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帝都宫墙外的青石路面上还浮着一层薄霜。城门开启不久,街市上人影渐多,几辆运粮车吱呀驶过,碾碎了残留在路边的冰碴。
御前殿内,熏香袅袅升起,气味沉闷而滞重。雍灵帝靠在龙床边沿,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扶手,眼神涣散。昨夜他又服了药,醒来后只觉头颅胀痛,四肢发软,连说话都费力。两名小宦官站在两侧,低着头,不敢出声。
殿门被缓缓推开,一道身影走了进来。
曹瑾穿着深紫蟒袍,脚步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他手中握着一只铜管,表面刻有北境驿站编号,火漆封口已被启开。他走到殿中央,双膝跪地,动作恭敬却不显慌乱。
“陛下。”他的声音压得低,却字字清晰,“北境八百里加急,臣截获一封密信,事关社稷安危。”
雍灵帝慢慢转过头,目光落在他身上,半晌才问:“又是军情?”
“是。”曹瑾双手将铜管高举过顶,“李氏密使确与蛮族首领铁木真达成盟约,允诺割让幽州三城,换取三十万骑兵南下‘勤王’。信中明言,兵临帝都之日,便是逼宫之时。”
皇帝身体一震,终于坐直了些。他示意身边宦官接过铜管,取出里面的信纸。纸张泛黄,墨迹浓淡不一,显然是长途传递所致。他眯起眼,逐行看去,呼吸逐渐急促。
当视线落在“割地换兵”四字上时,他猛地将信拍在案上。
“李震!”他咬牙切齿,“朕封他为侯,赐他兵权,让他镇守一方,他竟敢勾结外族,图谋篡位!”
曹瑾依旧跪着,头垂得很低,嘴角却微微牵动了一下。
他知道,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
这几日皇帝本就因使者遇袭一事心神不宁,对李氏已有猜忌。如今又见“铁证”,怒火与恐惧交织,再难冷静判断。更妙的是,信中所用笔迹、印痕、密语格式,皆与边军旧档一致,连那半枚残印,也恰好对应曹瑾安插在北境的一名心腹将领私印——而这名将领,早已在数日前被李瑶策反,成了她布下的棋子。
“陛下明鉴。”曹瑾低声开口,“李氏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若不趁其未发之前铲除,待其与蛮族合兵一处,届时内外夹击,宗庙危矣。”
雍灵帝在殿中来回踱步,脚步虚浮,额角渗出汗珠。他停下来看向曹瑾:“你可确认此信属实?莫要冤枉忠良。”
“臣不敢妄言。”曹瑾从袖中取出另一份文书,“这是东厂三日前收到的线报,称有一名北境密使悄然入京,曾在西坊客栈停留一夜。次日清晨,此人便消失无踪。而据驿道记录,同一时间,确有一骑自北而来,持有边军通行令符。”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种种迹象表明,李氏早已暗通蛮族。此信非但真实,且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皇帝脸色越来越白,手指紧紧攥住案角。他想起前些日子李震派来的使者,本欲商议联合抵御蛮族之事,却被刺客伏杀于途中。当时他还以为是蛮族所为,如今想来,或许是李氏自导自演,只为激化矛盾,好借刀杀人。
“好一个清君侧……”他冷笑一声,“原来是要先清朕这个君!”
曹瑾低头不语,只轻轻叩首。
片刻后,雍灵帝猛然转身,声音颤抖却坚决:“传朕旨意,调禁军三万,即刻出发,讨伐李氏逆党!务必擒杀李震满门,以儆效尤!”
“陛下英明!”曹瑾重重叩首,额头触地,声音激动,“臣即刻拟诏,交由内阁用印。”
他起身退至一旁,从怀中取出早已备好的草诏,递给值殿文书官。纸上字迹工整,措辞严厉,指控李氏“勾结外敌、图谋不轨、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并请旨兴兵剿灭。
文书官略略扫过,面露迟疑:“此等大事,是否需召集群臣议定?”
“局势紧迫,岂容拖延?”曹瑾冷声道,“若等朝会召集完毕,李氏大军早已渡河。届时悔之晚矣。”
那文书官不敢再多言,只得依令誊抄正本,加盖玉玺。
曹瑾立于殿侧,看着诏书完成,心中一片清明。他知道,这一纸命令一旦发出,禁军便会即刻集结,不出三日,李氏老巢必遭围攻。而李震本人此刻尚在北方五州,远离根基,消息传回至少需五日。等他赶回,恐怕家已不存。
他仿佛已看见李氏府邸火光冲天,李震跪伏阶前,被押上囚车的画面。
这些年,他步步为营,压制藩镇,剪除异己,唯独对李氏投鼠忌器。此人行事谨慎,民心稳固,又有贤妻良子辅佐,难以轻易扳倒。如今终于抓住把柄,怎能放过?
他走出御前殿时,天光已亮。风从廊下穿过,吹动他衣袍一角。他抬头看了一眼晴空,嘴角微扬。
“李震,你机关算尽,终究还是败在我手上。”
与此同时,北方某处观星台内,烛火摇曳。
李瑶坐在案前,面前摊开着一份刚送达的情报简报。她指尖轻轻划过一行字——“曹瑾呈密信,帝怒,下讨伐令”。
她没有笑,也没有动。
只是将简报收入匣中,合上盖子,随后点燃一支特制香丸。青烟升起,在空中凝成短暂的符纹,随即消散。
她起身走到窗边,望向南方。那里,帝都的方向,宫墙巍峨,却已暗流汹涌。
但她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未开始。
而在皇宫深处,雍灵帝服下一碗温热汤药后,终于感到些许缓和。他靠在软垫上,闭目养神,忽又睁开眼,问身旁宦官:“诏书……可已送出?”
“回陛下,半个时辰前已由快马送往禁军大营,另抄录三份,分发六部备案。”
皇帝点了点头,神情复杂。他低声喃喃:“但愿……不是误判。”
话音未落,一阵剧烈咳嗽袭来,他弯下腰,指节抵住胸口,脸色瞬间涨红。小宦官急忙上前抚背,另有人飞奔去唤太医。
曹瑾闻声折返,站在寝宫门外,听着里面的混乱声响,静静伫立片刻。
然后,他转身离去,步伐稳健。
禁军大营那边,他已经安排好人选监军,确保主帅不会临阵生变。只要军队开拔,大局便定。
他走过长廊,迎面遇上一名内侍捧着药匣匆匆而过。那人低头避让,却不小心碰掉了匣中一瓶药丸。
瓷瓶落地,滚出几粒黑色小丸。曹瑾瞥了一眼,认出是镇心安神之用,便未理会,径直向前走去。
身后,内侍慌忙捡拾药瓶,指尖沾了些许洒落的粉末,顺手抹在袖口布料上。
        御前殿内,熏香袅袅升起,气味沉闷而滞重。雍灵帝靠在龙床边沿,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扶手,眼神涣散。昨夜他又服了药,醒来后只觉头颅胀痛,四肢发软,连说话都费力。两名小宦官站在两侧,低着头,不敢出声。
殿门被缓缓推开,一道身影走了进来。
曹瑾穿着深紫蟒袍,脚步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他手中握着一只铜管,表面刻有北境驿站编号,火漆封口已被启开。他走到殿中央,双膝跪地,动作恭敬却不显慌乱。
“陛下。”他的声音压得低,却字字清晰,“北境八百里加急,臣截获一封密信,事关社稷安危。”
雍灵帝慢慢转过头,目光落在他身上,半晌才问:“又是军情?”
“是。”曹瑾双手将铜管高举过顶,“李氏密使确与蛮族首领铁木真达成盟约,允诺割让幽州三城,换取三十万骑兵南下‘勤王’。信中明言,兵临帝都之日,便是逼宫之时。”
皇帝身体一震,终于坐直了些。他示意身边宦官接过铜管,取出里面的信纸。纸张泛黄,墨迹浓淡不一,显然是长途传递所致。他眯起眼,逐行看去,呼吸逐渐急促。
当视线落在“割地换兵”四字上时,他猛地将信拍在案上。
“李震!”他咬牙切齿,“朕封他为侯,赐他兵权,让他镇守一方,他竟敢勾结外族,图谋篡位!”
曹瑾依旧跪着,头垂得很低,嘴角却微微牵动了一下。
他知道,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
这几日皇帝本就因使者遇袭一事心神不宁,对李氏已有猜忌。如今又见“铁证”,怒火与恐惧交织,再难冷静判断。更妙的是,信中所用笔迹、印痕、密语格式,皆与边军旧档一致,连那半枚残印,也恰好对应曹瑾安插在北境的一名心腹将领私印——而这名将领,早已在数日前被李瑶策反,成了她布下的棋子。
“陛下明鉴。”曹瑾低声开口,“李氏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若不趁其未发之前铲除,待其与蛮族合兵一处,届时内外夹击,宗庙危矣。”
雍灵帝在殿中来回踱步,脚步虚浮,额角渗出汗珠。他停下来看向曹瑾:“你可确认此信属实?莫要冤枉忠良。”
“臣不敢妄言。”曹瑾从袖中取出另一份文书,“这是东厂三日前收到的线报,称有一名北境密使悄然入京,曾在西坊客栈停留一夜。次日清晨,此人便消失无踪。而据驿道记录,同一时间,确有一骑自北而来,持有边军通行令符。”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种种迹象表明,李氏早已暗通蛮族。此信非但真实,且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皇帝脸色越来越白,手指紧紧攥住案角。他想起前些日子李震派来的使者,本欲商议联合抵御蛮族之事,却被刺客伏杀于途中。当时他还以为是蛮族所为,如今想来,或许是李氏自导自演,只为激化矛盾,好借刀杀人。
“好一个清君侧……”他冷笑一声,“原来是要先清朕这个君!”
曹瑾低头不语,只轻轻叩首。
片刻后,雍灵帝猛然转身,声音颤抖却坚决:“传朕旨意,调禁军三万,即刻出发,讨伐李氏逆党!务必擒杀李震满门,以儆效尤!”
“陛下英明!”曹瑾重重叩首,额头触地,声音激动,“臣即刻拟诏,交由内阁用印。”
他起身退至一旁,从怀中取出早已备好的草诏,递给值殿文书官。纸上字迹工整,措辞严厉,指控李氏“勾结外敌、图谋不轨、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并请旨兴兵剿灭。
文书官略略扫过,面露迟疑:“此等大事,是否需召集群臣议定?”
“局势紧迫,岂容拖延?”曹瑾冷声道,“若等朝会召集完毕,李氏大军早已渡河。届时悔之晚矣。”
那文书官不敢再多言,只得依令誊抄正本,加盖玉玺。
曹瑾立于殿侧,看着诏书完成,心中一片清明。他知道,这一纸命令一旦发出,禁军便会即刻集结,不出三日,李氏老巢必遭围攻。而李震本人此刻尚在北方五州,远离根基,消息传回至少需五日。等他赶回,恐怕家已不存。
他仿佛已看见李氏府邸火光冲天,李震跪伏阶前,被押上囚车的画面。
这些年,他步步为营,压制藩镇,剪除异己,唯独对李氏投鼠忌器。此人行事谨慎,民心稳固,又有贤妻良子辅佐,难以轻易扳倒。如今终于抓住把柄,怎能放过?
他走出御前殿时,天光已亮。风从廊下穿过,吹动他衣袍一角。他抬头看了一眼晴空,嘴角微扬。
“李震,你机关算尽,终究还是败在我手上。”
与此同时,北方某处观星台内,烛火摇曳。
李瑶坐在案前,面前摊开着一份刚送达的情报简报。她指尖轻轻划过一行字——“曹瑾呈密信,帝怒,下讨伐令”。
她没有笑,也没有动。
只是将简报收入匣中,合上盖子,随后点燃一支特制香丸。青烟升起,在空中凝成短暂的符纹,随即消散。
她起身走到窗边,望向南方。那里,帝都的方向,宫墙巍峨,却已暗流汹涌。
但她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未开始。
而在皇宫深处,雍灵帝服下一碗温热汤药后,终于感到些许缓和。他靠在软垫上,闭目养神,忽又睁开眼,问身旁宦官:“诏书……可已送出?”
“回陛下,半个时辰前已由快马送往禁军大营,另抄录三份,分发六部备案。”
皇帝点了点头,神情复杂。他低声喃喃:“但愿……不是误判。”
话音未落,一阵剧烈咳嗽袭来,他弯下腰,指节抵住胸口,脸色瞬间涨红。小宦官急忙上前抚背,另有人飞奔去唤太医。
曹瑾闻声折返,站在寝宫门外,听着里面的混乱声响,静静伫立片刻。
然后,他转身离去,步伐稳健。
禁军大营那边,他已经安排好人选监军,确保主帅不会临阵生变。只要军队开拔,大局便定。
他走过长廊,迎面遇上一名内侍捧着药匣匆匆而过。那人低头避让,却不小心碰掉了匣中一瓶药丸。
瓷瓶落地,滚出几粒黑色小丸。曹瑾瞥了一眼,认出是镇心安神之用,便未理会,径直向前走去。
身后,内侍慌忙捡拾药瓶,指尖沾了些许洒落的粉末,顺手抹在袖口布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