心圆点所指之地,正是山谷唯一的出口狭道。
“找到了。”她声音压低,“他们练兵的地方不在官册登记的营地,而是在这里。这条路避开了所有驿站和烽火台,难怪我们之前一直没发现动静。”
李毅站在一旁,目光沉静:“敌人既然敢把地图刻在随身之物上,说明他们认定没人能破译。或者……他们根本不在乎被人知道。”
“不。”李瑶摇头,“他们在乎。所以才用这种方式传递。这不是公开情报,而是留给特定接头人的暗号。可能是某个潜伏的内应,负责在关键时刻引导援军或转移物资。”
她忽然抬头:“如果我们现在通知前线,让李骁改道伏击这个出口,就能堵死他们退路。”
李毅点头:“但需要确凿证据。否则贸然调兵,万一是个陷阱,损失的是我们自己的精锐。”
***
主厅灯火通明。
李震坐在案前,手中拿着那份草图。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将乾坤万象匣置于桌面,开启投影功能。蓝光浮现,显示出过去七十二时辰内边境区域的能量波动热力图。
他调出并州西北段,逐帧查看。
起初并无异常。直到某一刻,画面中出现一片密集红斑,集中在山谷一带,持续时间长达六个时辰,随后迅速消散。他将时间戳与草图标注的位置对照,误差不足半里。
他又接入系统数据库,检索“铜铃”相关条目。结果显示:此类铃铛为平西王亲卫特制,用于识别身份,遇水不蚀,受击不响,专供死士行动时佩戴。常规用途仅为信物,但从无加密记录。
“说明这是新启用的方式。”李震终于开口,“而且只用于最高级别任务。”
他指尖轻敲桌面,目光落在草图中央那个圆点上。
“如果这里是他们的训练基地,那么每一次出征前,士兵都会从此地出发。这意味着,铁浮屠真正的主力,并未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分散驻扎,而是集中于此,随时可以整装待发。”
他闭眼片刻,脑海中闪过几个关键节点:镇北王已率军南下,预计三日后抵达虎牢关;李骁所部正埋伏于老鸦峡东侧,等待敌军通过;而此刻,这份情报若属实,便意味着原定伏击点偏离了核心目标。
睁开眼时,他语气已定:“立即修改作战指令。”
李瑶上前一步:“父亲,要不要先派人核实?毕竟这只是一个铃铛上的刻痕,万一……”
“已经核实过了。”李震打断她,“能量波动、地形匹配、铃铛制式、敌军行进节奏——四重证据交汇于一点。这不是巧合。”
他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命令,封入竹筒,交给等候在外的传令兵。
“送去前线,加急八百里,务必在明日辰时前交到李骁手中。”
传令兵领命而去。
厅内只剩三人。李震仍坐着,双手交叠放在案上。他没有再看沙盘,也没有询问后续安排,仿佛刚才那一道命令已耗尽所有言语。
李瑶退回书案,开始整理新的情报归档。李毅则立于门侧,手按腰间短刃,目光始终停留在那枚铜铃上。
屋外传来更鼓声,已是四更。
***
半个时辰后,李瑶忽然停下笔。
她盯着桌上的一份旧卷宗,那是三个月前缴获的敌方通讯记录,当时未能破解,列为无效资料存档。此刻她重新翻阅,在一页边缘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符号——一个由三点组成的三角形,与铜铃内壁的凹点排列方式完全相同。
她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向沙盘,取出放大镜,再次对照铃内刻线。
这一次,她发现了之前忽略的细节:在弧线末端,有一处极细微的缺口,形状像是一道断裂的横杠。而在旧卷宗某页角落,同样位置也有一个相似标记。
她迅速调出系统档案,输入关键词进行交叉检索。
屏幕上跳出一条记录:
【编号Y-739】并州西部,曾有关押犯人越狱事件,守卫报告称“铃音未响,人已失踪”。调查无果,结案归档。
她瞳孔微缩。
原来这些铃铛,不只是身份标识。
它们还能控制人。
她正要开口叫李毅,却发现对方已走到身边,目光同样落在那道缺口上。
“你也看出来了?”他问。
她点头:“这不是地图。”
“是钥匙。”李毅低声说,“它打开的不是地方,是人。”
门外风声骤起,吹得烛火一歪。
油灯倾倒,火焰舔上桌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