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封在掌心停留片刻,李骁指尖触到一丝微弱的松动。他没拆开,只是将它重新塞进内袍,压在软骨散陶罐之上。马蹄声渐远,晨雾吞没了整支队伍的轮廓。
半个时辰后,洛阳城西,情报司密室。
李瑶坐在灯下,面前摊开三张密报抄本,纸页边缘已被手指摩挲得发毛。她刚从城防哨站收回最后一份夜间巡更记录,正逐条比对传递路径。油灯芯噼啪一响,她抬手捻了捻,目光却未离开纸上一行小字:“寅时三刻,东华门值守换岗,无异状。”
这已是第七遍查验。
她闭眼揉了揉眉心,再睁眼时,笔尖已点在其中一份密报送达时间上。兵部员外郎周崇礼,昨日申时接信,酉时送出两份回文——一份送往东厂旧址,另一份经由私驿快马发往城西。两地相距七里,路线不交,收件人分属不同势力,可内容核心皆指向“李氏主力将于三日内北移”。
她忽然停住。
李氏从未有过此类调动计划。
她起身走到墙边铁柜前,拉开第三格抽屉,取出一本薄册。翻开第一页,是周崇礼履历:寒门出身,三年前因家中老母重病求医于李氏医馆,得免诊资,后入兵部任闲职。表面清廉,无党无派。
可这样一个人,为何要在同一天向两个敌对阵营传递相同虚假军情?
她盯着那行名字看了许久,转身提笔写了一封短笺,封入特制竹筒,交给守在门外的情报员:“即刻送至主宅,不得经手他人。”
主宅书房,李震正在翻阅一份屯田账目。竹筒送来时,他正用朱笔圈出一处粮产异常。拆信看完,他放下笔,抬头看向窗外。
天光微明,檐角铜铃轻晃。
他起身走到书架旁,手掌按在暗格机关上,一声轻响,墙面滑开,露出乾坤万象匣。匣面泛起微光,投影出近七日所有加密情报的流转图谱。他手指划过几处节点,最终停在周崇礼的名字上。
两条线从中延伸而出,一条通向东厂残余耳目,一条直指平西王在帝都的秘密联络网。
证据链尚未闭合,但方向已明。
他低声下令:“启用‘天机推演’模块,模拟情报泄露路径。目标:验证周崇礼是否具备双线传递能力。”
光影流转,推演开始。三炷香后,结果浮现:若今日再有一份“绝密军情”通过可控渠道泄露,且仅限其一人知晓,则其必会同时上报双方。
李震合上匣盖,声音平静:“拟一份假情报。就说李骁部将在两日后夜袭铁浮屠补给线,地点定在雁口坡。”他顿了顿,“但要注明兵力为三千骑,实则此地地形狭窄,容不下千人并行。”
李瑶接到指令后,立即着手伪造文书。她亲自执笔,模仿前线急报格式,加入多项细节陷阱:错误的水源标记、虚构的副将姓名、刻意模糊的时间表述。完成后,将文件封入火漆印信,交由一名伪装成传令兵的情报员送往周崇礼府外的接头点。
次日傍晚,消息反馈回来。
周崇礼收到信后,未召亲信,也未动笔批复,而是独自进入书房,半炷香后,遣仆人分别送去两处地点。一路送往东厂旧址,另一路直趋城西私驿。
证据闭环。
李瑶坐在案前,指尖轻敲桌面。现在只需等他再次行动,便可收网。
但她没有下令抓捕。
“他既然能左右逢源这么久,必定警觉极强。”她对身旁副官说道,“若我们直接动手,他可能当场毁信,甚至自尽灭口。不如让他再送一次,等他完成双线传递,再制造机会拿人。”
副官问:“如何制造机会?”
她沉吟片刻,道:“放个消息出去,就说朝廷密探已察觉有人私通外藩,正在排查兵部官员。让他慌。”
命令下达。当夜,帝都街头便有流言四起,称监察司已掌握叛臣名单,不日将大索朝堂。
周崇礼府中,灯火彻夜未熄。
三更天,一名仆人匆匆从后门溜出,怀里紧抱一只木盒,直奔城西私驿。与此同时,另一名衣着普通的中年男子也悄然出门,走向东厂旧址方向。
李瑶在密室中看着情报网传回的动向,缓缓点头:“动手。”
李毅早已潜伏在周崇礼府邸屋顶。他贴瓦而行,无声落至院中,见书房灯还亮着,便摸出一支细管,吹出一缕淡烟。烟雾顺着窗缝渗入,片刻后,屋内灯光熄灭。
紧接着,厨房方向腾起一股浓烟。
不是大火,只是柴堆被点燃,火势不大,却足以引人混乱。仆人们纷纷冲去救火,门房空虚。
李毅破窗而入,见周崇礼伏案昏迷,鼻息尚存。他迅速搜身,在对方内衣夹层摸到一封尚未送出的密信。火漆完好,印鉴清晰,正是那份伪造的“夜袭雁口坡”军报,上面还有周崇礼亲笔批注:“可信度八成,建议西线增防。”
他将人扛起,从侧墙翻出,避开巡夜兵丁,一路送至锦衣卫临时监押所。进门后,立即将密信原件密封,派人快马送往主宅。
李震接过信,只看了一眼,便放在案角。他没有说话,只是提起朱笔,在手中账本空白处写下一个人名,圈了起来。
同一时刻,李瑶坐在情报司,正将今日所有记录归档。她翻开最后一页,提笔写下结语:“周崇礼,双面间谍,证据确凿。反间布局完成,敌方情报链断裂至少七日。”
她合上册子,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李毅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夜露气息。“人已关押,未醒。信是你给的那封,笔迹、印鉴俱全。”
李瑶点头,“他知道我们会在北线设伏,所以提醒平西王加强防守。但他不知道,那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
“你下一步打算怎么用他?”李毅问。
她望着墙上地图,手指落在雁口坡位置,轻轻划过,移到旁边一条隐秘山道。
“等他醒来,我们会让他‘逃’一次。”她说,“逃向平西王的人,把错误的情报带过去。等他们调兵过去,真正的伏击才会开始。”
李毅沉默片刻,“若他不肯配合?”
“他已经没得选。”她收回手,“从他第一次把消息送给两边开始,他就不再是棋手,而是棋子。现在,连棋子的价值,也要榨干了。”
屋外更鼓敲过四更。
李瑶站起身,走到墙边取下地图,卷好放入木筒。她转身欲走,忽听李毅开口。
“周崇礼家里有个女儿,十五岁,今日去了医馆。”
她脚步一顿。
“我知道。”她没有回头,“苏婉大夫给她看了脉,说是心悸,开了安神药。”
李毅没再说话。
她走出门,夜风扑面。远处宫墙高耸,檐角悬着将落未落的残月。
她沿着石阶缓步而下,手扶栏杆,指腹擦过一道新刻的划痕。那是昨夜暴雨时,有人用刀尖留下的记号,代表着某条暗线终于接通。
她继续往前走,身影没入巷口阴影。
身后,监押所牢房内,周崇礼在昏沉中微微抽动手指,喉间发出一声短促的呜咽。
李毅站在铁栅外,手中握着一根细针,针尖沾着一点乳白色液体。
他俯身靠近,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你说,要是你现在醒了,还能记得自己到底为谁效力吗?”
        半个时辰后,洛阳城西,情报司密室。
李瑶坐在灯下,面前摊开三张密报抄本,纸页边缘已被手指摩挲得发毛。她刚从城防哨站收回最后一份夜间巡更记录,正逐条比对传递路径。油灯芯噼啪一响,她抬手捻了捻,目光却未离开纸上一行小字:“寅时三刻,东华门值守换岗,无异状。”
这已是第七遍查验。
她闭眼揉了揉眉心,再睁眼时,笔尖已点在其中一份密报送达时间上。兵部员外郎周崇礼,昨日申时接信,酉时送出两份回文——一份送往东厂旧址,另一份经由私驿快马发往城西。两地相距七里,路线不交,收件人分属不同势力,可内容核心皆指向“李氏主力将于三日内北移”。
她忽然停住。
李氏从未有过此类调动计划。
她起身走到墙边铁柜前,拉开第三格抽屉,取出一本薄册。翻开第一页,是周崇礼履历:寒门出身,三年前因家中老母重病求医于李氏医馆,得免诊资,后入兵部任闲职。表面清廉,无党无派。
可这样一个人,为何要在同一天向两个敌对阵营传递相同虚假军情?
她盯着那行名字看了许久,转身提笔写了一封短笺,封入特制竹筒,交给守在门外的情报员:“即刻送至主宅,不得经手他人。”
主宅书房,李震正在翻阅一份屯田账目。竹筒送来时,他正用朱笔圈出一处粮产异常。拆信看完,他放下笔,抬头看向窗外。
天光微明,檐角铜铃轻晃。
他起身走到书架旁,手掌按在暗格机关上,一声轻响,墙面滑开,露出乾坤万象匣。匣面泛起微光,投影出近七日所有加密情报的流转图谱。他手指划过几处节点,最终停在周崇礼的名字上。
两条线从中延伸而出,一条通向东厂残余耳目,一条直指平西王在帝都的秘密联络网。
证据链尚未闭合,但方向已明。
他低声下令:“启用‘天机推演’模块,模拟情报泄露路径。目标:验证周崇礼是否具备双线传递能力。”
光影流转,推演开始。三炷香后,结果浮现:若今日再有一份“绝密军情”通过可控渠道泄露,且仅限其一人知晓,则其必会同时上报双方。
李震合上匣盖,声音平静:“拟一份假情报。就说李骁部将在两日后夜袭铁浮屠补给线,地点定在雁口坡。”他顿了顿,“但要注明兵力为三千骑,实则此地地形狭窄,容不下千人并行。”
李瑶接到指令后,立即着手伪造文书。她亲自执笔,模仿前线急报格式,加入多项细节陷阱:错误的水源标记、虚构的副将姓名、刻意模糊的时间表述。完成后,将文件封入火漆印信,交由一名伪装成传令兵的情报员送往周崇礼府外的接头点。
次日傍晚,消息反馈回来。
周崇礼收到信后,未召亲信,也未动笔批复,而是独自进入书房,半炷香后,遣仆人分别送去两处地点。一路送往东厂旧址,另一路直趋城西私驿。
证据闭环。
李瑶坐在案前,指尖轻敲桌面。现在只需等他再次行动,便可收网。
但她没有下令抓捕。
“他既然能左右逢源这么久,必定警觉极强。”她对身旁副官说道,“若我们直接动手,他可能当场毁信,甚至自尽灭口。不如让他再送一次,等他完成双线传递,再制造机会拿人。”
副官问:“如何制造机会?”
她沉吟片刻,道:“放个消息出去,就说朝廷密探已察觉有人私通外藩,正在排查兵部官员。让他慌。”
命令下达。当夜,帝都街头便有流言四起,称监察司已掌握叛臣名单,不日将大索朝堂。
周崇礼府中,灯火彻夜未熄。
三更天,一名仆人匆匆从后门溜出,怀里紧抱一只木盒,直奔城西私驿。与此同时,另一名衣着普通的中年男子也悄然出门,走向东厂旧址方向。
李瑶在密室中看着情报网传回的动向,缓缓点头:“动手。”
李毅早已潜伏在周崇礼府邸屋顶。他贴瓦而行,无声落至院中,见书房灯还亮着,便摸出一支细管,吹出一缕淡烟。烟雾顺着窗缝渗入,片刻后,屋内灯光熄灭。
紧接着,厨房方向腾起一股浓烟。
不是大火,只是柴堆被点燃,火势不大,却足以引人混乱。仆人们纷纷冲去救火,门房空虚。
李毅破窗而入,见周崇礼伏案昏迷,鼻息尚存。他迅速搜身,在对方内衣夹层摸到一封尚未送出的密信。火漆完好,印鉴清晰,正是那份伪造的“夜袭雁口坡”军报,上面还有周崇礼亲笔批注:“可信度八成,建议西线增防。”
他将人扛起,从侧墙翻出,避开巡夜兵丁,一路送至锦衣卫临时监押所。进门后,立即将密信原件密封,派人快马送往主宅。
李震接过信,只看了一眼,便放在案角。他没有说话,只是提起朱笔,在手中账本空白处写下一个人名,圈了起来。
同一时刻,李瑶坐在情报司,正将今日所有记录归档。她翻开最后一页,提笔写下结语:“周崇礼,双面间谍,证据确凿。反间布局完成,敌方情报链断裂至少七日。”
她合上册子,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李毅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夜露气息。“人已关押,未醒。信是你给的那封,笔迹、印鉴俱全。”
李瑶点头,“他知道我们会在北线设伏,所以提醒平西王加强防守。但他不知道,那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
“你下一步打算怎么用他?”李毅问。
她望着墙上地图,手指落在雁口坡位置,轻轻划过,移到旁边一条隐秘山道。
“等他醒来,我们会让他‘逃’一次。”她说,“逃向平西王的人,把错误的情报带过去。等他们调兵过去,真正的伏击才会开始。”
李毅沉默片刻,“若他不肯配合?”
“他已经没得选。”她收回手,“从他第一次把消息送给两边开始,他就不再是棋手,而是棋子。现在,连棋子的价值,也要榨干了。”
屋外更鼓敲过四更。
李瑶站起身,走到墙边取下地图,卷好放入木筒。她转身欲走,忽听李毅开口。
“周崇礼家里有个女儿,十五岁,今日去了医馆。”
她脚步一顿。
“我知道。”她没有回头,“苏婉大夫给她看了脉,说是心悸,开了安神药。”
李毅没再说话。
她走出门,夜风扑面。远处宫墙高耸,檐角悬着将落未落的残月。
她沿着石阶缓步而下,手扶栏杆,指腹擦过一道新刻的划痕。那是昨夜暴雨时,有人用刀尖留下的记号,代表着某条暗线终于接通。
她继续往前走,身影没入巷口阴影。
身后,监押所牢房内,周崇礼在昏沉中微微抽动手指,喉间发出一声短促的呜咽。
李毅站在铁栅外,手中握着一根细针,针尖沾着一点乳白色液体。
他俯身靠近,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你说,要是你现在醒了,还能记得自己到底为谁效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