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踩上那块碎裂的石砖时,苏婉正蹲在一处塌了一半的墙根下,用布条缠住一个老妇人的脚踝。她袖口沾着泥灰,指甲缝里嵌着草屑,手边放着一只豁了口的瓷碗,里面是刚熬好的药汁。
半个时辰前,她带着十几名随行医者穿过南门,沿着烧黑的坊墙往东市走。街上没人敢出来,只有几只瘦狗在翻食腐物。她们找到旧药局时,屋顶已经塌了大半,梁柱歪斜,但四面墙还在。几个懂点草药的妇人跟着她们一路,到了地方就动手清理瓦砾,搬来干草铺地,搭起三顶粗布棚子。
第一个送来的是个孩子,腿被倒塌的房梁砸断,伤口发黑。有人小声说活不成了,不如早些送走。苏婉没说话,剪开溃烂的裤管,拿银针清创,一连施了三天针,又喂了退热汤剂。第四天清晨,孩子睁开了眼,喊了一声娘。他娘当场跪在地上磕头,额头撞出一片血痕。
消息就这样传开了。
第五天起,有人扶着受伤的亲人悄悄靠近营地。第七天,一条长队从棚子外排到街口。苏婉带着人分三班轮值,白天接诊,夜里熬药。乾坤万象匣里的药材一批批取出,配上本地采来的草根树皮,煮成一大锅一大锅的防疫汤。她站在灶台前亲自尝药,然后舀一碗递给身旁的年轻人:“你先喝。”
那人犹豫了一下,接过碗仰头喝尽。围观的人群安静了几息,随即有个老头颤巍巍地上前:“我……我也要一碗。”
反对的声音也来了。
两名老儒生站在街对面,指着营地高声斥责:“女子主事,乱纲常!此乃亡国之兆!”他们鼓动附近人家不要领药,说这药里下了迷魂散,喝了会失心疯。还有人在夜里扔石头,砸坏了其中一顶棚子。
苏婉没理会那些话。第二天中午,她让人抬出一口大锅,当着众人的面盛满汤药,自己先喝了一碗,再请那两个老儒生的家人试饮。两家儿媳起初不敢,苏婉便拉着其中一个孩子的手说:“他昨夜发烧,你不想他好?”
女人咬着嘴唇接过碗,喝了一口,又喝第二口。到了晚上,她抱着孩子回来求医。另一位老学究摔了拐杖要走,却被自家仆人拦住——他昨夜咳血,瞒不住了。
苏婉收治了他。
十天后,老人能下床走动,拄着新拐杖走到她面前,深深作揖。他没说话,但第二天早上,有人看见他在棚子外帮忙分发药包。
火是在第十三个夜晚烧起来的。
东南角的一处草棚突然窜出火星,风一吹,火苗迅速舔上旁边的布帘。守夜的青壮立刻提水扑救,苏婉冲进火场把两名昏睡的伤员背了出来。等火势被压下去,她的左臂被烫红了一片,衣袖烧出了几个洞。
没人看见纵火者是谁,但第二天,李毅派来的人悄悄告诉她:“查到了,是东厂余党,已经控制住。”苏婉只点头,转头召集营地里的青壮男子,按街区编成巡逻队,每晚两人一组轮值。她教他们如何检查角落、查看通风口,并让孩子们在白天练习敲锣示警。
人心渐渐变了。
原本躲在家里的百姓开始主动送来干柴、旧棉被和粗粮。有个寡妇每天清晨送来一篮热饼,不肯留名。一个曾骂过她的汉子扛着沙袋来帮忙加固地基,一边干活一边嘟囔:“总不能让她一个人淋雨。”
暴雨来得突然。
那天傍晚,乌云压城,雨点砸下来就没停。安置营地势低,雨水顺着斜坡灌进来,棚子里积水越来越深。几个重伤病患开始咳嗽,有人发起高烧。苏婉冒雨来回奔走,指挥人转移病人。她抱起一个发抖的小女孩,蹚水送到较高的土台上,转身又去扶另一个瘫痪的老兵。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救援。
男人搬来门板当担架,女人拆了自家门框扎成简易架子。几个少年自发组成人链,把药品和干草往高处传。有个曾质疑她的老学究,卷着裤腿站在齐膝深的水里,死死撑住一根即将倒塌的支柱。
天快亮时,雨停了。
阳光照在湿透的棚顶上,蒸汽缓缓升起。人们疲惫地坐在泥地里,相互靠着休息。苏婉脱下外袍盖在一个熟睡的孩子身上,刚直起身,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
上百名百姓从各条巷子涌来,手里捧着东西——有晒干的草药,有腌菜坛子,有织得密实的厚布。一个七八岁的女孩走到她面前,举起一串野花编成的环,怯生生地递上来。
苏婉蹲下身,任由那孩子把花环戴在她头上。
人群静了几息,忽然有个老妇人跪了下来,双手合十,声音颤抖:“李夫人……是活菩萨啊。”
这句话像风吹过麦田,一下子传遍四周。更多人跪下,不是因为礼节,而是出于一种说不出的安心。他们看着这个一身泥水却始终未停的女人,仿佛终于相信——这世道,真的不会塌了。
消息在当天午后传遍全城。
茶馆里有人说:“南市那个营地,昨夜淹了都没死人,全靠她带人抢出来的。”酒肆中有汉子拍桌:“我兄弟断了胳膊,别的大夫都说要截,她硬是接好了!”就连宫墙边上巡逻的士兵也在议论:“听说陛下被废那天,她在城外救了三十多个冻僵的流民。”
没人再提“女子干政”。
反倒有母亲哄孩子睡觉时说:“乖,别哭,苏大夫会保佑你。”
到了第五日,营地门口的空地上堆满了百姓送来的物资。苏婉清点完毕,正准备安排分配,一名年轻妇人抱着婴儿走近,忽然双膝落地,哽咽着说:“求您给孩子取个名……我们想让他姓苏。”
苏婉怔住。
她伸手接过襁褓,低头看着那张皱巴巴的小脸。婴儿忽然咧嘴笑了,挥舞着小手抓向她鬓边别着的银针。
她轻轻将针取下,在孩子掌心画了个圈。
        半个时辰前,她带着十几名随行医者穿过南门,沿着烧黑的坊墙往东市走。街上没人敢出来,只有几只瘦狗在翻食腐物。她们找到旧药局时,屋顶已经塌了大半,梁柱歪斜,但四面墙还在。几个懂点草药的妇人跟着她们一路,到了地方就动手清理瓦砾,搬来干草铺地,搭起三顶粗布棚子。
第一个送来的是个孩子,腿被倒塌的房梁砸断,伤口发黑。有人小声说活不成了,不如早些送走。苏婉没说话,剪开溃烂的裤管,拿银针清创,一连施了三天针,又喂了退热汤剂。第四天清晨,孩子睁开了眼,喊了一声娘。他娘当场跪在地上磕头,额头撞出一片血痕。
消息就这样传开了。
第五天起,有人扶着受伤的亲人悄悄靠近营地。第七天,一条长队从棚子外排到街口。苏婉带着人分三班轮值,白天接诊,夜里熬药。乾坤万象匣里的药材一批批取出,配上本地采来的草根树皮,煮成一大锅一大锅的防疫汤。她站在灶台前亲自尝药,然后舀一碗递给身旁的年轻人:“你先喝。”
那人犹豫了一下,接过碗仰头喝尽。围观的人群安静了几息,随即有个老头颤巍巍地上前:“我……我也要一碗。”
反对的声音也来了。
两名老儒生站在街对面,指着营地高声斥责:“女子主事,乱纲常!此乃亡国之兆!”他们鼓动附近人家不要领药,说这药里下了迷魂散,喝了会失心疯。还有人在夜里扔石头,砸坏了其中一顶棚子。
苏婉没理会那些话。第二天中午,她让人抬出一口大锅,当着众人的面盛满汤药,自己先喝了一碗,再请那两个老儒生的家人试饮。两家儿媳起初不敢,苏婉便拉着其中一个孩子的手说:“他昨夜发烧,你不想他好?”
女人咬着嘴唇接过碗,喝了一口,又喝第二口。到了晚上,她抱着孩子回来求医。另一位老学究摔了拐杖要走,却被自家仆人拦住——他昨夜咳血,瞒不住了。
苏婉收治了他。
十天后,老人能下床走动,拄着新拐杖走到她面前,深深作揖。他没说话,但第二天早上,有人看见他在棚子外帮忙分发药包。
火是在第十三个夜晚烧起来的。
东南角的一处草棚突然窜出火星,风一吹,火苗迅速舔上旁边的布帘。守夜的青壮立刻提水扑救,苏婉冲进火场把两名昏睡的伤员背了出来。等火势被压下去,她的左臂被烫红了一片,衣袖烧出了几个洞。
没人看见纵火者是谁,但第二天,李毅派来的人悄悄告诉她:“查到了,是东厂余党,已经控制住。”苏婉只点头,转头召集营地里的青壮男子,按街区编成巡逻队,每晚两人一组轮值。她教他们如何检查角落、查看通风口,并让孩子们在白天练习敲锣示警。
人心渐渐变了。
原本躲在家里的百姓开始主动送来干柴、旧棉被和粗粮。有个寡妇每天清晨送来一篮热饼,不肯留名。一个曾骂过她的汉子扛着沙袋来帮忙加固地基,一边干活一边嘟囔:“总不能让她一个人淋雨。”
暴雨来得突然。
那天傍晚,乌云压城,雨点砸下来就没停。安置营地势低,雨水顺着斜坡灌进来,棚子里积水越来越深。几个重伤病患开始咳嗽,有人发起高烧。苏婉冒雨来回奔走,指挥人转移病人。她抱起一个发抖的小女孩,蹚水送到较高的土台上,转身又去扶另一个瘫痪的老兵。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救援。
男人搬来门板当担架,女人拆了自家门框扎成简易架子。几个少年自发组成人链,把药品和干草往高处传。有个曾质疑她的老学究,卷着裤腿站在齐膝深的水里,死死撑住一根即将倒塌的支柱。
天快亮时,雨停了。
阳光照在湿透的棚顶上,蒸汽缓缓升起。人们疲惫地坐在泥地里,相互靠着休息。苏婉脱下外袍盖在一个熟睡的孩子身上,刚直起身,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
上百名百姓从各条巷子涌来,手里捧着东西——有晒干的草药,有腌菜坛子,有织得密实的厚布。一个七八岁的女孩走到她面前,举起一串野花编成的环,怯生生地递上来。
苏婉蹲下身,任由那孩子把花环戴在她头上。
人群静了几息,忽然有个老妇人跪了下来,双手合十,声音颤抖:“李夫人……是活菩萨啊。”
这句话像风吹过麦田,一下子传遍四周。更多人跪下,不是因为礼节,而是出于一种说不出的安心。他们看着这个一身泥水却始终未停的女人,仿佛终于相信——这世道,真的不会塌了。
消息在当天午后传遍全城。
茶馆里有人说:“南市那个营地,昨夜淹了都没死人,全靠她带人抢出来的。”酒肆中有汉子拍桌:“我兄弟断了胳膊,别的大夫都说要截,她硬是接好了!”就连宫墙边上巡逻的士兵也在议论:“听说陛下被废那天,她在城外救了三十多个冻僵的流民。”
没人再提“女子干政”。
反倒有母亲哄孩子睡觉时说:“乖,别哭,苏大夫会保佑你。”
到了第五日,营地门口的空地上堆满了百姓送来的物资。苏婉清点完毕,正准备安排分配,一名年轻妇人抱着婴儿走近,忽然双膝落地,哽咽着说:“求您给孩子取个名……我们想让他姓苏。”
苏婉怔住。
她伸手接过襁褓,低头看着那张皱巴巴的小脸。婴儿忽然咧嘴笑了,挥舞着小手抓向她鬓边别着的银针。
她轻轻将针取下,在孩子掌心画了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