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透进帝都的街巷,女子学堂前的石板路上还浮着一层薄灰。苏婉站在门口,手指轻轻抚过门框上新刻的一道划痕——那是昨日炮声响起时,一个小女孩惊慌中抓出的痕迹。她没说话,只是从袖中取出一块粗布,蘸水擦拭干净。
学堂里已有十几个孩子在等她。大的不过十三四岁,小的才五六岁,衣衫大多补过几处,但都洗得发白。她们见苏婉进来,齐齐站起行礼,动作还不太整齐,却认真得让人心头一软。
“昨儿那声响,吓着你们了?”苏婉走到中间,声音不高,也不刻意温柔。
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姑娘怯生生举手:“我……我听见炮响就躲到床底下了。”
旁边有人笑,又赶紧捂住嘴。
苏婉也笑了:“炮是吓坏人的,可咱们读书识字,是为了不怕。你们说,是不是?”
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慢慢点头。
她转身从案上取来三份册子,拍在桌上。“今日起,学堂扩招。凡城中女子,不论出身,皆可入学。不收束修,不限年龄。”她顿了顿,“结业后,愿去药坊做事的,我亲自荐;想继续学算术、医理的,我也教。”
台下顿时嗡了起来。
“真不要钱?”一个穿半旧棉裙的女孩问。
“不要。”苏婉答得干脆,“但有一条——来了就得认真学。逃一次课,记一次过;三次不过,便不能再入此门。”
没人再质疑了。反倒有几个孩子激动得脸发红,互相拉着手低语。
这时李瑶派来的信使到了,递上一卷油纸包好的文书。苏婉打开看,是《初律》中关于“男女同教”的正式条文,墨迹未干,显然是连夜赶印的。
她将文书贴在墙上,指着其中一句:“‘民皆可学,不分男女’——这不是我说的,是朝廷定的法。谁拦你们上学,就是违律。”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
午后,西市最热闹的十字路口搭起了简易讲台。苏婉带着五名学生站上去,最小的那个捧着木牌,上面写着“识字讲法”四个大字。
起初围观的人不多,还有人冷言冷语。
“女娃子站这么高,成何体统?”
“读什么书,将来还不是嫁人做饭。”
苏婉不争辩,只让那最小的学生开口朗读《初律》条文。童音清亮,在喧闹街市中竟格外清晰。
读完一段,她接过话头:“前些日子城南闹疫,有个十二岁的丫头,因识得药方上的字,自己熬了汤剂救活一家五口。官府查实后,赏了她三斗米,还让她进了药灵分支当学徒。”她停了一下,“她姓张,就住在北巷子,你们可以去问。”
人群开始安静下来。
接着,学生们拿出油纸包的小糖块,每块纸上印着一个常用字——“人”“田”“水”“火”。孩童们围上来抢着要,一边舔糖一边念字。
一个卖菜的老妇挤进来,拿了两块糖,看清上面的字后愣住:“这……这是我名字里的‘兰’字?”
她抬头看着苏婉,眼圈忽然红了:“我一辈子不识字,写契据都要找人代笔。要是早有这学堂……”
话没说完,转身走了。没过多久,她又回来,怀里抱着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给孩子们做书袋用。”
这一幕传开后,第二天清晨,学堂门前陆续来了许多人。
老木匠挑着两根松木梁过来,放下担子擦汗:“我家孙女报了名,这两根料子结实,能撑二十年。”
一名寡妇提着个旧皮箱,说是丈夫留下的,箱子虽破,但锁扣还好用,能装书。
连街头拾荒的孩子也跑来,抱着一堆捡来的瓦片:“屋顶漏雨,这些能挡一挡。”
苏婉带着学生们列队迎在门口,一一接过。她当众宣布,新教室就叫“民爱堂”,并请来石匠准备立碑。
午时将近,院中已堆满各式物料。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有的量地基,有的搬砖石,连几个平日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也挽起袖子帮忙砌墙。
苏婉站在奠基处,手中握着一块尚未上漆的木匾,上面是她亲手写的八个字:“民之所向,政之所行。”
阳光斜照下来,映在她脸上。额角沁出汗珠,鬓边几缕发丝被风吹乱,她也没去整理。
一名年长的妇人走过来,递上一碗凉茶:“苏夫人,喝口吧。”
她接过,道了谢,却没有立刻喝,而是转身走向正在搬木料的孩子们。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自己盖这间屋子吗?”她把茶碗放在石阶上,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人都听清了。
“因为这不是官府施舍的恩典,是我们一起争来的权利。”她说,“以后这里每一寸地、每一块砖,都写着你们的名字。”
人群中有人低声抽泣。
一个曾反对女儿上学的男人站在外围,低头搓着手。他妻子扯了扯他袖子,他犹豫片刻,终于走上前,从背篓里取出一捆麻绳:“这个……结实,绑架子用得上。”
苏婉点点头,接过绳子,交给身边的学生登记。
就在众人忙碌之际,远处传来一声短促的鼓响——是城南军营方向。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间隔均匀,节奏稳定。
这是今日第三轮试射。
地面微微震动,几个小孩子本能地缩了缩肩膀。
苏婉抬起头,望了一眼那个方向。炮声落定后,她弯腰拾起一块青石片,在新铺的地基边缘轻轻划了一道线。
“别怕。”她对身边的孩子说,“他们打炮,是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写字。”
        学堂里已有十几个孩子在等她。大的不过十三四岁,小的才五六岁,衣衫大多补过几处,但都洗得发白。她们见苏婉进来,齐齐站起行礼,动作还不太整齐,却认真得让人心头一软。
“昨儿那声响,吓着你们了?”苏婉走到中间,声音不高,也不刻意温柔。
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姑娘怯生生举手:“我……我听见炮响就躲到床底下了。”
旁边有人笑,又赶紧捂住嘴。
苏婉也笑了:“炮是吓坏人的,可咱们读书识字,是为了不怕。你们说,是不是?”
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慢慢点头。
她转身从案上取来三份册子,拍在桌上。“今日起,学堂扩招。凡城中女子,不论出身,皆可入学。不收束修,不限年龄。”她顿了顿,“结业后,愿去药坊做事的,我亲自荐;想继续学算术、医理的,我也教。”
台下顿时嗡了起来。
“真不要钱?”一个穿半旧棉裙的女孩问。
“不要。”苏婉答得干脆,“但有一条——来了就得认真学。逃一次课,记一次过;三次不过,便不能再入此门。”
没人再质疑了。反倒有几个孩子激动得脸发红,互相拉着手低语。
这时李瑶派来的信使到了,递上一卷油纸包好的文书。苏婉打开看,是《初律》中关于“男女同教”的正式条文,墨迹未干,显然是连夜赶印的。
她将文书贴在墙上,指着其中一句:“‘民皆可学,不分男女’——这不是我说的,是朝廷定的法。谁拦你们上学,就是违律。”
人群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
午后,西市最热闹的十字路口搭起了简易讲台。苏婉带着五名学生站上去,最小的那个捧着木牌,上面写着“识字讲法”四个大字。
起初围观的人不多,还有人冷言冷语。
“女娃子站这么高,成何体统?”
“读什么书,将来还不是嫁人做饭。”
苏婉不争辩,只让那最小的学生开口朗读《初律》条文。童音清亮,在喧闹街市中竟格外清晰。
读完一段,她接过话头:“前些日子城南闹疫,有个十二岁的丫头,因识得药方上的字,自己熬了汤剂救活一家五口。官府查实后,赏了她三斗米,还让她进了药灵分支当学徒。”她停了一下,“她姓张,就住在北巷子,你们可以去问。”
人群开始安静下来。
接着,学生们拿出油纸包的小糖块,每块纸上印着一个常用字——“人”“田”“水”“火”。孩童们围上来抢着要,一边舔糖一边念字。
一个卖菜的老妇挤进来,拿了两块糖,看清上面的字后愣住:“这……这是我名字里的‘兰’字?”
她抬头看着苏婉,眼圈忽然红了:“我一辈子不识字,写契据都要找人代笔。要是早有这学堂……”
话没说完,转身走了。没过多久,她又回来,怀里抱着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给孩子们做书袋用。”
这一幕传开后,第二天清晨,学堂门前陆续来了许多人。
老木匠挑着两根松木梁过来,放下担子擦汗:“我家孙女报了名,这两根料子结实,能撑二十年。”
一名寡妇提着个旧皮箱,说是丈夫留下的,箱子虽破,但锁扣还好用,能装书。
连街头拾荒的孩子也跑来,抱着一堆捡来的瓦片:“屋顶漏雨,这些能挡一挡。”
苏婉带着学生们列队迎在门口,一一接过。她当众宣布,新教室就叫“民爱堂”,并请来石匠准备立碑。
午时将近,院中已堆满各式物料。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有的量地基,有的搬砖石,连几个平日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也挽起袖子帮忙砌墙。
苏婉站在奠基处,手中握着一块尚未上漆的木匾,上面是她亲手写的八个字:“民之所向,政之所行。”
阳光斜照下来,映在她脸上。额角沁出汗珠,鬓边几缕发丝被风吹乱,她也没去整理。
一名年长的妇人走过来,递上一碗凉茶:“苏夫人,喝口吧。”
她接过,道了谢,却没有立刻喝,而是转身走向正在搬木料的孩子们。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自己盖这间屋子吗?”她把茶碗放在石阶上,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人都听清了。
“因为这不是官府施舍的恩典,是我们一起争来的权利。”她说,“以后这里每一寸地、每一块砖,都写着你们的名字。”
人群中有人低声抽泣。
一个曾反对女儿上学的男人站在外围,低头搓着手。他妻子扯了扯他袖子,他犹豫片刻,终于走上前,从背篓里取出一捆麻绳:“这个……结实,绑架子用得上。”
苏婉点点头,接过绳子,交给身边的学生登记。
就在众人忙碌之际,远处传来一声短促的鼓响——是城南军营方向。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间隔均匀,节奏稳定。
这是今日第三轮试射。
地面微微震动,几个小孩子本能地缩了缩肩膀。
苏婉抬起头,望了一眼那个方向。炮声落定后,她弯腰拾起一块青石片,在新铺的地基边缘轻轻划了一道线。
“别怕。”她对身边的孩子说,“他们打炮,是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