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王调动骑兵的消息刚传进大营,主帐内的炭盆还冒着微弱的火光。李震坐在上首,手指轻轻敲击案沿,目光扫过在座众人。李骁站在沙盘旁,眉头紧锁;李瑶手中握着一卷竹简,指尖微微发白;赵德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崔嫣然则将一支笔在掌心来回转动,李毅靠在帐柱边,腰间的刀未离手。
“消息属实。”李震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抬起了头,“三千骑兵已越过洛水支流,前锋距帝都不足百里。”
“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李瑶补充,“对外宣称要救出被囚禁的太子,实则是想借皇统之名,瓦解我们与镇北王的联盟。”
李骁冷笑一声:“太子?他连自己怎么出宫都说不清,还能当旗帜?这分明是平西王试探我们的底线。”
“试探也好,真动也罢,”赵德抬起头,“眼下最要紧的是,我们以何身份应对?若仍以‘勤王’自居,便得拥立太子;若另起炉灶,又怕士族群起攻之,百姓不认。”
帐内一时安静。
李震缓缓起身,走到沙盘前。他拿起一枚红棋,落在帝都中央。“昨夜那封信,我反复看了三遍。”他语气平静,“写信的人很怕,掌心出汗,把纸都浸软了。这样的人,撑不起一个王朝。”
“可没有正统名分,”崔嫣然轻声道,“各地藩镇不会轻易归附。寒门愿随您改革,但士族看重血脉与礼法。”
“所以,”李震转向她,“我们不立皇帝,只立规矩。”
众人一怔。
“从今日起,推翻朝廷只是开始。”他声音沉稳,“我们要建的,是一个民能安、吏能廉、兵能战的新朝。不是换个姓氏坐龙椅,而是换一套活法。”
李骁皱眉:“父亲,军队还没完全整合,降卒三万,心向难测。若此时抛出新政,怕军中生乱。”
“你说得对。”李震点头,“枪杆子不能松。你即刻接管城南大营,整编五万精锐,分三部轮训。降军中择其可用者编入辅兵,不可控者遣返原籍,由李毅暗中盯防。”
李骁抱拳领命。
李震又看向李瑶:“制度若不先立,权力就会回到旧人手里。你要在三日内拟出《土地均田令》,打破豪强兼并;重订科举,不论出身,只考实务;再起草一部新律,废除连坐,严惩贪墨。”
李瑶将竹简放下,正色道:“我会联合寒门学者,参考历代得失,确保条文可行。”
“还有。”李震顿了顿,“设立‘监察院’,直属中枢,独立于六部。今后官员考核、财政审计、军需稽查,皆由你统筹。情报网也要转为常设机构,不再依附战时调度。”
李瑶眼神微动,随即颔首。
赵德忍不住问:“若推行新政,士族必反。王晏虽败,其党羽遍布州县,一旦激起大乱……”
“惩首恶,赦胁从。”李震打断他,“凡主动交出隐田、裁撤私兵者,不予追究;煽动叛乱、勾结外敌者,杀无赦。但手段要明,程序要公,不能让人说我们是以暴易暴。”
他看向崔嫣然:“你出身崔氏,熟悉士族脉络。拟一份宽待条例,列出可争取的中间派名单,尤其那些主张改革的年轻子弟。让他们知道,新政不是要灭门,而是要换路。”
崔嫣然点头:“我可以联络几位堂兄,他们早就不满旧规。”
“至于太子——”李震收回视线,“我们可以支持他复位,但必须签押三道诏书:一是承认土地重分,二是允准新科举,三是交出调兵虎符。做不到,就继续关着。”
李骁忍不住道:“这不是骗人吗?等他签完字,我们还不照样说了算?”
“不是骗。”李震摇头,“是交易。他用名义换活路,我们用形式保实质。只要百姓有饭吃,官府不扰民,谁坐在上面,其实没那么重要。”
李毅终于开口:“可暗桩还在动。今晨东宫外围换了两拨巡卫,都是旧内侍监的人。他们以为换了衣裳就没人认得?”
“那就让他们继续换。”李震淡淡道,“你不必急着抓。盯住他们的线,顺藤摸瓜,把藏在各衙门里的根子挖出来。但记住一点——只动罪证确凿者,不搞株连。锦衣卫若变成人人自危的刀,迟早会反砍向自己。”
李毅沉默片刻,低声道:“明白。”
“苏婉那边呢?”李震忽然问。
李瑶答:“娘正在整理疫病防治方略,准备在春耕前推行‘乡医制’。每个县设两名医官,由家族药坊统一培训,经费从新税列支。”
“好。”李震点头,“民生是根基。她虽不在营中,但今后所有涉及粮药、卫生、教育的政令,都要经她审阅。她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比任何诏书都重。”
帐内气氛渐渐凝定。
李震重新落座,从袖中取出一张纸,铺在案上。那是李瑶连夜绘制的政权架构图:中枢设政厅统揽政务,下辖户、兵、刑、工四部,另立监察院与军议司相互制衡。地方实行州县两级,长官由中央委派,任期三年,不得世袭。
“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他说,“不靠血统,不靠门第,靠做事的人往上走。军功有赏,渎职必罚,种地的能吃饱,读书的有机会,这才是长久之计。”
赵德眼中有光闪动:“若真能如此,寒门子弟才有出路。”
“所以你们要顶住。”李震看着他,“接下来三个月,是最难的时候。旧势力会反扑,流言会四起,甚至有人会拿‘忠君’二字压我们。但只要我们不乱阵脚,一条一条把事做实,人心自然会倒向这边。”
李瑶忽然道:“财政方面,我建议先开‘战时特别税’,按田产与商利分级征收,同时发行‘新政钱引’,以国库存粮为本,稳定市价。等秋收后,再视情况调整赋税结构。”
“可以。”李震应下,“但第一笔钱引发行量不得超过十万贯,且必须能在各大粮铺兑米。信用一旦崩,就再也立不起来了。”
“已经安排好了。”李瑶说,“第一批钱引印版今晚就能完工,三日后投放市场。”
李震点头,目光再次扫过众人。“我知道你们各有担忧。骁儿怕军权不稳,瑶儿怕制度空转,赵先生怕士族反噬,崔姑娘怕家族割裂,李毅怕内鬼作乱。”他停顿片刻,“但我更怕的,是我们打赢了天下,却建不出一个能让百姓挺直腰杆的朝廷。”
帐内无人言语。
炭盆中的火苗跳了一下,映在每个人的脸上。
“从现在起,”李震站起身,声音低而清晰,“李骁主军务,统摄全国兵马调度;李瑶掌财政与情报,负责新政设计与执行;赵德牵头组建政厅班子,协调各部运转;崔嫣然参与律法修订,重点平衡新旧利益;李毅统领锦衣卫,维持过渡期治安,但行动须报备政厅备案。”
他环视一周:“五个人,五根柱子。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踏实。我们不是来夺权的,是来改命的。”
李瑶翻开手中的册子,准备汇报下一阶段财政构想。她的笔尖刚沾上墨,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亲兵掀帘而入,脸色发紧:“大人,东宫方向……有烟火升起。”
        “消息属实。”李震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抬起了头,“三千骑兵已越过洛水支流,前锋距帝都不足百里。”
“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李瑶补充,“对外宣称要救出被囚禁的太子,实则是想借皇统之名,瓦解我们与镇北王的联盟。”
李骁冷笑一声:“太子?他连自己怎么出宫都说不清,还能当旗帜?这分明是平西王试探我们的底线。”
“试探也好,真动也罢,”赵德抬起头,“眼下最要紧的是,我们以何身份应对?若仍以‘勤王’自居,便得拥立太子;若另起炉灶,又怕士族群起攻之,百姓不认。”
帐内一时安静。
李震缓缓起身,走到沙盘前。他拿起一枚红棋,落在帝都中央。“昨夜那封信,我反复看了三遍。”他语气平静,“写信的人很怕,掌心出汗,把纸都浸软了。这样的人,撑不起一个王朝。”
“可没有正统名分,”崔嫣然轻声道,“各地藩镇不会轻易归附。寒门愿随您改革,但士族看重血脉与礼法。”
“所以,”李震转向她,“我们不立皇帝,只立规矩。”
众人一怔。
“从今日起,推翻朝廷只是开始。”他声音沉稳,“我们要建的,是一个民能安、吏能廉、兵能战的新朝。不是换个姓氏坐龙椅,而是换一套活法。”
李骁皱眉:“父亲,军队还没完全整合,降卒三万,心向难测。若此时抛出新政,怕军中生乱。”
“你说得对。”李震点头,“枪杆子不能松。你即刻接管城南大营,整编五万精锐,分三部轮训。降军中择其可用者编入辅兵,不可控者遣返原籍,由李毅暗中盯防。”
李骁抱拳领命。
李震又看向李瑶:“制度若不先立,权力就会回到旧人手里。你要在三日内拟出《土地均田令》,打破豪强兼并;重订科举,不论出身,只考实务;再起草一部新律,废除连坐,严惩贪墨。”
李瑶将竹简放下,正色道:“我会联合寒门学者,参考历代得失,确保条文可行。”
“还有。”李震顿了顿,“设立‘监察院’,直属中枢,独立于六部。今后官员考核、财政审计、军需稽查,皆由你统筹。情报网也要转为常设机构,不再依附战时调度。”
李瑶眼神微动,随即颔首。
赵德忍不住问:“若推行新政,士族必反。王晏虽败,其党羽遍布州县,一旦激起大乱……”
“惩首恶,赦胁从。”李震打断他,“凡主动交出隐田、裁撤私兵者,不予追究;煽动叛乱、勾结外敌者,杀无赦。但手段要明,程序要公,不能让人说我们是以暴易暴。”
他看向崔嫣然:“你出身崔氏,熟悉士族脉络。拟一份宽待条例,列出可争取的中间派名单,尤其那些主张改革的年轻子弟。让他们知道,新政不是要灭门,而是要换路。”
崔嫣然点头:“我可以联络几位堂兄,他们早就不满旧规。”
“至于太子——”李震收回视线,“我们可以支持他复位,但必须签押三道诏书:一是承认土地重分,二是允准新科举,三是交出调兵虎符。做不到,就继续关着。”
李骁忍不住道:“这不是骗人吗?等他签完字,我们还不照样说了算?”
“不是骗。”李震摇头,“是交易。他用名义换活路,我们用形式保实质。只要百姓有饭吃,官府不扰民,谁坐在上面,其实没那么重要。”
李毅终于开口:“可暗桩还在动。今晨东宫外围换了两拨巡卫,都是旧内侍监的人。他们以为换了衣裳就没人认得?”
“那就让他们继续换。”李震淡淡道,“你不必急着抓。盯住他们的线,顺藤摸瓜,把藏在各衙门里的根子挖出来。但记住一点——只动罪证确凿者,不搞株连。锦衣卫若变成人人自危的刀,迟早会反砍向自己。”
李毅沉默片刻,低声道:“明白。”
“苏婉那边呢?”李震忽然问。
李瑶答:“娘正在整理疫病防治方略,准备在春耕前推行‘乡医制’。每个县设两名医官,由家族药坊统一培训,经费从新税列支。”
“好。”李震点头,“民生是根基。她虽不在营中,但今后所有涉及粮药、卫生、教育的政令,都要经她审阅。她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比任何诏书都重。”
帐内气氛渐渐凝定。
李震重新落座,从袖中取出一张纸,铺在案上。那是李瑶连夜绘制的政权架构图:中枢设政厅统揽政务,下辖户、兵、刑、工四部,另立监察院与军议司相互制衡。地方实行州县两级,长官由中央委派,任期三年,不得世袭。
“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他说,“不靠血统,不靠门第,靠做事的人往上走。军功有赏,渎职必罚,种地的能吃饱,读书的有机会,这才是长久之计。”
赵德眼中有光闪动:“若真能如此,寒门子弟才有出路。”
“所以你们要顶住。”李震看着他,“接下来三个月,是最难的时候。旧势力会反扑,流言会四起,甚至有人会拿‘忠君’二字压我们。但只要我们不乱阵脚,一条一条把事做实,人心自然会倒向这边。”
李瑶忽然道:“财政方面,我建议先开‘战时特别税’,按田产与商利分级征收,同时发行‘新政钱引’,以国库存粮为本,稳定市价。等秋收后,再视情况调整赋税结构。”
“可以。”李震应下,“但第一笔钱引发行量不得超过十万贯,且必须能在各大粮铺兑米。信用一旦崩,就再也立不起来了。”
“已经安排好了。”李瑶说,“第一批钱引印版今晚就能完工,三日后投放市场。”
李震点头,目光再次扫过众人。“我知道你们各有担忧。骁儿怕军权不稳,瑶儿怕制度空转,赵先生怕士族反噬,崔姑娘怕家族割裂,李毅怕内鬼作乱。”他停顿片刻,“但我更怕的,是我们打赢了天下,却建不出一个能让百姓挺直腰杆的朝廷。”
帐内无人言语。
炭盆中的火苗跳了一下,映在每个人的脸上。
“从现在起,”李震站起身,声音低而清晰,“李骁主军务,统摄全国兵马调度;李瑶掌财政与情报,负责新政设计与执行;赵德牵头组建政厅班子,协调各部运转;崔嫣然参与律法修订,重点平衡新旧利益;李毅统领锦衣卫,维持过渡期治安,但行动须报备政厅备案。”
他环视一周:“五个人,五根柱子。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踏实。我们不是来夺权的,是来改命的。”
李瑶翻开手中的册子,准备汇报下一阶段财政构想。她的笔尖刚沾上墨,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亲兵掀帘而入,脸色发紧:“大人,东宫方向……有烟火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