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奏报递到紫宸殿时,天光刚透。太子正伏案批阅一份工部河防图纸,指尖沾了墨,在纸上留下淡淡痕迹。他拆开火漆,扫过几行字,眉头微动。
户部主事半个时辰后被召入殿中,手中捧着三卷档案。太子没抬头,只将青州折子推过去:“去年税额比前年少两成,可田亩丈量数却多了七千顷。你解释一下。”
主事额角渗出细汗,翻动簿册:“回殿下,新增田亩多为山荒薄地,收成不稳,按例可减免赋役。”
“那为何百姓联名诉状里说,邻县李家庄一夜之间多了三百亩‘无主荒田’,全划到了崔氏名下?”太子抬眼,“崔家上月还向朝廷捐了五千石粮,说是助办学堂。这钱,是从哪里来的?”
主事语塞。
太子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均田考成法》图前,指尖点在“隐田追责”四字上:“三年前定下的规矩,不是摆设。即日起,派税务巡查使赴青州,重新核田定税。凡阻挠者,不论品级,暂免职待查。”
主事欲言又止,终是低头应诺。
***
三日后早朝,太常寺卿手持玉笏出列,声调沉缓:“祖制百年,税有常纲。今骤改田则,扰民伤本,恐违先帝安邦之训。”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更有夜观天象者言,荧惑守心,乃政令失当之兆。”
礼官尚未回应,太子已开口:“请宣读青州百姓诉状全文。”
纸页展开,一字一句清晰传来:某村妇因夫死田没,被迫卖女偿税;某老农耕种三十年熟地,突被征作“官荒”,不得申诉;某塾师代书陈情,反遭乡吏殴打……
殿内渐静。
太子站起身,走到丹墀中央:“祖宗立法,原为护民。若今日我们守着一条让寡妇卖女、老农断炊的‘祖制’,才是背弃先人仁心。”
他转向几位附议的老臣:“尔等口称天象示警,可曾去过灾区?可曾见过饿极之人啃树皮?苏夫人去年整理的疫病伤亡录在此,我命人当庭诵读——识字者十存七八,不识字者十亡其九。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无人应答。
“税改非为破旧,实因旧法已不能安民。”太子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若诸位坚持祖制不可动,那请拿出新策来。否则,莫以虚言阻实事。”
寒门出身的御史台官员陆续出列,齐声道:“臣等附议,请速行新规。”
太常寺卿面色铁青,退入班列。
***
观政殿外廊下,李震立于檐影之中。他并未入殿,只远远望着紫宸殿方向。一名内侍轻步走来,在他身后低语几句。
“殿下昨夜未归寝宫,一直在批阅各州回文。”
李震点头,目光未移。
“方才又下令工部开仓,放粮三千石至北境三县,说是流民聚集,恐生疫乱。”
“查过了吗?”
“查了。李瑶的情报网昨夜回报,所谓流民暴动,是青州崔氏门客散布的谣言,意图逼朝廷暂缓税改。”
李震嘴角微动,终于迈步向前。走到殿门口,他停下,隔着门缝望进去。
太子正伏案书写,笔尖不停。烛火映着他侧脸,轮廓分明。案头堆着十余份奏本,最上面一张写着《劝农谕》三字。
李震静静看了片刻,转身离去。脚步很轻,未曾惊动任何人。
***
文渊阁内,李瑶接过内侍递来的手谕,展开一看,唇角微扬。上面是太子亲笔批示:“税务巡查使人选,由文渊阁会同户部共议,三日内具名上报。另,青州教案同步跟进,师资调配优先保障。”
她提笔在簿册上勾了几处,唤来属官:“把北方九州的学田划拨进度再核一遍,青州列为重点督办。”
窗外传来钟声,已是申时。
***
医馆药房,苏婉翻看着一叠新印的《庶民识字课本》。纸张粗糙,但字迹清晰,每页旁都配有简单图样。她指着其中一页问身旁医女:“这‘煮沸饮水’四字,村妇能认得吗?”
“学堂试讲过,配合图画,八成以上能懂。”
这时,一名小宦官匆匆进来,低声禀报朝会结果。
苏婉听完,合上书册,轻轻抚了抚封面,低声道:“他懂了。”
***
城外校场,鼓声隆隆。李骁正督练新编骑兵营,汗水浸透肩甲。副将递来水囊,顺势说了句:“殿下在朝上驳了太常寺,一口气定了青州税案。”
李骁接过水囊,仰头饮尽,抹了把嘴,忽然笑了:“传令下去,今晚加肉。庆贺——”他顿了顿,举起酒杯,“吾弟,终于长成了。”
副将一愣,随即大笑,举杯相碰。
酒液泼洒在地,渗入黄土。
***
夜深,紫宸殿烛火未熄。太子揉了揉发僵的脖颈,将最后一份奏本搁在一旁。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格扇。
星河横亘天际,清冷明亮。
内侍上前低语:“娘娘派人送来热羹,问殿下可要歇息。”
太子摇头:“放着吧。把青州巡查使的名单拿来,我再看一遍。”
内侍应声退下。
他重新坐下,翻开簿册。第一页上,三人姓名已被朱笔圈出。他盯着那三个名字,久久未动。
笔架上的毛笔突然倾倒,滚落在案,洇开一小片墨迹。
        户部主事半个时辰后被召入殿中,手中捧着三卷档案。太子没抬头,只将青州折子推过去:“去年税额比前年少两成,可田亩丈量数却多了七千顷。你解释一下。”
主事额角渗出细汗,翻动簿册:“回殿下,新增田亩多为山荒薄地,收成不稳,按例可减免赋役。”
“那为何百姓联名诉状里说,邻县李家庄一夜之间多了三百亩‘无主荒田’,全划到了崔氏名下?”太子抬眼,“崔家上月还向朝廷捐了五千石粮,说是助办学堂。这钱,是从哪里来的?”
主事语塞。
太子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均田考成法》图前,指尖点在“隐田追责”四字上:“三年前定下的规矩,不是摆设。即日起,派税务巡查使赴青州,重新核田定税。凡阻挠者,不论品级,暂免职待查。”
主事欲言又止,终是低头应诺。
***
三日后早朝,太常寺卿手持玉笏出列,声调沉缓:“祖制百年,税有常纲。今骤改田则,扰民伤本,恐违先帝安邦之训。”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更有夜观天象者言,荧惑守心,乃政令失当之兆。”
礼官尚未回应,太子已开口:“请宣读青州百姓诉状全文。”
纸页展开,一字一句清晰传来:某村妇因夫死田没,被迫卖女偿税;某老农耕种三十年熟地,突被征作“官荒”,不得申诉;某塾师代书陈情,反遭乡吏殴打……
殿内渐静。
太子站起身,走到丹墀中央:“祖宗立法,原为护民。若今日我们守着一条让寡妇卖女、老农断炊的‘祖制’,才是背弃先人仁心。”
他转向几位附议的老臣:“尔等口称天象示警,可曾去过灾区?可曾见过饿极之人啃树皮?苏夫人去年整理的疫病伤亡录在此,我命人当庭诵读——识字者十存七八,不识字者十亡其九。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无人应答。
“税改非为破旧,实因旧法已不能安民。”太子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若诸位坚持祖制不可动,那请拿出新策来。否则,莫以虚言阻实事。”
寒门出身的御史台官员陆续出列,齐声道:“臣等附议,请速行新规。”
太常寺卿面色铁青,退入班列。
***
观政殿外廊下,李震立于檐影之中。他并未入殿,只远远望着紫宸殿方向。一名内侍轻步走来,在他身后低语几句。
“殿下昨夜未归寝宫,一直在批阅各州回文。”
李震点头,目光未移。
“方才又下令工部开仓,放粮三千石至北境三县,说是流民聚集,恐生疫乱。”
“查过了吗?”
“查了。李瑶的情报网昨夜回报,所谓流民暴动,是青州崔氏门客散布的谣言,意图逼朝廷暂缓税改。”
李震嘴角微动,终于迈步向前。走到殿门口,他停下,隔着门缝望进去。
太子正伏案书写,笔尖不停。烛火映着他侧脸,轮廓分明。案头堆着十余份奏本,最上面一张写着《劝农谕》三字。
李震静静看了片刻,转身离去。脚步很轻,未曾惊动任何人。
***
文渊阁内,李瑶接过内侍递来的手谕,展开一看,唇角微扬。上面是太子亲笔批示:“税务巡查使人选,由文渊阁会同户部共议,三日内具名上报。另,青州教案同步跟进,师资调配优先保障。”
她提笔在簿册上勾了几处,唤来属官:“把北方九州的学田划拨进度再核一遍,青州列为重点督办。”
窗外传来钟声,已是申时。
***
医馆药房,苏婉翻看着一叠新印的《庶民识字课本》。纸张粗糙,但字迹清晰,每页旁都配有简单图样。她指着其中一页问身旁医女:“这‘煮沸饮水’四字,村妇能认得吗?”
“学堂试讲过,配合图画,八成以上能懂。”
这时,一名小宦官匆匆进来,低声禀报朝会结果。
苏婉听完,合上书册,轻轻抚了抚封面,低声道:“他懂了。”
***
城外校场,鼓声隆隆。李骁正督练新编骑兵营,汗水浸透肩甲。副将递来水囊,顺势说了句:“殿下在朝上驳了太常寺,一口气定了青州税案。”
李骁接过水囊,仰头饮尽,抹了把嘴,忽然笑了:“传令下去,今晚加肉。庆贺——”他顿了顿,举起酒杯,“吾弟,终于长成了。”
副将一愣,随即大笑,举杯相碰。
酒液泼洒在地,渗入黄土。
***
夜深,紫宸殿烛火未熄。太子揉了揉发僵的脖颈,将最后一份奏本搁在一旁。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格扇。
星河横亘天际,清冷明亮。
内侍上前低语:“娘娘派人送来热羹,问殿下可要歇息。”
太子摇头:“放着吧。把青州巡查使的名单拿来,我再看一遍。”
内侍应声退下。
他重新坐下,翻开簿册。第一页上,三人姓名已被朱笔圈出。他盯着那三个名字,久久未动。
笔架上的毛笔突然倾倒,滚落在案,洇开一小片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