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卷过哨所的土墙,李骁勒住马缰,目光扫过院中排列的兵器架。三日前他率队离京时,这处新建的据点还只搭起半截营帐,如今夯土已干,了望台立在高处,旗杆上那面“保境安民”的锦旗被风扯得笔直。
副将翻身下马,快步上前:“昨夜刚完成最后一轮补给登记,粮草、火油、箭矢皆已入库。”
李骁点头,未多言语,径直走向墙边那张墨迹未干的告示。他伸手抚过纸角,指尖沾到一点未干的炭灰。
“这字是你写的?”他问。
一名年轻戍卒从队列中走出,声音微颤:“是……是我誊抄的。”
“写得好。”李骁收回手,“可你知道这纸上写的不只是规矩,是命?”
戍卒低头不语。
李骁转身走到屋内案前,翻开值守记录册。前三日天气晴,无异动,但炊火用度超量两成,夜间巡逻次数比章程少了三次。他合上册子,对副将道:“恢复双岗制,增设流动暗哨,今夜我亲自值第一班。”
当夜风势渐紧,李骁披甲立于哨塔之上,望着远处起伏的沙丘。一更天后,两名戍卒悄悄靠近岗哨,怀里抱着酒囊。他并未出声,直到两人在避风处坐下,解开皮囊盖子。
“太子登基了,听说要裁军饷。”一人低声道。
“咱们拼死守边,换来的却是减粮减银?”另一人冷笑,“难不成太平了,就用不着我们了?”
话音未落,阴影已覆上肩头。两人抬头,见李骁站在面前,脸上没有怒意,只有沉静。
“你们说对了一半。”他说,“太平不是等来的,是守出来的。可怎么守?靠喝酒误岗,还是靠偷懒省力?”
两人面色发白,跪地请罪。
李骁扶起他们:“我不罚你们。但明日随我去个地方。”
次日清晨,队伍向北行出六十里,抵达阴山隘口旧战场。残破的战旗插在乱石间,几根断裂的长矛斜插在地,风吹过时发出轻微的嗡鸣。三年前,蛮族五万铁骑由此突袭,李骁亲率三千死士断后,血战三昼夜,才守住退路。
他指着远处草原:“那时候,铁木真离帝都只剩七日路程。若我们倒下,你们的家,你们的父母妻儿,都会沦为奴役。”
一名戍卒低声问:“可现在没人来打了,我们还要这么严?”
“正因为没人来打,才更要严。”李骁回头看向众人,“敌人不来,是因为知道来了也讨不了好。可一旦松懈,就是给野心留门。”
返程途中,队伍在中途停驻。李骁从行囊中取出一封文书,展开朗读:“龟兹王遣使来信,愿以良马三百匹,换我《农政全书》一部,并求派工匠教导水利之法。”
士兵们面面相觑。
“他们不再抢粮,而是求书。”李骁收起信,“这才是真正的胜仗——不是杀光敌人,是让他们心服口服,愿意与我们通商互市。”
有老兵喃喃道:“原来守边,也能守出一条活路。”
第三日,队伍抵达界河。此处原为争议地带,两岸牧民常因草场争斗,死伤不断。此次李骁提前遣使通知周边三部族,说明将在此设立永久界碑,仅作标记边界、便利互市之用,并邀请各部派人观礼。
清晨,玄武岩碑已运至河岸。李骁亲手执凿,锤击石面,一下一下刻下“安宁”二字。石屑飞溅,落在他护腕的旧痕上。那是三年前在隘口被敌将刀锋划过的伤,早已结痂,却始终未褪。
副将递上铭文底稿:“背面写什么?”
李骁接过笔,在石上缓缓写下:“大晟太子李骁监造,永禁兵戈于此后。”
锤声落定,风忽然止住。阳光自云隙洒下,照在新刻的字迹上。戍卒齐声高呼,声音震得河面水波轻颤。远处山坡上,几名异族牧民摘下皮帽,默默注视。
仪式结束后,李骁未即刻启程回营。他独自走向河边,蹲下身,捧起一掬清水。水流从指缝滑落,映着天空的淡蓝。一名戍卒走来,低声问:“将军,以后我们是不是再也不打仗了?”
李骁放下手,站起身:“只要有人想越界,就得付出代价。但我们不出击,不挑衅,不主动生事。我们的刀,是为了让别人不敢拔刀。”
那戍卒怔了片刻,忽然挺直腰背:“我明白了。守,也是战。”
李骁拍了拍他的肩,转身走向马匹。副将在旁候着,问道:“接下来去哪?”
“再往西三十里,还有两个哨所未查。”
“天快黑了,要不要明日再去?”
“今日能走完,就不拖到明天。”
队伍重新集结,沿河而行。暮色渐浓,远处传来牧群归圈的铃声。李骁走在最前,铠甲在夕阳下泛着暗金。途经一处废弃营垒,他忽然抬手示意停下。
地面有新踩的痕迹,朝向西北方向。他蹲下细看,脚印深浅不一,有的带拖痕,像是负重前行。
“不是我们的巡逻路线。”副将皱眉。
李骁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块铜牌,翻转过来,背面刻着细密纹路——那是乾坤万象匣生成的边境热感图。图上,一道微弱红点正在移动,正位于前方二十里外的山谷。
“传令。”他说,“改道,追上去看看。”
副将迟疑:“会不会是误入的牧民?”
“若是牧民,不会避开主道,也不会刻意掩足迹。”
“可您刚说,不主动生事……”
“我们不寻衅,但也不能装瞎。”
队伍调转方向,加快速度。风从背后推来,吹动旌旗猎猎作响。李骁握紧缰绳,目光锁定前方地平线。那红点仍在移动,速度不快,却坚定向前。
接近山谷时,天已全黑。李骁下令熄灭火把,全员下马步行。他在一块岩石后伏下身,抬手示意众人散开。前方百步外,篝火微光闪动,几个人影围坐交谈,语言含混,听不清内容。
他取出腰间佩枪——那是一代改良火铳,早已退出实战,此刻却仍被他带在身边。他轻轻检查火门,确认干燥,然后缓缓抬起,瞄准篝火旁最高大的身影。
副将在旁低语:“动手吗?”
李骁盯着那人颈侧露出的一块刺青——狼首衔刀,是北境流寇的标记。他缓缓吐出一口气,扣动扳机。
火光炸裂的瞬间,他已跃出掩体。
        副将翻身下马,快步上前:“昨夜刚完成最后一轮补给登记,粮草、火油、箭矢皆已入库。”
李骁点头,未多言语,径直走向墙边那张墨迹未干的告示。他伸手抚过纸角,指尖沾到一点未干的炭灰。
“这字是你写的?”他问。
一名年轻戍卒从队列中走出,声音微颤:“是……是我誊抄的。”
“写得好。”李骁收回手,“可你知道这纸上写的不只是规矩,是命?”
戍卒低头不语。
李骁转身走到屋内案前,翻开值守记录册。前三日天气晴,无异动,但炊火用度超量两成,夜间巡逻次数比章程少了三次。他合上册子,对副将道:“恢复双岗制,增设流动暗哨,今夜我亲自值第一班。”
当夜风势渐紧,李骁披甲立于哨塔之上,望着远处起伏的沙丘。一更天后,两名戍卒悄悄靠近岗哨,怀里抱着酒囊。他并未出声,直到两人在避风处坐下,解开皮囊盖子。
“太子登基了,听说要裁军饷。”一人低声道。
“咱们拼死守边,换来的却是减粮减银?”另一人冷笑,“难不成太平了,就用不着我们了?”
话音未落,阴影已覆上肩头。两人抬头,见李骁站在面前,脸上没有怒意,只有沉静。
“你们说对了一半。”他说,“太平不是等来的,是守出来的。可怎么守?靠喝酒误岗,还是靠偷懒省力?”
两人面色发白,跪地请罪。
李骁扶起他们:“我不罚你们。但明日随我去个地方。”
次日清晨,队伍向北行出六十里,抵达阴山隘口旧战场。残破的战旗插在乱石间,几根断裂的长矛斜插在地,风吹过时发出轻微的嗡鸣。三年前,蛮族五万铁骑由此突袭,李骁亲率三千死士断后,血战三昼夜,才守住退路。
他指着远处草原:“那时候,铁木真离帝都只剩七日路程。若我们倒下,你们的家,你们的父母妻儿,都会沦为奴役。”
一名戍卒低声问:“可现在没人来打了,我们还要这么严?”
“正因为没人来打,才更要严。”李骁回头看向众人,“敌人不来,是因为知道来了也讨不了好。可一旦松懈,就是给野心留门。”
返程途中,队伍在中途停驻。李骁从行囊中取出一封文书,展开朗读:“龟兹王遣使来信,愿以良马三百匹,换我《农政全书》一部,并求派工匠教导水利之法。”
士兵们面面相觑。
“他们不再抢粮,而是求书。”李骁收起信,“这才是真正的胜仗——不是杀光敌人,是让他们心服口服,愿意与我们通商互市。”
有老兵喃喃道:“原来守边,也能守出一条活路。”
第三日,队伍抵达界河。此处原为争议地带,两岸牧民常因草场争斗,死伤不断。此次李骁提前遣使通知周边三部族,说明将在此设立永久界碑,仅作标记边界、便利互市之用,并邀请各部派人观礼。
清晨,玄武岩碑已运至河岸。李骁亲手执凿,锤击石面,一下一下刻下“安宁”二字。石屑飞溅,落在他护腕的旧痕上。那是三年前在隘口被敌将刀锋划过的伤,早已结痂,却始终未褪。
副将递上铭文底稿:“背面写什么?”
李骁接过笔,在石上缓缓写下:“大晟太子李骁监造,永禁兵戈于此后。”
锤声落定,风忽然止住。阳光自云隙洒下,照在新刻的字迹上。戍卒齐声高呼,声音震得河面水波轻颤。远处山坡上,几名异族牧民摘下皮帽,默默注视。
仪式结束后,李骁未即刻启程回营。他独自走向河边,蹲下身,捧起一掬清水。水流从指缝滑落,映着天空的淡蓝。一名戍卒走来,低声问:“将军,以后我们是不是再也不打仗了?”
李骁放下手,站起身:“只要有人想越界,就得付出代价。但我们不出击,不挑衅,不主动生事。我们的刀,是为了让别人不敢拔刀。”
那戍卒怔了片刻,忽然挺直腰背:“我明白了。守,也是战。”
李骁拍了拍他的肩,转身走向马匹。副将在旁候着,问道:“接下来去哪?”
“再往西三十里,还有两个哨所未查。”
“天快黑了,要不要明日再去?”
“今日能走完,就不拖到明天。”
队伍重新集结,沿河而行。暮色渐浓,远处传来牧群归圈的铃声。李骁走在最前,铠甲在夕阳下泛着暗金。途经一处废弃营垒,他忽然抬手示意停下。
地面有新踩的痕迹,朝向西北方向。他蹲下细看,脚印深浅不一,有的带拖痕,像是负重前行。
“不是我们的巡逻路线。”副将皱眉。
李骁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块铜牌,翻转过来,背面刻着细密纹路——那是乾坤万象匣生成的边境热感图。图上,一道微弱红点正在移动,正位于前方二十里外的山谷。
“传令。”他说,“改道,追上去看看。”
副将迟疑:“会不会是误入的牧民?”
“若是牧民,不会避开主道,也不会刻意掩足迹。”
“可您刚说,不主动生事……”
“我们不寻衅,但也不能装瞎。”
队伍调转方向,加快速度。风从背后推来,吹动旌旗猎猎作响。李骁握紧缰绳,目光锁定前方地平线。那红点仍在移动,速度不快,却坚定向前。
接近山谷时,天已全黑。李骁下令熄灭火把,全员下马步行。他在一块岩石后伏下身,抬手示意众人散开。前方百步外,篝火微光闪动,几个人影围坐交谈,语言含混,听不清内容。
他取出腰间佩枪——那是一代改良火铳,早已退出实战,此刻却仍被他带在身边。他轻轻检查火门,确认干燥,然后缓缓抬起,瞄准篝火旁最高大的身影。
副将在旁低语:“动手吗?”
李骁盯着那人颈侧露出的一块刺青——狼首衔刀,是北境流寇的标记。他缓缓吐出一口气,扣动扳机。
火光炸裂的瞬间,他已跃出掩体。