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屋檐,医馆前的石阶上已有脚步声响起。几个少年抱着粗纸本子快步进门,衣袖沾着露水,脸上却带着笑意。门内,苏婉正将一套铜制针模摆上讲台,又从药箱里取出几株晒干的草药,分列于木盘之中。
她抬头看了眼外头渐亮的天色,转身拍了拍手:“今日第一课,认药。”
堂中坐着十余人,有年轻后生,也有中年妇人,皆是平民出身。有人拘谨地坐在条凳边缘,有人低头翻着发皱的册子。角落里一个穿补丁短褐的青年抬起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苏大夫,我们……真能学会?”
苏婉没答话,只请人扶来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农。老人坐下后,她取艾条点燃,找准穴位熏灸,手法沉稳。不多时,那老者竟颤巍巍站了起来,扶着拐杖试了两步,忽然红了眼眶,连声道谢。
“不是我治得好。”苏婉收回手,目光扫过众人,“是他自己撑到了今天。而你们要学的,就是让下一个这样的人,不必再等医生千里迢迢赶来。”
堂中静了一瞬,随即有人小声议论起来。那青年咬了咬唇,终于把背挺直了些。
“识字少的不用怕。”苏婉命人抬出一块漆板,上面绘着十几种常见药材的图形,旁注简口诀。“黄芪补气像参军,甘草调和是个兵”,她念了一遍,底下便有人跟着轻声重复,继而笑出声来。紧张的气氛松了下来。
她翻开一本手抄讲义,开始讲《基础诊疗十法》。说到“望闻问切”时,特意强调:“不必讲究排场。村里人生病,蹲在灶边也能看舌苔,坐在田埂上也能搭脉象。谁说医者一定要穿长衫?”
有个妇人举手问:“要是记不住药性呢?”
“那就画下来。”苏婉递给她一支炭笔,“回去画给邻居看,画给孩子看。画错了不要紧,改就是了。可要是没人画,这一村就永远没人懂。”
众人听得认真,有人掏出随身带的小刀,在木片上刻下“当归”二字。苏婉见状,点头道:“结业之后,官府会发凭证,称‘乡医’。你们可在本地行医,也可来城中进修。若有能力,还能带徒弟。”
这话落下,不少人眼中都闪出光来。
日头渐高,课程未完,李瑶已从官署赶来。她站在门外听了片刻,待苏婉送走几名学员,才走进来说:“母亲,父亲想见您。”
“可是前线有信?”
“是李毅的密报。”李瑶压低声音,“西域诸国愿断绝平西王之路,但要求换曲辕犁全套技艺。”
苏婉眉头微动,却没有立刻回应。她转头整理起桌上的教具,将一根断裂的银针轻轻放进瓷罐。
“他怎么说?”
“还没回话。”李瑶顿了顿,“但他让我先来听听这学堂的事。”
正说着,院外传来脚步声。李震沿着青砖小径走来,身上披着半旧的深色外袍,未戴冠帽。他在门口驻足片刻,看着堂内墙上挂着的一幅人体经络图——线条虽简,却标注清晰,下方还贴着几张稚嫩的习字纸,写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等句。
他没进屋,只站在廊下看了一会儿。一名小男孩正蹲在地上用树枝描摹图样,一笔一划极认真。李震静静看了许久,才迈步走入。
“这就是你打算长久做的事?”他问苏婉。
“不止是我。”她将炭笔递给他,“是让更多人能做我想做的事。”
李震接过笔,在纸上写下“医本仁术”四个字。墨迹未干,他对李瑶说:“战马换不来百年安定。但一个懂包扎的村妇,能在瘟疫来时救一家性命;一个识草药的少年,能让整个屯子少饿死一人。这才是根基。”
李瑶点头:“所以您的意思是……技术可以交?”
“交。”李震将笔放回砚台,“但怎么教,由我们定。让他们派人来学,就在洛阳设‘工技院’,统一授课。不许私传,不许仿造。三年之内,不得外流。”
“若他们不肯?”
“那就只给一半图纸。”他语气平静,“够用,不够造。想要全的,就得守规矩。”
李瑶记下,转身准备拟文。临出门前,她回头问:“那学堂这边,还需要什么支持?”
苏婉想了想:“再多印些图册,再招二十个学生。另外,我想在城南设个实习点,让学员轮流去接诊。”
“我去安排。”李震说,“明日就批文。”
话音落罢,他又看了眼墙上的经络图。阳光斜照进来,映在那些细密的线条上,像是某种无声的脉动。
李瑶快步离去,身影消失在街角。苏婉送李震到门口,两人并肩站了片刻。
“你觉得这条路走得通?”他忽然问。
“已经有人走起来了。”她指着远处一个背着药篓的身影,“那是昨天才来的学员,今早就主动去帮邻居家孩子退烧。他不会开方,但知道用温水擦身,知道不能捂汗。这就够了。”
李震望着那背影渐行渐远,轻轻点了点头。
午后,医馆恢复安静。苏婉坐在案前修订讲义,窗外传来孩童背诵口诀的声音。她停下笔,抬头看去,几个小学生正围在院中石桌旁,齐声念着:“伤寒发热分阴阳,出汗忌口要记牢——”
她笑了笑,继续写字。
傍晚时分,李瑶遣人送来一份文书底稿,是致西域使团的正式复函草本。苏婉翻看一遍,在“培训须由我方主导”一句旁画了个圈,又添了一句:“首期招生限三十人,食宿由官府供给,但需通过识字与品行考核。”
她合上纸页,交给侍从带回官署。
夜风拂过屋檐,吹动檐下悬挂的药匾。苏婉收拾好药箱,正欲关门,忽见一个少女匆匆跑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苏大夫!我按您教的配了止血散,给娘用了,真的止住了!”她喘着气,眼里含泪,“我还……我还记了过程,您能看看对不对吗?”
苏婉接过纸,展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味药名和用量,字迹生涩,却一笔不落。
她抬头看着那张满是期待的脸,伸手接过炭笔,在纸角写下一个“准”字,盖上私印。
“明天来上课。”她说,“你已经是半个医者了。”
少女捧着纸奔回家去,脚步轻快。苏婉站在门前,望着她的背影融入暮色。
院中灯笼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光影摇曳间,墙上的经络图显得格外清晰。一支炭笔滚落在地,滚到门槛边停住,笔尖朝向屋内那本摊开的教材。
烛火跳了一下,映出纸上最后一行新写的字:
“凡授医术者,必知其责重于刀圭。”
        她抬头看了眼外头渐亮的天色,转身拍了拍手:“今日第一课,认药。”
堂中坐着十余人,有年轻后生,也有中年妇人,皆是平民出身。有人拘谨地坐在条凳边缘,有人低头翻着发皱的册子。角落里一个穿补丁短褐的青年抬起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苏大夫,我们……真能学会?”
苏婉没答话,只请人扶来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农。老人坐下后,她取艾条点燃,找准穴位熏灸,手法沉稳。不多时,那老者竟颤巍巍站了起来,扶着拐杖试了两步,忽然红了眼眶,连声道谢。
“不是我治得好。”苏婉收回手,目光扫过众人,“是他自己撑到了今天。而你们要学的,就是让下一个这样的人,不必再等医生千里迢迢赶来。”
堂中静了一瞬,随即有人小声议论起来。那青年咬了咬唇,终于把背挺直了些。
“识字少的不用怕。”苏婉命人抬出一块漆板,上面绘着十几种常见药材的图形,旁注简口诀。“黄芪补气像参军,甘草调和是个兵”,她念了一遍,底下便有人跟着轻声重复,继而笑出声来。紧张的气氛松了下来。
她翻开一本手抄讲义,开始讲《基础诊疗十法》。说到“望闻问切”时,特意强调:“不必讲究排场。村里人生病,蹲在灶边也能看舌苔,坐在田埂上也能搭脉象。谁说医者一定要穿长衫?”
有个妇人举手问:“要是记不住药性呢?”
“那就画下来。”苏婉递给她一支炭笔,“回去画给邻居看,画给孩子看。画错了不要紧,改就是了。可要是没人画,这一村就永远没人懂。”
众人听得认真,有人掏出随身带的小刀,在木片上刻下“当归”二字。苏婉见状,点头道:“结业之后,官府会发凭证,称‘乡医’。你们可在本地行医,也可来城中进修。若有能力,还能带徒弟。”
这话落下,不少人眼中都闪出光来。
日头渐高,课程未完,李瑶已从官署赶来。她站在门外听了片刻,待苏婉送走几名学员,才走进来说:“母亲,父亲想见您。”
“可是前线有信?”
“是李毅的密报。”李瑶压低声音,“西域诸国愿断绝平西王之路,但要求换曲辕犁全套技艺。”
苏婉眉头微动,却没有立刻回应。她转头整理起桌上的教具,将一根断裂的银针轻轻放进瓷罐。
“他怎么说?”
“还没回话。”李瑶顿了顿,“但他让我先来听听这学堂的事。”
正说着,院外传来脚步声。李震沿着青砖小径走来,身上披着半旧的深色外袍,未戴冠帽。他在门口驻足片刻,看着堂内墙上挂着的一幅人体经络图——线条虽简,却标注清晰,下方还贴着几张稚嫩的习字纸,写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等句。
他没进屋,只站在廊下看了一会儿。一名小男孩正蹲在地上用树枝描摹图样,一笔一划极认真。李震静静看了许久,才迈步走入。
“这就是你打算长久做的事?”他问苏婉。
“不止是我。”她将炭笔递给他,“是让更多人能做我想做的事。”
李震接过笔,在纸上写下“医本仁术”四个字。墨迹未干,他对李瑶说:“战马换不来百年安定。但一个懂包扎的村妇,能在瘟疫来时救一家性命;一个识草药的少年,能让整个屯子少饿死一人。这才是根基。”
李瑶点头:“所以您的意思是……技术可以交?”
“交。”李震将笔放回砚台,“但怎么教,由我们定。让他们派人来学,就在洛阳设‘工技院’,统一授课。不许私传,不许仿造。三年之内,不得外流。”
“若他们不肯?”
“那就只给一半图纸。”他语气平静,“够用,不够造。想要全的,就得守规矩。”
李瑶记下,转身准备拟文。临出门前,她回头问:“那学堂这边,还需要什么支持?”
苏婉想了想:“再多印些图册,再招二十个学生。另外,我想在城南设个实习点,让学员轮流去接诊。”
“我去安排。”李震说,“明日就批文。”
话音落罢,他又看了眼墙上的经络图。阳光斜照进来,映在那些细密的线条上,像是某种无声的脉动。
李瑶快步离去,身影消失在街角。苏婉送李震到门口,两人并肩站了片刻。
“你觉得这条路走得通?”他忽然问。
“已经有人走起来了。”她指着远处一个背着药篓的身影,“那是昨天才来的学员,今早就主动去帮邻居家孩子退烧。他不会开方,但知道用温水擦身,知道不能捂汗。这就够了。”
李震望着那背影渐行渐远,轻轻点了点头。
午后,医馆恢复安静。苏婉坐在案前修订讲义,窗外传来孩童背诵口诀的声音。她停下笔,抬头看去,几个小学生正围在院中石桌旁,齐声念着:“伤寒发热分阴阳,出汗忌口要记牢——”
她笑了笑,继续写字。
傍晚时分,李瑶遣人送来一份文书底稿,是致西域使团的正式复函草本。苏婉翻看一遍,在“培训须由我方主导”一句旁画了个圈,又添了一句:“首期招生限三十人,食宿由官府供给,但需通过识字与品行考核。”
她合上纸页,交给侍从带回官署。
夜风拂过屋檐,吹动檐下悬挂的药匾。苏婉收拾好药箱,正欲关门,忽见一个少女匆匆跑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苏大夫!我按您教的配了止血散,给娘用了,真的止住了!”她喘着气,眼里含泪,“我还……我还记了过程,您能看看对不对吗?”
苏婉接过纸,展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味药名和用量,字迹生涩,却一笔不落。
她抬头看着那张满是期待的脸,伸手接过炭笔,在纸角写下一个“准”字,盖上私印。
“明天来上课。”她说,“你已经是半个医者了。”
少女捧着纸奔回家去,脚步轻快。苏婉站在门前,望着她的背影融入暮色。
院中灯笼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光影摇曳间,墙上的经络图显得格外清晰。一支炭笔滚落在地,滚到门槛边停住,笔尖朝向屋内那本摊开的教材。
烛火跳了一下,映出纸上最后一行新写的字:
“凡授医术者,必知其责重于刀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